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宣言:赫伯特·席勒思想评传

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宣言:赫伯特·席勒思想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查德·迈克斯韦尔(Richard Maxwell) 著,张志华 译
图书标签:
  • 信息资本主义
  • 赫伯特·席勒
  • 批判理论
  • 媒介政治经济学
  • 文化工业
  • 传播学
  • 技术与社会
  • 新自由主义
  • 全球化
  • 数字媒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6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70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批判传播学·译丛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6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宣言:赫伯特·席勒思想评传》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北美开创者之一赫伯特·席勒的学术传记。从形成席勒政治经济学思路的成长经历入手,并以席勒主要著述的历史脉络为框架——从军事-工业联合体到思想管理、文化帝国主义、信息资本主义和文化产业——勾勒出席勒学术思想的变迁。
2. 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今天,席勒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等批判的锋芒并未减损,反而更显其力度。本书是全面理解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术泰斗赫伯特·席勒整体著述的专著。

内容简介

赫伯特·席勒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北美先驱,以其思想的开创性、深刻程度与影响力而独树一帜。从20世纪60年代起,席勒就打破了美国传播学界对美国帝国主义和美国“冷战”时期信息政策的沉默,挑战了私营企业对作为公共产品的信息供给的商业化图谋,揭示了有助形成市场导向的信息经济的美国政府政策,并揭下了信息时代曼妙幻境的神秘面纱。席勒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深刻洞见,成了全球各地抵抗美利坚帝国和跨国媒体企业权力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其成果丰硕的学术生涯中,席勒持续对两个主要趋势敲响警钟:在国内,私营企业对美国公共空间与公共机构的接管;在国外,美国企业对当地文化生活的支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迈克斯韦尔教授的《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宣言:赫伯特·席勒思想评传》将席勒的重要文献与其生平相结合,细致梳理了席勒思想发展的脉络,呈现了席勒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历史的有机联系,并阐明了在当下的世界体系中席勒的思想何以依旧发出铿锵回响。
《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宣言:赫伯特·席勒思想评传》可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新闻传播学人和学生以及关注社会思潮的读者的必读书目。

作者简介

作者 理查德·迈克斯韦尔(Richard Maxwell),北美批判传播学新锐,博士,纽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教授。著有《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宣言:赫伯特·席勒思想评传》(Herbert Schiller)、《全球好莱坞》(Global Hollywood,与人合著)、《绿化媒体》(Greening the Media,与人合著)等,编有《媒体与生态危机》(Media and Ecological Crisis,与人合编)、《劳动与媒体手册》(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Labor and Media)等。
译者 张志华,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关注传播正义、全球南方传播实践。专著《南方的声音:全球视野下的拉美传播》即将出版。

精彩书评

这本书是一则有关一名美国批判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思想的故事,它更是一则有关批判传播学术的代际薪传和中美间承传的故事。
——赵月枝(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赫伯特·席勒是20世纪最杰出的媒介批判知识分子。……这部著作精彩纷呈又通俗易懂,它为我们呈现了为何席勒思想的重要性持续存在,以及在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我们可以如何应用它。
——托比·米勒(Toby Miller,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教授)

不论你想要认识席勒或是想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都是必读书目。本书对席勒的思想做了简明又精彩的总揽。
——《全球媒体与传播》期刊(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目录

中译本序(赵月枝)1
中文版序(理查德·迈克斯韦尔)5

序8
致谢14

绪言:阅读席勒16
第一章 成为美利坚帝国的批评者25
第二章 军事—工业—传播—娱乐联合体49
第三章 思想管理与信息劳工的形成64
第四章 文化帝国主义与本国传播—文化政策之局限85
第五章 “信息时代”的骗局与矛盾111
第六章 被收编的文化130
结语:什么样的社会?146

赫伯特·席勒出版物(1955—2000年)170
译后记184

精彩书摘

绪言:阅读席勒

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说明,席勒的思想是如何有助于他在批判媒体研究领域内形成别具一格又铿锵有力的话语的。贯穿其学术生涯,席勒将他所做的媒体与传播研究看成是历史研究——阐明传播在帝国般的“美国世纪”中的集中化;评价军事—工业联合体对信息业不断扩增的圈占,而后者对协商民主至关重要;记录社会动荡和社会变动的形势,它们促使统治集团更为严厉地控制意识塑造和文化表达的资源;揭示美利坚帝国主义的文化—传播状况;解构对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大肆宣扬,指出它们反过来是如何被军事和商业利益集团所虎视、开发和挪用的;了解为建立新的国际信息秩序而制定的一国(national,本国)传播—文化政策之目标与矛盾。所有这些努力都“一以贯之地致力于将传播研究置于更宽广的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之内”。如果传播学者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席勒觉得那会是令人愉悦的巧合,但是,正如他对主流传播研究领域及其“帝国的理论家们”的批评,鉴于后者对学科规范的关切甚于一切,席勒认为上述一致性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媒体研究领域,席勒最为人知的是国际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对政治经济学有多种定义,文森特·莫斯可建议,大体上我们可将政治经济学看成是“对不同社会关系的研究,尤其是权力关系,它们共同构建了对资源的生产、分配与消费。”莫斯可按地域划分了传播研究的这一分支,并将席勒归为其中“北美”一派的代表性人物。莫斯可认为,席勒和达拉斯·斯迈思(Dallas Smythe)“可以说是该地区对该领域影响最深的两个人,并且其影响波及世界各地”。斯迈思在20世纪40年代创建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门大学课程,并将研究聚焦于传播如何有利于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经济的与文化的)价值创造过程。与此相对,资源分配则是席勒的一个关注点,他研究信息―传播资源的分配如何历史性地有助于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间的分化。这一特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路径关注的是,潜藏于媒体讯息和传播技术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结构之下的阶级体系,这一路径也确立了席勒的声望——分析统治集团如何使用并滥用信息和传播资源以维护其在资本主义体系内的权位的重要分析家。莫斯可还概括了政治经济学研究路径的其他总体特征,如关注国家的作用、社会变迁、整体分析、道德哲学,以及政治参与,这些特征也是席勒著述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北美”政治经济学家并不能完全体现席勒对其自身地域身份认同的理解。他被来自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和欧洲的研究者和研究所深深吸引,这一点极大地影响到他的写作,也许与他美国同胞的著述相比更是如此。尽管席勒以美国的本土语言写作,但其著述不论在精神上还是所探讨议题之范畴上,很明显都是国际主义的。席勒不仅促使“在国际范畴内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确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促使国际主义至今仍是批判传播研究的核心。
除了上述对媒介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贡献,树立赫伯特·席勒在传播研究领域显著地位的另一重要知识分子特性是,在其著述和公共演讲中席勒有意识地将普通的读者和听众视为传达对象。席勒有一种令人钦佩的能力,他能用一种几乎人人都能明白的语言清晰地提出问题,并给出具有启示性的解释。这个才能是他成为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之关键,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使他成为最重要的左翼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使媒介与信息研究领域为公众所知。早在其学术预备期席勒就已拿定主意,他的研究要跟人民的生活相关,而不仅仅是学术圈子。他说,

在学术研究之外,有工作日,有生活经验,有日复一日的生活……有人们真实的艰难困苦。成就的获得不只是起床去做一场不错的小报告,会很受一些人的欢迎,这些人经受过你正被迫经受的过程,这对他们能有所启发,但是却将公众的理解排除在外。对我来说这却是相当重要的。

为磨炼自己公共知识分子的技能,席勒在20世纪50年代做过激进的新闻记者,其后,他始终对政治新闻报道抱有极大的兴趣,并在《国家》杂志(The Nation)和《世界报·外交月刊》(Le Monde Diplomatique)上发表大量文章,还不包括其他期刊。从很多方面来看,他的新闻从业经验帮他形成了后来在其重要著述中所体现出来的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事实上,有不少文章经扩展后成了著述的章节。这种通俗易懂的特点扩大了席勒在学生、年轻教员以及具有进步思想的普通读者中的影响力,令他成为“一名行动主义型学者的楷模”。
然而,席勒的公共知识分子风格不仅在于词汇与句法的通俗易懂,席勒的写作和演讲也因隐含着对读者和观众的想像而别具一格。当面向想获取更多有关传播与信息业对其日常生活之相关性的知识的人群演说时,席勒也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他的演说对象就是(或者能够变成)积极参与当前的政治生活、参与协商民主过程,甚至有可能参与社会变迁的人们。“我研究的主题”,他说,“不是狭小的学术争论”。作为一名行动主义型学者,他的研究聚焦于在美国和世界政治经济结构的长期变化过程中,媒体的历史重要性。由此,他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宽泛意义上的行动主义型公民(activist�瞔itizen)的利益相联结的话语,而不是与传播研究领域内更狭小的学术利益相联结,不论后者对政治的思考有多深刻。除了对其读者的一般态度之外,我们还将看到通过诸如传播与外交政策、知识与媒体劳动、非支配性的本国传播政策,或者抗击商业势力对文化和信息的接管等议题,他在书中如何表达更为具体的读者的利益。
…………

前言/序言

中译本序

赵月枝

能为这部书写序,我非常高兴。实际上,我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这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重要的话可以为这部本来已经十分引人入胜的著作增彩添色,而是因为我把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当作是让别人替我完成了一桩多年前我自己未能完成、而且也早就不可能完成的心愿:让赫伯特·席勒访问中国。
我有幸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读书和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教期间,先后有机会结识北美批判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两位先驱——达拉斯·斯迈思和赫伯特·席勒。斯迈思由于冷战压迫离开美国,回加拿大任教,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和20世纪70年代末两度到中国做研究,在自己的著作中就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思考。而生活在美国的赫伯特·席勒,虽然应邀到台湾地区讲过学,但在有生之年没有机会访问中国大陆。中美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前,他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中国传播学界前呼后拥接纳来访的美国传播学者是他的论敌——反共先锋施拉姆。斯迈思在20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访问作为中国主流传播学的“史前史”被遗忘和边缘化了,施拉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访华则是中国传播学发展历程中被大书特书的历史性事件,而赫伯特·席勒,这位美利坚帝国的批判者和“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先驱,始终没有到中国大陆访学的机会。除了个人的偶然因素,从某种角度讲,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
赫伯特·席勒的理论兴趣与斯迈思的有所不同,他在自己的论著中没有太多涉及中国。但是,作为一名具有国际主义情怀的批判传播学者,席勒对中国应该说也是一直有兴趣的。这不仅仅体现在他与我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关中国的各种讨论中,而且体现在他的剪报档案中。赫伯特·席勒辞世后,他的儿子丹·席勒在整理他的学术资料时,发现了一张已经发黄了的1977年《纽约时报》的整版剪报,那是可口可乐用有关中国的冷战式刻板印象为自己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做的广告。丹·席勒问我要不要这份剪报,我如获至宝般地接受了,并把它当作自己在北美的剪报集锦的开篇之作。后来,这张剪报,连同其他类似的几张被我装裱起来,成了办公室墙上的装饰。
记得在1998年初的一次谈话中,当我问及赫伯特·席勒有无访问中国的心愿时,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也答应帮他牵线搭桥。但是,在当时,一方面,我自己在中国国内的学术联系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他总是那么精神矍铄,以至于我没有考虑到他实际上已年迈这一事实,所以没有及时行动。没想到,2000年初,他就与世长辞了。这成了我的遗憾。
今天,我们拥抱过作为“冷战社会科学”的美国主流传播学,我们当过了施拉姆的好学生,把大众传播当作促进资本主义式的发展和宣扬可口可乐所代表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工具,我们终于使中国在“中美国”的构架内成了经济上的“二号”大国。而且,中国赶超赫伯特·席勒所生活过和批判过的“头号国家”——美国——的目标好像也已经可望和可及。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再来系统地、不先入为主地、不带反共偏见地引介赫伯特·席勒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正逢其时。如果说当年中国传播学界拥抱施拉姆包含着某种历史必然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系统研究与发展赫伯特·席勒和他所参与开拓的批判传播学,更体现了历史辩证法演绎的必然逻辑。
尽管中国在牺牲底层民众福利和环境,以便在“中美国”的经济结构内为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及其对外战争机器买单,而美国主导势力却继续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并通过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和扶持各种中外依附性势力企图遏制中国,甚至“扳倒中国”,
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他们所谓的“中国问题”。赫伯特·席勒的学术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了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竞争对手的美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逻辑。
然而,赫伯特·席勒的学术思想对今天的中国还有更重要的警示意义。当下,中国正在举国上下做“中国梦”。这其中,不乏有人对官方有关继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宣称不是心怀敌意就是不以为然,情愿中国继续在“中美国”的世界秩序中通过利益输送和牺牲底层民众利益来结美国统治阶级之欢心,更有人妄想把这个梦做成中国取美国而代之,成为下一个世界霸主的“大国梦”。在这样的语境下,席勒对美帝国从内到外的鞭辟入里的批判,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副非常及时的清醒剂:这样对外实行强权和对内制造不平等的“头号国家”,中国模仿不了,也不应该模仿。
值得高兴的是,在过去几年中,已有两家国内出版社联系过我,希望我出面主编赫伯特·席勒著作中译本丛书。我也积极响应,多次与席勒家人联系版权事宜。可惜,事情没有我想像的简单。当年,赫伯特·席勒就《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在美国找正式出版社困难重重;后来,他的大部分著作的出版事宜委托给了一位出版代理。这些著作的版权归属问题现在
也没有厘清,而年迈的席勒夫人既无力也不愿顾及此事。因此,出版赫伯特·席勒著作中译本丛书的计划至今未能实现。可以说,正是席勒一生所批判知识的商品化和私有化的问题,成了广泛地在中国翻译出版他原著的主要障碍。
这样,翻译出版这部由赫伯特·席勒的学生、纽约城市大学知名教授、北美批判传播学新锐学者理查德·迈克斯韦尔所倾心写成的赫伯特·席勒学术评传就更及时、更重要和更迫切了。迈克斯韦尔是当年听过赫伯特·席勒课程的本科生,而不是我们理所当然想像的他的博士毕业生。但有机会邀请过赫伯特·席勒给我的本科生课堂做客座演讲并体验他那充满激情、智慧和学术火花的讲课,我可以想像,他当年是如何吸引了年轻的迈克斯韦尔,并使后者走上了批判传播这一充满挑战的学术道路的。在这部著作里,迈克斯韦尔以极大的学术热情和赫伯特·席勒般的深刻学术洞见,分析了他的启蒙导师的学术历程和学术思想。其中最精彩和对中国有志于批判学术的年轻学者最有启发意义的部分之一,当是他对赫伯特·席勒著作中隐含的批判学术方法论的总结、概括、提炼和阐发。我相信,正是对这种方法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使迈克斯韦尔本人成为当下美国批判传播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在这部著作面前,我没有必要讨论赫伯特·席勒的学术思想,但我还是希望结合自己对他的认知略说一二。第一,他在冷战语境下追求批判学术的勇气和他的思想在传播学领域的开创性的意义。也正是出于这一考量,我们决定将这部书的书名定为《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宣言:赫伯特·席勒思想评传》。
正是他那声如洪钟的基调性音符和见山开路的标杆性立场,使后人能在他所拓宽的学术地带从事更细腻和更深入的批判学术工作。第二,席勒作为一位生活在美国的批判知识分子的坚持和执着。为了在冷战语境中生存,他曾不得不用笔名发表有关同情和支持劳工的文章;因为他的批判立场,他在大学里受到挤压和各种不公正对待;也因为他的异见挑战了主导意识形态和别人的学术话语霸权,他一直被污名化。然而,他一如既往,以极大的学术热情和在得到极少研究资助的条件下孜孜不倦地工作,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到他去世前的几天,当我去看望他,给他读完报上的一篇文章后,他还不让护士把那份报纸收走,好像他还没有完成剪报一样!
我十分感谢本书的译者、中国传媒大学的同事兼博士生张志华。他在职读博,还被任命为我在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职位的工作助手,并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工作和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但是,当我问他有无兴趣翻译此书时,他欣然同意了。我更高兴的是,经我推荐,志华有机会到纽约,师从迈克斯韦尔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从而能当面与迈克斯韦尔商榷翻译中碰到的问题。我看过志华的部分译稿,发现他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工作十分细致,对一些内容的翻译反复推敲。我为有志华这样的能把翻译当作重要的学术奠基工作的年轻学者而感到欣慰。
这本书是一则有关一名美国批判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思想的故事,它更是一则有关批判传播学术的代际薪传和中美间承传的故事。我为自己有缘认识本书的主人翁、本书的作者和本书的译者而感到荣幸,我更为能把此书作为本书系中的第一部译著推荐给读者而感到高兴。
是为序。

2014年6月29—30日

在信息的巨浪中,我们是否正在被一种新的权力结构所塑造? 21世纪,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社交媒体的动态更新到全球新闻的即时传播,从智能设备的无处不在到大数据驱动的决策,信息已经不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成为一种深刻影响社会结构、权力分配、经济运行乃至个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这个被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称为“信息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信息是如何被生产、流通、消费,并最终被资本所俘获和利用的?而我们,作为信息的个体生产者和被动接受者,在这场信息洪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将走向何方?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信息资本主义这一复杂而至关重要的概念,通过对著名传播学理论家赫伯特·席勒思想的梳理与评介,揭示隐藏在信息泛滥表象下的深层机制与权力逻辑。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席勒的著作,而是将其核心理论置于当代信息现实的语境下进行审视,力图勾勒出一幅信息如何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组织、控制和变现的图景。 信息资本主义:不仅仅是技术革新 “信息资本主义”并非一个空洞的学术术语,它指向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强调信息的商品化、资本化,以及信息在创造价值、积累财富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与工业资本主义以物质生产为核心不同,信息资本主义将知识、数据、创意、技术和传播网络视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和利润来源。这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 从新闻内容的制造,到社交平台上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再到算法驱动的推荐系统,信息不断被生产、加工和更新。而这一切的背后,往往是商业机构对信息生产流程的精细控制和对内容价值的精心挖掘。 信息的流通与传播: 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速度,打破了时空限制。然而,这种看似自由的流通,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少数跨国媒体和科技巨头所掌控,它们通过平台、算法和广告模式,塑造着信息传播的格局,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被广泛传播,哪些信息又会被边缘化。 信息的消费与利用: 消费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成为信息的创造者。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分享、每一次评论,都构成了用户数据。这些数据被收集、分析,并转化为数字广告、个性化服务、甚至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驱动资本的增值。用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为信息资本主义的扩张贡献着力量。 赫伯特·席勒的思想遗产:批判的视角 赫伯特·席勒,这位20世纪后半叶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学思想家,早在他对信息资本主义进行深入反思的年代,就已敏锐地洞察到信息力量背后潜藏的权力关系。他的思想并非对技术进步的简单赞美,而是对信息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深刻的警醒。他强调: 信息作为商品: 席勒指出,在信息资本主义中,信息被彻底地商品化。新闻、娱乐、知识,甚至人际关系,都可以被包装成商品进行销售。这种商品化过程,使得信息的价值不再仅仅体现在其社会功能或启蒙意义上,而是更多地与其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挂钩。 媒体的集中化与垄断: 席勒对媒体所有权的集中化和少数巨头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垄断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权力掌握在少数手中时,信息的多元化和独立性将受到严重威胁,公众的声音也容易被淹没。这种权力集中,不仅体现在媒体 ownership 上,也体现在对传播平台和基础设施的控制上。 “文化帝国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塑造: 席勒尤其关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如何通过其强大的媒体和文化产品,向全球输出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文化上的主导地位。这种“文化帝国主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巩固了资本主义的全球秩序。 信息与权力: 席勒的分析始终将信息与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掌握信息生产、传播和控制权的人,也就掌握了塑造公众舆论、影响政策制定、甚至定义社会现实的权力。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这种权力的运作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和精巧,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国家机器,而是通过商业逻辑和技术手段来完成。 批判的意义:在信息时代保持清醒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身处一个既充满机遇又潜藏危机的环境。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但同时,信息资本主义的逻辑也可能将我们推向一个更加不平等、更加被操纵的未来。 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对赫伯特·席勒思想的深入解读和评介,为我们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帮助我们: 理解信息的本质: 认识到信息并非仅仅是中立的技术产物,而是承载着权力、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载体。 辨识权力运作的机制: 揭示信息资本主义如何在表面上的自由和便利下,悄然地构建起新的权力网络和控制体系。 反思我们在信息环境中的角色: 审视我们作为信息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资本逻辑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能够重新夺回对自身信息主体性的掌控。 寻找抵抗与变革的可能性: 尽管席勒的批判充满了忧思,但他对权力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行动的起点。理解信息资本主义的运作,本身就是一种赋权,为我们寻求更公平、更民主的信息未来提供了可能。 本书并非要将赫伯特·席勒的思想神化,而是将其置于当代信息现实的熔炉中进行锤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我们期望通过严谨的学术分析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呈现席勒思想的时代价值,并引发读者对于信息时代核心问题的深刻思考。在这个被信息重塑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地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并积极地参与到关于信息未来命运的讨论中,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它对当前信息社会运作机制的剖析,那种穿透力简直让人不寒而栗。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精心构建的哲学迷宫,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探讨了技术进步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底层逻辑的深挖,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那些“便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套不为人知的权力游戏。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经据典的广度也令人叹服,无论是社会学、经济学还是传播学领域的洞见,都能被他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思想合力。读完之后,我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消化吸收那些被揭示出来的隐秘结构,那种认知上的颠覆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不具备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参与到这个巨大的信息网络中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去品味的力作,它的力量不在于耸人听闻的爆料,而在于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构建之间建立的对话关系,这使得整部作品的结构异常坚实,仿佛一座精妙的思想建筑,逻辑的支撑点密不透风。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互动乃至商业模式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位移,不再轻易相信任何表面的说辞。作者成功地将一种对技术异化的深刻担忧,转化为一种严谨而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批判,避免了陷入简单的技术决定论的窠臼。它更像是一面棱镜,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数字生活折射出多重、复杂的颜色,迫使我们思考,究竟是谁在定义这些颜色的光谱。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如此珍贵。作者的叙事风格充满了古典的厚重感,不像许多时下流行的快餐式读物那样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相反,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智去跟随作者的思辨轨迹,每走一步都需要审慎的考量。尤其是在探讨信息流动的权力化过程中,作者构建了一套极富原创性的分析框架,这套框架的复杂性使得我对许多现代社会现象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经验之间张力的拿捏,他并未将读者抛入一个纯粹抽象的理论世界,而是巧妙地将理论的棱镜对准了日常生活的切面。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上的深度,也具备了现实的指导意义,是那种可以被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案头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罕见的、混合了学术的严谨与社会评论家的犀利。它不是那种试图取悦读者的作品,而是直接挑战读者的认知舒适区。作者对于信息传输媒介的权力结构分析,尤其精彩,他巧妙地论证了媒介本身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主体性和集体意识。我尤其欣赏那种不妥协的精神,他拒绝接受任何简化主义的解释,而是坚持挖掘那些隐藏在光鲜的技术外表下的权力金字塔。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要求你时刻保持警觉,跟上作者在不同理论层次间的跳跃。这是一本会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在脑海中久久回响的作品,那种被唤醒的批判性思维的余温,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最好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肌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效率”和“透明度”这些被奉为圭臬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彻底的去魅化处理。作者以一种近乎先知般的警觉,预示了技术承诺的虚妄性,并揭示了这种虚妄如何被用来固化现有的不平等。行文间,情绪的克制与观点的尖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不动声色的批判,比歇斯底里的控诉更具穿透力。我感觉作者仿佛站在历史的更高维度,俯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狂热,并以一种冷静、近乎悲悯的态度,记录下这一切的必然走向。对于那些试图在浩瀚的信息洪流中寻找锚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罗盘,指引我们警惕那些看似无害的界面之下潜藏的控制逻辑。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

评分

谢谢

评分

挺不错的,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经典的书籍。值得收藏。

评分

来得很及时,现在的乱象太多了

评分

来得很及时,现在的乱象太多了

评分

非常经典的书籍。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