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危机》以丰富翔实的历史科学数据为支撑,对性别比例与人类安全关系作出全新解读。
《光棍危机》大胆地论证出一国国内和国家间全方位的、有实质意义的民主与和平在很大程度上跟女性社会地位的高低有关。女性社会地位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将成为21世纪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中心议题。
《光棍危机》受到福山等美国知名政治学者的推荐,被赞誉为“性别与安全领域的重大突破”;
《光棍危机》受到国际知名媒体《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的一致推荐;
一个有太多男人的社会会发生什么?在《光棍危机》中,作者认为,从历史上看,男性对女性的高比例往往是国内和国际暴力的触发因素。多数暴力犯罪是由缺乏稳定社会关系的年轻未婚男性实施的。虽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但这些过剩的男人经常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暴力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有时回应这个问题是通过招募过剩的年轻男性从事军事活动和高风险的公共工程项目。男性对女性比例高的国家也很可能会发展出专制政治制度。瓦莱丽和安德莉亚指出,许多亚洲国家的性别比例,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占世界人口的40%,不平衡的性别比例,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通过后代的性别选择,这些国家获得不成比例的地位较低的成年男性。瓦莱丽和安德莉亚认为这种过剩的男性人口在亚洲大的国家威胁着国内稳定与国际安全,同时这些国家的性别比例将在21世纪有全球性影响。
瓦莱丽·M. 赫德森(Valerie M. Hudson),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为美国杨百翰大学政治系教授,并曾任教于西北大学、罗格斯大学,也曾担任过作家、编辑。著作包括《政治心理学及国际政策》、《国家自治的极限》。研究着重于国际政策分析、安全学研究、计算机统计模型等。
安德莉亚·M. 邓波尔(Andrea M. den Boer),英国肯特大学博士,肯特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系讲师,以及人权及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所长。她目前的研究着重于性别、人类安全学及人权方面的议题。
《光棍危机》代表着有关政治稳定与国际政治的全新思考模式。作者吸收了来自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关性别比例和过剩男性人口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历史研究数据。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光棍危机》是一项壮举。它代表着性别与安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作者引发了人们对于性别比例不平衡这枚定时炸弹的关注,包括它对国家内部稳定与国家间战争的可能性影响,特别是在东亚和南亚。未来所有从事这类问题研究的学者都需要认真对待这本书中做出的极具说服力的论证。
——罗斯·麦克德莫特(Rose McDermott),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政治科学副教授
一项关于性别比例的生动详尽的描述。
——《华尔街日报》
《光根危机》已经成为有关性别比例与安全之间关系论争中的一个闪光点。
——《纽约时报》
【中文目录丨英文目录】
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安全的性别维度 1
一、方法学5
二、后代性别选择的产生6
三、后代性别选择的持续12
四、结论20
五、本书的架构20
第二章 历史上的后代性别选择——从杀婴、堕胎,到“消失的女性”22
一、与性别无关的后代选择行为22
二、后代性别选择28
三、如何判断性别比例是否正常29
四、后代性别选择概况31
五、当代不同文化中的后代性别选择46
六、亚洲人重男轻女49
七、消失的亚洲女性58
八、结论64
第三章 印度的“消失的女性”65
一、历史背景66
二、宗教68
三、社会制度69
四、女性的地位71
五、杀女婴的开始74
六、公开谴责并试图终止杀女婴75
七、目前的情况88
八、过去、现在和未来122
九、结论126
第四章 中国的““消失的女性128
一、中国和它的人民129
二、中国的女性130
三、杀婴的历史及后代性别选择134
四、20世纪的变化142
五、独生子女政策及重男轻女146
六、上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49
七、性别比例不断上升的原因159
八、政府关注过高的性别比例165
九、婴儿的死亡率166
十、“消失的女性”及中国的单身汉170
十一、结论175
第五章 高性别比例社会中的光棍:理论和案例177
一、光棍的特征178
二、光棍的行为倾向182
三、社会性别比例居高的后果190
四、政府的观点196
五、高性别比例对女性的影响192
七、结论214
第六章 21世纪的光棍——政策建议215
一、现代光棍的特征与行为分析215
二、政府面对光棍问题的对策227
三、结论241
第七章 结论:高性别比例社会的安全考虑244
一、大预测246
二、结论247
附表249
参考文献263
【内容选摘】
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安全的性别维度
生物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们长久以来一致认为稀缺性——无论是自然产生还是人为制造的——是社会竞争与冲突的主要诱因。所谓资源稀缺,可以是具体的,如牛群、水源;也可以是抽象的,如社会地位和族群身份。
几十年来,很少有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注意到这种稀缺性,或者说是竞争与冲突的生物学根源,人们更多关注冷战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冷战的结束给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的机会,学者们开始更为全面地思考稀缺性与不平等性在制造国内、国际冲突中的作用。应运而生的是安全研究领域的新分支:环境安全。
安全研究领域的另一个新兴分支是人类安全,在这当中有更为详尽的关于个人安全如何与国家安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讨论。其中学者认为,安全是从下至上、从内而外、个人到个人、家庭到家庭、群体到群体、社区到社区逐层建立。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外部威胁评估,国家安全还派生于这些微观层面的安全。因此,国家安全有两个参照指标,即国家整体层面的安全和个人层面的安全。两者其一发生变动,势必引起另一方面的深刻变动。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国家整体安全如何影响个人安全,关于个人安全如何反作用于国家整体安全,学者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更进一步而言,环境安全分支与人类安全分支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妙关系也颇为值得玩味。对人类安全学者而言,稀缺性和不平等性的重要性,仅次于国家安全。
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环境安全和人类安全的关联性。在本书中,我们认为资源稀缺性和获得这些稀缺资源的不平等性是不同层面各种纷争的最关键的原因。然而,与其他环境安全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不同,我们不讨论臭氧层空洞和森林退化,我们致力于研究一个对人类安全进程影响更为显著的变量,这个变量至今都没有受到环境安全学者们的重视,而其对稀缺性和资源获取的不平等性的贡献是那样显著,这个变量就是,严重的性别不平等。这种严重的性别不平等的标志就是单纯因为性别而对女性实施的暴力。如果避而不谈“针对女性的暴力”和“社会内部乃至社会之间的暴力”之间的关系,环境安全研究就会大为失色。本研究将会揭开环境安全和人类安全研究中交叉领域的冰山一角。
(未完待续)
我们渐渐可以在环境安全领域较为近期的文献中发现这种微妙的关系。国际关系专家逐渐增加了对民族主义、身份认定和移民等要素的关注度,他们开始用这些要素来解释后冷战时期的世界纷争。1994年,安全学者、环境安全分支的奠基人托马斯·荷姆-狄克森(Thomas Homer-Dixon)指出:“这种资源的稀少,是过去以来发展中国家之间暴力冲突的触媒,也是未来即将爆发的更大冲突的前兆。”包括荷姆-狄克森在内的很多学者预测,这种暴力活动的增多不仅会引发国内战争,还会导致国际争端。在环境安全领域还有一个重要的关联性问题,那就是稀缺性和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为了获得这种稀缺资源,大量的人口将在国界间移动,势必引起不同族群之间的纷争。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环境安全领域的学者们大量阐述了由于上述原因而产生的国内和国际争端的案例。近来,其他领域的研究也佐证了环境安全专家们的论证。因此,环境安全这一新兴分支逐渐被国际安全研究领域所接受。
目前几乎每个社会对妇女都有某种程度的歧视,例如她们的地位较低,受的教育较少,营养和医疗较为不足,不能够独自作出重要的决定,等等,她们在政治、法律、社会、经济上的权利都不如男性。然而,不是所有的社会都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本书主要探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何谓“严重的”性别不平等呢?就是一个婴儿能否存活,完全取决于他(她)的性别。一种性别能活,另一种性别必死。为人父母者几乎都想有男孩,但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里,相比男性而言,女性的生命变得毫无价值。父母毫不留情地采取子女性别选择手段,以确保得到男孩。在一个社会中,没有比出生性别选择更能显示性别不平等的证据了。如果说针对女性的暴力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内部乃至社会之间的暴力的话,那么针对女性的暴力越严重的社会中这种关系就越为显著。盛行实施后代性别选择的社会,例如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占世界的38%,由于它们都默许子女性别选择,以致两国15—34岁的年轻成年男性人数远大于同龄女性人数,这种差距已经到了仅凭自然力量无法企及的地步。中国人把这群过多的男性称为——“光棍”。在当今的中国和印度,年轻男女数量上的差距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所以,亚洲性别比例的男性化,是现代最被忽视的一个大趋势,它将影响21世纪的国家乃至国际局势。在中国、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人为改变性别比例的规模是空前的。出于对各自国家安全的考虑,各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慎重对待亚洲大规模人口变化所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在性别比例失衡的国家,国家安全的涵义要和那些拥有正常性别比例的国家大为不同。虽然“性别”的议题在国家安全的领域中从未获得重视,但我们预测在本世纪它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聚焦点。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讲到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路径。继之综述有关人类后代性别选择起源的文献。之后我们发掘了为什么在最初诱因消失了之后,后代性别选择还能持久存在的真相,那与特定的宗教习惯和择优而嫁的社会结构中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息息相关。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阅读体验酣畅淋漓,完全不同于我以往接触的同类题材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侦探小说,层层剥茧,但支撑起这些推理的却是扎实的社会学和人口学基础。作者在构建论点时,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精确的切入点,然后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剖开问题。特别是那些关于城市化进程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的描写,笔触虽然简练,却充满了力量感和共情。我喜欢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方式,它避免了理论的空泛,让严肃的主题变得可感、可触。它不要求读者被动接受结论,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对现实的深度解构之中,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感,仿佛作者并非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而是拉开了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变革的序幕。那种对社会结构细微变化的洞察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停下来深思: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是否正面临着某种看不见的结构性压力?作者的叙事风格冷峻而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未来走向的深刻忧虑。尤其是在描绘个体在宏大趋势下的无力和挣扎时,那种疏离感和宿命感交织在一起,非常引人入胜。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那些潜伏在光鲜之下的社会脉络,思考我们对“正常”的定义是否已经开始崩塌。这绝非一本轻松的书,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全神贯注去解码的时代备忘录,读完后会让人对周遭的人和事产生一种全新的、略带警惕的观察视角。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挑战了我很多根深蒂固的认知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论和自我修正。作者在提出一些极具争议性的论断时,其论据的扎实程度和跨学科的视野令人佩服。他似乎并不惮于触碰那些禁忌或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而是直面那些可能令人不适的真相。这种批判性的勇气,在当今的公共讨论中尤为珍贵。它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提供一个更清晰的、尽管可能有些残酷的现实图景,以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制定应对策略。对于任何关心社会未来走向,尤其是关注结构性失衡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参照系。
评分读罢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作者对信息和数据的处理达到了近乎艺术家的水准。他没有堆砌枯燥的统计数字,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编织成一个逻辑严密、引人入胜的叙事链条。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而流畅,如同在探索一处幽深迷宫,每一步都导向一个更令人震撼的发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文化心理层面的挖掘。那种对集体焦虑和个体身份认同危机的细腻捕捉,让人不得不承认,某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它们已经侵蚀到了文化和精神的内核。这种由内而外的分析,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了极强的穿透力,它不仅仅是描述“发生了什么”,更在探讨“我们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这种对“因”的追溯,远比对“果”的罗列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古典的庄重感,但其探讨的主题却是极其尖锐和现代的。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性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旁观者”视角,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保持在高位,避免了陷入情绪化的泥淖。它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我们集体选择的后果。读完后,我没有获得任何现成的“答案”,但却获得了一系列更深刻的“问题”——关于价值的重估、关于未来的规划、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再定义。这种启发性的力量,远比任何结论性的陈述都来得更有价值,它真正做到了“发人深省”。
评分写论文可以用到其中观点
评分很赞。很喜欢的一本书啊。。。
评分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感觉书的题目翻译过于直白。
评分很好 很喜欢
评分不错
评分很赞。很喜欢的一本书啊。。。
评分很好 很喜欢
评分由脚印
评分很好的商品,很好的服务,再选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