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自在》是一本關於博物學的雜文集結,對博物學中的常見問題進行瞭歸類,並納入瞭作者的思考。
博物學(natural history)是一門有著數韆年曆史的古老學問,也是自然科學的四大傳統之一,卻不見於當下教育部門的學科、課程體係。現在許多人已經不知博物學是乾什麼的,不清楚它與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的重要淵源。博物學真的沒用嗎?本書以常見問題迴答(FAQ)的方式迴應瞭若乾疑問,對於明確博物學的性質以及恢復博物學均有重要參考意義。作者還通過實例展示瞭博物學的存在形式以及可能的參與方式。
劉華傑,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博物學文化研究者。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曾獲霍英東奬、人文傑齣青年學者奬、中國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颱灣吳大猷科普佳作銀簽奬。原來的興趣在於非綫性動力學的哲學、科學傳播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SSK),近年來倡導復興博物學。
寫在前麵
第一編 博物之問
博物學FAQ
中國古代博物學名著一瞥
重新發現博物學
直徑一米,以見自然
博物學與自然神學
博物學傢洛剋的紅顔知己
記錄自然之美
印加孔雀草快速入侵北京昌平
黑龍山、韆鬆壩和雲霧山
利奧波德講的Silphium指什麼?
動物美圖背後
夾縫中的野性
博物學傢看到的蚯蚓
第二編 花草時間
約會大花杓蘭
變臉
鳳山泡湯
未名湖之鞦
北京的迎春花
草木之神性
博物自在
第三編 書緣對話
鑒寶、挖墳及其他
花草時間與《檀島花事》
博物學與“中國好書榜”
有博物,人生纔完整
博物校園,“好在”大學
做實生態文明理念,從中興博物學入手
附錄
一門有根的學問和一個有趣的人 吳 燕
劉華傑呼籲復興“博物傳統” 王洪波
在夏威夷行走、記錄 溫新紅
第一章 博物學FAQ
博物學是乾什麼的?
針對提問者的背景,應當給齣不同的迴答。對於什麼是物理學、什麼是佛,都可以也應當給齣不同的迴答。對於一名小學生、初中生、大學文科生、大學物理係的研究生、費曼之類的物理學傢,關於物理學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關注點。
在不清楚背景的情況下,對博物學隻能做一般性的解釋:博物學在宏觀層麵與大自然打交道,試圖瞭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動物、植物、菌類、礦物、星星、雲等,對它們進行描述和分類,同時也關注大自然中各個部分之間、各個層麵之間的關聯。
通俗點講,觀鳥、看花、種菜、采集標本、給自然物分類等,都算在博物的範圍,如果做得精緻些、有條理些,就接近博物學瞭。
博物學是科學嗎?
按生態學、博物學教授安德森(John G.T. Anderson)的說法,博物學是最古老的“科學”。科學兩字是打瞭引號的。是不是科學,要看概念的劃界。我並不認為在全稱上宣布博物學是科學或者不是科學有何特彆的意義。在當下,最好不籠統地說它是科學,原因是,一方麵科學界可能不同意,覺得它不夠資格,另一方麵博物學傢也可能不同意,比如不願意“同乎流俗、閤乎汙世”。當然,在曆史上和現實中,博物學與科學有相當大的交集,有些研究者的身份也是重疊的。
博物學究竟有什麼用?
當人們紛紛強調某種東西如何有用時,對於博物學我就不想再提它的有用性瞭。我們可以反問一句:詩歌有用嗎?孔子確實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不過,這些功用或許根本不在提問者考慮的“有用性”之範圍中。
麵對類似的提問,我首先想說:博物學沒用。沒用還關注、還浪費時間研究,不是犯傻嗎?在這個社會中,有用性的極端便是靠它能高效地殺人、高效毀滅自己所討厭的東西,其次,有用性便體現在靠它能當官、發財。依靠博物學,也能殺死人,但效率不高。用博物學當官,門都沒有;用它沒準能發點小財,但那不是它的目的所在。因此,我隻好再次強調:博物學沒用。
如果承認瞭“沒用”,在此基礎上關於博物學還能談什麼?
在沒用的前提下,可談談它的另類價值!梅特林剋(1862-1949)說世上存在大量“無用且美好的”東西!在急功近利的人看來,文學、美學、哲學,甚至純科學,統統沒用。不過,當下的無用性有可能蘊藏著長遠的有用性。
博物學扮演的角色可從人類個體、群體、天人係統的層麵考慮。在個體層麵,博物有可能放鬆自己。放鬆瞭,就將自己融入瞭更大的共同體,包括大自然。在群體層麵,博物可能有助於大係統的平衡和適應。在天人係統層麵,博物可能保持環境友好,因為博物學堅持自然公正原則,人是其所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膨脹僭越。
與博物學關係密切,或者有一定淵源的學科有哪些?
有許多,如植物分類學、民族植物學、動物行為學、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人類學、環境倫理學、自然哲學、環境美學等。
與“博物學”精確對應的英文詞或者詞組是什麼?
不同語言間詞語很難精確對應,隻可大緻對應,內涵與外延不可能完全重閤。與博物學大緻對應的是natural history,博物學傢對應於naturalist。
英文natural history為何不直接翻譯為“自然史”?而naturalist似乎還有彆的意思?
因為natural history來自拉丁詞組 historia naturalis,産生較早,當初詞組中的history並無“曆史”的意思,而是描述、探究之義。現在,natural history作為一門學科或者學術領域,最好譯作博物學。這也是約定俗成,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已經這樣翻譯瞭,就像統計物理學中的“輸運理論”(transport theory)不能譯成“運輸理論”、數學中的“傅裏葉級數”(Fourier series)不能譯成“傅裏葉係列”、“遞歸函數”(recursive function)不能譯成“遞歸功能”一樣。但也並非見到這個詞組就隻能這樣死譯,當它作為一種探究方式時,譯成“博物誌”也是可以的。如味覺博物誌、灰雁博物誌、獨角獸博物誌、經濟學博物誌,等等。也有許多人自信地非要譯成“自然史”,那也沒辦法,就當是個代號吧。
的確,naturalist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你可以在卡斯達納利(Jules-Antoine Castagnary)的藝術評論意義上、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的科學哲學意義上,也可以在懷特(Gilbert White)、約翰雷(John Ray)、達爾文、邁爾(Ernst Walter Mayr)的博物學意義上理解,它們非常不同。我們說的博物學傢,通常指的隻是懷特、華萊士、達爾文、洛剋(Joseph F. Rock)、邁爾、古爾德、威爾遜(Edward Osborne Wilson)等。
博物學在認知上有何特點?
強調宏觀描述、分類及係統關聯。與還原論、數理科學形成鮮明對照,但並不是完全對立,博物學照樣可以使用還原論、數理科學的成果。在一般性描述中強調博物學的特色,是想區彆於其他學問、探究方式。
博物學是否意味著不專業、業餘?
經常有人這樣以為。與其他領域一樣,“從業者”都有專業與業餘之分,也許在博物學領域後者多一些。博物學並不一定意味著、蘊涵著不專業或者不深刻,迴顧一下科學史,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比如林奈、達爾文、華萊士、邁爾、威爾遜。許多博物學傢對大自然有精細的、深刻的瞭解。不過,也必須承認,博物學的門檻很低,幾乎人人可以嘗試,而對於其他學問,恐怕就不行。
博物學與科學是什麼關係?為什麼不直接說博物學是科學?
問題又迴來瞭!博物學中有科學的成分也有非科學的成分,不必攀高枝把自己打扮成科學,雖然許多領域和許多人習慣於爭“科學”之名。科學有價值,非科學並非無價值,如文學、藝術。不把博物學直接說成是科學,有得當然也有失。失之於沒有嚇人的光環、藉現代性之光的機會,得之於不受科學共同體的約束、不必承受對當今科學負麵影響的指責。
我們注意到有時你說博物學是科學,有時又說不是科學,對吧?
沒錯。不過你要注意語境,即考慮語用學。當潛在的讀者或者辯論的對手聲稱或暗示博物學是科學時,我通常會強調博物學不是科學,甚至要堅決捍衛博物學的非科學性!當讀者或者辯論的對手暗示博物學不嚴格、不夠學術時,我通常會強調博物學是科學或者包含科學成分,並且曆史上自然科學從中受益良多!
2011年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瞭《好的歸博物》一書,這個書名有什麼特彆的含義?是說博物學都是好的嗎?
局外人不容易明白為何取瞭這樣一個奇怪的書名。之前,在科學主義的話語中,存在田鬆所講的“好的歸科學”的隱含假定。大意是,科學領域齣瞭任何問題,都怪不瞭科學,因為那種齣瞭事的、壞的東西不科學、不屬於科學,即使原來與科學混在一起,也要從科學中摘齣。總之,經過一番狡辯,科學的純潔性得以維持。這種科學主義的辯護策略我們是不同意的。
我們是在反諷的意義上使用“好的歸博物”這一修辭。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認為博物學一切都好得很。事實上,博物學有許多類型,有的是我喜歡的,有的是不喜歡的。曆史上有的博物學傢做瞭好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有的做瞭壞事,有的既做好事又做壞事,有的是好是壞現在還不清楚。於是,“好的歸博物”並非我本人所贊同的判斷,書名這樣起是在時刻提醒我們自己:彆犯科學主義同樣的錯誤,彆像那些人一樣為博物學辯護。2000年我齣瞭一部文集《以科學的名義》,書名也是用來提醒自己的,那時我剛從科學主義者轉變為非科學主義者。
為瞭便於理解,我推薦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的巴雷特(Andrea Barrett)的《獨角鯨號的遠航》(The Voyage of the Narwhal),它寫瞭博物學傢的另一麵。雖是小說,卻反映瞭實際的情況。許多探險考察都有小說中描寫的那些不好的方麵,我們必須正視,沒必要迴避。
博物學教育與自然教育有何不同?
都涉及人類個體或群體與大自然如何打交道的方麵,在當下都強調尊重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不同之處可能在於博物學教育是間接做此事,而自然教育直接做此事。在日本,自然教育發展迅速,據說有3900多所自然學校,它們是正規教育體係之外的學校。從事自然教育的很多人本身就是博物學傢。
博物學與科普是什麼關係?傳播博物學是否就是傳播科學?
坦率說沒有直接關係,兩者旨趣、性質不同。不過,現實中確實有一定關係,有些人習慣性地把一些博物學活動與科普聯係起來。那樣做有一定好處,能夠部分藉到科普的光,但也是有代價的。傳播博物學是一種文化傳播工作,美國國傢地理及其電視頻道、英國廣播公司的博物部做的許多事情屬於博物學文化傳播,很少提科普,隻是國內有人願意從科普的角度去理解。公眾嘗試博物學可能想獲得某種體驗,科技知識的獲取可能不是關注的最核心內容。
我甚至立即想起《禪定荒野》(The Practice of the Wild)中的一句話:“我們正憑藉古老的知識嚮上爬,很快我們就會碰到正在走下坡路的科學瞭。”如果連續性存在,相遇是必然的。
博物學已經死掉,為何還想恢復它?
博物學在正規教育體係中已經衰落,但並沒有完全死掉。即使承認快死掉瞭,也有許多理由恢復它,因為當今以及未來人類社會的存續需要它。學者以及公眾需要從整體上、在宏觀層麵持續感受、理解整個世界,對正在發生的事情和即將發生的事情、對來自科學與非科學領域的命題、理論,做齣新的價值評判。
有可能恢復博物學嗎?能否舉例說明?
事在人為。與博物學相關的講座總是受到歡迎,這就很說明問題。北京大學附中已經開設博物課多年,效果非常好。許多畢業的同學反映這門課收獲很大,對自己産生瞭持續影響。我本人在北京大學麵嚮本科生也開設《博物學導論》課程,麵嚮我的研究生開設瞭《博物學文化》和《博物學編史理論與方法》課程。
在正規教育中恢復博物學隻是一個方麵,當前更主要的是在課外自學中麵嚮所有人推廣博物學理念,倡導博物學生存。最近幾年,經常有人請我講博物學,比如國傢圖書館就請我講瞭兩次。
最近,齣版界開始關注博物學題材。10年前我就預言過,中國齣版界會越來越喜歡博物學題材。
當今正規教育體係為何拋棄博物學?
清末民國時期,博物學在各級教育中還是有一席之地的,特彆是一些啓濛教育,博物色彩很濃,這可從當時的教材中看齣來,如《幼學瓊林》、《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高等學校中也有博物課,甚至有博物部、博物係。新中國剛成立時教育資源有限,國傢急需實用人纔,博物學自然靠邊站。幾十年後,中國的教育已經發展為世界上最龐大的體係,每年頒發數量最多的博士學位,“科教興國”已經成為國傢戰略,但仍然沒有博物學什麼事,各級課程體係中根本就沒有博物的字樣。這與當今正規教育的導嚮有關,與教育界想培養什麼樣的人纔有關,即與教育的目的、方針、政策有關。當今教育是“現代性”範式下的教育,以培養對大自然、對他人有競爭力的主體(agent)為基本職責。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博物學的確落伍瞭,因為它“太慢”、“不深刻”、“沒力量”!
這麼說博物學的衰落隻是中國的事情瞭?
不對。博物學的式微是由現代性決定的,中國隻是現代性大潮中的一分子。進入20世紀,一直到現在,博物學整體上都在衰落。這與現代性對力量、生産力、競爭力的過分強調有關。
不過,西方發達國傢在本國維持瞭某種多樣性,博物學作為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而得以保持和一定的恢復。中國處於現代化的“下遊”,主鏇律是求力而不求多樣性,因而博物學的地位更悲慘一些。我相信這是暫時現象,等中國真正發達瞭、自信瞭,博物學一定會適當恢復。不過,即使恢復,也不可能成為主流,除非現代性的邏輯變得不起作用!
博物學與地方性知識是什麼關係?地方性知識沒有普適性嗎?
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簡稱LK)是來自人類學的概念,最近經常有人談到它。博物學起源於地方性知識或本土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簡稱IK),我更喜歡後一種稱謂。“地方”一詞容易産生誤解,當然“本土”也會引起多種聯想。並不是說這類知識沒有一定的普適性,與其他知識一樣,它們當然也有一定的普適性,也在廣闊的時空中成立、適於較大的群體。另一方麵,所有知識也都有其適用的範圍、成立的條件,也就是說並非絕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LK和IK稱謂直接顯現的是它們在起源上和維係上的特點。其持有者的確不特彆在意知識的普適性和異地傳播,並沒想著將其標準化、去與境化後用於榨取剩餘價值、操控整個世界。
說博物學是本土知識,是想強調它與百姓“生活世界”的緊密性,以及這類學問的自然特徵,因為現在許多學問已經很不自然瞭。對於城市以外的居民,沒有現代科技照樣可以生存,但他們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博物學。
對在中小學恢復博物學教育你有何建議?
要減少應試教育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盡可能在自然環境中玩耍。應當結閤社區、傢鄉的具體情況編寫鄉土教材,教育學生熟悉傢鄉的曆史、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即讓孩子從小掌握一些地方性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受用終身。隻有這樣,孩子纔能瞭解、熱愛傢鄉,長大後想著報答傢鄉。其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自然體驗活動。
我記得我讀小學時每周都有勞動課。學校有校田地,自然是在老師指揮下由學生打理,另外農忙時學生還要經常幫生産隊乾農活。脫坯、割草、運磚、墊路基、植樹、砌牆、拾糞、鋤草、插秧、栽紅薯、翻紅薯藤、拔草、抗旱澆水、揀土豆、割榖子、拔蘿蔔、收大白菜等活計,樣樣都乾。影響文化課學習瞭嗎?傢長有意見嗎?我覺得沒有影響學習,傢長也沒有意見,當時的學生都很“皮實”。春季每位學生都有采蕨菜的任務,以支援國傢建設,蕨菜齣口用來換鋼材,每人的份額是8市斤(4韆剋)。每年全校師生都參加一次“野遊”活動,步行很遠,登山、野餐。每年鞦季班主任都要帶全班同學“小鞦收”,上山采集野山楂、野葡萄、刺玫果、五味子、草藥種子等,迴來後分檢、晾曬,齣售給供銷閤作社,用換迴的錢購買文具再分給同學。同時,老師會布置寫關於鞦景、鞦收的作文。時代變瞭,有些已經無法照搬,但類似的事情還是可以做的。
大力提倡博物學,是否考慮到瞭曆史上博物學乾過的壞事?
非常好、非常尖銳的問題。前麵就《好的歸博物》這一書名的討論已經涉及此問題。
博物學與科學一樣,在曆史上的確都乾過壞事。當然有人不承認科學曾做過壞事。如果堅持那樣的邏輯,也可以辯稱博物學也好極瞭,從沒乾過壞事。
不過,那種“好的歸科學”的辯護策略並不吸引人,我們不願意接著來一個“好的歸博物”,而是明確承認博物學中有好有壞。至此,答案已經有瞭,我們要不斷重新建構我們喜歡的博物學!其實彆的領域差不多也是這樣做的,隻是沒說透。重點不在於全稱判斷,而在於具體的博物學內容比較而言是否有吸引力,“全部科學”和“全部博物學”都是指稱不明確的東西。
你說的博物學為何與曆史上真實發生的博物學不完全一樣?
謝謝你沒有直接說我鬍編瞭一種博物學!曆史上的博物學的確在發展變化之中,每個時代的博物學都各有其特點,不同地域的博物學也各有其特徵。哲學、自然科學何嘗不是這樣?
另外,“曆史上真實發生的”隻是一種美好的修辭,“客觀的曆史事實”之類用語隻是樸素實在論的想法(它對於理解曆史並無價值,通常用於辯論中批評對手),沒人能完全搞清楚真實的曆史,曆史是後來人依據不同的框架、缺省配置書寫的、建構的。當然,建構不是無根據地建構,每一種建構都要講道理。
為何國外的許多科技史學者在做博物學史?
原因很多,比如彆的東西做多瞭做膩瞭就想做做博物學史。開個玩笑,也不純是玩笑。根本原因在於博物學對於人地係統(天人係統)可持續生存很重要。迄今自然科學有四大傳統:博物傳統、數理傳統、控製實驗傳統和數值模擬傳統,現實中的各門科學基本上是這四大傳統的某種組閤、搭配。既然博物學與其中最悠久的一個傳統有關,以前又研究不足,現在自然有關注的必要。此外,科技史研究與文化史研究在操作上日益融閤,科學的文化特徵而非認知特徵得到空前重視。在這樣一種趨勢下,博物的視角並非隻限於博物類科學史,也同樣可用於審視數理科學史、還原論科學史、實驗科學史,特彆是對人物的研究。比如,可以用博物學的眼光研究伽利略、牛頓、萊布尼茲、法拉第、麥剋斯韋、愛因斯坦、圖靈、馮諾伊曼、楊振寜、吳健雄,這將涉及我所說的“博物學編史綱領”。這個綱領並非隻考慮博物類科學,它有更大的野心。
國外有大批優秀的博物學傢和博物學著作,而中國卻少見,是不是中國人不擅長博物?
前半部分大約是事實,後麵的看法根本不成立。
中國曆史上有許多優秀的博物學傢和博物學作品,如張華、鄭樵、瀋括、徐霞客、李時珍、李漁、高濂、吳其濬、曹雪芹、李汝珍等人的作品。現在也有,隻是人們不太注意罷瞭,比如季羨林的《蔗糖史》,趙力的《圖文中國昆蟲記》,張巍巍的《昆蟲傢譜》、安歌的《植物記》,付新華的《故鄉的微光》,徐仁修的“蠻荒探險係列”,硃耀沂的《蜘蛛博物學》、《成語動物學》和《颱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郭憲的《那些花兒》,阿來的《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等等。我個人知道的呂植、位夢華、趙力、趙欣如、單之薔、徐健、倪一農、林秦文、劉冰、王辰、張巍巍、黨高弟、錢映紫、安歌、顧有容、餘天一、馮永鋒等都有很好的博物情懷,非常優秀。
在當今的颱灣,博物學發展得如何?
我國颱灣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博物學傢,如劉剋襄、硃耀沂、潘富俊、徐仁修等,他們齣版瞭許多優美的博物學作品。兩岸的博物學應當充分交流。
恢復博物學、倡導博物人生最大的障礙在什麼方麵,有利的方麵是什麼?
障礙在於許多人喜歡隨大流或者趕潮流,對世界、對人生沒有思索,不知道目前的工業文明是不可持續的,不知道自己隨大流的生活方式對人地係統無好處對自己也未必有好處。有利的方麵在於,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目前的發展模式有問題,當下的教育體製、教育方針及人纔培養模式有問題,開始學會尊重多樣性。
你是男性,為何喜歡花花草草?如此感性的東西與你的專業哲學有關係嗎?
喜歡花草跟性彆沒有必然聯係。通常女性做飯,但也有男廚子!
男人女人都有喜歡植物的。鍾情於美麗的花朵,可能反映瞭人的一種天性。我們依戀著大自然,我們屬於大自然;而時代精神(哲學經常這樣自居)不能不關注蓋婭(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神)。博物學在乎的花朵好比女性,哲學在乎的理性好比上帝,女性與上帝一定要對立嗎?是否有閤二為一的可能性?我認為有,比如女神!比如敬畏自然,憧憬天人係統的可持續生存!
哲學上有許多人都聽說過一個句子:兩極相通。也有人提及,中國古代的儒釋道本來都是有靈性的生命之學,強調親證、體證,反對一味地在概念上鬍扯。博物學為此提供瞭一個實例,博物學既感性又理性,既具體又抽象。哲學有不同的做法,現在英美主流哲學界仍然延續分析的套路,但除此之外還有彆的哲學。簡單說,哲學不等於概念、命題、邏輯分析和論證。哲學號稱是時代精神的體現,自然不能完全無視活生生的現實——現代性給人的種種壓迫。哲學隻要睜眼看世界,就有可能與博物學聯係上。哲學傢可以引入價值判斷,對人類的當下理想生活方式給齣規範性的說明,在“變焦”的過程中審視何謂自然、人性、神性、崇高、正義、真理、閤理性等。
你個人的植物學、博物學知識主要從哪學來的?聽說你爬樹很快?
我沒有“科班”學過。小時候,我的植物學、博物學知識都是通過父親、母親言傳身教學來的。在我眼裏,父親是百科詞典,對傢鄉的一切都非常瞭解並且能講齣點道理來。跟著父母,通過采山菜、揀蘑菇、挖藥材、摘野果、割柴禾,不知不覺就對傢鄉的博物誌熟悉起來,我上小學時就能獨立上山做這些事情瞭。
山裏長大的孩子幾乎沒有不會爬樹的。野外生存,爬樹是基本工夫。
大傢都很忙,你哪來那麼多時間去博物?
時間當然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自己能否做主、相對自由地支配時間則因人而異。我基本不用手機,這就節省瞭許多時間。我的手機正常狀態是關機,手機款式也很老,現在幾乎沒人在用瞭,彆人無數次勸我換手機甚至送我手機我都沒動心。現代人唯一謙虛的錶現似乎就是低頭看手機,所以現代人也可稱為“低頭族”。其次,要減少不必要的應酬。人是社會性生物,有些應酬是需要的,但現在應酬的範圍在不斷擴大,吃飯和社交要應酬,做學問和開學術會議還要應酬,真是無趣而且勞纍。我當初選擇教師這一職業,就是為瞭清靜點。
並非所有的忙都值得稱贊或同情。有人喜歡忙有人不喜歡忙,有的純粹在瞎忙,自己忙不說還要摺騰彆人跟著忙。對我來說,要分清主次,有些事可做可不做就選擇不做,通常我不同時做兩件事,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整體而言效率還算高。我從不輕易答應某個差事,一旦答應則準時交活。該做的做完瞭,我自然有時間外齣看植物,或者在附近看植物。
聽說你要寫一本關於野菜的書?
對。我個人很喜歡《救荒本草》,小時候也有采野菜的快樂經曆。幾年前就想寫《北京的野菜》,計劃收錄百十來種,照片都準備好瞭。多傢齣版社很積極,要跟我簽閤同。我沒答應,書也一直沒有寫,主要是有顧慮,擔心一些植物因此遭殃。經常見到一些大媽在校園裏、植物園裏挖野菜(即使允許采,也不應當采,因為汙染嚴重,還噴過農藥)。如果我寫瞭這樣的書,隻會加劇這類不良行為。另外,北京周邊山上還有許多種類的野菜,但數量不多,經不起采挖。綜閤考慮後,我覺得還是抑製一下自己寫此書的衝動。
現在,我自己也偶爾采野菜,但有嚴格限製,隻采數量較多的種類,更不會在城區采。我自己也種點菜、栽點果樹(若乾種類是我自己嫁接的),多半是為瞭玩,吃是次要的。
……
拿到《博物自在》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這名字真有意思!“博物”意味著對事物的廣泛瞭解,而“自在”則是一種超然物外、隨心所欲的狀態。我很好奇,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將這兩者融閤在一起的呢?讀瞭幾章之後,我發現,這本書並非一本單純的自然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位生活哲學傢,用他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可以擁有的那份“自在”。 書中有一個章節,我印象特彆深刻,講的是關於“寂靜”的藝術。作者描繪瞭在一個雨後的清晨,獨自一人在林間漫步的場景。沒有電子産品的打擾,沒有世俗的喧囂,隻有雨滴落在葉片上的輕響,和遠處偶爾傳來的鳥鳴。他用極其簡練卻充滿畫麵感的文字,捕捉住瞭那種寜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氛圍。讀著讀著,我仿佛也置身於那片靜謐的森林,感受到瞭那種久違的放鬆與平和。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偶然”的解讀。我們總是習慣於用“必然”來解釋一切,但《博物自在》卻鼓勵我們去擁抱那些看似偶然的發生。作者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瞭許多生命中意想不到的轉摺和驚喜,這些“偶然”往往是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它讓我明白,有時候,與其過分規劃和擔憂,不如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去迎接那些未知的美好。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故作高深。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和你聊天,娓娓道來,卻句句珠璣。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且會不由自主地將這些觀點與自己的生活經曆聯係起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作者的靈魂對話,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度探索。 《博物自在》讓我最大的收獲,是它教會我如何去“看見”。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感受”,去體會生命中的那些細微之處。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這本書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懂得感恩,也更加明白瞭,原來真正的“自在”,就藏在我們與自然的每一次連接之中。
評分哇,拿到這本《博物自在》簡直是我的幸運!我一直對大自然充滿瞭好奇,總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多麼奇妙的世界裏,但很多時候,我們卻隻是匆匆過客,錯過瞭太多隱藏在細微之處的精彩。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最溫柔的聲音,嚮我娓娓道來那些我從未留意過的風景。 翻開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科普,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的觀察。我記得其中一段講到,作者是如何在一次尋常的散步中,被一片落葉吸引。那落葉的紋理,葉脈的走嚮,仿佛訴說著一段漫長的生命史,從春天的新綠,到夏日的繁茂,再到鞦日的絢爛,最後歸於塵土,滋養新生。作者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耐心地描繪瞭自己觀察過程中的種種思緒,那種對生命循環的敬畏,對時間流逝的感慨,都讓我感同身受。 書中的語言也極其優美,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那種樸實而富有力量的文字,能夠瞬間將我拉入作者所描繪的場景。我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蟲鳴鳥叫,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的輕柔。它讓我意識到,原來在大自然麵前,我們需要的不是什麼高深的知識,而是那一顆靜下來的心,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每次讀完一章,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放下書,走到窗邊,或者到樓下的小花園裏,嘗試用書中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驚喜總是接踵而至,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角落,如今都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試圖用大量的專業術語來“教育”我,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次次細膩的描繪,讓我自己去體會,去感悟。它教會我如何從宏觀的生態係統,到微觀的生物個體,都能找到連接點,都能感受到生命的脈動。我不再覺得大自然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化作瞭觸手可及的親切存在。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珍視眼前的一切,也更加願意去探索未知的奧秘。 我嚮所有對生活保持好奇、對自然心存敬畏的朋友推薦《博物自在》。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像一顆種子,在你心中慢慢發芽,讓你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自在”的狀態,一種與萬物和諧共生的感覺。我不再是那個急匆匆的追趕者,而是變成瞭一個能夠靜靜欣賞、深深體會的觀察者。我想,這大概就是“博物自在”所包含的最深刻的意義吧。
評分《博物自在》這本書,就像一個沉默的智者,從不喧嘩,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常常覺得,我們太過於追求那些顯而易見的東西,而忽略瞭生命中那些更為質樸、更為深刻的饋贈。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賦予瞭它們新的生命和意義。 書裏有那麼一段,講的是作者如何觀察螞蟻。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但作者卻能從螞蟻微小的群體行為中,看到無數令人驚嘆的智慧和秩序。它們如何分工協作,如何搬運食物,如何建造傢園,每一個細節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讀到這裏,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齣人類社會中的某些場景,不禁開始思考,我們是否也應該從這些渺小的生命身上,學到一些寶貴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傳遞給我一種“慢下來”的生活態度。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焦慮和疲憊,而《博物自在》就像一股清流,讓我們有機會停下腳步,去感受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美好。它引導我去關注那些細微的變化,去體會生命的韌性,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給自己的心靈進行一次“深呼吸”,讓我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安寜。 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淡淡的哲學思考。它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引申齣對生命、對存在、對宇宙的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昆蟲、植物,在作者的筆下,都成瞭承載著深刻哲理的載體。這讓我覺得,原來我們並不需要去遠方纔能尋找到人生的答案,有時候,它們就藏在我們身邊,隻是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它讓我不再隻關注事物的錶象,而是更願意去探究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那種對未知的好奇,對生命的敬畏,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激發齣來。《博物自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更深刻的世界,也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瞭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評分《博物自在》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寶藏”讀物。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距離自然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遙遠,隻是我們自己的心被太多的雜念所占據,而無法真正地去感受它。這本書,恰恰就是幫助我重新連接內心與自然的橋梁。它不是那種硬邦邦的知識灌輸,而是像一個溫柔的嚮導,引領我去探索那些被遺忘的角落。 我記得其中有一段,作者描述瞭他在一個夏日午後,觀察一棵老樹的經曆。他沒有急於去分析樹的種類,而是耐心地描繪瞭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樹乾上斑駁的紋理,以及附著在樹皮上的那些微小的生命。他將這棵老樹擬人化,仿佛賦予瞭它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讀著這段文字,我仿佛也感受到瞭那份厚重與滄桑,以及生命頑強的生命力。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是它那種“無為而治”的觀察哲學。作者似乎從不試圖去“乾預”或“改變”他所觀察的事物,而是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靜靜地聆聽,去默默地記錄。這種“不打擾”的態度,讓我覺得特彆珍貴,它教會我,有時候,最好的瞭解,就是最大的尊重。 《博物自在》的文字,有一種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它不是那種需要你費力去理解的晦澀文字,而是像涓涓細流,緩緩地滲入你的心田。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SPA,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一種滌蕩和寜靜。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賞生活中的平凡之美。 我真心推薦《博物自在》給每一個渴望找到內心平靜、渴望與自然建立更深聯係的朋友。它不是一本讓你“學到”什麼具體的知識的書,而是讓你“感受到”什麼的書。那種“博物”帶來的開闊,“自在”帶來的從容,都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完美的詮釋。它讓我覺得,原來,我們離“自在”的生活,真的並不遙遠。
評分《博物自在》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個對生活充滿好奇,又常常感到些許迷茫的人,總覺得生活應該是更豐富、更深刻的。這本書,就如同在我迷茫的時刻,遞過來的一盞溫暖的燈,讓我看到瞭前所未有的風景,也讓我對“自在”有瞭全新的理解。 書中有一段,講的是關於“時間的味道”。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對不同季節、不同場景的描繪,讓我自己去體會時間的流淌。從春天的萌芽,到夏日的熾熱,再到鞦天的豐收,最後是鼕天的沉寂,每一個時節都有它獨特的“味道”。他將這些抽象的時間概念,變得具體而可感,讓我深深地沉醉其中。 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順其自然”的敘事方式。它沒有明確的章節劃分,也沒有刻意的情節鋪墊,而是像一條蜿蜒的小溪,自然而然地流淌。有時候,讀到一處,你會突然發現,作者已經不知不覺地將你帶入瞭一個全新的境界。這種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也非常令人愉悅。 《博物自在》的語言,充滿瞭詩意,但又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詩意。它是從對生活的細緻觀察中提煉齣來的,樸實卻又充滿瞭力量。我常常會因為一段文字而停下來,反復品味,仿佛能在字裏行間看到作者那顆敏感而又充滿愛的心。它讓我意識到,原來,生活中的許多美好,都藏在那些被我們輕易忽略的細節裏。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關於自然的知識,更是一種看待生活的方式。它讓我學會瞭去欣賞那些不完美,去擁抱那些不確定,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我感覺自己,好像也隨著這本書的閱讀,變得更加“自在”瞭一些。它讓我明白,“博物”不是一味地追求知識的纍積,而是通過對萬物的瞭解,來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評分很好的植物科普書
評分物美價廉送貨快 好評 很棒
評分博物主義的大愛~
評分做活動買瞭一大堆書,慢慢看吧
評分今年經常登上各個好書榜的書 我們領導非常推崇的人物 所以一定要買來看
評分還沒有看,但是覺得應該挺有用的,希望有幫助!
評分內容和想象的有點不一樣,還沒開始讀
評分內容和想象的有點不一樣,還沒開始讀
評分600減450買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