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城市的保護與可持續性》一書審視瞭關於城市的保護和可持續性這兩個關鍵問題在曆史城市這一語境中是如何相互關聯的,以及它們在一種相互支持的一般性理念與慣例中是如何被放在一起進行研究的。本書陳述瞭建築保護的理論背景與實踐背景,以及當它被綁定在更廣泛的可持續性議程和文化身份上的時候,其已知的相關性和成就水平怎樣纔能得到擴充。通過來自歐洲各國及其他國傢的案例,本書檢測瞭城市保護所取得的成就,並且將它們與可持續性議程聯係在一起。
丹尼斯·羅德威爾(Dennis Rodwell),作為一名建築規劃顧問,羅德威爾立足於蘇格蘭東南部,並在世界多國開展工作,主要關注在曆史城市管理和曆史建築保護實踐方麵所取得的新進展和成效。近年來,他代錶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産中心和文化遺産部、德國技術閤作公司(GTZ)以及英國文化委員會,完成瞭諸多項目。之前,他曾作為一名保護建築師在愛丁堡進行瞭大量實踐,同樣作為保護官員和城市設計師服務於英格蘭德比,並促進瞭對於許許多多處於危機中的曆史建築的拯救和再利用。
引 言
緻 謝
定 義:保護與可持續性
1 保護:背景 1
2 城市規劃語境 23
3 可持續性:背景 47
4 保護:國際舉措與方嚮 65
5 保護:英國態度與方嚮 86
6 可持續城市與城市舉措 111
7 世界遺産城市管理:英國 134
8 曆史城市管理:自下而上法 163
9 保護與可持續性之間的一緻性 185
10 挑戰與機遇 208
相關資源 221
參考書目 247
定 義:保護與可持續性
本書的研究範圍是曆史城市,以及在“保護”(conservation)與“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方麵與之相關的理論與實踐。
從更寬泛的環境意識上來看,“保護”與“可持續性”有著平行的含義,並且被頻繁交換使用,來錶示對有序管理世界自然資源和生物圈的需要:首先,維護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長期和諧;其次,在環境以及人類和其他生命形態的生活條件和質量上獲得持續提升。
本書正是從廣義上來使用“可持續性”這一概念的。
另一方麵,當適用於曆史城市的時候,“保護”的含義則要狹窄得多。其主要根源是建築保護,齣發點包括:考古學和地理文化多樣性,以及建築風格的曆史演進、建築材料和技術。城市保護的次要根源是城市景觀和曆史城市中應變管理的一種形態學和審美學方法。不管是建築保護還是城市景觀,都不是建立在對可持續性的關注之上的。然而,兩者都具有對其做齣重大貢獻的潛能。
……
引 言
城市保護是一個至少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為我們所知的概念。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則源於20世紀80年代,並且已經提上瞭我們的核心議事日程。盡管“保護”(conservation)與“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根源不同,但它們有共同的立場。
本書緻力於審視此類問題是如何在曆史城市的語境中相互聯係的。其目的在於:
識彆當前城市保護理論與實踐的薄弱環節;
陳述成功的建築保護和寬泛的可持續性日程及文化身份之間的關係;
將那些需要在非常復雜的一係列相互聯係的問題和原則之間進行培育和發展的方法與實踐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概括總結;
提升已感知到的建築保護及其成就水平之間的相關性;
擴展曆史城市語境中可持續性目標所獲得的成就;
在一種強強聯手、互惠互利的閤作關係中突齣保護和可持續性的機遇。
先前已有很多齣版物關注瞭保護和可持續性,但隻是將其作為單獨的問題來分彆對待。然而現在觀念正在轉變,這兩者之間新的聯係正在被建立起來,而本書正是緻力於這一重要過程。
本書的切入點是英國,並引用瞭來自整個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諸多理論與實踐案例。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樸素,但其標題帶來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我更希望它能觸及到保護工作中的倫理睏境和政治博弈。例如,在麵對自然災害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保護的優先級如何排序?當一個被列為文物的建築的安全性或居住舒適性與現代生活標準産生根本衝突時,我們應如何抉擇?我期待看到對“文化挪用”和“景觀同質化”等前沿議題的探討,即當一個城市為瞭迎閤全球遊客的想象而過度美化其曆史形象時,它是否正在失去真正的文化主體性?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種近乎“辯論”的姿態,呈現保護實踐中各種利益相關方(政府、開發商、居民、學者、遊客)之間的張力與妥協。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成熟的、能夠處理復雜倫理衝突的決策模型,而不是簡單地宣揚“保護至上”的口號,那它將真正配得上“可持續性”這個沉甸甸的詞匯,成為一本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的著作。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時,心中湧起一股對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碰撞的好奇。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篇充滿人文關懷的散文詩,或者至少是一部對特定曆史時期城市生活圖景的細膩描摹。我的興趣點在於那些被遺忘的、未被列入正式名錄的“非物質”遺産,比如那些古老的手工藝人、口頭流傳下來的建築記憶,以及那些承載著社區集體記憶的日常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穿梭迴某個特定曆史城市的黃昏,感受那種獨有的光影、氣味和聲音,理解那些磚石背後的生活哲學。如果書中能收錄一些珍貴的曆史手繪圖紙或當時的私人信件,那無疑是錦上添花,能讓我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我甚至設想過,作者是否會深入探討保護決策背後的權力結構,誰有權決定什麼是“值得保護”的,而什麼又被無情地抹去瞭。我對那些關於“失落的美學”的反思很感興趣,那些在現代化進程中被簡單粗暴地清除掉的、卻可能蘊含著獨特地域智慧的城市肌理。總而言之,我更希望它是一把鑰匙,能打開通往城市靈魂深處的密室。
評分坦白說,我對“可持續性”這個詞匯的應用非常敏感,它在很多領域都顯得有些空泛和口號化。因此,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極其嚴謹、可量化的指標體係來衡量曆史城市保護工作的真正成效。比如,在環境指標上,是否能計算齣保護曆史建築比拆除重建在碳足跡上有何優勢?在社會經濟指標上,如何量化保護措施對提升本地居民收入、減少社會不平等的貢獻?我非常期待看到復雜的數學模型或成本效益分析,來證明文化遺産保護並非純粹的財政負擔,而是長期發展的必要投資。如果作者能大膽地挑戰一些既有的保護範式,比如提齣“適度的衰敗也是一種可持續性”的觀點,並用數據支撐,那將是非常有啓發性的。我甚至想看看關於“數字孿生技術”在風險預警和資源調配中的應用案例,看看高科技如何精確服務於低乾預的保護目標。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紮實的方法論,讓我們可以用科學的語言去論證和爭取保護資金,那對所有規劃師和管理者來說都是一本工具書。
評分這本《曆史城市的保護與可持續性》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厚重感和現實意義,讓我這個對城市發展和文化遺産保護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産生瞭強烈的期待。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專注於具體保護技術或者建築修復案例的專業著作,也許會深入探討某種特定的材料科學在古建築維護中的應用,或者詳細對比不同國傢在曆史街區風貌管控上的法規差異。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發現它似乎更傾嚮於從宏觀的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視角來審視“保護”這一行為的復雜性。我期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平衡旅遊開發壓力與文化真實性維護的實操指南,比如如何設計一套既能吸引遊客又能讓本地居民生活質量不下降的業態組閤。書中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社區參與式規劃的成功案例分析,特彆是那些在經濟轉型期成功將曆史元素融入現代商業模式的範例,那對我來說將是極具價值的。我特彆希望作者能探討一下,在快速城市化和數字化浪潮下,如何定義和保持曆史城市的“活態性”,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個靜止的博物館。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框架來評估一個保護項目的整體成效,而不僅僅是基於建築完好程度的評判,那就更令人稱贊瞭。
評分我對城市空間中的“尺度感”和“人性化設計”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花大量篇幅討論如何通過控製建築高度、容積率和街道寬度來重現曆史街區的宜居性。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步行友好性、公共空間品質以及微氣候調節方麵的深入分析,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居民日常幸福感的關鍵因素。例如,曆史城牆的設置如何影響瞭現代的交通流動和社區的心理邊界?那些狹窄的裏弄或拱廊空間在現代氣候變化背景下,是否依然具有隔熱或遮陽的生態價值?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曆史建築的被動式設計智慧,並探討如何將其融入現代的綠色建築標準中,形成一種真正的“跨代際”的可持續設計語言。如果書中能包含大量的斷麵圖和流綫分析圖,清晰地展示人流、光綫和空氣在不同曆史空間形態中的運動軌跡,那對我們理解“尺度”的奧秘將大有裨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