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性》一书审视了关于城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这两个关键问题在历史城市这一语境中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它们在一种相互支持的一般性理念与惯例中是如何被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本书陈述了建筑保护的理论背景与实践背景,以及当它被绑定在更广泛的可持续性议程和文化身份上的时候,其已知的相关性和成就水平怎样才能得到扩充。通过来自欧洲各国及其他国家的案例,本书检测了城市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将它们与可持续性议程联系在一起。
丹尼斯·罗德威尔(Dennis Rodwell),作为一名建筑规划顾问,罗德威尔立足于苏格兰东南部,并在世界多国开展工作,主要关注在历史城市管理和历史建筑保护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和成效。近年来,他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中心和文化遗产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以及英国文化委员会,完成了诸多项目。之前,他曾作为一名保护建筑师在爱丁堡进行了大量实践,同样作为保护官员和城市设计师服务于英格兰德比,并促进了对于许许多多处于危机中的历史建筑的拯救和再利用。
引 言 
致 谢 
定 义:保护与可持续性 
1  保护:背景 1
2  城市规划语境 23
3  可持续性:背景 47
4  保护:国际举措与方向 65
5  保护:英国态度与方向 86
6  可持续城市与城市举措 111
7  世界遗产城市管理:英国 134
8  历史城市管理:自下而上法 163
9  保护与可持续性之间的一致性 185
10  挑战与机遇 208
相关资源 221
参考书目 247
定 义:保护与可持续性
本书的研究范围是历史城市,以及在“保护”(conservation)与“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方面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从更宽泛的环境意识上来看,“保护”与“可持续性”有着平行的含义,并且被频繁交换使用,来表示对有序管理世界自然资源和生物圈的需要:首先,维护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长期和谐;其次,在环境以及人类和其他生命形态的生活条件和质量上获得持续提升。
本书正是从广义上来使用“可持续性”这一概念的。
另一方面,当适用于历史城市的时候,“保护”的含义则要狭窄得多。其主要根源是建筑保护,出发点包括:考古学和地理文化多样性,以及建筑风格的历史演进、建筑材料和技术。城市保护的次要根源是城市景观和历史城市中应变管理的一种形态学和审美学方法。不管是建筑保护还是城市景观,都不是建立在对可持续性的关注之上的。然而,两者都具有对其做出重大贡献的潜能。
……
引 言
城市保护是一个至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为我们所知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已经提上了我们的核心议事日程。尽管“保护”(conservation)与“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根源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立场。
本书致力于审视此类问题是如何在历史城市的语境中相互联系的。其目的在于:
识别当前城市保护理论与实践的薄弱环节;
陈述成功的建筑保护和宽泛的可持续性日程及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
将那些需要在非常复杂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和原则之间进行培育和发展的方法与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概括总结;
提升已感知到的建筑保护及其成就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扩展历史城市语境中可持续性目标所获得的成就;
在一种强强联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中突出保护和可持续性的机遇。
先前已有很多出版物关注了保护和可持续性,但只是将其作为单独的问题来分别对待。然而现在观念正在转变,这两者之间新的联系正在被建立起来,而本书正是致力于这一重要过程。
本书的切入点是英国,并引用了来自整个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诸多理论与实践案例。
这本《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性》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感和现实意义,让我这个对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期待。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专注于具体保护技术或者建筑修复案例的专业著作,也许会深入探讨某种特定的材料科学在古建筑维护中的应用,或者详细对比不同国家在历史街区风貌管控上的法规差异。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发现它似乎更倾向于从宏观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保护”这一行为的复杂性。我期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平衡旅游开发压力与文化真实性维护的实操指南,比如如何设计一套既能吸引游客又能让本地居民生活质量不下降的业态组合。书中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社区参与式规划的成功案例分析,特别是那些在经济转型期成功将历史元素融入现代商业模式的范例,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具价值的。我特别希望作者能探讨一下,在快速城市化和数字化浪潮下,如何定义和保持历史城市的“活态性”,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静止的博物馆。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框架来评估一个保护项目的整体成效,而不仅仅是基于建筑完好程度的评判,那就更令人称赞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其标题带来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我更希望它能触及到保护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和政治博弈。例如,在面对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保护的优先级如何排序?当一个被列为文物的建筑的安全性或居住舒适性与现代生活标准产生根本冲突时,我们应如何抉择?我期待看到对“文化挪用”和“景观同质化”等前沿议题的探讨,即当一个城市为了迎合全球游客的想象而过度美化其历史形象时,它是否正在失去真正的文化主体性?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近乎“辩论”的姿态,呈现保护实践中各种利益相关方(政府、开发商、居民、学者、游客)之间的张力与妥协。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成熟的、能够处理复杂伦理冲突的决策模型,而不是简单地宣扬“保护至上”的口号,那它将真正配得上“可持续性”这个沉甸甸的词汇,成为一本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心中涌起一股对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碰撞的好奇。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诗,或者至少是一部对特定历史时期城市生活图景的细腻描摹。我的兴趣点在于那些被遗忘的、未被列入正式名录的“非物质”遗产,比如那些古老的手工艺人、口头流传下来的建筑记忆,以及那些承载着社区集体记忆的日常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梭回某个特定历史城市的黄昏,感受那种独有的光影、气味和声音,理解那些砖石背后的生活哲学。如果书中能收录一些珍贵的历史手绘图纸或当时的私人信件,那无疑是锦上添花,能让我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甚至设想过,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保护决策背后的权力结构,谁有权决定什么是“值得保护”的,而什么又被无情地抹去了。我对那些关于“失落的美学”的反思很感兴趣,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被简单粗暴地清除掉的、却可能蕴含着独特地域智慧的城市肌理。总而言之,我更希望它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城市灵魂深处的密室。
评分坦白说,我对“可持续性”这个词汇的应用非常敏感,它在很多领域都显得有些空泛和口号化。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极其严谨、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历史城市保护工作的真正成效。比如,在环境指标上,是否能计算出保护历史建筑比拆除重建在碳足迹上有何优势?在社会经济指标上,如何量化保护措施对提升本地居民收入、减少社会不平等的贡献?我非常期待看到复杂的数学模型或成本效益分析,来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并非纯粹的财政负担,而是长期发展的必要投资。如果作者能大胆地挑战一些既有的保护范式,比如提出“适度的衰败也是一种可持续性”的观点,并用数据支撑,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我甚至想看看关于“数字孪生技术”在风险预警和资源调配中的应用案例,看看高科技如何精确服务于低干预的保护目标。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扎实的方法论,让我们可以用科学的语言去论证和争取保护资金,那对所有规划师和管理者来说都是一本工具书。
评分我对城市空间中的“尺度感”和“人性化设计”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花大量篇幅讨论如何通过控制建筑高度、容积率和街道宽度来重现历史街区的宜居性。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步行友好性、公共空间品质以及微气候调节方面的深入分析,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居民日常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例如,历史城墙的设置如何影响了现代的交通流动和社区的心理边界?那些狭窄的里弄或拱廊空间在现代气候变化背景下,是否依然具有隔热或遮阳的生态价值?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历史建筑的被动式设计智慧,并探讨如何将其融入现代的绿色建筑标准中,形成一种真正的“跨代际”的可持续设计语言。如果书中能包含大量的断面图和流线分析图,清晰地展示人流、光线和空气在不同历史空间形态中的运动轨迹,那对我们理解“尺度”的奥秘将大有裨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