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社会学百科(全彩) 社会科学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书籍

DK社会学百科(全彩) 社会科学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百科全书
  • 社会科学
  • 社会结构
  • 社会关系
  • DK出版社
  • 全彩
  • 学术参考
  • 知识普及
  • 入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葫芦弟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0257
商品编码:11793614631
品牌:葫芦弟弟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社会学百科(全彩)

作者:英国DK出版社

ISBN :9787121300257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印刷时间:2017-01-01

字数:

页数:352页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定价:128元

内容简介

《DK社会学百科(全彩)》内容简介:社会的贫富差距能被消除吗?是什么诱导人们去犯罪?网络如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始终都在探索如何治理社会这个重大问题,而社会学家们已经给出了一些方案,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本书通俗易懂,精炼有力的解释破译了高深莫测的社会学术语,清晰流畅的图表剖析了深奥难懂的理论,机智诙谐的例证燃起我们关于社会及其制度的思想火花。无论你是社会学的“热心份子”,还是深居书斋的“专家”,都会在《社会学百科》这本书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食粮。

DK《社会学百科》是DK《“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是由著名的英国DK出版公司授权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介绍全人类思想的百科丛书。该丛书以人类自古至今的各领域的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全面解读了各学科领域的思想,是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不二之选。

无论你是未涉足某类学科,或是有志于踏足某领域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还是已经成为专业人士,这套书都会给你以智慧上的引领和思想上的启发。读这套书就像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灵魂对话,让你无不惊叹与感慨。

该丛书包罗万象的内容、科学严谨的结构、精准细致的解读,以及全彩的印刷、易读的文风、精美的插图、优质的装帧,无不带给你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是一套极具收藏价值的人文社科类经典读物。

该丛书适合10岁以上人群阅读。

 

作者简介

英国DK出版社是国际知名的出版社,全球视觉工具书的著名品牌,成立于1974年,其愿景是创作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包含丰富信息的图书,使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主题。DK图书被认为是从生到老不断学习的生活指南,其科普、百科、生活等图书畅销全球。

目录

10 前言

 

社会学的基础

20 身体的挫败绝不意味着/标志着民族的灭亡

伊本?赫勒敦

21 在军队和公司中,人类总是徘徊或安定,同意或争吵

亚当?弗格森

22 科学可以被用来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

奥古斯特?孔德

26 《独立宣言》与一半的人类无关

哈里特?马蒂诺

28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

卡尔?马克思

32 共同体与社会

费迪南?滕尼斯

34 社会,就如同人的身体,拥有相互关联的部分、需要和功能

埃米尔?迪尔凯姆

38 理性的铁笼

马克斯?韦伯

46 许多个人困惑必须从公共议题的角度来理解

查尔斯?怀特?米尔斯

50 像关注重大事件一样关注平凡的日常活动

哈罗德?加芬克尔

52 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反抗

米歇尔?福柯

56 性别是没有原型的模仿

朱迪斯?巴特勒

 

社会不平等

66 我谴责资产阶级的社会谋杀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68 20世纪的问题是肤色界线问题

W.E.B.杜博依斯

74 穷人被排斥在日常生活模式、习俗和活动之外

彼得?汤森

75 英国的国旗下没有黑人

保罗?吉尔罗伊

76 地位感

皮埃尔?布迪厄

80 东方是整个东方世界被幽禁其中的舞台

爱德华?萨义德

82 贫民区就是黑人居住区

以利亚?安德森

84 自由之手段变成了侮辱之根源

理查德?桑内特

88 男人对父权制的兴趣凝结在霸权式男性气质中

R.W.康奈尔

 

90 白人女性已经成为这种白人至上的资本主义父权制帝国主义的同谋

贝尔?胡克斯

96 “父权制”的概念对分析性别不平等必不可少

希尔维亚?沃尔比

 

现代生活

104 陌生人并不是作为个体,而是某种特定类型被感知

乔治?齐美尔

106 自由地重塑我们的城市和我们自身

亨莉?列斐伏尔

108 街上一定要有很多双眼睛

简?雅各布斯

110 只有沟通能够沟通

尼克拉斯?卢曼

112 社会应该清楚指出什么是善

阿米泰?埃齐奥尼

120 麦当劳化几乎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乔治?瑞泽尔

124 社区中的联结已经衰落了

罗伯特?普特南

126 迪斯尼化用绚烂的经历替代世俗的平凡

艾伦?布莱曼

128 住在阁楼上就好像住在陈列柜里一样

雪伦?朱津

 

生活在全球化世界中

136 在流动的现代性世界中,须放弃所有总体性/整体性希望

齐格蒙特?鲍曼

144 现代世界体系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146 全球问题,本土视角

罗兰?罗伯逊

148 气候变化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安东尼?吉登斯

150 没有全球认知公正,就没有社会公正

博温托?迪?苏萨?桑托斯

152 思维力所释放的生产力

曼纽尔?卡斯特尔

156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失控的世界中

乌尔里希?贝克

162 有时候全世界似乎都在移动

约翰?厄里

163 民族不需要通过太多的历史稻草来想象和建构

戴维?麦克隆

164 全球城市是新型运作的战略地点

萨斯基娅?萨森

166 不同社会的现代性表现各不相同

阿尔君?阿帕杜莱

170 变迁过程改变了人类和社区之间的关系

戴维?赫尔德

 

文化与认同

176 主我和客我

乔治?赫伯特?米德

178 现代性的挑战是无幻象地生活和无法摆脱幻象地生活

安东尼奥?葛兰西

180 文明化的过程持续地“向前”推进

诺贝特?埃利亚斯

182 大众文化强化了政治压制

赫伯特?马尔库塞

188 未来的威胁在于人可能会变成机器人

埃里希?弗罗姆

189 文化是通俗的

雷蒙?威廉斯

190 污名指的是一种非常丢脸的印记

欧文?戈夫曼

196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少的世界里

让?鲍德里亚

200 现代认同正在去中心化

斯图尔特?霍尔

202 所有共同体都是想象的

本尼迪克?安德森

204 在全世界,文化正坚定地将自己推向舞台中心

杰弗里?亚历山大

 

劳动与消费主义

214 贵重物品的炫耀性消费是有闲绅士取得名声的手段

托斯丹?凡勃伦

220 清教徒是应“天职”而主动去工作;我们是被迫工作

马克斯?韦伯

224 技术,如同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翱翔

丹尼尔?贝尔

226 机器变得越精密,工人所需技艺就越少

哈里?布雷弗曼

232 自动化增加了工人对劳动过程的控制

罗伯特?布劳纳

234 浪漫伦理促进消费主义精神

柯林?坎贝尔

236 对人进行加工,产品是一种精神状态

阿利?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244 自发的同意中包含强制

麦克?布洛维

246 事物塑造我们,就如同我们制造它们一般

丹尼尔?米勒

248 女性化在减少性别不平等方面只带来有限的影响

泰瑞?琳?凯拉韦

 

制度的角色

254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卡尔?马克思

260 寡头统治铁律

罗伯特?米歇尔斯

261 健康的人不需要官僚机构来结婚、生育和死亡

伊凡?伊里奇

262 有些人犯罪是他们对某种社会情境的反应

罗伯特?K.默顿

264 总体机构剥夺了人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他们的自我感

尔文?戈夫曼

270 治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处理

米歇尔?福柯

278 宗教已经丧失了其合理性和社会意义

布莱恩?威尔逊

280 我们的身份和行为是由他人对我们的描述和分类来决定的

霍华德?贝克尔

286 经济危机随即转化为社会危机

尤尔根?哈贝马斯

288 学校教育已经沦为一种面向穷人和为穷人服务的制度

塞缪尔?鲍尔斯和赫伯特?金蒂斯

290 社会时不时地遭遇道德恐慌

斯坦利?科恩

291 部落时代

米歇尔?马费索利

292 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

保罗?威利斯

 

家庭与亲密关系

298 性别差异是文化的产物

玛格丽特?米德

300 家庭是生产人的性格的工厂

塔尔科特?帕森斯

302 西方人变成了一种忏悔的动物

米歇尔?福柯

304 异性恋必须作为一种制度来认识和研究

艾德里安娜?里奇

310 西方家庭设置是多元的、流动的和没有定论的

朱迪斯?斯泰西

312 婚姻契约是一种工作契约

克里斯汀?德尔菲

318 家务劳动与自我实现直接对立

安?奥克利

320 当爱情最终取得胜利,它不得不面对各种挫折

乌尔里希?贝克和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

324 性就像关乎肉体那般关乎信仰和意识形态

杰弗瑞?威克斯

326 酷儿理论质疑认同的基础

史蒂文?赛德曼

 

334 人名录

340 术语表

344 索引

351 致谢

  
《社会之织:理解人类互动与群体力量的宏大叙事》 一、引言:何以为人,何以为社会? 人类,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物,其生存与繁衍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依附于群体,嵌入于结构,编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共同构筑了我们称之为“社会”的宏大织锦。然而,这看似浑然一体的社会,其内部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我们又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之互动、影响、被影响的?《社会之织》正是为了探寻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而生。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带领读者深入社会结构的核心,剖析社会关系的多重维度,最终理解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以及它将走向何方。 二、社会结构的基石:看不见的手与坚固的梁柱 社会结构,如同建筑物的梁柱与地基,是支撑整个社会运作的骨架。它界定了我们所能想象和体验的社会秩序,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并深刻影响着我们所获得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本书将带领读者审视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从微观的群体规范到宏观的国家制度,一一揭示其内在逻辑。 地位与角色:我们在社会中的坐标。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这些地位并非随机分布,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价值标准排列,形成一种层级体系。本书将深入探讨诸如家庭、性别、种族、阶级等基本社会地位是如何被建构和运作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轨迹。我们将审视“父权制”、“种族主义”、“阶级固化”等概念,理解它们如何在现实社会中产生深远影响,限制或赋予个体能力。同时,本书也将探讨社会地位的流动性问题,分析个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改变自己的社会坐标,以及这种流动性在不同社会中存在的差异。 规范与价值观:社会秩序的无形绳索。 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与和谐,离不开一套共同的规范和价值观。它们指导着我们的行为,约束着我们的欲望,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共享的框架内进行互动。本书将分析从非正式的礼仪习俗到正式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是如何被制定、传播、内化和执行的。我们将探讨价值观在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可能存在的价值观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引发社会变革。例如,本书将剖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体现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中。 制度的力量:社会运行的齿轮与杠杆。 教育、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等社会制度,是社会结构最显见的构成部分。它们是组织社会活动、分配资源、解决冲突的机制。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失灵。我们将探究教育制度如何塑造知识与技能的传播,经济制度如何影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政治制度如何决定权力的分配与行使,法律制度如何维护秩序与公正。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制度的非正式层面,即那些未被明确写进规章制度,但却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惯例与潜规则。 权力与不平等:社会结构中的裂痕与张力。 任何社会结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现象。权力决定了谁拥有制定规则、分配资源、影响决策的能力;不平等则体现在财富、机会、声望等方面的差异。本书将深入剖析权力的来源、运作方式及其合法性来源,探讨不同形式的不平等(如经济不平等、政治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维持和再生产的。我们将分析“精英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后殖民理论”等不同视角,理解它们如何解释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以及这些不平等如何影响个体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三、社会关系的织锦:人与人之间无尽的连接 如果说社会结构是支撑社会的骨架,那么社会关系则是将个体连接在一起的血脉与神经。我们生活在关系之中,通过关系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本书将从多个角度,细致描摹社会关系的丰富图景。 亲密关系:情感的港湾与归属的源泉。 家庭、朋友、伴侣等亲密关系,是构成我们社会生活最基础的单元。它们提供情感支持、社会认同和意义感。本书将探讨不同类型的亲密关系,分析它们在生命周期中的演变,以及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如婚姻模式的多样化、亲子关系的变迁、社交媒体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等。我们将审视“爱情三角理论”、“依恋理论”等,理解亲密关系的心理基础和发展规律。 群体归属:我们是谁,我们与谁在一起。 人类天生具有群体归属的需求。无论是基于共同兴趣的俱乐部,还是基于民族、宗教的社群,群体为我们提供了身份认同和集体行动的基础。本书将分析群体形成的动力机制,探讨群体内的互动模式、群体间的关系以及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我们将研究“群体思维”、“社会认同理论”、“群体动力学”等,理解群体力量的塑造作用,以及群体如何可能成为压迫或解放的源泉。 组织与网络:连接世界的隐形纽带。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中,如工作单位、学校、政府机构等。这些组织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本书将分析组织的结构、文化和运作方式,以及网络在信息传播、资源获取、权力运作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官僚制”、“网络分析”、“社会资本”等概念,理解组织与网络如何塑造我们获得信息、发展事业、参与社会的方式。 社会互动:日常生活的微观剧场。 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无数次微观社会互动的总和。从简单的眼神交流到复杂的谈判,每一次互动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本书将聚焦于日常社会互动的微观层面,分析语言、非语言交流、符号的意义,以及我们在互动中如何构建和维持自我形象。我们将借鉴“符号互动论”、“戏剧化理论”等视角,理解日常互动如何构成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和理解。 四、社会变迁的动力:流动的河水与永恒的张力 社会并非静止不变的雕塑,而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不断流淌、演变。本书将考察驱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力量,以及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张力与冲突。 技术革新:重塑世界的催化剂。 技术是推动社会变迁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本书将分析技术进步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改变社会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挑战,如数字鸿沟、隐私问题、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等。 经济发展与转型:财富、权力与社会秩序的重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与转型是社会变迁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分析不同经济模式(如工业化、后工业化、全球化)如何影响社会分工、阶级结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与整合。 文化演进与思想解放:观念的碰撞与革新。 思想的火花常常点燃社会变革的导火索。文化价值观的演进、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能够挑战既有秩序,催生新的社会运动和社会模式。本书将探讨文化变革的内在机制,分析思想解放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以及文化冲突如何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发生。 社会运动与政治变革:从抗争到新生。 社会运动是社会变迁的直接体现。当个体和群体对现有社会状况感到不满时,他们会联合起来,通过抗争和行动来寻求改变。本书将分析社会运动的起源、发展、策略以及它们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我们将研究“公民权利运动”、“女权运动”、“环保运动”等历史案例,理解社会运动如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五、结语:理解社会,塑造未来 《社会之织》致力于提供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社会理解。它不回避社会中的复杂性、矛盾与不公,而是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通过理解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基本运作逻辑,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更能为积极参与社会、推动社会朝着更公正、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贡献力量。本书旨在激发每一个读者对社会的好奇心,培养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个体,共同参与到塑造人类未来的伟大事业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关于全球历史的著作,就被其宏大的叙事视角所吸引。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类文明从远古起源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轨迹。书中对于不同文明在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发展差异,以及技术革新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与权力分配的论述,尤为深刻。特别是对工业革命前后社会阶层变迁的分析,细致入微,让人得以窥见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装帧精美,插图的选用也十分考究,那些古老的地图和文物照片,仿佛带着我们穿越了时空隧道,直抵历史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比如“技术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之间的复杂张力,真的值得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今世界运行的一些底层逻辑,让人在感叹历史的波澜壮阔之余,也对未来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评分

对于那些对古典哲学,特别是古希腊伦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宝藏。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重构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探讨“美好生活”和“城邦正义”时的核心辩论。作者没有采用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对话场景和历史背景的铺陈,将抽象的理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书中对“德性伦理学”与现代功利主义的对比分析尤为深刻,它迫使读者去反思,在追求效率和最大幸福的今天,我们是否忽略了个人品格的培养这一根本问题。版式设计上,适当的留白和清晰的引文标注,极大地减轻了阅读负担,让人能够专注于思想的交锋。读完后,我感觉对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有了更扎实的基础理解,不再将那些古老的词汇视为遥不可及的教条,而是看作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当代艺术思潮方面,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批判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它没有停留在对流派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在视觉艺术、文学和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与社会影响。作者对于符号学在当代文化消费中的作用的解析,尤其精彩,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符号,提升到了社会权力运作的层面进行解读。阅读体验上,文字的节奏感非常强,时而如同冷静的学术论证,时而又像充满激情的文化评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媒介生态变化如何影响艺术创作边界的讨论,比如数字技术对“原创性”概念的颠覆,这部分内容对我们理解当下文化环境至关重要。全书的论证结构严谨,引用的案例既有经典作品,也不乏新兴的数字艺术形式,展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面和与时俱进的研究态度。

评分

这是一本聚焦于都市人类学和空间理论的学术力作,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城市日常的认知。作者通过对几个不同大洲特大城市“边缘地带”的田野调查,探讨了空间如何被编码、被抵抗、被再创造的过程。书中的观察极其细微,比如对特定街角人群的聚集模式、非正式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以及公共空间中身份政治的微妙角力,都进行了人类学式的细致描摹。我非常欣赏作者在理论建构上的大胆尝试,将福柯的权力理论与空间分析完美结合,提出了“流动性景观”的概念,这个概念为理解后工业时代城市中的“异乡人”身份提供了新的工具。阅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精力去理解其复杂的概念体系,但每当读到那些基于真实访谈的案例时,理论的锋芒便立刻变得鲜活起来。它是一次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环境进行深度解码的旅程。

评分

这本关于全球金融体系演变的专著,以其扎实的数据基础和清晰的逻辑推演,为理解当今经济格局提供了极佳的框架。作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次贷危机的叙述,逻辑链条清晰,绝无冗余的行业黑话。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金融化”现象的剖析,它不仅关注了华尔街的精英们,更深入探讨了金融创新如何渗透并重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房贷、保险和养老金体系。文字风格偏向于严谨的经济分析报告,但其对各国央行政策抉择背后政治博弈的揭示,又增添了一层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如果你想明白为什么全球经济总是周期性地陷入危机,这本书会给出非常详尽且富有层次感的解答。它帮助我从宏观层面理解了资本流动的无形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