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徐贲作品 套装全4册 |
| 作 者: | 徐贲 |
| 定价: | 275.00 |
| ISBN号: | 9787511726643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
| 出版日期: | 2016-1-1 |
| 印刷日期: | 2016-1-1 |
| 编辑推荐 |
|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特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评论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曾入选为2009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徐贲文集:统治与教育 从国民到公民》立足于文化批评,关照当下中国公共领域热门话题的话题之一:教育、政体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徐贲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分门别类呈现了从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开始的古今中外各种教育体制,堪称一本关于教育体制的微型简史。 3、此书延续了徐贲以知识分子身份介入公共生活的言说方式,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他对与国家命运与公民生活切实相关的教育进行了通古贯今的审视和思考,提出并回答了“政体与教育的关系”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严肃审视和思考了当下文化生态,为公共议题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答案。 本书讨论的是现代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当国民教育是民主式的教育时,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然而,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时,它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 本书宗旨在于追溯和呈现现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历程,汲取深刻的经验教训,期待种同时也需要警惕第二种。本书在对治理与教育、政体与国民的讨论中,考察了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极权。从斯巴达、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到美国建国初期、德国纳粹、东德……作者关注不同政治形态下国民教育、儿童教育、宣传的不同特性,考察了民主与专制的政体区别(当然在程度和形式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如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 |
| 内容介绍 |
|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一种饮食一样自然的需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 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或党民教育时,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我们关注国民教育,期待的是种,警惕的是第二种。 《徐贲文集:统治与教育 从国民到公民》关注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极权。我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政体区别,如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 |
| 作者介绍 |
|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写作领域为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公民社会建设等。已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等,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
| 目录 |
| 前言 序 公民教育和民主政治 章 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的教训 第二章 “善”和“法”的教育:古典共和的政治遗产 第 三章 从“高贵的罗马人”到帝国的官僚:无所作为的体制内教改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君主教育和人文教育 第五章 从古典共和到美国民主共和教育 第六章 美国早期大众文化中的共和教育 第七章 美国建国初期公民社会和杰斐逊的“民主教育”理念 第八章 安分守己的国民与民主的公民教育 第九章“儿童”将成为怎样的 第十章 公民教育和党化教育:学校里的政治教育和宣传 第十一章 二十世纪的宣传 第十二章 纳粹德国的党国主义教育 第十三章 德国纳粹的宣传和国民再造 第十四章 东德的“宣传教育”为何不能成功 第十五章 沉默和失忆的国民是怎样教育成的 第十六章 罪、耻、惧与道德教育的困境 第十七章 公民社会需要说理教育 第十八章 “好生活”的教育 后记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初次接触作者的作品,我主要被他宏大的历史视野所吸引。这套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覆盖了从“国民”到“社会”再到“中央”的完整光谱。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得尤其精彩,它不再将中国社会视为一个单一的、线性的发展故事,而是描绘了一个充满张力、多重嵌入的复杂场域。在阅读“中央”议题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历史的演变,那些看似偶然的政策变动,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指向了某些深层的结构性需求和权力运作机制。这种俯瞰感给予读者一种巨大的智力满足。虽然有些篇章的论证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拒绝迎合快餐文化,要求读者投入时间与心力。这套书是为那些渴望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化解读的读者量身定做的精品。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典雅复古,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让人一翻开就觉得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学术对话。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的,没想到里面的思考深度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关于“国民教育”那部分,作者对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批判是那么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政策文本和历史语境中去解构,揭示了看似中立的教育背后隐藏的权力逻辑。我记得有一段分析了“标准答案”的文化心理是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维定势,那种对独立思考能力的系统性扼杀,读起来让人脊背发凉,却又不得不承认其精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教育问题,更是在探讨一个民族的未来形态。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逻辑链条严密,仿佛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想迷宫,读者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跟上他的步伐,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极限挑战,非常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公共关怀意识。它不像一些纯粹的学院派著作那样,只在象牙塔内自说自话,而是直面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症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公共政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理性精神。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情绪化表达盛行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完整、系统地探讨政治哲学的论述是难能可贵的。作者的笔触是克制的,但其批判的力量却如同深水流,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他没有提供廉价的口号或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对“公共性”的理解和坚守。对于我这样一直试图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寻找清晰脉络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维框架,它教会你如何提问,比教会你答案更重要。读完后,感觉自己对这个国家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更立体、也更沉重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套书。坦白说,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被冒犯”的快感,因为作者总能轻易地戳中社会运行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矛盾的痛点。比如他分析“公共生活”的衰落,那种对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瓦解的描述,简直就是我日常观察的精准复刻,只是作者用了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学术语言将其表达了出来。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发呆,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模型套用到现实世界中去验证。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对熟悉的环境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视角,仿佛戴上了一副新的眼镜,看到了平时被“去魅”的日常表象下的结构性力量。整套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时而又化身为一个激昂的布道者,情感的张弛有度,使得严肃的学术探讨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对我来说,体现在它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深刻反思上。作者似乎在不断追问,在现代性危机中,一个有良知的思想者应该置身何处,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这种自我审视的勇气和坦诚,是极为动人的。他的文字里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但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植于对现实的深度观察与痛苦体验。我尤其喜欢他那种穿插其中的个人化叙事与宏大理论的交织,这使得冰冷的学术探讨有了温度,也更具代入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以及我们这个时代对于“公共领域”的集体失语现象。总而言之,这是一套极具时代感和思想穿透力的作品集,它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认知,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立场确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