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源流

中国汉字源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琨著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字源
  • 语言学
  • 中国文化
  • 历史
  • 文字学
  • 书法
  • 古文字
  • 汉字演变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3368
商品编码:11899779895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董琨 著 著作 定  价:25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195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7603368 一、汉字的起源
(一)仓颉的传说及其他
(二)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
(三)陶器、龟甲上的图形、刻画符号
二、汉字走上独特的发展道路
三、汉字的古文字阶段
(一)甲骨文
(二)金文
(三)简牍文
(四)其他材料上的古文字
(五)战国文字
(六)小篆
四、汉字的孳乳
(一)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二)造字法的总结――“六书”
(三)汉字的数量和字典
五、汉字的进一步定型
(一)隶书
(二)草书
(三)楷书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由董琨所著的《中国汉字源流》阐述了汉字的源流演变、文化底蕴、发展传播、规范改革、现状前途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着重普及汉字知识,阐述深入浅出、行文通俗易懂,是一本较好的汉字普及读物,以供关注汉字和对汉字感兴趣的读者领略、参考。
汉字突破了古今几千年、纵横数千里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发挥其超时空的书写和识读功能,完整地记载与传承中国文化。汉字作为汉语记录工具、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以及它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董琨 著 著作 董琨,1946年10月生,福建福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研究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应用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学术专长是汉语文字、辞典编纂及研究,现从事古代汉语研究,《现代汉语词典》审定委员会委员,主持修订第3版《辞源》。 汉字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汉字,可以说是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已经具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依然使用,创造了世界上已有的全部文字中的的奇迹。
由于汉字尤其是早期汉字所具有的表意文字(也可称为“表词文字”)性质,古老的汉字承载了古代中华文化的丰富信息,以至于有前辈学者赞叹:“每一个汉字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例如早成熟的汉字体系——甲骨文中的“天”字,其形体就是一个正面直立的人形,头部较大,双手双足各自左右伸展,示意为“人的头顶上就是天”,但是同时也很自然地表达出“天就是人”的意思,中华文化一个主要的理念“天人合一”,由此可以体现。再如,甲骨文中的“和”字,从口从禾,说明当时的先民已有农耕,口中食用禾类作物,进而用此字表示音节的调和乃至世间万物的和谐,因此“和”的追求及其维护,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这类体现中华文化特质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说,等
《中国汉字源流》 《中国汉字源流》是一部深入探究汉字起源、发展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汉字从古至今的漫长历程,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汉字世界。 一、 汉字之源:混沌初开,图画起舞 本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回那个蒙昧而充满生机的远古时代。汉字并非一蹴而就,其萌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他们用朴素的符号和象形图画来记录生活、传递信息。书中详细考证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分析了它们在形状、数量、组合方式上与早期文字的联系。这些符号,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文字体系,却已隐约可见汉字“象形”的基因。 章节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传说中的“仓颉造字”。虽然“仓颉造字”更多地被视为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反映了古人对于文字起源的朴素认识和对创造者的崇敬。本书并非将其视为史实,而是从文化象征的角度,解读了这一传说背后所蕴含的,汉字对于文明起源的至关重要性。 二、 甲骨文:商代殷墟的沉默史书 随着历史的推移,本书将焦点聚焦于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通过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的深入研究,本书揭示了甲骨文在商代社会生活中的多重作用。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涵盖了祭祀、农事、战争、天文、医学等方方面面,宛如一部详实的商代百科全书。 书中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造字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如何从简单的图画演变为具有表音和表意功能的符号,如何通过“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来解释其造字规律。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甲骨文的材料(龟甲、兽骨)、书写工具(刀)、以及其在占卜仪式中的独特地位。通过对大量甲骨卜辞的释读,我们可以窥见商代王室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 三、 金石铭文:周秦气象,文字的庄重与规范 商代之后,汉字进入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主要以青铜器铭文(金文)和石刻文字(石鼓文等)为代表。本书着重阐述了金文与甲骨文在字形、结构上的继承与发展。金文相较于甲骨文,更加规整、线条化,字体也趋于统一。 本书详细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各地文字出现了差异,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例如,东方的齐、鲁文字,北方的晋、燕文字,南方的楚、吴文字,以及西方的秦文字,各有其特点。这种文字的地域性差异,为后来的文字统一埋下了伏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秦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结束了文字的混乱局面,确立了汉字书写的规范,为后世汉字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通过对秦诏、刻石等出土文物中的小篆进行分析,展示了小篆的特点及其作为官方文字的地位。 四、 隶变与楷书:汉字书写的革命与定型 秦代之后,汉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本书将重点介绍“隶变”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变过程。隶书的产生,标志着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过渡。其主要特点是将圆转的线条变为方折的笔画,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也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便捷。 本书详细分析了隶书的起源,如俯拾皆是的简牍、帛书上的文字,以及秦汉时期的石刻。它不仅是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变化的结果,更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字书写便捷性要求的必然产物。隶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视觉形态,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紧随其后,本书深入探讨了楷书的发展。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字体。它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字形匀称,具有高度的可读性和稳定性。本书详细梳理了从汉末魏晋时期,楷书的萌芽,到南北朝时期的成熟,以及唐代楷书的鼎盛。通过对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如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展现了楷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和艺术特色。楷书的定型,使得汉字的书写和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成为至今通用的标准字体。 五、 草书、行书:艺术的飞扬与灵动的表达 在介绍正规的楷书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汉字其他书体的发展,特别是草书和行书。草书,作为一种快速书写的字体,将笔画连绵,字形简略,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本书追溯了草书的起源,从章草到今草,再到狂草,分析了不同时期草书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如张芝、王羲之、怀素、张旭等。草书的书写,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一种情感和艺术的抒发。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保留了楷书的清晰可辨,又带有草书的流畅洒脱。行书的书写,灵动自如,富有韵律感,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本书通过对王羲之《兰亭序》等经典行书作品的赏析,揭示了行书的艺术魅力及其在日常书写中的广泛应用。 六、 汉字的海外传播与国际影响 《中国汉字源流》并未将目光局限于中国本土,而是将其触角延伸至海外。本书详细阐述了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如何随着中华文明的东传,对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分析了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如何学习、借鉴和改造汉字,形成了各自的文字系统,例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等。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汉字在这些国家文化、历史、宗教等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即使在这些国家发展出自己的表音文字后,汉字依然在汉字文化圈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 七、 汉字的数量、结构与演变规律 除了历史演变,本书还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字的结构、数量和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字的数量: 追溯了汉字从早期数千字到如今近十万字的庞大规模,分析了数量增长的原因,如词语的不断丰富、新概念的产生、以及字词结合的现象。 字形结构: 再次强调了“六书”理论在分析汉字结构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大量实例,阐释了形旁、声旁在汉字造字和辨识中的作用。 字义演变: 探讨了汉字字义的流变,即一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出现的意义延伸、转移、甚至消失。通过对一些典型字词的分析,揭示了字义演变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紧密联系。 简化与标准化: 详细介绍了20世纪以来,中国汉字简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本书客观分析了汉字简化在提高识字率、传播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讨论了其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可能带来的挑战。 八、 汉字的数量、结构与演变规律 《中国汉字源流》的结尾,并非简单地结束,而是对汉字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适应数字化、国际化的需求,是本书探讨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本书也强调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从书法艺术到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本书都进行了适度的介绍,以期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汉字的生命力。 总结 《中国汉字源流》是一部集历史、语言学、文化学于一体的宏篇巨著。它不仅为读者勾勒出汉字波澜壮阔的千年画卷,更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汉字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审美和文化精神。本书的写作,力求在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无论其专业背景如何,都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启迪,文化的滋养,以及对汉字这一国之瑰宝的更深敬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将深奥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大众易懂内容的优秀教材。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是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普及性的完美平衡。它的体系结构异常严密,从造字的“六书”理论入手,层层递进,清晰地勾勒出汉字从原始图画到抽象符号的发展轨迹,逻辑链条无懈可击。对于基础概念的界定,比如“同源异形”和“借用关系”的处理,非常精准,避免了许多初学者容易产生的混淆。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保持的客观中立态度,面对学术界有争议的观点时,都能给出多角度的分析,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框架,无论是初学者建立认知,还是深入研究者查阅考据,都能从中受益匪浅,是案头常备的案典。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古代的书法艺术,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晦涩的文字学理论,而是非常注重书体流变与时代风格的对应关系。从甲骨文的遒劲古朴,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小篆的圆润规整,每一次书体的变革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息息相关,这一点书中分析得非常到位。读完之后,我再看那些古代碑帖,眼神完全不一样了,能从中读出更多关于时代精神和书家心性的信息。特别是对隶书从篆书简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用主义倾向的阐述,非常有洞察力。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相当考究,那些历代代表性的字例展示得清晰明了,对于一个对书法有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是极大的便利。它提供了一种纵向的、历史的视角来看待文字的“美学”,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模仿传统书法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

坦白说,我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竟然能把我这个对文字学不那么“感冒”的人也牢牢地抓住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可读性”。作者的笔触非常轻快活泼,像是在跟一位博学的长者聊天,娓娓道来。它没有用太多生僻的专业术语吓唬人,而是擅长用现代的思维去解读古老的现象。比如,书中对于“假借”和“形声”字构造原理的解释,非常形象化,像是破解了一个个有趣的密码。它让我意识到,汉字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创造力和逻辑性,绝不是简单地随意画出来的符号。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冷知识”的穿插,比如某个部首的起源可能与当时的农业工具有关等等,这些细节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完全打破了我之前对汉字“死板”的印象,感觉像是在玩一场大型的文化解谜游戏。

评分

这本关于汉字源流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户!我一直对文字的演变过程感到好奇,这本书从最原始的刻画符号讲起,一直梳理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方块字,逻辑清晰得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对每一笔、每一个结构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引经据典,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字形演变讲得生动有趣,仿佛能看到古人在泥板上、竹简上刻画文字的场景。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常用字的“前世今生”的剖析,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字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比如,那个“休”字,原来是人靠着树休息的形象化表达,这种直观的联想让人印象深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着书中的图例仔细端详,试图在那些古老的线条中捕捉到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气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发展史,通过文字这个载体,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脉络。

评分

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上的“回溯感”。它不仅仅是介绍字形如何变迁,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早期华夏民族的世界观和认知模式是如何被编码进这些文字符号中的。比如,对“天”、“地”、“人”这些基本概念的字形解析,能直接反映出古人对于宇宙秩序的基本构想。书中关于文字与早期哲学思想关联性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让人不得不思考,是不是正是因为汉字这种表意为主的特性,才孕育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整体思维方式。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一个时间隧道,去亲身体验那个文字尚未完全定型,但思想已经开始蓬勃发展的时代。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文字学本身,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我们民族精神内核的独特途径,读完后,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