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德、曾祥云编著的《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采用了一个新的范式——符号学,来对先秦名辩学进行专题研究。在作者看来,传统形式逻辑的主要内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大部分。“概念”用索绪尔的话来说是符号的“所指”,在传统形式逻辑中根本没有考虑符号的“能指”,而先秦名辩学中“名”恰恰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是语言符号。“判断”和“推理”主要研究推理形式的有效性,属于语形学的研究内容,遗憾的是先秦名辩学中根本没有涉及推理有效的问题,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语形学的内容。名辩学中所讨论的推理都是语用推理,而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中又根本没有研究语用推理方面的问题。与此相反,符号和语用推理在符号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研究。所以,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优范式。
陈道德、曾祥云编著的《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 辩学研究》属于**社科基金项目“符号学视野下的 先秦名辩学研究”(批准号:06BZX048)的*终成果。
全书共十章,可分为四大部分:**部分(**章), 主要讨论了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范式研究我国先秦 名辩学的得与失。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绍了符号学 这门新兴学科,使人们对符号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 了解,作为用符号学这种范式研究我国先秦名辩学的 背景知识。第三部分(第三至六章),用符号学范式研 究了我国先秦时期的名学。第四部分(第七至十章), 用符号学范式研究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辩学。以往研究 先秦名辩学的著作多以人物为线索,而本书则以问题 为线索,使得问题的讨论*集中、*清晰、*有条理 性。
序
导论 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优范式
**章 符号和符号学
**节 符号
第二节 符号学
第三节 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
第二章 名的实质、功能和分类
**节 名的实质
第二节 名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节 名的分类
第三章 名实关系及其规范
**节 孔子“正名”的意义
第二节 《邓析子》《尹文子》和《管子》的名实观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名实观
第四节 公孙龙“唯谓”的名实观
第五节 荀子论用名的原则
第四章 命名理论
**节 《尹文子》的命名思想
第二节 公孙龙论兼名的构成
第三节 荀子的命名思想
第五章 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节 《尹文子》的“自离”说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牛马非牛非马”论
第三节 公孙龙论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辩的对象、功用和分类
**节 邓析论“辩”的功用与区分
第二节 后期墨家论“辩”的对象和作用
第三节 荀子论辩说的实质和种类
第四节 《吕氏春秋》论“辩”的目的和种类
第七章 辩的原则和要求
**节 墨子论“辩”与“故”
第二节 后期墨家论“辩”的原则和要求
第三节 荀子论辩说的原则和要求
第四节 韩非论辩言的标准和要求
第八章 辩的方法与谬误
**节 邓析的“言之术”
第二节 后期墨家论“辩”的方法与谬误
第三节 韩非的“辩说之难”
第九章 先秦辩学余论
**节 先秦辩学之余风
第二节 先秦辩学与古印度、古希腊辩学之比较
第三节 先秦辩学与西方逻辑之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艰涩晦涩的古代文本,通过现代学术的棱镜进行精准的解构与重塑,最终呈现出一个既忠于原文精神又充满新鲜洞见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审慎,没有草率地下结论,而是层层递进地梳理了不同学派在该议题上的细微差别和历史演变。那种对于逻辑链条的严密把控,让人感到每一步论证都如同数学推导般无懈可击。书中对特定历史语境的还原也极为到位,让人理解了这些辩论思想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和发展的,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古代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而又极具现代设计感的配色方案,深邃的墨绿色与典雅的金色字体相互映衬,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沉思的氛围中。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对引文的出处标注得极为清晰和规范,这对于任何一个需要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便利。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艺术鉴赏过程,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清晰的章节划分和适度的留白处理,使得复杂的理论体系得以井然有序地呈现,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书目和索引部分,充分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翻开附录,可以看到一个横跨古今、中西兼顾的浩瀚知识谱系,这不仅是对全书论证的有力支撑,更是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导航图。我从中发现了不少我此前忽略的、但对理解相关议题至关重要的次要文献,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这种对学术共同体的回馈意识,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的风范——不只是输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帮助后来的研究者搭建更为坚实的平台。这本书的价值,有一半在于其核心论述,另一半则在于它所构建的知识网络。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思维上的“探险”。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张力。他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和质疑既有的认知。特别是在梳理了不同辩士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时,那种辩论的火花仿佛真的透过纸张传递了过来,让人热血沸腾。虽然内容涉及深奥的逻辑学和哲学思辨,但作者的语言却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与激情,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肃性,又顾及了知识传播的有效性,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读者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和整合能力。它没有将先秦的辩论思想仅仅局限在传统哲学史的框架内进行分析,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现代修辞学、语用学乃至某些领域的符号学分析工具进行对标和参照。这种多元视角的切换,使得对那些古老的命题的解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教会了我如何跳出历史的条条框框,用更具穿透力的工具去审视那些经典文本中蕴含的、超越时代限制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解释”历史,更是在“激活”历史,让人感受到,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交锋,至今仍对我们的日常认知和表达方式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