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深圳,曾經南國的邊陲小鎮。35年前,四麵八方的一群人來到這裏,並不清楚自己有夢,也不知道自己身在大時代的何處。隻感到留下來,乾!堅守下去,創造鑄造!如今,迴首往事,方知原來是處在夢開始的地方,那點點滴滴的述說像淬火、像湧泉……百感交集。仿佛還在夢裏?仿佛又在現實?她,沒有時過境迂。廣東深圳1980年到1992年,這是春天故事的原點時代。我們的記憶記述從這裏起步,一路走來苦苦尋覓,人們撬動著當年的思緒,訴說那塵封在鏗鏘歲月裏的往事:一個洗滌觀念、撞擊內心、開創未來的年代!一個汗水淚水交織、喜悅痛苦並存的年代!一個隻事耕耘不問收獲的年代!……如今,大傢復盤著存在內心深處的個人故事,沒想到卻是恢弘年代的集體記憶。這每每的刻畫無疑都是曆史的瑰寶,理當讓現在和後來者追溯傳承。66篇口述者的親曆、親見和親聞,娓娓道來。在這些故事背後,每個人都是堅強鮮活的生靈,在大時代來臨之初,痛苦間執著探索,矯健時難免踉蹌;希望中夾著迷惑,前行裏總有羈絆。他們把夢想的種子撒在深圳經濟特區,耕作不止,繼而草木繁盛,杜鵑花開;繼而創業創舉,壘起新城;繼而點墨篇章,書寫曆史
目錄
上捲
廖虹雷
這不是我的本事,是生活賜予我的迴報
鄧誌標
就算有八抬大轎抬我,我也不離開深圳
張信安
對我的事業忠誠,對我的病人忠誠
李定
我從不後悔,因為我韆的都是實事
馬成禮
我們無愧於這個時代
張靈漢
我是第一個提齣經濟特區立法權的人
羅昌仁
你彆叫我副市長,我就是個大工地主任
喬勝利
要記住當年經濟特區的“開荒牛”們
劉禹堂
睏難再多,我也隻能硬著頭皮上
王發祥
我一直懷念那個時代
吳鬆營
盡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
禹國剛
證券很大,我們很小
李小甘
是熱血青年就該來深圳
汪順安
深圳將是個永不落幕的書城
韋洪興
我是一個深圳的建設者,也是一個記錄者
賴元楷
為深圳爭“氣”
梁富
破瞭案我們就像小孩過年一樣高興
劉炳和
既然他們能乾,我也能乾
祝希娟
我來深圳,就像開始瞭另外一個人生
黃華坤
這是一.座讓你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城市
金式如
去深圳把耽誤的時間找迴來
孔愛玲
做夢都想不到會有今天的成績
……
下捲
楊春森
深圳給瞭無數實乾者陽光、空氣和土壤
姚關榮
我把一切都押在瞭深圳
陳惠中
在這座城市安身立命
梁明
五蔔歲後,為深圳人做瞭點事
張梁
海拔最低的城市有最多的人登頂珠峰
蔡正富
在“熔爐”深圳接受淬煉
黃江
在深圳有無數種可能
李泓霖
做什麼類型的誌願者,我都喜歡
羅崢
這個城市成就瞭我
迴報她的最好辦法是去成就更多人
王宗維
那是一個熱血沸騰的年代
陳必昌
離開深圳時,我掉淚瞭
彭立勛
建立深圳社科院是我做的最有價值的事
單協和
在深圳,把自己打碎捏一個新的
瀋迪飛
在深圳找到人生的最佳位置
王海鴻
我在深圳得到瞭心靈的自由
祝日升
我打心底把深圳當作自己的城市
郭小慧
服務是協會的“立命之本”
孫湧
哪怕一切從零開始
餘小瓊
我的青春就是在大梅沙
高樹
來深圳不是偶然,當律師也不是偶然
程一木
我最怕的就是辜負這個時代
容誌行
來深圳,這步我是走對瞭
精彩書摘
《深圳口述史1980-1992(套裝上下捲)》:
1984年,我有機會去香港瞭解他們的法律體係。多次交流後我發現,改革開放後我們還有很多法律需要製定,尤其是經濟法。進行商品經濟改革,需要建立與其相適應的一整套法律體係。因此,從1985年開始,我們立法工作組就擬定瞭一個立法計劃,即在5年內擬定135項法規,使我們的各項工作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使市場經濟建立在法製的基礎上。然後再用5年時間逐步完善,做到依法實施,所有工作按照法律來推進。
計劃擬定之後我就到香港去徵求意見,香港的立法局、律師們很支持我們的工作,還組織專傢進行討論。迴來後我就去市裏匯報,得到肯定後,《藉鑒移植香港和國外經濟立法經驗,加快陝深圳立法的工作方案》就齣爐瞭。
正好這時候省人大發文說按照中央計劃,特殊政策立法已經完威,讓我們提齣下一步立法計劃,我們就把做好的計劃報過去瞭。上報之後,我專門前往省人大講解為什麼要立這些法律,並聽取省人大的意見,沒想到卻遇到瞭來自一些老同誌的阻力。比如我們有一個《深圳經濟特區抵押貸款管理規定(草案)》。1983年,我去銀行調查,發現本來是中資在香港辦的銀行,作為外資銀行來深圳辦,要發放貸款齣去,不知道貸款企業誠信度怎麼樣,所以需要有東西作擔保.例如房産等,這樣銀行有保障,企業藉款也方便。但這個條例省裏沒批,反對聲非常強烈,一些老同誌認為土地是國有的,不能作抵押。一年多後,雖然通過瞭,但適用範圍僅限於涉外企業。
參照之前五年通過五項條例的經驗,我預見到立法進程將會被拖延,當時我就嚮市領導提齣:要實現5年之內製定135項法規的艱巨任務,深圳要有立法權。市領導認為這個問題太敏感,隻是在內部討論瞭。
為瞭進一步實現立法訴求,1985年,我又提齣在深圳召開一個經濟特區立法研討會。經過差不多兩年時間的籌備,1987年,經濟特區立法研討會終於在深圳召開瞭。我們邀請瞭法學專傢,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的代錶以及國務院法製局、全國人大法工委領導前來與會。在會上我總結瞭深圳之前的立法情況,並匯報瞭下一步“135項法規”的立法計劃,錶示為瞭深圳的發展,為瞭完成這樣的任務,深圳需要立法權。當時省委和省人大一些同誌明確錶示反對,並批評我們:“要立法權是違憲。”也有人說我們是要“爭權”。其中一名老同誌認為,廣東已經被授予立法權瞭,深圳沒必要再有立法權,否則就是“多頭立法”。而且還有人擔心,把立法權交給深圳,會用壞瞭。當時深圳還沒有成立人大,隻有一個立法委員會,所以還有人稱深圳“沒娶媳婦想抱孫子”。但是與會專傢學者和經濟特區代錶都認為應該給立法權。
會議爭論瞭很久沒有答案,後來市委領導就說:“不要和他們爭論瞭,直接寫報告給中央。”所以會後我就給全國人大和中央寫瞭報告。
……
前言/序言
深圳,曾經南國的邊陲小鎮。35年前,四麵八方的一群人來到這裏,並不清楚自己有夢,也不知道自己身在大時代的何處。隻感到留下來,乾!堅守下去,創造鑄造!如今,迴首往事,方知原來是處在夢開始的地方,那點點滴滴的述說像淬火、像湧泉……百感交集。仿佛還在夢裏?仿佛又在現實?她,沒有時過境迂。廣東深圳1980年到1992年,這是春天故事的原點時代。我們的記憶記述從這裏起步,一路走來苦苦尋覓,人們撬動著當年的思緒,訴說那塵封在鏗鏘歲月裏的往事:一個洗滌觀念、撞擊內心、開創未來的年代!一個汗水淚水交織、喜悅痛苦並存的年代!一個隻事耕耘不問收獲的年代!……如今,大傢復盤著存在內心深處的個人故事,沒想到卻是恢弘年代的集體記憶。這每每的刻畫無疑都是曆史的瑰寶,理當讓現在和後來者追溯傳承。
66篇口述者的親曆、親見和親聞,娓娓道來。在這些故事背後,每個人都是堅強鮮活的生靈,在大時代來臨之初,痛苦間執著探索,矯健時難免踉蹌;希望中夾著迷惑,前行裏總有羈絆。他們把夢想的種子撒在深圳經濟特區,耕作不止,繼而草木繁盛,杜鵑花開;繼而創業創舉,壘起新城;繼而點墨篇章,書寫曆史。
在這裏,他們的故事濃縮成精華,點點滴滴都錶這著人們從心靈上、骨子裏對這座城市的追懷與眷戀。他們講述如何魂牽夢縈地把荒涼野地築成繁華之都,用艱難磨礪換來幸福之都,拿聰明纔智化為創新之都,以酬誌創業鑄就圓夢之都。這些精彩故事和傳奇經曆,不僅構成一篇篇可讀性強、品鑒性高、啓發性大的悅讀美文,組閤成一幅幅無聲感人的美好的城市畫捲,還刻錄著深圳這塊神奇的土地創造的偉業與輝煌,刻錄著以深圳為代錶的經濟特區承載的中國民眾的集體夢想,刻錄著當今深圳形象、深圳共識、深圳品格和深圳精神,刻錄著改革開放敢為天下先、為國傢銳意探索不斷奉獻的火焰般的史詩!
文以載道、史以存真。深圳之所以能夠成為夢開始的地方,深圳人的奮鬥之所以能夠夢想成真,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領導人堅定不移地領導著人民走齣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協的重要職能,我們理當編寫齣版一部真實反映深圳各界人士當年尋夢、追夢、圓夢的故事。一年來,深圳市政協與深圳晚報社、深圳市越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海天齣版社等一道,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共同編輯瞭這部見證深圳“活曆史”的《深圳口述史》,為這座以夢為馬的城市呈現一部“深圳版”的光榮與夢想。
讀史使人明智。我們期待,在深圳再齣發的徵途上,每一個口述者的奮鬥故事能夠永遠銘刻在這座城市的曆史豐碑上,給今人和後來者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夢想偉力!
深圳,承載新的夢想再起航!
南方熱土上的時代迴響:改革開放初期城市變遷的口述檔案 《光影交織:中國南部沿海小鎮的轉型敘事(1978-1995)》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南方沿海地區某一特定曆史窗口期——從改革開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城市社會肌理與個體命運變遷的口述史實錄。它並非簡單的時間軸梳理,而是一幅由親曆者親手描繪的、充滿細節與情感的時代圖景。本書的敘事核心,圍繞著一個從傳統漁村迅速蛻變為區域經濟增長極點的“試驗田”展開,探討瞭國傢宏觀政策如何在微觀層麵轉化為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職業選擇、傢庭結構乃至精神世界的巨大衝擊與重塑。 全書內容主要由四大闆塊構成,每一闆塊都基於對數百位不同階層、不同行業受訪者的深度訪談整理而成: --- 第一部分:破曉之時的第一批拓荒者 本部分著重於1978年至1985年間,第一批響應改革號召,投身於這片“熱土”建設的人們的經曆。這批人是打破舊有體製束縛的先驅,他們的故事構成瞭城市早期發展的基石。 1. 鄉土記憶與初識市場: 詳細記錄瞭原住民對於1978年之前生活狀態的追溯與對比。漁民、農民如何應對土地改革後的承包製,以及他們對“市場經濟”這一陌生概念的最初認知和實踐。訪談中保留瞭大量對於舊有集體經濟生活的迴憶片段,為後來的劇變提供瞭參照點。 2. 乾部與決策層: 訪談瞭早期主政地方的黨政乾部,他們如何理解中央的指導方針,如何在資源匱乏、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探索齣符閤地方實際的發展路徑。記錄瞭關於早期“特區”定位的內部討論、招商引資的艱難起步,以及在計劃與市場之間尋求平衡的政策博弈。例如,關於“三來一補”模式的引入、早期工業用地的徵用與補償標準製定的過程,都展現瞭政策製定的復雜性。 3. 技能的遷移與新生: 記錄瞭第一批進入工廠、建築工地、乃至早期商業貿易領域的技術工人、手工業者和外地務工人員的心路曆程。他們如何從固定的“單位人”身份中掙脫齣來,學習新的技術標準,以及他們對“個體戶”這一新興身份的最初看法——是投機還是機遇? --- 第二部分:基礎設施的崛起與空間重塑 本部分聚焦於1985年至1990年間,城市在加速發展中對物理空間和社會環境帶來的劇變,以及人們對這種“野蠻生長”的適應與反思。 1. 土地的價值與變遷: 深入探究瞭城市規劃的啓動、第一批工業園區和住宅小區的建設過程。受訪者(包括規劃師、建築工人、以及被徵地的村民)的敘述,勾勒齣舊村落被拆除、新樓房拔地而起的殘酷與奇觀。重點描繪瞭早期商品房製度的萌芽,以及人們對“擁有産權房”這一概念的衝擊。 2. 交通動脈的鋪設: 記錄瞭公路、橋梁、港口等關鍵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關乎工程技術,更關乎跨區域的人流、物流的爆發式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管理挑戰。訪談中包含對早期交通擁堵、公共服務滯後等問題的直觀描述。 3. “窗口”的形成與影響: 探討瞭城市對外開放窗口的形成過程,包括第一批外資企業的進駐、中外閤作的模式。受訪者(包括早期翻譯、管理人員、閤資工廠的工人)分享瞭他們對“西方”工作方式、管理理念和生活習俗的初次接觸,以及由此産生的文化衝擊與學習過程。 --- 第三部分:商品經濟浪潮下的社會生活斷層 本部分從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層麵切入,展示瞭市場經濟對傳統社會關係的侵蝕與重構,重點關注1988年至1992年間的社會心態變化。 1. 商業的爆發與“倒爺”現象: 詳細訪談瞭在商品短缺時代,通過信息差和資源調配進行貿易往來的商販群體。記錄瞭他們敢為人先的冒險精神、他們所處的灰色地帶、以及社會對這一新興職業的復雜評價——既羨慕其財富積纍,又對其道德屬性存疑。 2. 教育與人纔的流嚮: 聚焦於當地的高校、中專和技校如何調整專業設置以適應市場需求。記錄瞭大量有識之士(教師、學者)在體製內外的抉擇,以及青年學子對“學以緻用”和“穩定飯碗”的權衡。包括對早期“停薪留職”現象的描述。 3. 傢庭與代際關係: 探討瞭父輩與子輩在職業觀、金錢觀上的衝突。父親輩對“鐵飯碗”的執著,與子女輩對“效率”和“財富自由”的追求之間的張力。記錄瞭第一批“萬元戶”傢庭內部的消費模式變化及其對鄰裏關係的影響。 --- 第四部分:精神世界的拓寬與自我重塑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側重於思想觀念的鬆動、文化娛樂的豐富,以及個體在劇烈變動中對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時間跨度至1995年左右的初步穩定期。 1. 娛樂方式的革命: 記錄瞭錄像廳、卡拉OK、流行音樂和時尚雜誌的湧入,如何迅速改變瞭年輕一代的娛樂光譜。訪談對象包括早期的錄像帶販賣者、舞廳的組織者,以及普通市民對這些新鮮事物(如迪斯科、喇叭褲)的追捧與模仿。 2. 觀念的碰撞: 收集瞭關於法律意識、知識産權、企業管理規範等新興概念在城市中的普及過程。受訪者迴憶瞭早期對閤同精神的理解、對經濟犯罪的界定模糊,以及人們在探索規則過程中的教訓。 3. 未來的憧憬與代價: 訪談的最後,受訪者普遍錶達瞭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樂觀期待,但同時也坦誠瞭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社會公平問題以及人情淡漠等“成長的煩惱”。這些反思,構成瞭對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最冷靜的注腳。 總結: 本書以樸實、非學術化的語言,構建瞭一個由無數鮮活的“人”構成的口述曆史矩陣。它避免瞭宏大敘事的扁平化處理,專注於挖掘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遺忘的、充滿人情味的真實片段,是研究中國特定區域城市化進程和社會心理變遷的珍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