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

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国成,王秀丽,任坤艳 等 著
图书标签:
  • MOF
  • 过渡金属
  • 有机框架
  • 功能材料
  • 配合物化学
  • 催化
  • 吸附
  • 气体存储
  • 传感
  • 多孔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58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846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功能配合物材料研究的科技人员及其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
本书所有内容均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直观地加以描述,力求做到结构描述清楚、合成方法具体、规律总结可信、性质选取有代表性。整体内容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由单一的第ⅦB、第Ⅷ、第ⅠB、第ⅡB族金属离子拓展的金属�灿谢�框架功能配合物的结构和详细合成过程以及ⅠR表征,并介绍了该类金属�灿谢�框架的代表性的性质与应用、结构特点和合成规律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功能配合物材料研究的科技人员及其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刘国成,渤海大学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多功能配位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在多酸化学研究所从事多酸基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工作。近些年来一直从事功能配合物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申报人目前正在参加的科研项目:
1)“多酸支撑的基于硫醚类多唑配体的多核金属簇的组装和性能研究”(21171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2011/01-2015/12,同属于功能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领域;负责部分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2)“从线型到星型有机胺构筑的多酸基微孔材料的组装和性能研究”(21101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1/01-2014/12,同属于功能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领域;负责部分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3)“TCNQ衍生物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磁性研究”(21201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2/01-2015/12,同属于功能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领域;负责部分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申报人目前发表的SCI论文:
[1] Guocheng Liu, Yongqiang Chen, Xiuli Wang*, Baokuan Chen, Hongyan Lin, J. Solid State Chem., 182(3): 566–573, 2009.
[2] Guocheng Liu, Yongqiang Chen, Wenyan Zheng, Hongyan Lin, Transition Met. Chem., 34(7): 739–744, 2009.
[3] Guocheng Liu, Jinxia Zhang, Xiuli Wang*, Yongqiang Chen, Chin. J. Inorg. Chem., 26(5): 913–916, 2010.
[4] Guocheng Liu, Song Yang, Xiuli Wang*, Yufei Wang, Hongyan Lin, Jinxia Zhang, Rus. J. Inorg. Chem., 56(12): 1918–1923, 2011.
[5] Guocheng Liu, Jinxia Zhang, Xiuli Wang*, Hongyan Lin, Aixiang Tian, Yufei Wang, Z. Naturforsch., 66b(2): 125–132, 2011.
[6] Guocheng Liu, Song Yang, Xiuli Wang*, Hongyan Lin, Aixiang Tian, Juwen Zhang, Russ. J. Coord. Chem., 38(1): 55–60, 2012.
[7] Guocheng Liu, Zhichao Guo, Xiuli Wang*, Yun Qu, Song Yang, Hongyan Lin, Z. Naturforsch., 67b(3): 185–191, 2012.
[8] Guocheng Liu, Jingjing Huang Xiuli Wang*, Song Yang, Aixiang Tian, Chin. J. Inorg. Chem., 28(8): 1724–1728, 2012.
[9] Guocheng Liu, Yufei Wang, Aixiang Tian*, Xiu-Li Wang*, Hongyan Lin, Z. Anorg. Allg. Chem., 639(1): 148–157, 2013.
[10] Guocheng Liu, Jingjing Huang, Juwen Zhang*, Xiuli Wang*, Hongyan Lin, Transition Met. Chem., 38(4): 359–365, 2013.
[11] Guocheng Liu, Yun Qu, Xiuli Wang*, Z. Anorg. Allg. Chem., 2014, (online, DOI: 10.1002/zaac.201300634).
[12] Guocheng Liu, Naili Chen, Xiuli Wang*, Z. Naturforsch. 2014, (proof, DOI: 10.5560/ZNB. 2014-3326).

目录

第1章第Ⅶ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1
1.1引言1
1.2基于锰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1
1.3第Ⅶ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性质与应用23
1.3.1第Ⅶ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磁学性质23
1.3.2第Ⅶ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吸附性质26
参考文献27
第2章第Ⅷ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29
2.1引言29
2.2第Ⅷ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29
2.2.1基于铁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29
2.2.2基于钴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30
2.2.3基于镍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41
2.3第Ⅷ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性质与应用48
2.3.1第Ⅷ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手性48
2.3.2第Ⅷ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磁学性质49
2.3.3第Ⅶ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吸附性质52
参考文献57
第3章第Ⅰ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60
3.1引言60
3.2第Ⅰ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60
3.2.1基于铜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60
3.2.2基于银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74
3.3第Ⅰ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性质与应用87
3.3.1第Ⅰ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荧光性质87
3.3.2第Ⅰ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磁学性质90
3.3.3第Ⅰ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吸附性质92
参考文献99
第4章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102
4.1引言102
4.2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102
4.2.1基于锌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102
4.2.2基于镉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127
4.3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50
4.3.1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荧光性质150
4.3.2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催化性质152
4.3.3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荧光传感性质153
4.3.4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手性154
4.3.5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光催化性质155
4.3.6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质子传导性质156
4.3.7第ⅡB族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吸附性质157
参考文献160
第5章单一过渡金属离子拓展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结构特点与合成规律166
5.1引言166
5.2单一过渡金属离子拓展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结构特点166
5.2.1金属离子的配位特点及其对结构的影响166
5.2.2有机阴离子的配位特点及其对结构的影响167
5.2.3含N配体的配位特点及其对结构的影响167
5.2.4非配位客体组分对结构的影响167
5.3单一过渡金属离子拓展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规律168
5.3.1单一过渡金属离子拓展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的选择168
5.3.2单一过渡金属离子拓展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条件的选择169
第6章第二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170
6.1引言170
6.2主族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170
6.2.1钠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170
6.2.2钾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172
6.3过渡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176
6.3.1锌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176
6.3.2铜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实例与结构180
6.4第二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82
6.4.1第二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磁学性质182
6.4.2第二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手性184
6.4.3第二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催化性质185
6.4.4第二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吸附性质186
6.5第二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结构特点与合成规律186
6.5.1第二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结构特点187
6.5.2第二金属离子协同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合成规律187
参考文献187

前言/序言


《材料科学前沿:纳米结构与自组装》 本书聚焦于材料科学领域中两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纳米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宏观体系中的自组装行为。通过对前沿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深入探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激发对该领域的兴趣与创新思维。 第一部分:纳米结构的精细构筑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构筑高性能纳米结构的核心策略与最新进展。 纳米材料的尺寸与形貌控制: 从原子层面到分子层面,本书深入剖析了影响纳米粒子尺寸、形状(如球形、棒状、片状、管状等)及表面晶面的关键因素。讨论了多种可控合成方法,包括溶剂热/水热法、微乳液法、气相沉积法(CVD)、原子层沉积(ALD)等,并着重分析了不同方法在实现特定纳米结构方面的优劣势。特别关注了如何通过精确调控反应温度、压力、溶剂、表面活性剂、晶种添加剂等参数,实现对纳米结构的精准“雕刻”。 表面功能化与修饰: 纳米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性质。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表面功能化策略,包括但不限于: 配体辅助合成与表面钝化: 讲解了不同类型配体(如小分子、聚合物、生物分子)在稳定纳米粒子、调控生长方向以及赋予表面特定功能方面的作用。 共价键与非共价键修饰: 深入讨论了通过点击化学、表面接枝、静电吸附等方法,将有机分子、高分子链、荧光团、生物标记物等连接到纳米材料表面,以实现光学、电学、生物相容性或催化活性的调控。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调控: 针对金属纳米结构,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形貌和尺寸设计,以及表面介质的改变,来精细调控其SPR共振峰的位置和强度,为传感、成像和光热治疗等应用奠定基础。 多组分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 随着材料功能需求的日益复杂,单一纳米材料已难以满足挑战。本书重点介绍了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多组分纳米复合材料,如: 核壳结构: 阐述了不同芯材与壳材组合带来的性能优势,例如,用于药物递送的pH响应性壳层、用于催化的多相催化活性核等。 异质结结构: 探讨了不同材料界面处电荷分离、能量转移等现象,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效应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催化活性等。 纳米粒子组装体: 关注了通过表面修饰诱导纳米粒子形成有序的二维或三维结构,从而产生全新的集体光学、磁学或电子学特性。 第二部分:宏观体系中的自组装行为 本部分将视角从微观的纳米结构拓展到宏观的功能材料,重点研究纳米结构如何通过自组装过程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宏观材料。 自组装的驱动力与机制: 深入剖析了驱动纳米结构自组装的各种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π-π堆积、静电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定向键合等。详细讨论了不同驱动力在不同自组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这些力来控制组装的进程和最终结构。 溶剂诱导与定向自组装: 详细介绍了利用溶剂蒸发、溶剂交换、温度变化等方式诱导纳米结构形成有序薄膜、纳米线阵列、三维多孔结构等。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控制蒸发速率,以及引入外部场(如电场、磁场)来引导纳米结构的定向排列。 模板辅助与图案化自组装: 介绍了利用预先制备好的模板(如多孔氧化铝膜、光刻图形、生物分子支架)来引导纳米结构定向生长或聚集。详细讲解了硬模板法和软模板法在制备高精度、复杂结构材料方面的应用,以及图案化自组装在微电子、光子器件制造中的潜力。 响应性自组装材料: 关注了能够响应外界刺激(如pH、温度、光、电信号、磁场)而发生可逆或不可逆自组装的智能材料。本书讨论了如何设计具有刺激响应性的纳米结构单元,以及它们在构建智能传感器、药物控释系统、可编程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自组装体的表征与功能拓展: 介绍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先进技术对自组装体进行结构表征。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进一步的后处理或与其他功能单元的耦合,赋予自组装体更优异的性能,以满足生物医学、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实际需求。 本书适合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对纳米材料和自组装技术感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纳米结构的设计与自组装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方法,为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在有机合成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者来说,看到“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这个书名,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有机合成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结构,而这本书似乎恰好触及了这一核心。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如何利用各种巧妙的有机合成策略,去构建出具有复杂结构和精确功能的过渡金属-有机框架。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的、或者全新的构筑单元和连接方式,来组装出高度有序的、具有周期性孔道结构的配合物?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调控金属中心与有机配体之间的配位模式,以及如何通过引入不同的官能团,来精细调异配合物的电子性质、表面性质和反应活性。例如,在催化应用方面,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配合物如何通过协同效应,实现更高效、更具选择性的催化反应,或者如何克服传统催化剂的一些局限性?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配合物稳定性、可回收性和环境友好的论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有机合成在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方面的巨大潜力,并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新的合成思路和方法论上的启示,让我能够将我所擅长的有机合成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功能配合物这一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

评分

我是一个对纳米材料和新型催化剂充满热情的博士生,我的研究方向正处于交叉学科的边缘。因此,当我在书目中看到《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这本书时,我感到眼前一亮。这本书的书名就暗示了它将结合两种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过渡金属催化和有机框架材料。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巧妙地将具有催化活性的过渡金属原子或簇集成到有机框架的结构中,从而构建出高效、稳定的多相催化剂。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催化应用案例,例如,在碳捕获与转化、氢气制备、有机污染物降解等领域,这些功能配合物能够表现出怎样的优异性能?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配合物的催化机理,例如,金属中心与有机配体如何协同作用,如何影响反应的活化能,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孔道结构来提高反应物的传质效率和产物的选择性。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合成方法,以便研究人员能够方便地制备出具有特定催化性能的配合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来理解这些新型催化剂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潜力,并为我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验参考,帮助我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评分

我在化工领域工作,主要负责过程优化和绿色化学的推广。因此,我对任何能够提高反应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新型材料都非常关注。《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对这些材料在工业催化和分离技术中的潜在应用的兴趣。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功能配合物在作为多相催化剂方面的优势,例如,它们是否能够实现更高的催化活性、更好的选择性,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这些配合物进行气体分离和净化,例如,用于碳捕获、氢气提纯或者污染物去除等方面的案例?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材料在绿色化学过程中的作用,例如,是否能够替代一些传统的、对环境不友好的催化剂或吸附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这些先进的功能材料引入到实际化工生产中的具体指导,并为我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化工过程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评分

我是一名来自工业界的材料工程师,我的工作是负责开发和评估新型功能材料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此,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学术界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那些具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的研究。《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功能配合物的制备成本、可放大性以及在工业规模生产中的可行性。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耐久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案例研究?例如,在气体吸附与分离领域,这些配合物是否能够承受工业生产中的高温、高压和复杂化学环境?在传感器应用方面,它们是否能够实现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长寿命的检测?我更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根据特定的工业需求,来定制和设计功能配合物的具体指导。例如,如果我们需要开发一种能够高效吸附特定有机挥发物的材料,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应的分子设计策略和合成路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工业界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桥梁,将学术界的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经济效益和技术价值的工业应用,为我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评分

我是一名对分子自组装和超分子化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生,我常常被那些通过精密设计,能够自发形成复杂有序结构的分子所吸引。《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分子设计与自组装过程的强烈好奇。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功能配合物是如何通过精巧的分子识别和相互作用,实现从分子到宏观材料的自组装过程?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的、或者创新的自组装策略,来构筑出具有特定孔道结构和功能的过渡金属-有机框架?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不同尺寸、形状和官能团的有机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或簇进行配位,从而诱导形成具有特定拓扑结构的配合物。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分子动力学模拟或者其他理论计算方法,来揭示这些自组装过程的微观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调控组装条件来控制材料的最终结构和性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分子层面的设计如何能够精确地转化为宏观材料的功能,并为我今后的超分子组装和功能材料研究提供新的灵感和方法。

评分

我最近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寻找新的研究方向,而这本书恰好出现在了我的视野中。书名“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听起来就非常硬核,而且很前沿。我一直对功能材料的应用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在能源、环境、医药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材料。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配合物的具体功能,比如它们在光电转换方面的潜力,是否可以作为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材料,或者在OLEDs中扮演关键角色?又或者,它们是否在药物缓释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通过可控的释放机制,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配合物的实用指南,包括具体的实验步骤、关键的参数控制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金属中心和不同有机配体组合所产生的性能差异,从而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如何?是否会深入探讨配合物的电子结构、配位几何以及与外部刺激(如光、热、电场)相互作用的机理?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分析,那将是对我理解材料性能与结构之间关系的巨大帮助。这本书是否能够让我对“功能配合物”这个概念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并为我的毕业论文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创新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深邃的背景色调下,交织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图,仿佛在暗示着里面蕴藏着无限的奥秘。我一直对材料科学领域,特别是那些具有新颖结构和独特性能的材料非常着迷。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它的书名“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立刻吸引了我。虽然我对有机金属化学和配位化学有一定的了解,但“功能配合物”这个词组,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它是不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过渡金属的催化、磁性、光学等特性,与有机框架的孔道结构、高比表面积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配合物的构筑原理,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有机配体和过渡金属节点,如何控制它们的自组装过程,以及这些精妙的结构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例如,在催化领域,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作为多相催化剂,实现高效、选择性的化学转化,甚至是模拟生物酶的功能?在吸附和分离方面,它们是否能表现出优异的气体储存、分离能力,甚至是从复杂的混合物中精确捕获目标分子?这本书的光盘里是不是还附带了相关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或者电子结构计算的示例,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微观世界的奥秘?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个迷人的材料科学新领域,揭示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的无限可能,并激发我今后在科研道路上的更多灵感和思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化学史和材料科学发展脉络感兴趣的学者,我总是试图去理解学科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到今天的。《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早期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以及后来多孔材料,特别是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出现。我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追溯这种功能配合物概念的起源,是如何从最初的简单配位化合物,逐渐发展到具有高度有序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框架材料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在这一领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和重要的里程碑?例如,第一个具有明确“功能”的过渡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是如何被发现的,其突破性体现在哪里?是否会深入探讨,早期研究者是如何通过对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的选择,以及对合成条件的精确控制,来赋予这些材料前所未有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功能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功能配合物的科学价值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当前材料科学研究的动向。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过渡金属-有机框架的结合会如此重要,以及这种结合是如何驱动了材料科学的进步,并为未来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生物医学材料和药物传递系统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认为,材料科学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将先进功能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可能性。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功能配合物在药物缓释、生物成像、疾病诊断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例如,是否会探讨如何设计具有特定孔道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配合物,以便能够高效地加载和控制释放药物?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如何评估这些配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降解行为的研究?我更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这些功能配合物实现靶向药物递送的研究案例。例如,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在配合物表面修饰生物分子,使其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到病变细胞,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对健康组织的毒副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看到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领域的深度融合,并为我今后的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

我最近开始涉足计算材料学领域,并对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来预测和设计新型功能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过渡金属-有机框架功能配合物》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来模拟和预测这些功能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磁性以及催化活性。是否会提供一些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案例,来解析过渡金属与有机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如何通过计算模拟,来指导实验合成,从而加速新型功能配合物的发现和优化。例如,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计算预测,哪种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的组合最有可能产生优异的催化性能,或者哪种结构最适合用于气体吸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功能配合物的微观本质,并为我今后的计算材料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设计和发现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型材料。

评分

很快

评分

书的内容一般般

评分

正版图书,发货速度超快!赞,但是内容就是英文文献的直译,没有深度。

评分

正版图书,发货速度超快!赞,但是内容就是英文文献的直译,没有深度。

评分

很快

评分

书的内容一般般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