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

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白杰明(Geremie,Randall,Barme) 著,贺宏亮 译
图书标签:
  • 丰子恺
  • 传记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绘画
  • 中国现代艺术
  • 大师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91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931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作品

★ 融合传记、艺术与历史,近百张经典漫画+解读

★ 十个主题详解丰子恺的一生和他的时代

★ 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完整描画丰子恺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融合了传记、艺术和历史的作品。讲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政治动荡中,出现的最有天赋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丰子恺的生平。作者在书中呈现了一幅交织并行的图景:作家、画家、翻译家丰子恺的生活和20世纪中国动荡的历史。他考察了丰子恺审美眼光的形成,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及当代的文化背景相联系。

作者认为,丰子恺的写作与绘画根植于自我表达的哲学。难以归类的丰子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谜:他同情劳苦大众,并得到很多政治化的知识分子的认同,但也是个浪漫的人;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是自然和儿童的近距离观察者;他的艺术看似温和,却常常传递着强烈的信息。在众多关于丰子恺的著作中,《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检视丰子恺在五四作家和知识分子中的位置,在中国的艺术、宗教和文学传统的背景中讨论他的位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白杰明(Geremie Randall Barmé),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文化批评家、汉学家和翻译家,也是电影制作人,现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17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史。主要作品有《西洋镜下》《赤字:当代中国文化论》《紫禁城》等,还翻译了巴金、杨绛等中国作家的大量作品。代表作《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曾获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

译者简介:贺宏亮,1975年生,文学学士,公共管理学硕士,文史研究者。现居成都,任职于四川省通信管理局。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丰子恺的成就,或许是在20世纪变幻无常的政治中始终保持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当许多人在艺术创作与政治活动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时,他没有完全被现实击溃,也不为历史所出卖。

——白杰明

艺术的描写,不必详细,只要得到事物的精神即可……(丰子恺)用寥寥的几笔写出人物的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泰戈尔

丰子恺确实是20世纪动乱的中国最坚毅笃定的文艺大师,在洪涛汹涌中,默默承受时代的灾难,从来不彷徨呐喊,不尖酸刻薄,却又于无声中批驳喧嚣的世俗,通过绘画和文学,创作和翻译,沉潜人类心灵的精极,揭发宇宙的奥秘,生命的无常和可贵。

——杨牧


目录

引言 1

这本书不单纯是一部传记,不仅仅是根据文字资料如实记录一段生活,它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一位文人、艺术家生命的描述,讲述更多的故事,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

第一章 师自然 13

写生自然,他把这叫作“师自然”。这是对唐代画家张璪(8 世纪)首倡的著名美学观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新阐释。那段时间,尽管丰子恺还不能探究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源泉,但在李叔同的指导下,他在杭州的自然天地间尽情地寻找着艺术的灵感。

第二章 东渡日本 46

丰子恺离开日益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却又不断经受政治骚乱和工商业抗议的上海,只身搭乘轮船前往大正时代的日本首都东京。自五十年前明治维新开始,这座城市的景观已经大大改观。日本帝国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推动了范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现代化,引发了一场城市革命,创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光明和喧嚣的大都市。

第三章 抒情漫画家 72

因为它们只是记录一种感想,暗示一种真理,而并无其他作用。因此,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情感的人始能欣赏。所以说这是最艺术的一种漫画。

第四章 古诗新画 100

诗意与图画的结合,以及配以题跋的诗词—无论这些文字是出于画家本人或假以他手,自宋朝起就已成惯例。在丰子恺早期发表的作品中,用线条表现中国古诗的画作就属于此类的典型。它遵循文人画或墨戏,特别是诗画结合的传统。丰子恺将其称为“文学的艺术表达”。

第五章 儿童崇拜者 131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第六章 护生与存我 161

“护生”就是意识到你只是所有生命中的一分子。“情与无情,犹共一体,况同类之生乎!……知画,则知心矣;知护心,则知护生矣。吾愿读是画者,善护其心。”

第七章 市镇与山林 196

对一些知识分子而言,紧随五四个性解放时期而来的,是个体竞争和成功的压力,以及对于“可怕城市”的反叛。他们在寻找回家之路,试图恢复一种更好更和谐的社会。很多人发现,在农村能够找到解决个人焦虑和困惑的答案。

第八章 中国视角 240

只有艺术家在自己身上重新发现传统,并在自己作品中找到表达它的方式,艺术传统才能传承下去。如果艺术家只是机械地重复惯例,即“泥古”,而没有展现出任何个性,那么,毫无疑问会沦为可悲的盲从。传统,是过去再生于现实的“我”中。写生,是“我”生于对象的现实中。

第九章 解放之后 273

对佛教一如既往的虔诚,使他和一些人维系着友情,这让他在新时代的躁动与混乱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抚慰。

第十章 迟来的爆发 315

每次丰子恺总会给他一个封好的信封,让他藏好回家再拆,每个信封内装着一两幅画。周周如此,从不间断。不到两年,胡治均存画已有七十多幅。1971 年秋的一天,丰子恺送给胡治均一个亲手糊制的大信封,上面用铅笔写着“敝帚自珍”四个大字。

尾声 艺术的逃难 347

丰子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在20 世纪变幻无常的政治中始终保持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当许多人在艺术创作与政治活动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时,他没有完全被现实击溃,也不为历史所出卖。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师自然

1937年年末,日本侵略军向素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浙江省发动空袭,丰子恺和家人被迫逃亡。这位三十九岁的艺术家希望在浙西金华汤溪镇找到避难之所。二十年前,他在日本求学时第一次听说丰氏远祖曾在那里生活。

丰子恺在东京留学时偶然遇到一位叫丰惠恩的年轻人,他也来自浙江,并与丰子恺同姓,很快他们发现彼此竟是远亲。丰惠恩告诉丰子恺,汤溪有个村庄,村里所有人都姓丰。汤溪丰氏可以追溯到九十代之前的商朝(约公元前1000年)。丰子恺家族所属的这一分支则在17世纪40年代明末满族入主中原时,迁徙到浙江东北部大运河边上的石门湾镇,丰子恺就在这里长大。三百年后,又是一个政权飘摇之际,家园再一次面临侵略者的威胁,丰子恺把汤溪丰村想象成一处田园般的避风港,那里僻静深幽,远离已经席卷往日乐园的动荡和战争。他把这个“听来的故乡”当成了4、5世纪诗人陶渊明(又名陶潜,365?—427)笔下的桃花源。

其中定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情景。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绘出一个远离沧桑的避难所,那里的居民快乐而自在地生活。几个世纪以来,这些诗歌深深打动了无数诗人和艺术家。2然而,几经思考,丰子恺决定放弃寻找桃花源的想法。他考虑到,一辈子绘画和写作意味着他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担心毫无劳动技能,无法适应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将使逃难的家人在丰村根本不受欢迎。事实上,汤溪在19世纪的太平天国战争中已经被破坏得满目疮痍,虽然已近七十年过去,但仍未完全恢复。丰惠恩也早已离开汤溪,在充满机会的沿海城市上海勉强度日。而现在,上海也被日本人占领了。

逃离石门湾,寻找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可能是丰子恺在20世纪战乱的中国寻求慰藉时最始料不及的情景。他曾不止一次把抗战期间全家在战乱和动荡中寻求家园的苦难历程称为“艺术的逃难”。然而,颠沛流离之中的因缘际会、死里逃生、意想不到的深情瞬间、孤独的思索、突如其来的贫困和意外之财,都令丰子恺感到,逃难的岁月对他这样修习佛教的人而言,也如同一场宗教的流亡。4在流亡之中,虽然失去了熟悉的家园,但无论去到哪里,他都能找到心灵的家园。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东北部崇德县石门湾。5石门湾的意思是“河弯处的石头门”,此名源于春秋时(公元前500年)吴国和越国在此地垒石为门,作为界线。石门湾镇位于京杭大运河向北的转弯处,丰家的房子就在离运河仅一百米的支流旁。直到19世纪中叶,这条连接帝都北京和省府杭州的大运河,都是从富庶的南方向帝都运送漕粮和官盐的交通要道。物资源源不断地往来运送,官员、行商和手艺人川流不息。这些物资不仅运往北方,也运往其他繁荣的商业中心,比如邻省江苏的苏州。

石门湾镇是清朝皇帝南巡时的驻跸之处,战略地位令它总是在地区争端中首当其冲。这里的水路错综复杂,农田肥美,丰子恺将它称为“安乐之乡”。1937年,丰子恺离开了出生地。后来,他曾充满怀念地详细描述坐航船沿着大运河去其他城镇和省府的愉悦之旅。

(运河)经过我们石门湾的时候,转一个大弯。石门湾由此得名。无数朱漆栏杆玻璃窗的客船,麇集在这湾里,等候你去雇。你可挑选最中意的一只。一天到嘉兴,一天半到杭州,船价不过三五元。倘有三四个人同舟,旅费并不比乘轮船火车贵。胜于乘轮船火车者有三:开船时间由你定,不像轮船火车的要你去恭候。一也。行李不必用力捆扎,用心检点,但把被、褥、枕头、书册、烟袋、茶壶、热水瓶,甚至酒壶、菜榼……往船舱里送。船家自会给你布置在玻璃窗下的小榻及四仙桌上。你下船时仿佛走进自己的房间一样。二也。经过码头,你可关照船家暂时停泊,上岸去眺瞩或买物。这是轮船火车所办不到的。三也。倘到杭州,你可在塘栖一宿,上岸买些本地名产的糖枇杷、糖佛手;再到靠河边的小酒店里去找一个幽静的座位,点几个小盆:冬笋、茭白、荠菜、毛豆、鲜菱、良乡栗子、熟荸荠……烫两碗花雕。你尽管浅斟细酌,迟迟回船歇息。天下雨也可不管,因为塘栖街上全是凉棚,下雨是不相干的。这样,半路上多游了一个码头,而且非常从容自由。这种富有诗趣的旅行,靠近火车站地方的人不易做到,只有我们石门湾的人可以自由享受。因为靠近火车站地方的人,乘车太便;即使另有水路可通,没有人肯走;因而没有客船的供应。只有石门湾,火车不即不离,而运河躺在身边,方始有这种特殊的旅行法。然客船并非专走长路。往返于相距二三十里的小城市间,是其常业。盖运河两旁,支流繁多,港汊错综。倘从飞机上俯瞰,这些水道正像一个渔网。这个渔网的线旁密密地撒布无数城市乡镇,“三里一村,五里一市,十里一镇,二十里一县”。用这话来形容江南水乡人烟稠密之状,决不是夸张的。我们石门湾就是位在这网的中央的一个镇。所以水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异常便利。我们不需要用脚走路。下乡,出市,送客,归宁,求神,拜佛,即使三五里的距离,也乐得坐船。

石门湾位于浙江省的主要丝绸产区,自16世纪以来就是生丝集散要地。丝绸制品在这里只是普通物什,以至于丰子恺第一次听说其他地方的人竟将丝绸衣物当成奢侈品时惊讶不已。从17世纪开始,此地的工匠就开始为朝廷制作官袍,石门湾就位于以苏杭为基础的丝绸产业中心。“经过农妇和儿童之手,桑叶变成蚕丝,再由街上成百上千的收丝人送到织机上编织作业,高度专业化的生产系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石门湾离海岸只有五十公里,沐浴着杭州湾和中国东部沿海的温和气候。1937年,丰子恺在家乡被侵占、举家逃亡的情况下,在作品中颂扬了那里的怡人气候和丰腴土地。

由夏到冬,由冬到夏,渐渐地推移,使人不知不觉。中产以上的人,每人有六套衣服:夏衣、单衣、夹衣、絮袄(木棉的)、小绵袄(薄丝绵)、大绵袄(厚丝绵)。六套衣服逐渐递换,不知不觉之间寒来暑往,循环成岁……故自然之美,最为丰富;诗趣画意,俯拾即是……我们郊外的大平原中没有一块荒地,全是作物。稻麦之外,四时蔬果不绝,风味各殊……往年我在上海功德林,冬天吃新蚕豆,一时故乡清明赛会、扫墓、踏青、种树之景,以及绸衫、小帽、酒旗、戏鼓之状,憬然在目,恍如身入其境。

实际上,石门湾镇在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几乎被毁。这是由自称“耶稣之弟”的基督徒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这场战争不仅使清帝国最富裕的省份满目疮痍,而且导致中国东部地区人口急剧减少,经济严重衰落,几十年后才勉强恢复。整个嘉兴地区,人口减少了约百分之七十,直到丰子恺幼年,石门湾的人口仍不足一万。与此同时,上海反而得益于内地的纷争,很快发展为海上贸易和金融中心。京杭运河因战事受到封锁,沿岸曾经风光无限的城镇很快被蓬勃发展的沿海大都市所取代。10战乱过后,为了从厄运中恢复过来,丰家创立了丰同裕(意为丰氏共享富裕)染坊。染坊的经营谈不上成功,丰子恺一家和一些亲戚共住一处房子。丰子恺的父亲丰鐄(号斛泉,1865—1906)对家族生意并不感兴趣。在母亲的鼓励和肯定下,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参加杭州的科举考试。他母亲一生对两件事情有独钟:阅读和吸食鸦片。

祖母去世多年后,年轻的丰子恺偶然翻开了一些她最喜爱的书籍。其中一本是很出名的戏曲选集《缀白裘》,书中收录当地非常流行的昆曲舞台剧目。书页上有些地方被她的大烟管烧焦了,可能是她躺在鸦片床上读书时打瞌睡烧焦的。她是戏迷,甚至还教孩子们——丰子恺的父亲和姑母——唱曲儿。尽管人们都喜欢听戏,但祖母的举动还是招致了非议,因为在乡亲们眼里,唱戏是下等人的职业。丰子恺也提起过祖母对养蚕的热情,她有这样的癖好,就像她喜欢在夏天穿着竹布衣坐在染坊门外的岸边吃蟹酒一样。她甚至执意给年幼的丰子恺讲陈芸的故事。陈芸(1763—1803)是清乾隆年间苏州才子沈复(1763—1822后)的妻子,也是沈复所著《浮生六记》的女主角,他在书中描述了两人美好而短暂的婚姻生活。丰子恺后来的朋友和同事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这对夫妇:

他俩都是富于艺术性的人,知道怎样尽量地及时行乐……我颇觉得芸是中国文学中所记的女子中最为可爱的一个。

沈复则这样描述他的妻子:

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虽然祖母的样子与纤美轻灵的陈芸或有几分相像,但一涉及儿子的前途,她可是个固执己见的人。清代,这块江南腹地士绅文化发达,产生了众多进士。进士是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的人,不过,地方精英并不局限于官宦世家子弟。13石门湾便是著名画家方薰(1736—1799)的家乡,丰子恺也以与他同乡而自豪。14丰子恺年少时,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和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长期被视为大逆重犯的人,如著名的反清哲学家吕留良(号晚村,1629—1683)也被当成本地名人来纪念。值得一提的是,和丰子恺同年代的小说家茅盾(字雁冰,1896—1981),作家、编辑孔另境(1904—1972)和他的姐姐也就是茅盾的妻子孔德沚,哲学家、革命家章太炎 (1869—1936)的夫人——教育家、编辑汤国梨(1883—1980),还有纪录片导演、摄影师徐肖冰 (1916—2009)都


前言/序言


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 一、 动荡年代的艺术家:少年时代的精神烙印 丰子恺,这位中国现代漫画和散文的巨匠,他的艺术人生,从一开始就深深镌刻着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留下的烙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辛亥革命的炮火尚未平息,军阀混战的阴霾又笼罩大地,旧中国的封建秩序摇摇欲坠,新思想的萌芽在夹缝中艰难生长。 生于浙江石门湾的丰子恺,童年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环境中度过的。祖辈的家道中落,使他很早就体味到人生的无常。然而,也正是这种环境,磨砺了他敏感而细腻的心灵。他对自然万物有着超越常人的观察力,对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有着深刻的体悟。他的童年,充满了对周遭世界的疑问和探索,而这种探索,也为他日后艺术的萌芽埋下了种子。 在那个年代,接受新式教育并非易事。丰子恺却幸运地遇到了启蒙者。他的父亲虽然生意失败,却依旧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聘请私塾先生教授古文,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的新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在家乡结识了第一位艺术启蒙老师——李叔同。李叔同,这位后来成为弘一大师的传奇人物,不仅在国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才华横溢,更以其超脱世俗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丰子恺。李叔同的言传身教,让丰子恺接触到了西方美术的知识,并开始尝试绘画。在李叔同的影响下,丰子恺萌生了追求艺术的理想。 1914年,丰子恺远赴日本留学,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日本,他得以系统地学习油画、素描等西方绘画技巧,并接触到了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现代艺术思潮。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新鲜事物,他的艺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宽。然而,留学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异国他乡的孤寂、学业的压力,以及对国内局势的担忧,都曾让他感到迷茫。但正是在这种挑战中,他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他意识到,自己所擅长的,并非模仿西方大师的技巧,而是将西方艺术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用绘画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表达中国人的情感。 日本留学期间,丰子恺接触到了许多日本漫画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简洁的线条、幽默的笔触和贴近生活的题材,深深吸引了他。他从中汲取了养分,并开始尝试以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这可以说是他日后漫画风格的雏形。 回到中国后,丰子恺的艺术道路并未就此平坦。他投身于教育事业,在上海、杭州等地任教,将西方的艺术教育理念带入课堂。然而,他内心深处的艺术创作冲动从未停歇。他开始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点滴,用漫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他的画笔下,有稚拙的孩子嬉戏玩闹,有辛勤耕作的农夫,有悠闲自在的老人,也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他用最朴素的线条,勾勒出最真挚的情感,他的画,不仅仅是图画,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默默注视。 二、 笔墨传神,漫画之外的深刻洞见 丰子恺的艺术成就,绝不仅仅局限于漫画。他的散文,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散文,以其淡雅的笔调、深邃的意境、幽默的智慧,征服了无数读者。他的散文,与他的漫画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子恺式的艺术世界。 在他的散文里,我们读不到激昂的口号,也看不到宏大的叙事。他关注的是生活中那些最平凡、最细微的瞬间——清晨的阳光,雨滴的落下,孩子们天真的笑容,甚至是一只小猫的嬉戏。他善于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细节中,挖掘出蕴含的哲理和诗意。他的笔触,如同一汪清泉,缓缓流淌,涤荡着读者的心灵。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这是丰子恺散文风格的写照。他的人生,经历了大时代的风雨,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淡泊宁静。这种淡泊,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深刻的智慧,一种对人生真谛的体悟。他相信,真正的美,就存在于朴素和真实之中。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能看到他对孩童世界的无限热爱。“人与动物最亲近,亦最平等。” 他笔下的儿童,是纯真、快乐、充满生命力的。他通过漫画和文字,捕捉了孩子们最真实的瞬间,唤醒了成年人心中早已被遗忘的童真。他反对成人世界的功利和伪装,他向往的是孩童世界的纯粹和善良。 同时,丰子恺也是一位深刻的文化思考者。在动荡的年代,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他研究佛教,研究古诗词,并将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的漫画和散文中,常常流露出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对古典文化的眷恋。他看到了西方文化的涌入,但并不盲从,而是试图从中汲取精华,并将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新艺术。 他曾说过:“艺术的使命,在于‘出世’,在于‘逃难’。” 这句话,道出了他艺术的本质。在那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年代,艺术成为了他精神的避难所,也是他救赎心灵的方式。他用艺术,来对抗现实的残酷,来寻找内心的宁静。他的艺术,是对俗世纷扰的一种“逃难”,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丰子恺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人生哲学的体现。他用文字,向我们传达了他对生命、对自然、对人性的理解。他的文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 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传承 丰子恺的人生,与中国20世纪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从清末的帝制瓦解,到民国的动荡,再到新中国的建立,他经历了几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所有重要转折点。而他,始终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默默地观察、记录、思考。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土地,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丰子恺的家乡也未能幸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他的艺术,从描绘生活转向了表达家国情怀。他的漫画中,出现了对战争的控诉,对民族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他用画笔,记录下了那个黑暗年代的真实面貌。 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他也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曾将家中的家具作为画具,用捡来的炭火作为颜料,坚持创作。他的艺术,成为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精神慰藉,也成为了历史的珍贵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继续在教育岗位上耕耘。他依然保持着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尽管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艺术的逃难”——一种在动荡时局中,保持内心独立与纯净的精神状态。 他的作品,跨越了阶级和时代的界限,触动了不同人群的心灵。他笔下的儿童,依旧那么天真烂漫;他笔下的风景,依旧那么宁静优美;他笔下的生活,依旧那么充满诗意。他的艺术,是一种恒久的慰藉,一种永恒的温暖。 丰子恺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数量众多的漫画和散文作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他告诉我们,即使在最混乱的时代,我们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真善美的追求。 “艺术的逃难”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的喧嚣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一份精神的自由。丰子恺用他一生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展现了一条通往这种精神自由的道路。他的作品,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激励着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真谛。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一位用生命书写艺术的智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如同置身于一场宁静的茶话会,与一位温润如玉的长者促膝长谈。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和、舒缓的语调,铺陈开艺术家的一生。我沉醉于他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漫画,它们以一种孩童般的视角,捕捉了生活中最微小却最动人的瞬间。无论是嬉戏的孩子,还是农家的小景,都洋溢着一种朴素的幸福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艺术家如何将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转化为一种面对困境的强大力量。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用他的画笔和文字,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就像一盏盏温暖的灯火,照亮了黑暗中的道路。作者的文笔极其优雅,充满了诗意,但又毫不做作,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艺术家家庭生活的描绘,那种温馨而充满爱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人性的美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简单”的价值,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匿于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

评分

刚读完一本关于一位极其独特艺术家的传记,至今仍沉浸在那份宁静淡泊的意境中。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笔触,勾勒出这位艺术家非凡的人生轨迹,从早年的求学经历,到在日本的学习时光,再到回国后在教育和艺术创作上的不懈追求。我尤为着迷于他如何将东西方美学理念融会贯通,并将其融入到漫画、散文以及翻译等多个领域。他笔下的童真世界,那种洗尽铅华的纯粹,总能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在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他用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避难所,也为无数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憩心灵的港湾。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承载着深邃的哲思和对生命的热爱,仿佛一股清泉,涤荡着都市的浮躁。每当翻开书页,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润的光泽,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他对待生活的态度,那种“无用之用”的哲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价值”的定义,是否过于功利和短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如同品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滋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一位艺术家的生平了解,更在于它揭示了一种与时代洪流搏斗的姿态,一种在乱世中坚守内心净土的勇气。作者巧妙地编织了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与宏大的历史背景,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知识分子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他如何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却依然坚持教育事业,用画笔和文字传递温情与希望;他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始终守护着自己内心深处的艺术理想。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日常生活的片段,朋友间的交往,都刻画得生动鲜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与艺术家一同经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作品,那些稚拙而充满智慧的漫画,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注脚,也成为了后人反思历史、体悟人生的重要媒介。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灵魂的栖息,是生命态度的昭示。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其耐人寻味的书,它不仅仅是一份艺术家生平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 turbulent times 保持内心宁静与精神独立的教科书。作者在叙述中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深刻理解了这位艺术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对艺术家生活经历的描绘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艺术家在日本留学经历的细致刻画,那里不仅是他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深刻影响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与融合。他如何将日本的浮世绘风格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意境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艺术家人生中的一些挑战与困境,反而将其作为展现艺术家精神韧性的绝佳素材。这种真实的呈现,使得传记更加立体和动人。读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感受到了艺术的治愈力量,以及一个人如何用智慧和乐观去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一位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我被他身上那种平和、淡定的气质深深吸引。即使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时代的变迁,他始终能从中找到乐趣,看到美好,并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他笔下的孩子、自然,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和纯真的喜悦,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没有烦恼的童年。他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战乱年代,依然不忘初心,将教育视为己任,希望通过艺术启迪下一代的心灵。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对生命的敬畏,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逃难”,并非是肉体的躲避,而是心灵的升华,是能够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自留地,用艺术去滋养生命,去温暖他人。

评分

忽上忽下金额不吃好成绩飞机场经典款

评分

列文森奖得主作品,汉学新著

评分

好喜欢!!。!。!,!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书好书拿到了,物流也很快。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还不错!买了好多次了!一直都在这里买的!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当然最佳选择就是京东买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