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伯特兰·罗素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英国青年,我看到英文版的韩素音自传感到很震撼,其形容词、名词的千变万化令我感佩不已。我特别想再重拍一遍她的自传体小说, 书里的人物那么有意思,我想我这样的80后对这段历史都很感兴趣。
——大牛(中央电视台“同乐五洲”英籍主持人)
一头浪漫灰发的韩素音很迷人。她是个著名的中国通,执着的中国迷,忠诚的爱国者。
——马瑞芳
韩素音热爱父亲的祖国,也热爱母亲的故乡。西方知识阶层的读者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她写的关于中国的回忆录,已成为研究中国的必读书之一,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心中的那份中国情结。
——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的作者)
序(2009年)一(韩素音)
原序一(1981年)
原序二(1991年)
上卷前尘依稀(1885-1913)
第一章
妈妈要走了
往事踪影难寻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第二章
家乡的地理特点
张献忠与四川
客家人
我的祖辈
广兴行
第三章
曾祖父周道鸿
祖父周启樾
祖母洪夫人
第四章
父亲周映彤三次写自传
父亲的片断回忆
第五章
周映彤的回忆:对洋教的敌意
周映彤的回忆:童年
周映彤的回忆:梦幻般消逝的岁月
第六章
三叔的智慧
与三叔畅谈历史风云
第七章
周映彤的回忆:少年书生
周映彤的回忆:青羊宫花市
周映彤的回忆:戊戌风潮与达春之死
我也来到了青羊宫
第八章
义和团风潮
废科举,走新路
第九章
期盼铁路
比利时国王的野心
比利时打赢了铁路争夺战
第十章
四川人的铁路梦
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第十一章
父亲初次离川
峡江壮歌
第十二章
父亲眼中的上海
与波那米先生的冲突
第十三章
父亲去国
西贡华侨
新加坡华侨
初识欧洲
第十四章
相识与相恋:父亲的回忆
相识与相恋:母亲的回忆
丹尼斯家族
异国恋人终成眷属
第十五章
哥哥子春出世
三叔的回忆:洋人的经济侵略
三叔的回忆:巨变将至
第十六章
李劼人的回忆:保路运动
李劼人的回忆:躁动不安的成都
李劼人的回忆:盂兰节大屠杀
第十七章
孙中山的襟怀
袁世凯与中国的乱局
下卷故园碎梦(1913-1928)
第十八章
周映彤的回忆:携妻儿返乡
周映彤的回忆:玛格丽特与中国大家庭的矛盾
周映彤的回忆:找工作
我童年记忆中的母亲
妈妈的讲述:中国印象
三叔的讲述:玛格丽特来四川
脱离大家庭
第十九章
周映彤的回忆:玛格丽特不再回来了
海澜的故事
妈妈为什么不喜欢我
第二十章
军阀混战的年代
约瑟夫·赫斯的回忆
第二十一章
妈妈的怨尤
妈妈的童年故事
铁路边的生活
耳环虫子巴尔萨泽
到北京去
第二十二章
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妹妹
人力车夫
中央公园
第二十三章
两个教堂
我帮助了一个老乞丐
第二十四章
接受天主教教育
华揽洪一家与共产主义
初识唐保黄
第二十五章
叫花子事件
电影院事件
第二十六章
北京的美
成长的痛苦
我偷了蒂萨的一元钱
第二十七章
汉字之美
中文教育的中断
第二十八章
我的朋友素贞
另外几个朋友
第二十九章
与旗人为邻
另外几处住宅
第三十章
大哥回家
大哥谈恋爱
大哥离家
第三十一章
北京城的惶惑
变幻莫测的时局
第三十二章
我们盖起了新家
大姑一家
约瑟夫·赫斯
第三十三章
三叔来访
罗萨莉的恐惧
明天就能见到大海了
译后记
进入当下的韩素音自传:一个作家和一个世纪
附记
孤舟一系故园心:我眼中的韩素音女士
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又因身体原因,已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当年,正是这样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激励我,鼓舞我撰写了这样一部书,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
《伤残的树》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惊为天人”的感觉。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成长和人生困境的书,但这本书的视角和表达方式,都与我之前接触过的完全不同。它不是那种会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一种更具启发性的引导。作者仿佛是一个智者,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带领你一同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去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留白”。他并没有把人物的所有想法和动机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你,而是给你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你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拼凑,去理解,去感受。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和书中的人物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本书没有给我答案,但它却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方式,也是我非常推崇的。
评分《伤残的树》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很喜欢那些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流行小说那样,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煽情的冲突,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缓缓展开一个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失去的故事。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有耐心,不像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描绘一幅画,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意境。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难以言说的纠结,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书中那个主角的内心,就是我自己的写照。那种迷茫、那种挣扎、那种在现实的泥沼中努力寻找一丝光明的样子,太真实了。它没有给予我简单的答案,也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让我跟随主角一起,去感受生活的重量,去体会成长的阵痛。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有种莫名的沉重感,但这种沉重感却并非压抑,而是源于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一种对现实更加清醒的认知。
评分《伤残的树》这本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静”。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读物,会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强烈的感官刺激。相反,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香茗,越是细细咀嚼,越是能体会出其中的醇厚与回甘。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取悦读者,也没有刻意地制造戏剧性冲突,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又坚定的姿态,讲述着一个关于“活着”本身的故事。 我喜欢作者对待叙事的态度。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在用最精湛的技艺打磨一件艺术品。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都充满了对文字的敬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读这本书,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阅读节奏,去体会每一个词语背后蕴含的深意,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份关于生命的态度。
评分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叫做《伤残的树》的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子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让我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翻开之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更是让我惊艳。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他的语言既有诗歌般的韵律感,又不失散文的流畅自然。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词汇,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描绘出最复杂的情感。 书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简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无论是春日里新生的嫩芽,还是秋日里凋零的落叶,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他将这些景物与人物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条河流的描写,那条河流仿佛贯穿了整个故事,见证了人物的成长与变迁,也承载了无数的情感。
评分我最近读到的《伤残的树》这本书,让我对“平凡”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的人物,都是最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也都是最寻常不过的寻常生活。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中的不普通,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在描绘这些普通人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去放大他们的苦难,也没有去歌颂他们的伟大。他只是静静地记录着,记录着他们在生活的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前行,如何在看似绝望的境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微小而又坚韧的希望。我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生命最原始的韧性,看到了在困境中依然闪烁的人性光辉。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精彩人生”,并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它也可以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用自己的方式,去认真地活着。
评分非常好
评分京东行货 正品保障!!! 不错!!!!!!!!!!
评分根据本书译者之一孟军所说,三联书店版本容量不到韩素音原著的一半,作者的许多对历史事件“独到的开掘与发现”都被舍弃了——据孟军介绍,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以三联版为底子推出一个全译本,由他在著名的翻译者董乐山所翻译并出版的那些文字基础上,将删除的文字补译而成!
评分韩素音自传,了解那个时代必需。
评分总的来说,感觉不错,挺值的。
评分韩素音本名叫周光瑚,出生于河南信阳,是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她曾先后在燕京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就读,并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一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沟通与理解。其作品有自传《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再生凤凰》,小说《瑰宝》、《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其中自传体小说《瑰宝》奠定了韩素音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据此改编的电影《生死恋》获得三项奥斯卡奖。
评分根据本书译者之一孟军所说,三联书店版本容量不到韩素音原著的一半,作者的许多对历史事件“独到的开掘与发现”都被舍弃了——据孟军介绍,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以三联版为底子推出一个全译本,由他在著名的翻译者董乐山所翻译并出版的那些文字基础上,将删除的文字补译而成!
评分韩素音的书大学时读过,十五、六年没看了,现在买来读既是重温旧梦,也来重新理解中国社会。
评分京东行货 正品保障!!! 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