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可以肯定的说,川派《百瓶斋琴谱》自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起,至公元1960年,历一百多个春秋,经西蜀华阳时代、湘江长沙时代、秦晋太原时代、松辽沈阳时代等四个时代、四个地域的流播,三代一脉拱擘承传。慢长的岁月中,“南熏”、“元音”琴人数谋梨枣受阻不落,反又遇日寇炸长沙起大火,琴谱“亦同罹劫”。留存今日之面貌的《百瓶斋琴谱》,顾梅羹先生说:“解放后,余应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赴北京与旧社友修水查阜西同编修琴史,乃得专一心志,重理旧业。幸童年趋庭受学,督责藄严,原谱各曲,咸已卒业,且未敢有一音一拍之讹,四十年来,谨守不忘,因于挥弦之后,逐操绎写,更承旧社友招学庵、周吉荪、沈伯重、查阜西诸君,将曩年曾从先大父原本所钞存者,先后寄示,俾与绎写之本,详为校雠,于是复成完壁,顿还旧观。”这是一代后人对前人家世事业的忠孝心语,年时、地域、历史、人物一一具明。所以《百瓶斋琴谱》递传顾梅羹自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顾家琴艺正逢梅羹承接,集大成于《琴学备要》中,续写出中国古琴文献宝库之重要一页。
甲午夏日,予得顾梅羹校录的《百瓶斋琴谱》资料,这是一部颇具川派琴学、琴艺奠基意义之琴谱,读后欣喜度外。然感本谱历经160年,经巴蜀、湘湖、秦晋、松辽四域传承,但梨枣命运维维,不可一言。随后联系多年致力于琴学出版工作的陈逸墨先生,并致告中国书店出版社于华刚社长,为集汇、保护、传承、弘扬琴学遗产,恳请由中国书店首次刊印是谱,施于世人。经诸友共同努力,经数月筹备,琴谱终得顺利出版。
话说认知《百瓶斋琴谱》,是我步入音乐学府之始,成继后走近川派古琴,追溯川派曲谱琴缘,独未见《百瓶斋琴谱》,故成心结。转眼已过去几十年了,长久难觅之谱,终在本世纪初得见恳读两个谱本,一为硬笔书写本,一为毛笔全写本,均为顾梅羹书写。所见是谱,存留着三代人约一百六十余年的琴心血脉传承,是一部琴亦心,心成谱,琴心浩然,清音流淌,树清代川派早期古琴琴谱之标志的珍贵资料,此前川中琴谱中没有可与之比肩的。
川中古琴谱历史上的文史记载,自明代起有过几次,如《四川通志》载明会理女琴家高久,家藏琴谱二卷;同时还有,明罗廷唯撰《琴音古选》;《琴书存目》记井研人胡世安撰《操缦录十卷》;酉阳人杨正经字汝和,是崇祯帝的古琴老师之一。《琴史续》载杨自制二曲,一曰“西方思”思君子一君也;一曰“风木悲”思亲也。清咸丰三年欧阳书唐《荻灰馆琴谱》等及《百瓶斋琴谱》,和迟来20年后刻刊的《天闻阁琴谱》,成为了清代四川川派琴谱今存见之辑抄最早、传有源宗、曲谱数量较多、抄写编辑完整的再传琴谱。
《百瓶斋琴谱》有清“同治三年甲子秋八月松如弟江宗瀚拜题”序,有琴谱目录、指法谱字详释、卷上琴曲10操,下卷琴曲11操,卷外琴曲三操。这里需先就《百瓶斋琴谱·序》中“同治三年甲子秋八月松如弟江宗瀚拜题”作一点先期研读。“琴谱辑于清咸丰六年丙辰”(见本谱顾梅羹“跋”),这是《百瓶斋琴谱》成书的有效时间,是1856年,即清咸丰六年。江宗瀚序写于同治三年,即1865年,序比书成晚了9年,其原因现不知。但此时该谱应还是顾玉成执掌时期,因为有清光绪己亥(1875年)老先生在湖南昭潭官廨与湖湘琴家彭筱香先生交换琴曲“忆故人”事可证。写序人是西蜀锦里人还是湖湘人,还不得知。今考在敦煌县作过县令的有江宗瀚之名,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光绪年间,时已很晚,是否这个江宗瀚还待考。琴谱中的江宗瀚,从时间看多半不是“同治三年”作序的那个江宗瀚。不过可以肯定作序之江宗瀚,在蜀、湘当时,皆与顾玉成同为官场人而亲善,当是清咸丰、同治时代,顾玉成先生之同龄友人无疑。
琴曲卷上开叶,首见文字即:“百瓶斋琴谱,青城张合修孔山传授,华阳顾玉成少庚辑订,男儁哲卿、荦卓群,孙焘梅羹校录”,并一枚“华阳顾焘”方印。接下是琴曲《高山》及曲终后载同为张孔山弟子的欧阳书唐关于高山的跋文一篇。这篇跋文我们参考琴曲《流水》曲后顾玉成、欧阳书唐之跋写作时代,是写于“咸丰丙辰”年间。因为《流水》《高山》入《百瓶斋琴谱》是同时代,顾玉成的“流水跋文”记写于“咸丰丙辰秋八月”的时间,故此时间是欧阳书唐写《高山》跋文的时代。即《百瓶斋琴谱》成书时代,1856年。这两曲跋文还附一篇对《高山》《流水》的考证及演奏记文,系顾梅羹先生所撰。后谱中的《孔子读易》《梅花三弄》等操均有梅羹先生对该谱各操的考证分析文笔。文后多盖有“顾焘之印”“梅羹”“琴禅居士”“琴禅”等印鉴。《流水》跋后明确落款为“公元一九五九年已亥冬月,梅羹识于沈阳时年六十”;《平沙落雁》终曲后落“公元一九六一年长夏,雨后风凉,梅羹识于上海音乐学院池畔琴室之南窗”。并拎“顾焘之印”和“琴禅”方印各一方。这已清楚看出,本谱历经三代而成。
卷外三曲之由来,顾梅羹先生撰写于“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年庚子冬月”之《百瓶斋琴谱·跋》前说:“先大父百瓶老人手订琴谱,缉于清咸丰六年丙辰,精楷亲书,计指法一卷,曲操二卷,曲目二十有一,嗣又增益《忆故人》一操,每欲付诸梨枣,不果。遗传于先父哲卿公、先叔卓群公,复收录《渔歌》《阳关》两曲”。顾哲卿也在丙辰(即1916年)春分后五日,在“渔歌”曲终后说:“昨年时百回湘,与余兄弟过从甚频,时百于余之《潇湘》,余于时百之《渔歌》,辄彼此倾服不置,因交相授受,互留谱焉。”在《阳关曲》曲终说:“此本乃浦城祝桐君家藏秘谱,由张静芗刻之《琴学入门》,遂传于世。”说明此两曲得来于宁远杨百时、浦城祝桐君。
“忆故人”一操的增益,应是顾玉成在1875年在湘官任时与湘地琴家彭筱香太守司权是邑相遇,共事一城,共度琴事,顾以《普庵》一操与彭早年授承于蜀僧之《忆故人》互换,续有“嗣又增益《忆故人》”。顾玉成在清光绪己亥对此谱有一段文记述:“此谱乃庐陵彭筱香家骥,受传于蜀僧竹禅之钞本,与旧谱刊传者迥异,盛行于巴蜀荆襄间,竹禅特其最善者耳。今年予出宰湘潭,筱香亦司权是邑,治理之暇,相与抚弄丝桐,筱香以此曲易予普庵,彼此互授,相期各守原本原拍,不改一字一音也。光绪己亥清和少庚识于昭谭官廨。”在本曲后还另收录有湘地卢陵琴家彭庆寿落款于甲戍(1934年)长夏作的《忆故人》琴曲述记说:“先清太守筱香公,最精此操,晚年他曲屏不复弹,而此独不去手,人比之为范履霜。余髫年趋庭,得受指法,童而习之,三十年来,未敢或忘”。就此我们完全可以明确认定“嗣又增益”的人,就是顾玉成本人。
我们明白了卷外三首琴曲添加的由来。至此,从“清咸丰六年丙辰”(即1856年),顾玉成“精楷亲书”的,并“嗣又增益《忆故人》”一操,至1916年,经二代多人的积奋,收曲二十四操的《百瓶斋琴谱》形成完谱。时至2014年,这部经风雨滋润了近一百六十年,慢慢长长的琴韵历程,终还可存,并展示在我们面前,幸矣。
顾玉成(公元1837-公元1906年),号少庚,四川华阳人,清末泛川派琴家。
坦白说,初次接触《百瓶斋琴谱》时,我对“百瓶”的概念有些困惑,以为它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书名。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百瓶”并非简单的数字或事物,而是贯穿整部琴谱的核心理念。在书中的一些注释和旁白中,我发现编者借用了“瓶”的多种意象,来比喻琴音的“容量”、“韵味”、“变化”以及“情感的承载”。例如,有的琴音被比作“盛满清泉之瓶”,强调其纯净悠远;有的则形容为“贮酒待客之瓶”,寓意其醇厚悠长,能与知音共享。这种别出心裁的比喻,让我在理解琴谱时,多了一层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指法和旋律的指导,更是在传达一种“以物喻声,以情传音”的音乐美学。我开始尝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每一首曲子,去体会“瓶”所象征的种种意境,这让我在弹奏古琴时,拥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丰富的情感表达。
评分这套《百瓶斋琴谱》的装帧,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沉甸甸的质感。翻开第一册,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线装,纸张的触感温润而细腻,不像现代印刷品那样生硬。书页边缘的打磨也相当考究,看得出是经过精心制作的。我特别留意了目录和序言部分,虽然初看有些晦涩,但仔细辨读,便能感受到编者的用心良苦。那些古体字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我试着解读了几段序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琴艺传承的重视,以及对音律奥妙的深刻理解。书中关于琴器形制、音阶调式、指法技巧的阐述,都力求详尽,甚至连一些细微之处都做了详细的标注。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套琴谱的学术价值产生了极高的认可。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古琴理论和实践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百瓶”的某些引述感到好奇,虽然目前尚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但已隐约感觉到这背后可能蕴含着一套独特的音乐哲学,是与一般的琴谱截然不同的。
评分第一眼看到“百瓶斋琴谱”这四个字,就觉得充满了古意与雅趣。古籍善本的吸引力,向来在于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而一本以“瓶”为名的琴谱,更是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古人爱收藏,也爱赋予器物以生命和故事,这“百瓶”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又与琴谱有着怎样的渊源?是瓶中藏谱,还是谱中绘瓶?抑或是琴师借瓶中之物,感悟琴音,谱写出别样的意境?书名本身就像一个引子,牵引着我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想象着泛黄的书页,古朴的字体,甚至可能还带着一丝陈年的墨香,我便已然沉醉。对于我这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古琴音乐和古代文人雅趣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盛宴。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在音符的流转中,找到那些隐藏在“百瓶”背后的故事,感受古人抚琴时的心境,体味那份遗世独立的淡泊与从容。这不仅仅是一本琴谱,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想要踏入其中,去探索那未知的宝藏。
评分拿到《百瓶斋琴谱》(一函二册)这套书,最先吸引我的,便是那份厚重的仪式感。打开盒子,内部的包装也十分用心,仿佛是在开启一份珍贵的宝藏。这套书的纸质和印刷都属上乘,触感温润,墨色沉郁,散发着淡淡的古籍特有的清香。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古琴演奏者,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热爱,因此,我更看重的是一部好的琴谱能否让我感受到古人抚琴时的神韵和意境。这套《百瓶斋琴谱》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在解读谱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五线谱或简谱,而是包含了大量精妙的注释、大量的历史典故以及对演奏者心境的引导。当我尝试去理解那些注释时,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的书房,与他们一同品茗论道,探讨琴理。谱中某些曲子的起奏和收尾,都有着极为细致的描绘,这让我了解到,古琴演奏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情感的流淌和精神的寄托。我期待能通过这部琴谱,更深入地体味古琴音乐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评分在阅读《百瓶斋琴谱》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意境之美”。与其说这是一本教学用的琴谱,不如说它是一部写满了诗情画意的音乐画卷。每一首琴曲的标题,都如同一首小诗,引人遐思。例如,“松涛”、“流水”、“山居吟”等等,这些名字本身就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能听到松涛阵阵,流水潺潺,以及隐士悠然的吟唱。更让我惊喜的是,在一些曲子的后面,还附有精美的插图,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却巧妙地传达了曲子的意境,与文字描述相得益彰。我试着按照谱子上的指法,断断续续地弹奏了几段,虽然受限于个人技艺,无法完全表现出乐曲的精髓,但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丰富的层次。仿佛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演奏者的心绪,或是高山流水,或是空谷幽兰,或是激昂壮阔,或是低吟浅唱。这种音乐与意境的完美结合,是现代许多音乐作品所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