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僖公集

黎文僖公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黎淳 著,段心惠,段虹 校
图书标签:
  • 黎文僖公
  • 明代文学
  • 诗文集
  • 黎廷佐
  • 文学典籍
  • 古代文学
  • 明朝
  • 散文
  • 诗歌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77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83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黎淳的著述较多。史载他除参与《大明一统志》《睿皇帝(英宗朱祁镇)实录》《续(资治通鉴)纲目》的修撰外,还著有《龙峰集》若干卷。辑录明朝《诸试录》640卷、《黎文僖公集》17卷,《狷介集》若干卷;他是明代有名的地学家,为官三十余载,地学著作和给皇帝的疏陈亦应不少;同时,他的著作散佚民间者不可胜计。他的三名学生李东阳、杨一清、刘大夏(李、杨先后为明内阁首辅,刘为兵部尚书)对此均有记叙。李东阳说:“时公方以状元及第,文名满天下,公卿以下,外暨藩郡,购者踵相接。公每用短素札方格正书,不复属草,运思命笔,不废答问,而词整意足,动数十百言,月累岁积,至盈几案。公亦不自爱惜,或为人所持去。及往返故邑,回翔旧都,道途箧笥间逸失过半。”

作者简介

 黎淳(1423-1492),字太朴,号朴庵,又称为“朴庵先生”。湖广华容(今湖南省华容县)人。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参加湖广乡试中式。次年,即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二月赴京师会试中选,三月殿试,被英宗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458-1461年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1465年明宪宗简任其为经筵讲官。1466年升左春坊左谕德。1467年参与撰修的《睿皇帝(英宗朱祁镇)实录》封笔,升左庶子。1474年主考顺天府乡试。1477年参与修撰《续(资治通鉴)纲目》,升少詹事兼侍读。1478年为皇太子的学日侍讲读,殿试充读卷官,同年擢吏部右侍郎。1486年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1487年升左侍郎加正二品禄。1488年擢南京工部尚书,不久改礼部尚书。1491年因病辞官回乡,孝宗“优诏许之,仍赐诰追赠其先”。1492年孝宗念师恩,进黎淳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同年四月十八日病逝,孝宗赐谥“文僖”;次年葬于华容县城东黄湖山南麓。

内页插图

目录

《黎文僖公集》序
《黎文僖公集》序

卷一 五言绝句
《恩荣图》,为叶进士题
挽陈鸿渐郎中祖
咏雪梅
咏月梅

卷二 五言律诗
黄学士廷臣奉使安南,即其地,赋《沧溟水》《铜柱山》
《明都日》三诗送之
王牧之月梅
《爱莲》,为戴正悼其父冕
寄同窗友
访童庶子村庄
题兰竹,送应顼赴南京都府都事
三伏苦雨,酬吴孟章韵四首
宿昌平瑞光寺
题山水小画二首

卷三 七言绝句
题画山水四首

卷四 七言律诗
早朝四首,酬邹同年
送胡祭酒考绩之南京
送张尚书致仕归南郡
题松月书楼诗卷
袁衷主事竹庭
挽胡参政
《梅月》,为林彦洪其家业医
挽江编修父兼送东之焚黄
题四友斋
送朱唯正父
送同年徐绮归省
送石首袁廷佐太学归省
送僧惠铣住持杭州永福寺
温良中书母寿八十,用柯少卿韵二首
庆李木母七十
洗马图
送潘荣给事使琉球
训导陈孜母寿六十
史官刘绍和,安成人。屡为予言其乡元阳观之胜,作诗志之
为龙溪王彝赋《霞城书屋》《京国观光》二首
万棋郎中母寿七十四
题王牧之画梅
送周孔贤别驾吴兴
陈彦益,陆孟昭外兄也。孟昭为予屡谭姑苏之胜,因彦益归,书以送之
画梅
……

卷五 七言律诗二
卷六 五言排律
卷七 五言古诗
卷八 七言古风
卷九 记
卷十 序
卷十一 序二
卷十二 墓志铭
卷十三 赋
卷十四 赞
卷十五 书
卷十六 墓表
卷十七 祭文

后序
跋文

前言/序言

  黎淳(1423-1492),字太朴,号朴庵,又称为“朴庵先生”。湖广华容(今湖南省华容县)人。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参加湖广乡试中式。次年,即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二月赴京师会试中选,三月殿试,被英宗钦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458-1461年参与修撰《大明一统志》。1465年明宪宗简任其为经筵讲官。1466年升左春坊左谕德。1467年参与撰修的《睿皇帝(英宗朱祁镇)实录》封笔,升左庶子。1474年主考顺天府乡试。1477年参与修撰《续(资治通鉴)纲目》,升少詹事兼侍读。1478年为皇太子的学日侍讲读,殿试充读卷官,同年擢吏部右侍郎。1486年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1487年升左侍郎加正二品禄。1488年擢南京工部尚书,不久改礼部尚书。1491年因病辞官回乡,孝宗“优诏许之,仍赐诰追赠其先”。1492年孝宗念师恩,进黎淳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同年四月十八日病逝,孝宗赐谥“文僖”;次年葬于华容县城东黄湖山南麓。
  黎淳的著述较多。史载他除参与《大明一统志》《睿皇帝(英宗朱祁镇)实录》《续(资治通鉴)纲目》的修撰外,还著有《龙峰集》若干卷。辑录明朝《诸试录》640卷、《黎文僖公集》17卷,《狷介集》若干卷;他是明代有名的地学家,为官三十余载,地学著作和给皇帝的疏陈亦应不少;同时,他的著作散佚民间者不可胜计。他的三名学生李东阳、杨一清、刘大夏(李、杨先后为明内阁首辅,刘为兵部尚书)对此均有记叙。李东阳说:“时公方以状元及第,文名满天下,公卿以下,外暨藩郡,购者踵相接。公每用短素札方格正书,不复属草,运思命笔,不废答问,而词整意足,动数十百言,月累岁积,至盈几案。公亦不自爱惜,或为人所持去。及往返故邑,回翔旧都,道途箧笥间逸失过半。”
  杨一清说:先生“惟文字为多卷帙,碑版流播四方”。“其著作多不存稿……则其所散失可胜计哉?”
  刘大夏说:“时四方人慕先生之誉望,皆欲得其诗文借以自重,求者无虚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黎淳的诗文如保存到现在,不啻一座书山。遗憾的是,其《龙峰集》、《诸试录》、《狷介集》和地学著述已不知所踪:应人所求而撰写的诗文和游历山川名胜时遗留下的墨宝,经努力或可收集一二;其他除存入史籍和疏陈中的文字外,仅《黎文僖公集》传世。《黎文僖公集》共17卷,12万余字。其中诗歌8卷,有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五言古诗,七言古风,共280首;还有记1卷23篇;序2卷67篇、墓志铭1卷24篇、赋1卷3篇、赞1卷5篇、书1卷l篇、墓表1卷3篇、祭文1卷1篇;另有李东阳等人写的序2篇、后序1篇、跋1篇。
  《黎文僖公集》由黎淳的次子黎民表搜集家中幸存遗稿,交李东阳、杨一清、刘大夏“参互考订,厘为若干卷”;李东阳、杨一清作《序》,刘大夏写《后序》。李东阳在《黎文僖公集·序》中言“民表实锓梓以传”。但民表在生并未完成此事,在他死后四十二年,①湖广德安府知府陈甘雨受“守德安藩参、仁和甘泽邵公”之托,“并承分臬中方范公命,出官帑若干翼成”,于明世宗嘉靖丙辰年(1556)才刻成传世。②
《碧海潮生集》 作者: 孤棹 内容梗概: 《碧海潮生集》并非一册书,而是一系列关于大海、生命、以及个体在广阔天地间探索与沉思的散文、诗歌与随笔的汇集。它由一位匿名的作者“孤棹”所著,其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真挚,文字间流淌着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悠远追问。本书不拘泥于特定的叙事线索,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立却又相互呼应的篇章,构建出一个既包容万象又触及灵魂的艺术空间。 第一辑:海岸的低语 这部分收录了作者对海岸线及其周边生态的细致描绘。从黎明时分海面升腾的薄雾,到黄昏时分夕阳染红的云霞;从沙滩上被海浪冲刷得光滑的鹅卵石,到礁石缝隙间顽强生长的小草,无不显露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他笔下的海浪,有时是温柔的拍打,带来宁静与安抚;有时则是狂暴的咆哮,展现出大自然的威严与不可预测。作者通过对潮汐的起落、海鸟的迁徙、贝类的栖息等自然现象的描摹,引申出生命在变幻与无常中的坚韧与轮回。 例如,在《潮信》一文中,作者详细记录了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潮水变化,不仅仅是记录物理现象,更是借此来比喻人生的起伏,机遇的到来与消逝,以及情感的潮涌与退却。他观察到,即使是最微小的海藻,也在潮水的涌动中寻找生存的契机,这让他思考,个体在命运的洪流中,应如何寻觅属于自己的方向。 《礁石上的苔藓》则是一篇关于生命力的赞歌。作者描绘了那些看似脆弱却在风吹雨打中生生不息的苔藓,它们依附于坚硬的礁石,汲取着微薄的养分,却能绽放出勃勃生机。他将这种生命力比喻为人类面对困境时内心的韧性,即使身处绝境,也应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第二辑:远洋的呼唤 当目光从海岸线转向辽阔的海洋,《碧海潮生集》进入了更深邃的探索。作者的笔触开始触及大海的神秘、深邃与未知。他想象着大海深处可能隐藏的生命,那些人类从未触及的奇迹,以及海洋所承载的古老传说与未解之谜。这部分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对超越个体、超越已知世界的向往与好奇。 《深海的静默》是一篇富有哲思的随笔。作者想象着阳光无法抵达的海底深处,那里是何等的寂静与黑暗。他认为,这种极致的静默,并非虚无,而是孕育着无数可能性的温床。如同人类的潜意识,隐藏着丰富的情感与未被发掘的智慧。作者通过对深海的想象,探讨了内省的意义,以及在宁静中寻求真理的可能性。 《星辰之下,航向未知》则是一首充满冒险精神的诗歌。作者将自己比作一艘孤独的船,在浩瀚的星辰指引下,勇敢地驶向未知的海域。这片海洋象征着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挑战与惊喜,同时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诗歌中,海浪的拍打与风的呼啸,都化为生命的节奏,驱动着船只向前,不断探索新的地平线。 第三辑:生命的潮汐 这一辑将目光收回到生命本身,作者开始审视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以及在情感、认知与精神层面的体验。他将大海的生命周期、自然的循环法则,巧妙地映射到人的成长、衰老、情感的起伏以及对意义的追寻。 《童年海滨的拾贝》是一篇充满怀旧与温情的散文。作者回忆起孩提时代在海边玩耍的场景,那些随手捡拾的贝壳,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回忆。他认为,童年的经历,如同海浪留下的痕迹,虽然会随时间被冲刷,但其内在的影响却深深地烙印在生命的底色里。这部分作品,也探讨了成长过程中,个体如何逐渐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如何从纯真走向成熟。 《遗忘的锚》是一篇关于记忆与放下的作品。作者用“锚”来比喻那些沉重的过往,它们既能将我们固定在一个地方,也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他探讨了如何在接受过往的同时,学会放下,让生命之船得以轻盈地航行。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遗忘,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种与过去和解,并面向未来的姿态。 第四辑:寂静的潮涌 在所有对外在世界的描摹与对生命体验的探索之后,《碧海潮生集》的最后一辑,将读者引入更深的内心世界。作者试图在文字中捕捉那些难以言喻的感受,那些在内心深处悄然涌动的思绪,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最终叩问。 《月光下的海》是一篇富有诗意的冥想。作者在静谧的月光下,凝视着无垠的大海,感受着月亮对潮水的吸引,以及这股无形力量所带来的宁静与神秘。他借此来探讨生命中那些超越理性、难以解释的联系与力量,例如爱、灵感,以及那种冥冥之中的指引。 《归来的潮声》是本书的收尾之作。作者认为,无论生命之旅去往何方,最终都会回归到一种最本真的状态。如同大海的潮水,无论如何奔涌,终将回到起点。这是一种对生命循环的理解,也是一种对终极平静的追求。他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传递出一种“无所求亦无所失”的豁达。 风格与特点: 《碧海潮生集》的语言风格清新隽永,富有画面感。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与哲思具象化,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作品的节奏舒缓而富有韵律,仿佛带着读者一同在大海边漫步,感受海风的吹拂,聆听海浪的低语。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摹和对生命体验的剖析,激发读者对自身生命、对周遭世界以及对宇宙的思考。它鼓励读者去感受,去探索,去在生命的潮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节奏。 总而言之,《碧海潮生集》是一部能够滋养心灵的书籍,它以大海为灵感,以生命为载体,以哲思为内核,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广阔而深邃的内心世界。阅读它,就像是在碧海的潮水中,一次次地感受生命的涌动与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沉浸在这《黎文僖公集》的文字世界里,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虽然我并非历史专家,但书中对往昔岁月的描绘,却让我如临其境,仿佛能听见古人的吟哦,看见他们的身影。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生动,将那些早已尘封的往事,重新赋予了生命力。我被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也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动。有时,我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扼腕叹息,有时,又会因为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而赞叹不已。书中的一些记叙,还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细节描写,它们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富有诗意,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这本书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黎文僖公集》的出现,对我而言,如同一股清流,洗涤了我浮躁的心灵。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难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在其中得以沉淀。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他所探讨的许多问题,都与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思考。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他的人生智慧,他的人生感悟,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从中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本书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我走向更成熟、更豁达的人生境界。

评分

初读《黎文僖公集》,就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书中许多观点,在我看来,是前人未曾提及,或是提及但未曾如此系统地阐述过的。作者仿佛拥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能够穿透现象,直抵事物的本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论述,试图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那些看似复杂的道理,经过作者的阐释,变得清晰易懂,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他能够将看似无关的概念联系起来,构建起一套严密的思想体系。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对一些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找到了新的解答方向。这不仅仅是一本阅读的书,更是一次思维的训练,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理性地思考,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评分

这本《黎文僖公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翻开扉页,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开始,我还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其中精妙的构思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书中对事物剖析入微,抽丝剥茧,仿佛能看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勾勒出的清晰逻辑脉络。尤其是一些议论性的篇章,其论证过程严谨有力,每一个观点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旁征博引,却又不显堆砌,而是将典故、历史事件信手拈来,融入到自己的论述中,使其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文言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能从中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文字之美。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暗藏玄机,细细品味,总能发人深省。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引领,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习以为常的观念。

评分

这部《黎文僖公集》给我的最大感受,便是其内容的广博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而是触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的历史演进到微观的个体情感,都得到了细致而独到的探讨。作者的学识渊博,仿佛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在书中一一展现。我常常会被书中提及的某个历史事件、某位人物,或是某个哲学观点所吸引,进而引发我更进一步的探索。这本书就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认识到更多元的思维方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那种从容和睿智,他总能化繁为简,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阅读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更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人生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