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空谷足音 祝晓梅
推荐序三 一本永不褪色的茶人日志 李曙韵
前言
序章 所谓的茶人
一章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章 自然上手
第三章 集中精力于“当下”
第四章 观有所感
第五章 目睹真品
第六章 品味季节
第七章 五感与自然相系
第八章 用心于当下
第九章 顺其自然过日子
第十章 这样就好
第十一章 人生必有别离
第十二章 倾听内心深处
第十三章 雨天听雨
第十四章 静待成长
第十五章 放开眼界,活在当下
后记
内页文摘 推荐序茶烟几缕,黄鸟一声……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
徒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
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
——明 陆绍珩
当接到碧员电话,知道《日日是好日》将再度出版时,内心真的十分高兴。原来生活美学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已经苏醒了。
这本书深受我们身边学习“台湾茶道”的朋友们喜爱,过去由于绝版了,只好以影印方式在众人之间默默流传。
森下典子小姐的文笔优美亲切,深情自然流露,有如多年不见的好友,对你细细叙说动人心弦的别后故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绿茶到红茶,世界上所有的制茶方式都是中国人发明的。
无穷出清新,是中国茶叶宝贵的特质,源源不休止的蜕变来自古老文化的美学基因。从古至今,由于制茶的方法不断沿革,饮茶的方式也就跟着相应调整变化;而对于茶香、茶味无穷尽的追寻,又反过来刺激制茶的方法不停地流变与创新。
中国历史上三个品茶文化璀璨的时期——唐代、宋代、明代,所饮用的茶都是绿茶。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分别代表各个时期不同的时代风格与情感,我们现代所风行的泡茶法延续了晚明以后的泡法。乌龙茶这种繁复的制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晚,不过在清初已有文献记载。清代,乌龙茶随着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的移民传入台湾。
自从公元七八〇年,唐代陆羽书写《茶经》,把饮茶这事提升到“品茶”的境界——用欣赏品味的态度来饮茶,把它当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鉴赏的艺术之后,虽然饮茶的形式有所变异,但由品茶意境延展而来的审美情趣,却像条河流,一直在历代的风雅人士心中回荡绵延,与诗书、绘画、陶瓷、焚香、插花、弹琴等事,交织成一脉精微灿烂、儒雅闲适的生活美学,直到清代才开始逐渐衰微没落。
公元一一九一年,南宋光宗时代,到中国参访的荣西禅师把祥和的寺院点茶法和蒸青绿茶制法带回日本,并以汉文写成日本本茶书《吃茶养生记》,从此品茶的风潮随着禅宗思想在日本传播开来。虽然在现代中国,古代的饮茶方式已完全消失了,但日本却把点茶法完整地保存在细腻而独特的茶道文化之中,直到今天。
不论任何时代,茶香都是我们寄托情感的好地方,不论外在物质条件充裕或者不足,我们都可以在茶汤的美味中找到安慰。然而,伴随着品茶情趣延展出来的生活美学,却无法不跟着中国近代的动荡和战乱而衰退。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接连的战争与革命,品茶的艺术不但无从发展,而且被中国人遗忘了。直到近三十年,台湾由一个贫穷的岛屿转变为富裕的地区,在富裕后趋于沉淀的社会中,又渐渐兴起一股细致的品茶时尚,为我们整体的生活情调带来了明朗的氛围。
诚如森下小姐所言,每年季节不停地循环,人生亦有季节的起伏,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循环不断重复上演。国家的兴衰、文化的开合,是否也归属于自然的节奏、生生不息的循环呢?我对于森下小姐叙说的茶道美学,一点儿也不感到隔阂,因为我们两地的文化来自同一个源头。
清香斋 解致璋
当我看到《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新版)》的书名时,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个人,身着素雅的和服,在精致的茶室里,手捧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眼神宁静而满足。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非常“日式”的茶道入门读物,可能会详细介绍日本茶道的流派、历史渊源、茶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一套完整的品茶流程。我期待着能学习到如何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姿态,来体现茶道中的“侘寂”之美,以及如何理解和欣赏茶道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水声、炭火的温度、茶碗的质感等等。我甚至设想过,书中会包含一些插画或者照片,直观地展示茶道的场景,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同时,我也对“十五种幸福”这个说法感到好奇,我想知道这些幸福是否与茶道中的某种特定仪式、某种特定的茶点,或者某种特定的心境体验相关,并期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能够实践的、能够带来心灵慰藉的“幸福之道”。
评分拿到这本《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新版)》,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拓展视野,了解异域文化”的心态。我之前对日本茶道了解甚少,只知道它是一种仪式感很强的饮茶方式,与中国的功夫茶有所不同,但具体差异在哪儿,我并不清楚。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日本茶道的窗口,让我明白它究竟包含哪些元素,为什么它会被视为一种“道”,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品。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地展现茶道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例如它在家庭生活、社交场合,甚至是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茶道与“幸福”联系起来的,这十五种幸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是精神上的满足?是通过茶道本身带来的平静,还是通过茶道延伸出的其他生活方式?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茶道背后哲学思考的阐述,比如它如何引导人们去关注当下,如何培养专注力,如何看待无常,以及如何通过一杯茶与自然和谐相处。
评分我对《日日是好日》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中国日本茶经”这个组合词的联想。我一直认为,虽然日本茶道源自中国,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它一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文化内涵,与中国的茶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因此,我抱着一种“对比和鉴赏”的心态去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之间的异同之处,比如在茶的种类选择上,在冲泡方式上,在饮茶的器皿上,甚至是在对茶的哲学理解上。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地剖析日本茶道如何汲取中国茶文化的精华,又如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融入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我特别想了解,日本茶道中的“一期一会”等概念,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的,以及这些概念是否在中国茶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茶道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现象,是如何在不同文明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孕育出独特的果实的。
评分我购买《日日是好日》这本书,主要是被“时尚生活”这个标签所吸引,并联想到茶道与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结合。我一直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寻找一种能够帮助自己放慢脚步、回归内心的生活方式。茶道,在我看来,似乎具有这样的潜力。我原本设想,这本书或许会探讨茶道如何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如何在小公寓里打造一个简易的茶空间,如何在办公室冲泡一杯提神醒脑的茶,又或者是在周末的闲暇时光,如何通过茶道来招待朋友,营造一种独特的社交氛围。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茶道美学在现代家居设计、服饰搭配甚至是一些生活小物选择上的建议,让茶道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茶室,而是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真正“时尚”的生活态度。我还在思考,茶道是否也能成为一种创业或者职业的选择,比如开设一家日式茶馆,或者成为一名茶道指导老师,为更多人带来这份宁静与美好。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日日是好日》,纯粹是被那带着淡淡禅意的封面所吸引,再加上“茶道”、“幸福”这些字眼,让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泡出一杯好茶、体会茶中意境的指南。我本身对东方文化就颇有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哲理的生活方式。我原本期待着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茶道基本礼仪、不同季节的茶点搭配,甚至是不同茶叶的品鉴技巧。想象着作者会详细介绍茶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在清晨一杯茶中唤醒沉睡的思绪,如何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通过一杯茶来舒缓压力,又或者是在与家人朋友围坐品茶时,如何通过茶香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感情。我甚至设想过,或许作者会分享一些关于茶道历史渊源的有趣故事,或者是一些著名的茶道大师的生平轶事,让我能更立体地感受到茶道这门艺术的魅力。总而言之,我当时抱着一种“学习一门手艺,收获一份宁静”的心态,准备沉浸在这本书所描绘的茶道世界里,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属于自己的“日日是好日”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