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北魏

神奇的北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小泱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北魏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北方民族
  • 考古
  • 文化
  • 历史研究
  • 民族迁徙
  • 魏晋南北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308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50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33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85后网络作家鼎新力作,一度占据天涯网阅读排行榜榜首位置;
  中国历史上的每个王朝都独具特质,具体到北魏王朝用“神奇”一词描述尤为贴切;
  作者以清晰的历史脉络为基础,冷静客观地描述分析了北魏王朝从建立一直到走向强盛的具体过程。

内容简介

  作者用冷静的态度,详实的手法,在充分追踪史料的基础上,力图还原北魏那段短暂而又辉煌的历史。讲述拓跋氏开创北魏帝国,励精图治,从开国皇帝到冯太后执政,精心培养出孝文帝,勇于吸收中原文化,向汉族虚心学习,和汉人通婚,迁都洛阳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北魏达到鼎盛,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

作者简介

  张小泱,1988年1月生于山东,毕业于武汉某高校。网络写手,专攻历史题材,在天涯网长期置顶推荐其历史小说。出版小说及散文等相关纸质图书。

目录

第一章 拓跋鲜卑1
1.南迁时代1
2.拓跋力微5
3.鲜卑王子9
第二章 代国风云12
1.雄风重振12
2.封代立国14
3.国生内乱17
4.铁弗大患28
5.风云突变33
6.乱伦疑云37
第三章 巍巍大国40
1.危难之际40
2.南征北战52
3.魏燕争雄58
4.帝国初兴71
5.柴壁之战75
6.同室操戈79
7.仁君图治86
8.南北交锋94
第四章 北国一统113
1.马踏柔然113
2.扬鞭西北120
3.策马辽东133
4.北国一统138
5.太武灭佛140
6.崔浩疑案146
7.两败俱伤151
8.宫闱惨案157
9.文治帝王163
10.后宫天下167
11.股肱之臣171
12.励精图治176
13.权臣乙浑178
14.密定大策184
15.太后临朝191
16.心生嫌隙196
17.禅让之争201
18.献文之死203
第五章 宏图大业210
1.仁心帝王210
2.太和改制216
3.宏图大业223
4.后宫失火243
5.江左之憾250
6.盖棺定论254
第六章 盛极而衰260
1.致命弱点260
2.祸临宗室266
3.钟离之战277
4.后妃当国285
5.惊天之乱292
第七章 天下布武303
1.河阴之变303
2.权臣当道(1)307
3.权臣当道(2)321
后记:不要“看上去很美”的时代334

精彩书摘

  1南迁时代
  本书的主人公是鲜卑族,确切来说,是鲜卑民族中的一支——拓跋部,即“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是一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是一个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词汇,是许多以迁徙放牧为生的民族的共有称呼——这是与汉民族完全不同的族群。所处环境不同,导致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导致心理不同;心理不同,导致习俗不同。建立了强大文明的汉民族认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是最顺应天道的族群。于是,这些温厚的农夫和文雅的士子,就不免戴着有色眼镜称呼这些异族人为“蛮夷”“戎狄”,并称其“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汉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不同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婚姻问题上,汉民族提倡女人忠贞节烈,游牧民族却能在这个问题上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游牧民族对待寡妇的态度是不能有寡妇:父亲死了庶母要嫁给儿子,哥哥死了嫂子要嫁给弟弟,而这种习俗在汉人眼中叫作“伤风败俗”,是奇耻大辱。
  然而,另一方面,汉民族却又不吝溢美之词,赞美游牧民族为“天之骄子”,对他们的骁勇善战有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笔者以为,在民族形象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最大的区别,不是“左衽”“右衽”的服饰之别,也不是“守节”“改嫁”的风俗之别,而是深刻体现在两种动物上:游牧民族的标志性动物是马,汉民族的标志性动物是牛。游牧民族骑马射猎,汉民族赶牛耕种。骑马的来去无影,迅猛桀骜;赶牛的不急不缓,沉稳刚毅。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两个族群之间的征战挞伐不绝不休:汉民族有白登之困,也有骠骑将军漠南、河西大捷,游牧民族有颉利可汗被俘,也有陈兵渭水、震动长安;汉民族曾骑着战马,踏过匈奴的王庭,游牧民族也曾入主中原,侵略中原王朝的都城;汉民族让游牧民族“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游牧民族让汉民族“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然而汉人手中的刀剑,似乎远没有游牧民族的箭镞来得灵便。有西方学者认为,一直到公元十八世纪,农耕民族才在世界范围内战胜了游牧民族——在工业革命的滚滚浓烟中,这些天之骄子的苍凉背影悄悄地消失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二者的关系,那笔者只能借用李后主的一句词了:剪不断,理还乱!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
  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很多游牧民族都和汉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匈奴是大禹的后裔,这一点未必可靠,却从侧面反映出二者的复杂牵绊。《魏书》作者魏收在北齐朝廷做官,而北齐皇室是鲜卑化的汉人,并尊北魏为正统,故而魏收在描述拓跋鲜卑时,就收入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事实”:拓跋鲜卑源出于中原的上古帝王。而唐朝的李延寿在写《北史》时之所以沿用这种说法,也是因为李氏家族曾出仕北魏且有鲜卑血统。
  魏收和李延寿皆言之凿凿地声称:拓跋鲜卑,这个来自北方幽远之地的游牧民族,和司马迁笔下的匈奴一样,是地道的“炎黄子孙”。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将自己的小儿子分封到北方大漠。这一支系到了大漠,过起了迁徙射猎的游牧生活。他们结绳记事,口传历史,与中原风土大相径庭,但他们一直坚信自己出身高贵,是黄帝后裔,因黄帝以土德而王,那么“黄帝后裔”就是“地土之后”。在鲜卑语中,“土”发音为“拓”,“后”发音为“跋”,所以他们就以“拓跋”作为部族的姓氏,此即拓跋部的由来。
  但更为可信的史料是,鲜卑人出自东胡。东胡原本生活在现在的蒙古高原,民风剽悍,战国七雄中的赵国和燕国曾深受其害。后来匈奴崛起,在游牧过程中,两个民族不期而遇,为争夺水草而发生征战,东胡战败,遂分溪两部,一部退守大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段),一部退守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各自以居住地为族号,就是乌桓族和鲜卑族。
  鲜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并不是“大一统”民族,而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组成的联盟,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鲜卑族群曾一度在地域上分为三大部: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是指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中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部,此外还包括后来摆脱拓跋部控制的柔然部族;东部鲜卑主要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在最初,拓跋鲜卑人并没有“拓跋”一词的概念,其他部族对他们的称呼为“索头”,“索”就是辫子,说明其时的拓跋部有留发辫的习俗,后来的契丹、蒙古也有类似习俗。到了东汉,匈奴分成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中原,一路游牧迁徙的鲜卑人于是填补了匈奴故地,并与留守故地的匈奴人通婚,繁衍了新的一代鲜卑人,称之为“拓跋”,即“鲜卑父、匈奴母”之意,这表明拓跋鲜卑有匈奴血统;而至于“黄帝之后”一说,多半是后来拓跋氏为顺利入主中原而进行的附会与加工。
  《魏书》和《北史》在记述拓跋部先祖时提到,拓跋始均做部族酋长(鲜卑人称为“大人”)时,曾帮助中原的帝尧驱逐女魃部族,立下了很大的功勋,帝舜还给了拓跋始均一个官职以示嘉奖。这个故事不但不可靠,而且不可考,但从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可以看出,拓跋鲜卑对中原有很强的仰慕之情——他们以祖先“出仕”中原为荣。
  似乎,这是历史所提供的一个暗示。
  酋长之位传到拓跋毛,拓跋鲜卑的实力已相当雄厚,统御三十六部族、九十九大姓,兵强马壮,威震漠北。又过了几代,到了东汉中叶,酋长之位传给了拓跋推寅,拓跋推寅是个有头脑的首领,他的名字“推寅”即鲜卑语“钻研探究”之意,显然,在族人眼中,他充满智慧,是一位智者式的首领。拓跋推寅见部族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于是毅然率领族人进行南迁,他和族人一路辗转,到达的第一站是大泽(今内蒙古达赉湖),可大泽之地昏黑低湿,到处都是湖汊沼泽,环境恶劣,这里不是拓跋推寅心目中适合繁衍生息的地方,稍做准备之后,他还想继续南迁,可还没动身就去世了。
  但是,一个信念却深深铭刻在他的子孙后代心中,那就是:永远不停下自己的脚步,要去寻找属于我们的人间乐土!
  从此,拓跋鲜卑就走上了一条不断向南迁移的道路,并且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一步步靠近中原,靠近那流奶滴蜜的天朝上邦!
  又过了几代,拓跋邻做了酋长。
  有一天,拓跋邻在自己的领地上巡视,忽然遇到了一位“神人”。神人对他说:“你的领地恶劣异常,并非宝地,你应该去寻找更肥美的土地,建造你的牙帐。”这个故事在《魏书》和《北史》皆有记载,很明显是杜撰的神话故事,而根据史家惯用曲笔的传统,笔者怀疑这件事的事实则是:拓跋部遭遇了另外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有可能是匈奴别部),结果战之不敌,无奈之下,不得不继续迁徙。
  ……

前言/序言

  名列“二十四史”的《魏书》,是一部记载北魏帝国兴衰始末的史学著作。这部书的作者——时人称为“惊蛱蝶”的北齐大才子魏收,素来狂悖不羁,一贯恃才傲物。他受北齐文宣皇帝高洋之命编撰《魏书》。在这部书中,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似是浑然不将任何一位帝王将相放在眼中,但当其笔触写到北魏孝文帝时,他却充满敬仰地赞叹道:“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而《北史》的作者——唐朝的李延寿,也以同样的情怀沿用了这句评语。
  “经纬天地”的北魏孝文帝,比之一统华夏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济世安民的唐太宗,毫不逊色。
  可事实却是,北魏孝文帝的名声远不及这三位,中国人皆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知道孝文帝的人却不多,大抵因为世人总喜欢将“帝王功业”与“领土疆域”联系起来,而北魏孝文帝并非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的帝王。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堪称是一代明君、仁君、雄主。
  明,是说他从善如流,是非分明;
  仁,是说他上抚百官,下恤黎庶;
  雄,是说他锐意革新,乾纲独断。
  作为帝王,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的百姓幸福。
  北魏孝文帝不是汉人,他的家族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但他却抛开狭隘的民族立场,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对待他的臣民。他深知,经历了长达二百年战乱的中华大地,不能再有无谓的流血和牺牲。于是,他不惜以“消灭”他的民族为代价,来换取一种在他看来价值甚高的共存。
  中华上下五千年,数十个王朝,却唯有北魏能孕育这样大情怀、大作为、大建树的帝王。
  中国每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周朝朴拙,秦汉刚健,魏晋散逸,隋唐雄浑,宋明市井……而谈及北魏王朝,却唯有“神奇”一词最为贴切。
  拓跋鲜卑金戈铁马,在强胡林立的北方大漠脱颖而出,建立北魏王朝,一统北国,兼治胡汉数个民族,开启中国多民族共治之先河;他们本是目不识丁、结绳记事的游牧民族,却将汉字艺术推到一个极致高峰,孕育出让人叹为观止的魏碑书法;他们骁勇强悍,嗜好杀戮,却又是虔心礼佛的佛教徒;丢掉经卷,拿起屠刀,又开中国“三武灭佛”之先驱;放下长剑,摇身一变,便是伟大的艺术家,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刀刀惊天动地;他们的歌喉高亢苍凉,《木兰诗》和《敕勒歌》在中国北方久久传唱;铸剑为犁,他们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和科学家,《齐民要术》和《水经注》,既是辞藻优美的文学精品,也是资料翔实的科学巨著……
  崇文尚武,亦无过于此;大气雍容,开盛唐先河!
  就让我们从拓跋鲜卑的遥远传说,开始一部恢宏壮阔的王朝史诗。

史诗的余晖:大漠孤烟中的民族融合与文明碰撞 图书名称: 帝国挽歌:拓跋鲜卑的兴衰与文化重塑 作者: 历史地理研究组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提要 《帝国挽歌:拓跋鲜卑的兴衰与文化重塑》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转折点——北魏(公元386年—534年)——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建立并统治北魏的拓跋鲜卑这一游牧民族,如何从漠北草原迁徙至中原腹地,并在这过程中所经历的剧烈政治、军事、社会及文化转型。它不以单一的帝王功过为线索,而是将焦点置于“民族融合”这一核心议题上,探讨了汉化政策的驱动力、阻力,以及最终对华夏文明版图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旨在全面呈现北魏立国之初的军事力量展示,如淝水之战后的统一北方,到中期以平城为都的强盛,再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权力核心与文化形态的彻底转变。我们深入挖掘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士大夫之间的复杂博弈,从官制改革、服饰禁令,到语言文字的更迭,力求还原一个多重身份交织的帝国图景。 第一部分:草原的雄风与帝国的奠基(公元386年—440年) 本书的第一部分追溯了拓跋珪在“龙城之乱”后重振部族,最终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北魏的艰辛历程。这一阶段的鲜卑,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游牧文化烙印:“梯登”(一种简易的议事制度)、对马匹和狩猎的依赖、以及严格的军功授爵体系。 我们详细分析了拓跋焘时期对后秦、北凉的征伐,特别是对北方其他游牧政权(如柔然)的持续作战。这些战争不仅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也为后来的汉化改革积累了物质基础和政治资本。章节重点探讨了佛教的传入与初步兴盛,剖析了佛教如何在游牧民族统治者心中,逐步取代萨满教,成为维系帝国精神认同的新工具。云冈石窟的开凿,被视为这种宗教接纳与政治宣传相结合的早期典范。 本部分的关键在于理解:北魏初期,统治阶层如何在外来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与自身文化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维持其统治的“异质性”优势。 第二部分:平城时代的矛盾与潜流(公元440年—493年) 随着帝国疆域的稳定,拓跋鲜卑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广阔的汉人地区。第二部分深入研究了自文成帝以来,宫廷内部围绕“汉化”展开的隐秘斗争。 本书对比了两种对立的思路:以崔浩为代表的激进汉化派,主张全面学习汉制,以巩固统治的合法性;以及以六镇旧贵族为代表的保守派,他们坚守鲜卑军事传统和民族特性,视汉化为对自身权力基础的侵蚀。 我们利用出土文献和地方志,重构了平城时代官僚体系的运作模式,揭示了“三长制”等行政改革背后的社会动员逻辑。同时,对《魏书》等早期史料的文本分析表明,即便在表面统一的记录下,鲜卑贵族在私下场合、宗室联姻中依然存在着强烈的民族隔阂。这一时期的北魏,如同一个紧绷的弓弦,在稳定与变革的张力中前行。 第三部分:洛阳的新生与文化的熔炉(公元493年—528年) 孝文帝元宏的迁都洛阳,标志着北魏历史的决定性转折点。第三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这场自上而下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 本书细致梳理了孝文帝实施的“八大新令”:改汉姓(如拓跋改元、拓跋改拓)、禁穿鲜卑旧服、禁用鲜卑语、鼓励与汉人通婚等一系列措施。我们分析了这些政策的深层意图——不仅是政治上的“以文制武”,更是军事动员体系向更有效率的中央集权体制的过渡。 我们考察了洛阳城内,鲜卑贵族(如穆、陆、于、贺六大姓)与原关陇士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与冲突。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正是这种融合的物质体现——佛教造像开始摆脱早期西域和中原的直接影响,形成了独具北魏特色的秀骨清像风格,象征着民族审美的新高峰。 然而,本书也尖锐地指出,这场激进的汉化,埋下了帝国分裂的种子。对于被剥夺了草原特权的六镇鲜卑人而言,迁都和改革意味着失去土地和地位,他们的不满最终在正光年间集中爆发,成为“六镇之乱”的导火索。 第四部分:分裂的背影与历史的遗产(公元528年—534年) 终章回顾了帝国晚期无可挽回的衰落。六镇之乱的爆发,使得中央权威彻底瓦解。本书侧重分析了尔朱荣集团的崛起——他虽出身鲜卑旧族,却成为镇压鲜卑叛乱的主力,这本身就是历史讽刺的体现。 最后,我们详细分析了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的过程,特别是高欢与宇文泰两位权臣在权力真空中的表现。尽管帝国在政治上瓦解了,但孝文帝推行的文化政策却取得了“政治失败,文化成功”的奇特结果。 《帝国挽歌》的结论是:北魏的终结并非简单的王朝更迭,而是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深度融合试验。它为隋唐的统一和盛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力、文化和制度基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审视这一伟大的、充满挣扎与创造的“过渡时代”。 --- 本书特色: 1. 宏观与微观结合: 既有对整个帝国兴衰的政治史梳理,也包含对具体制度(如均田制)、宗教实践和艺术风格的微观考察。 2. 史料的再解读: 综合运用《魏书》、《北史》以及近年出土的墓志、敦煌文献,力求还原一个多面且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 3. 聚焦文化张力: 核心论点集中于鲜卑统治者在“保持身份认同”与“有效治理”之间的艰难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的专著,给我带来了一场听觉的盛宴。作者显然是音乐史方面的专家,他对“七弦琴”在那个时代的地位分析得极为透彻。书中详细描绘了嵇康“广陵散”的弹奏场景,不仅仅是描述旋律,更着重于其背后蕴含的愤懑与孤傲,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投射,让人听之落泪。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胡旋舞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引入和分析,体现了当时文化交流的多元与活力。作者甚至收录了一些现存乐谱的片段,并配有现代的简谱对照,虽然我并非专业乐手,但光是看着那些指法和节奏的描述,就仿佛能想象到玉山倾颓、清歌一曲的场景。整本书充满了对那个时代“雅”与“俗”碰撞的美学捕捉,阅读体验极其丰富,让原本感觉遥远的古代声音变得鲜活而立体。

评分

我对建筑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翻开了这本关于魏晋时期城市规划与园林艺术的著作。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详实的考古资料佐证。作者通过对邺城、平城等都城遗址的发掘报告进行细致梳理,重建了当时城市布局的宏大框架。尤其是在园林部分,书中对“曲水流觞”这种文人雅集的空间设置进行了深入剖析,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饮酒取乐的活动,而是被描绘成一种对自然秩序的模拟与对自我精神疆域的构建。书中大量的平面图和三维复原图,极大地帮助了读者理解那个时代建筑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清晰地展示了,在战乱频仍的背景下,人们如何努力地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一方相对和谐的、充满秩序感的精神避难所。读完后,我对古代的工匠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探讨魏晋时期哲学思想的书,与我预期的那种晦涩难懂的古籍解读完全不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现代、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儿幽默感。作者在阐述“玄学”时,没有像很多学者那样堆砌艰深的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现代案例来解释“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比如,他将“竹林七贤”的放诞不羁,比喻成对当时僵化官僚体系的一种行为艺术式抗议,这个解读角度非常新颖。书中对王弼的《老子注》的解读尤为精彩,它将原本高冷的哲学思辨拉到了普通读者的理解范围之内,让人感觉思想的火花在脑海中不断闪现。这本书成功地将思想史的厚重与阅读的乐趣完美结合,它不仅让人了解了魏晋的思潮,更让人反思我们当下社会对“自由”与“规范”的界限。对于想入门魏晋思想,又怕被“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绝佳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关注的是魏晋时代士人的日常饮食与礼仪变迁。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吃喝史”,没想到作者将餐桌上的细节,变成了解读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的密码。比如,书中详述了“羹、饭、馎饦”等主食在不同阶层中的普及程度,以及不同地区对食材偏好的差异,这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不均衡。更有趣的是,作者探讨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背后的士族优越感,以及后来这种精致饮食风尚如何被民间模仿和简化,最终催生了新的饮食文化。通过对茶、酒、肉类消费习惯的分析,我清晰地看到了权力中心是如何在餐桌上进行展示和维护的。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微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历史伟人的日常生活并非全然是玄谈和诗酒,他们也要面对柴米油盐,只是他们处理这些“烟火气”的方式,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烙印,非常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服饰变迁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魏晋风骨的时光之门!作者对那个时代衣料质地的考究,从粗粝的麻布到后来丝绸的精细纹理,描绘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褒衣博带”这种服饰风格的演变,不仅仅停留在形制上的描述,更深层次地挖掘了它背后所反映的士人精神气质的松弛与对礼教的某种疏离感。书中穿插了大量当时的绘画和壁画拓片,那些飘逸的衣袂,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微风拂过的触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胡汉文化交融在服饰上的体现,比如窄袖短袍如何逐渐被汉式宽袍大袖所接纳和改造,这部分写得极其细腻,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读完后,我仿佛能透过那些褶皱和颜色,触摸到那个历史的脉搏,那种既宏大又个体化的生命力,真是令人沉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简单的服饰图鉴,它是一部无声的社会变迁史。

评分

因为想了解北魏这段历史,故果断购买该书。还未看,看后再评。

评分

纸质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

作者文笔的功力不是盖的。收到书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书脊断裂了,还好很顺利的调了货。建议书籍类再发货时搞个硬壳子包一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看了就能大略知道北魏的历史,再去看魏书就更棒哒

评分

一次买齐了张小泱的作品。文笔功力深厚,读来行云流水。不同于其他网络作家的是,小泱的作品措辞得当,逻辑严谨,不逐名夺利的写作方式,必成大家。读小泱的作品,仿佛又想起了在学校时传阅小泱写在作业本上的《螣蛇记》的时候,当时读罢就惊为才子。期待小泱的更多作品。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东西还不错,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作者用冷静的态度,详实的手法,在充分追踪史料的基础上,力图还原北魏那段短暂而又辉煌的历史。讲述拓跋氏开创北魏帝国,励精图治,从开国皇帝到冯太后执政,精心培养出孝文帝,勇于吸收中原文化,向汉族虚心学习,和汉人通婚,迁都洛阳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北魏达到鼎盛,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