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史

纽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弗朗索瓦·维耶 著,吴瑶 译
图书标签:
  • 纽约
  • 历史
  • 美国历史
  • 城市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建筑
  • 人物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3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55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市学编译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页数:340
字数:2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荷兰人到达哈德孙河畔开展商业与殖民活动写起,一直写到“9?11”事件之后,描述了四个世纪里纽约从荷兰贸易线路的中转站、英国殖民港口,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对纽约经济、政治、人口、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结构、多元文化等做了全景式描述。全书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纽约如何逐步成长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大城市,成为流行文化的中心和一个拥有众多移民的多元化城市——一个“大熔炉”“万花筒”的过程。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维耶,1961年生,历史学家,现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学方向主任研究员及北美研究中心主任(隶属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吴瑶,1985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后进入法国国立路桥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现于法国从事相关工作。

目录

前 言/001

Ⅰ 行省时期(1620~1820)
1 大洋之上/003
  河狸和运输舰/004
  新荷兰/006
  英格兰的胜利/011
  帝国时代/012
  竞争与战争带来的利润/015
  纽约的美洲化/018
2 城市的雏形/027
  草创时期/027
  攀向命定的高峰/031
  城市熔炉/036
  哈德逊河上的巴别塔?/046
  城市多元文化的形成/050

Ⅱ 新世界的女王(1820~1890)
3 大西洋上的威尼斯/057
  荣光之路/058
  美洲的商埠/061
  百老汇、珍珠街和商业变革/064
  纽约港/067
  大陆银行/070
  大都市的工业化/074
  新时代的巨人/078
4 城市帝国/079
  新的尺度/079
  拥堵的城市/084
  移民/090
  分层的纽约/093
  民主的蜕变/097
  运河与大桥/102
5 曼娜哈特/104
  文化万花筒/104
  桥梁与鸿沟/114
  美利坚的大脑/119
  城市畅想曲/123
  新的“语法”/126
  维多利亚式城市/129

Ⅲ 大都会的现代化(1890~1940)
6 大纽约/133
  雄壮威严的纽约/133
  私有部门的壮大/138
  “廉价公寓问题”/142
  “小工业者的天堂”/145
  世界第一大港/148
  规划未来/150
  岛城/153
  1939~1940年的博览会/157
7 前景光明的城市?/159
  新纽约人/159
  纽约的“白”/161
  纽约的“黑”/164
  从“社会问题”说起/167
  道德改革/171
  市政管理的进步主义/173
  “新政”/177
  大都市的妥协/180
8 城市启蒙之光/182
  新的大众文化/182
  新闻与娱乐业的麦加/187
  都市镶嵌画/190
  纽约知识分子的诞生/194
  先锋/199
  哈勒姆的文艺复兴/204
  纽约,1940年/207

Ⅳ 美国时代的政治经济中心(1940~2000)
9 凤凰涅槃/211
  一段衰落的历程/212
  一段复兴史/216
  城市与郊区/219
  城市的脉搏/224
  联盟和重组/229
  纽约,2000年/232
10 纽约,纽约!/234
  “纽约引力”/234
  自由主义和反共产主义/238
  质疑/242
  演变中的艺术/247
  世界之家/250
  文化产业/255
  21世纪的政治经济中心?/257

注 释/260
参考书目/270
致 谢/285
索 引/287

前言/序言

前  言

2001年9月11日早晨,恐怖分子劫持了两架飞机,随后改变其航向一头撞上了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这一事件给纽约城带来了影响空前的死亡、混乱、哀伤和破坏,是对纽约民众——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一大考验,涌现出了大量充满勇气和牺牲精神的事迹。恐怖分子并没有盲目地选择攻击目标。自1973年的正式落成典礼以来,世界贸易中心在大部分世人眼中象征着纽约极其强大的金融实力。大楼所代表的——正如它的名字所表达的——是美国资本的全球化。
同时,双子塔也象征着纽约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多元文化主义。“9·11”事件的遇难者包括了来自世界各地、曾在世界贸易中心工作的男男女女,这座大楼所蕴含的多元性是整个纽约大都市多元文化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地组织以双子塔为目标进行的恐怖袭击是一次针对资本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袭击——它们是纽约历史和身份认同的两大核心元素,也正是这两大元素为纽约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压力和不时出现的动荡。本书接下来的章节并不会直接涉及2001年9月11日,而是以对1999年12月31日庆典的描述为全书结尾。然而,通过回溯纽约同时作为地方社区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漫长历程,努力描述这些名词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意义,展示和分析城市在每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功能、阶层以及文化的杂糅——简而言之,通过探究和发掘纽约作为一个特定空间、一个美式多元性实例的内涵,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9·11”事件及其后果,更好地理解纽约的过去和未来。
在筹备本书的几年中,我常常问自己:理解纽约这个城市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读懂这个城市在近四个世纪的历程中逐步累积获得的作为城市符号的影响力以及它施加于全世界的不可抗拒的魔力。
因为纽约让人着魔:它的活力,曼哈顿地面上的摩天大楼与其间深谷一般的街道所组成的抽象文字,下至巴特利上到哈勒姆所充斥的叫喊声、喧闹声,以及永不停歇的活动让这个处处存在鲜明对比的大都市显得生机勃勃。就像一只图形与惊喜不断的万花筒,纽约让人眼花缭乱。它又是一个极端的城市——这位描述纽约是旋风,那位则判断纽约即是狂热,它面向全世界宣告着那不容置疑而又节节得胜的现代主义气息。纽约不等同于美国:它是美国潜在的可能,是最强烈的可能。
然而,大都市的魅力和野蛮都必须付出代价。就像是张巨大的羊皮纸,纽约冒着丢失过往的危险,不断擦掉过去,重新书写现在。纽约活在每一个瞬间里,哪怕有时会让漫步其中的人感觉无从解读。走在纽约街头,这座城市里的观众和演员,只能无奈地用缺少历史厚度的视线打量四周,被城市里的运动裹挟着,困在“当下”和“瞬息变化”之中,正如城市的名称所昭示的那样。
我承认纽约的强大的吸引力,也认识到这个城市的“现在”和“未来”所意味的令人头疼的定义,但我在后面的章节中将努力把它们当作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本书在设想中是一次截取蕴含着纽约种种魔法的时间片段的尝试,是对城市意义的探寻和对城市本身的解读,更是一名历史学者了解今日这座大都市之下所隐藏的过往的努力。
显然,我并不打算在书中探寻纽约明日之所往。不论是荷兰贸易商行时期,英国殖民港口时期,抑或是19~20世纪的美国城市时期,纽约完全有可能走上与现在不同的其他道路。哈德逊河岸的小城之所以发展成为强大而又神秘的纽约,是因为四个世纪以来纽约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得到证明的创新、适应、运用时势并创造良性循环的强大能力。他们超凡的贸易技巧以及建设灵活的工业生产和强大的金融网络的才能,使纽约成为最好的机会之都。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看到这个资本主义之女是如何从17世纪20年代建城开始随着西方世界的灾难与波动的节奏来跳动脉搏,尽管它在很长的时间里处于次要的位置,直到18世纪中期前都发展得缓慢而艰难。我会让大家看到,纽约是如何在1750年以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在经历战争、脱离大英帝国的殖民经济、伴随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日渐崛起之后,成为美国的门户;是如何从这个时期开始阔步占据整个曼哈顿岛,并很快扩张到布鲁克林、布朗克斯、皇后区和史坦顿岛;又是如何在不满足于面向大海之时,将目光投向天空,让城市中最高的建筑能够傲慢地与天空对话。
纽约城的资本增长与纽约人的多元化密不可分,而纽约人的多元化是纽约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或被迫或自愿来到此地的移民活动的产物——来自美国其他地区和其他大陆的移民为纽约经济的辉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纽约城的多元化滋养并刺激了城市文化的发展;有时它带来剧烈的冲突,但它为纽约物质土壤之上城市文化方面的自我意识成长做出了很大贡献。而多元化也让纽约拥有了重要的象征意义——成为传说中的自由之港,是数百万移民长久以来期羡的对象,在其眼中代表着无限可能。
本书讲述的是资本与多元化间的博弈史,正是这一过程使纽约战胜了无数悲剧和矛盾,它为城市输送了活力、能量和作为城市象征的影响力,造就了纽约在美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星际拓荒:奥德赛号的孤独航行》 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边缘、个体生存极限与宇宙未知的史诗 引言: 在人类文明触及星辰大海的时代,我们曾以为宇宙是等待征服的广袤疆域。然而,当“奥德赛号”——人类有史以来最宏大、也最孤独的星际殖民舰——偏离预定航线,坠入一片未知的星云深处时,所有关于宏伟蓝图的设想瞬间崩塌。这本书不是关于殖民地的建立,不是关于宏大的政治博弈,也不是对任何地球已知历史的追溯。它是一份冰冷的、不带任何情感的记录,是幸存者们在绝对的真空和无尽的黑暗中,对“存在”这一概念进行最原始拷问的残骸。 第一部分:失序的彼岸 “奥德赛号”携带了十万冷冻休眠的殖民者,目标是开普勒-186f,一个被认为具备生命宜居条件的行星。但在穿越“科拉星团”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高能粒子风暴,撕裂了飞船的主导航系统和生命维持的次级冗余线路。 这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灾难发生后“觉醒者”——那些在紧急协议下被唤醒的工程、生物与安全人员——的初期状态。他们不是英雄,而是被抛入混乱的维修工和安保人员。小说详细描绘了休眠舱的失控,冷冻液泄漏对部分人员造成的永久性生理损伤,以及船体内部环境的剧烈变化:重力场的随机波动、供氧系统的区域性衰竭,以及船内细菌群落因辐射和环境突变而产生的致命进化。 作者以一种近乎技术手册的精确性,描述了如何利用残存的反应堆余热来维持核心数据中心的运转,以及为了节省能源,不得不对非关键系统进行“硬关断”的过程。这种关断意味着数千人将永远沉睡,甚至连死亡的权利都被剥夺。我们看到了首席工程师艾莉亚·文森特,在冰冷的金属走廊中,面对堆积如山的休眠舱残骸时,所表现出的不是恐惧,而是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绝对服从。 第二部分:深空的回音 “奥德赛号”最终被困在一个被称为“静默之环”的区域。这里的空间结构异常扭曲,星光被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吸收,飞船的外部传感器接收到的,只有恒定的、低频的背景噪音——那是宇宙热寂的低语,还是某种更古老的、未被命名的物理现象? 小说将叙事焦点从硬件维修转向了人类精神的“降维”。在漫长的漂流中,物资极度匮乏,食物合成仪只能生产出营养糊剂,口感单调到足以引发群体性的味觉厌倦。更令人不安的是时间感的丧失。没有了白昼与黑夜的交替,没有了季节的更迭,殖民者开始依赖内部生物钟进行计时,而这种计时很快变得不可靠。 书中详述了“记忆归档”项目的启动。由于无法确定返航时间,安全官卡里姆·扎伊德决定将所有幸存者的“核心记忆”上传至飞船的主AI“赫尔墨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备份,以防肉体消亡。然而,记忆的上传并非完美无瑕,数据的冲突、情感的碎片化重组,导致部分幸存者出现了身份认知障碍。他们不再是过去的自己,而是“赫尔墨斯”数据库中经过筛选和压缩的数字投影。 第三部分:异变的生态 “静默之环”并非完全“静默”。在飞船动力系统多次濒临崩溃时,探测器捕捉到了异常信号——一种基于硅基而非碳基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以辐射能为食,通过空间涟漪进行“交流”,它们的存在彻底颠覆了人类对生物学的认知。 本书最令人不寒而栗的部分,描绘了船员们与这种“光之生物”的初期接触。这种接触没有对话,没有战争,只有纯粹的、难以理解的“渗透”。这些硅基生命体并非具有攻击性,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人类生存法则的挑战。它们可以在飞船的合金外壳上“生长”,吸收能量,同时对人类的有机结构产生一种微妙的、加速衰变的“催化”作用。 为了研究并尝试隔绝这种影响,一队生物学家不得不穿着笨重的外部维生服,进行“微观勘探”。他们的报告中充满了对未知美学的敬畏与对自身渺小的绝望。他们发现,在这些硅晶结构中,存在着一种完美的、数学上的和谐,这和谐与人类混乱、充满情感的生存方式构成了尖锐的对比。 第四部分:最后的选择 随着飞船核心能源的枯竭,生存的焦点从“如何修复”转变为“如何延续”。幸存者们面临一个残酷的伦理困境:是集中所有剩余资源,尝试发送一封可能永远无法到达的求救信号,并维持少数核心人员的生命,等待一个渺茫的奇迹;还是将最后的能量用于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将人类意识上传至“赫尔墨斯”的核心处理器,让“奥德赛号”变成一个漂浮在宇宙中的,纯粹的数字纪念碑? 小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它停留在最后一次全体会议的场景:在昏暗的应急灯下,幸存者们投票决定他们是否愿意放弃肉体的枷锁,以数据的形式,成为宇宙背景噪音的一部分。 结语: 《星际拓荒:奥德赛号的孤独航行》是一部关于“终结”的作品。它剥离了所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了在极端物理法则下,人类文明如何被迫进行自我定义的重塑。它探讨的不是殖民的伟大,而是个体在面对宇宙的宏大冷漠时,所能抓住的最后一点关于“意义”的碎片。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在黑暗中,仍试图计算下一个光子落点的人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连续阴雨的周末,才终于有时间和心境去“征服”这本书。坦白讲,我对历史书籍的耐心有限,很多传记或历史著作读到一半就容易陷入细节的泥沼而无法自拔。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像一个技艺高明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历史“街区”。比如,它对二十世纪初爵士乐兴起与哈莱姆区社会变迁的交叉描述,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艺术的爆发力是如何与社会压抑并存的?作者用大量的轶事和人物侧写,将抽象的社会现象具象化了。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布鲁克林大桥建设时期的描绘,那种人类挑战自然极限的勇气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牺牲,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它没有回避城市发展中的阴暗面,比如贫民窟的形成、腐败政治的滋生,反而将这些“疤痕”视为城市 DNA 的一部分。这种不加粉饰的诚实,让整本书的厚重感提升了一个档次。读完后,我出门走在街上,看那些摩天大楼,都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它们下面埋藏着多少层被遗忘的故事和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会被其丰富的史料所震撼,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开始欣赏作者对“时间”这一维度的处理艺术。他并不总是线性叙事,有时会突然插入一个跨越百年的对比,比如将十八世纪的港口拥堵与二十世纪的高速公路危机进行对照,从而揭示出城市发展的某种循环性或永恒性的困境。这种跳跃性的思维,让原本厚重的历史材料变得极其富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阅读时跟随作者的引导,去想象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当下”——他们眼中的纽约,与我们今天的认知是多么的不同。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极好,在高潮迭起之处笔势如虹,在沉思默想之时则回归到安静的观察。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深刻的问题:在一个不断扩张、不断更新的城市中,什么是真正可以传承不变的“精神内核”?读完后,我没有获得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获得了一副看待历史和城市变迁的全新、更具批判性的眼镜。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巨著。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绝不落入象牙塔的窠臼。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个体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关注那些非主流的声音,而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没有将纽约塑造成一个单向度、由精英主导的完美样本,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描写那些被边缘化的社区、工会斗争的历史,以及少数族裔在争取权利过程中的曲折。那种对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绘,充满了同理心,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仿佛能听到那些不同语言的叫卖声,感受到社区集会上的热烈辩论。这种多声部的叙事,使得整部“史诗”不再是单一的旋律,而是复杂而和谐的交响乐。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其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普通人的抗争和妥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高高在上的结论,而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持续发生着的事情。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敬畏,但真正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文化符号的捕捉能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索“它如何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样子”。例如,对于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作者没有止步于华尔街的数字游戏,而是追溯到了早期商人的契约精神和冒险精神。更让我着迷的是它对城市美学和建筑哲学的探讨,从早期的联邦风格到后来的装饰艺术运动,每一种风格的更迭,都折射出市民心态的转变。我感觉作者对建筑史的理解非常到位,他能用非常直观的比喻,解释那些复杂的结构和设计理念。读这本书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谷歌搜索一些书中提到的具体建筑或历史事件的图片,那种“眼见为实”的求证过程,反而加深了我对文字描述的理解。对我而言,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理解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展现了野心、创新、冲突,以及在无数次的重建中,这座城市如何不断地进行自我定义和重塑。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初翻开时,我原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史料汇编,毕竟纽约这座城市的故事太过庞杂,想要梳理得井井有条绝非易事。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出乎意料地轻盈而富有洞察力。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已久的文件和模糊不清的街景,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移民潮的细致描绘,那种从世界各地涌来,怀揣着梦想与绝望,在异国他乡摸索着扎根的艰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荷兰人的交易站到后来的商业帝国崛起,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作者都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动因和人性挣扎。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百年前曼哈顿码头上咸湿的海风味,感受到那些底层劳动者在建筑工地上挥洒汗水时的热气。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和政治的变迁,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都市的史诗。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的争论、不同族裔间的摩擦与融合,都展现出一种复杂而迷人的层次感。看完之后,我合上书页,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一群群鲜活的面孔,在历史的洪流中艰难前行,最终铸就了这座不夜城的坚韧底色。

评分

看书评买的,还算不错。

评分

看书评买的,还算不错。

评分

发货很快,包装完好,无损坏,谢谢。

评分

评分

发货很快,包装完好,无损坏,谢谢。

评分

看书评买的,还算不错。

评分

纽约史纽约史纽约史纽约史纽约史

评分

好书一本,多读书多益智。

评分

看书评买的,还算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