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

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雷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文书
  • 吐鲁番文书
  • 历史文献
  • 古籍研究
  • 丝绸之路
  • 中亚历史
  • 文化研究
  • 边疆研究
  • 汉唐文化
  • 民俗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71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853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为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研究方面的专题论文集,共由27篇论文组成,涉及敦煌吐鲁番文书中蕴含的经济制度研究、与经济相关的唐五代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考释和阅读札记、纪念唐长孺先生与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的散文等几方面内容。

内容简介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敦煌学”,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导夫先路”,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显学”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的富有生命力的学术群体。这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浙江是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发祥地,浙江大学是敦煌学研究的重镇。《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以一人一书的形式,即收录了浙江学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全面总结了他们在丝路敦煌学方面的成绩。
  书系首批为40册,分四辑出版,第一辑为:
  施萍婷:《敦煌石窟与文献研究》
  齐陈骏:《敦煌学与古代西部文化》
  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
  柴剑虹:《丝绸之路与敦煌学》
  吴丽娱:《礼俗之间——敦煌书仪散论》
  张涌泉:《敦煌文獻整理導論》
  黄征:《敦煌語言文獻研究》
  王惠民:《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刘进宝:《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许建平:《敦煌经学文献论稿》
  丛书特点:
  (1)全面展示了敦煌学及丝路研究的“浙江学派”。
  《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将对浙江大学为主的浙江学者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的研究成果整合,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黄时鉴、项楚、张涌泉都是国内一流的学者,他们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时段的大浪淘沙,是青年学者的必读之书和必备书。书系的编辑出版,也为传承、保存丝绸之路、敦煌文化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精品,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向世界展示了浙江大学高质量的人文学术水平。
  (2)全面展示了我国敦煌学、丝路研究的国际实力。
  我国的敦煌学研究曾落后于世界,甚至还出现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传言。浙江大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也是以敦煌学为特色或重点;“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史学科的重要方向,也是浙江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我国学者的努力,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有国际公认的学术成果。从“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果也可看出,浙江学人的一些论著早就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代表了国际学术界的先进水平。
  (3)为国家战略“一路一带”的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2013年9月,总书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一战略构想规模宏大,高瞻远瞩,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加大研究、传播丝绸之路、敦煌文化的力度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书系从文史研究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与中亚、西亚、印度乃至欧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吸收百年敦煌研究成果和重要考古发现,围绕多文明交流互鉴主题,解读敦煌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中华文明在人类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地位,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

前言/序言


《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内容综述 引言:中古时代西域文书的恢弘图景 《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并非一部孤立的学术论著,而是对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敦煌莫高窟和吐鲁番各处遗址(如高昌、交河故城、阿斯塔那古墓群等地)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历史文书进行系统梳理、辨识、编纂和深入解读的集大成之作。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珍贵材料的细致考察,重构中古时期(约四世纪至十一世纪)中国西北边疆地带,特别是河西走廊和西域诸国,在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民族交往等多个维度上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文书的发现、整理与分类学基础 本书的开篇部分,详述了敦煌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历程。这部分不仅回顾了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等早期探险家和学者的工作,更侧重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在整理、保护和系统研究这些文书方面所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 出土背景与遗址关联: 详细区分了敦煌藏经洞文书(以佛教文献为主,兼含大量世俗文书)与吐鲁番文书(以官府档案、法律文书、契约文书和民间信函为主)的地域差异和时代侧重。 材料科学与保护: 探讨了文书所使用的载体——麻纸、绢帛、木牍、麻简——的制作工艺及其对内容保存的影响。并介绍了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在防止霉变、虫蛀和酸化过程中的应用。 分类框架的建立: 提出了本书采用的核心分类体系,主要基于文书的性质和用途划分:官方文书(诏敕、簿册)、宗教文书(经变、写经、戒律)、法律文书(诉讼、判决、条制)、经济文书(租佃、买卖、借贷)和私人信件。 第二部分:中古西域的社会结构与行政管理 本研究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揭示了中古时期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复杂的社会治理模式。 地方政权运作与官僚体系: 通过对大量唐代和前唐时期的户籍、赋税记录(如《敦煌户籍簿》、《吐鲁番地籍文书》的重新释读),详细描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层级、官员的任免流程及其职责范围。特别关注了在多民族杂居环境下,中原政权如何有效管理当地的汉族、吐蕃、突厥等不同族群的社会关系。 法律与刑罚的实践: 深入分析了吐鲁番出土的法律文书,如《唐律疏议》在西域的变通执行情况,以及当地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约法”、“村规”。这部分内容展现了法律条文在边疆地带的实际操作中如何被解释和灵活运用,反映了司法实践的复杂性。 家庭与土地关系: 契约文书提供了关于土地兼并、典卖、租佃的详细数据。研究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妇女在财产继承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变化,以及佃农与地主之间复杂的经济依附关系。 第三部分:经济生活与商业网络 文书是中古时代商业活动的直接证据。《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利用经济类文献,构建了当时西域内部及对外贸易的图景。 货币与度量衡: 分析了不同时期流通的货币种类(如唐代开元通宝、西域地方铸币以及丝绸作为等价物的使用),并考证了当时不同地区使用的度量衡制度的差异与统一。 丝绸之路的微观经济: 聚焦于商旅往来、物资运输的记录。探讨了政府对商道的控制、关隘的税收制度,以及商队组织形式。不同于宏大的贸易路线叙事,本书着重于描绘个体商人如何应对长途运输中的风险与成本。 手工业与专业分工: 挖掘了关于制盐、酿酒、纺织等手工业的记录,揭示了当时城市和聚落内部手工业者的专业化程度和行业组织形态。 第四部分:宗教信仰的多元共存与融合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是佛教东传、本土化和多宗教交汇的枢纽。《研究》在宗教史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汉传佛教的流布与变异: 系统梳理了写经、佛传、戒律在敦煌的流传情况。重点研究了地方性寺院的经济状况、僧侣的社会身份(如“公使户”的免税特权),以及禅宗思想在河西走廊的早期传播模式。 非汉传宗教的证据链: 对嚒 தன்மை教(祆教)、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摩尼教文书进行了细致的语言学和图像学分析。探讨了这些外来宗教如何在当地社会中争取信徒,尤其是在官府的支持或限制下的生存状态。 俗信与巫术的交织: 深入剖析了民间普遍存在的祈福、禳灾的“杂抄”类文书,揭示了官方推崇的佛教正统叙事之下,底层民众所依赖的巫术信仰和本土神祇崇拜。 第五部分:语言文字的演变与文字接触 文书载体本身就是语言学研究的宝库。本书在文字学和语言学领域贡献显著。 中古汉语的方言面貌: 通过对敦煌和吐鲁番出土的世俗文书(信件、账簿)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的分析,重建了中古汉语在西北方言区的具体面貌,为中古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口语化证据。 多语种共存的语言景观: 重点对佉卢文、古突厥文、梵文、吐蕃文等非汉文文书进行了释读和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语言在官方场合、商业交易和宗教传播中的使用频率和功能分工,展现了西域作为国际性舞台的语言复杂性。 结语:历史的重建与未来展望 《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就,并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对部分模糊不清的文书进行了再辨识。本书不仅是历史文献的汇编,更是对中古时代中国西部边疆社会进行整体性、多学科交叉考察的典范之作,为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之开阔,实在令人称赞。它显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固定的学科范畴内,而是巧妙地将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乃至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当我读到作者在分析某一历史文献的用词习惯时,竟然能够迅速关联到遥远地域的同源文化现象,这种跳跃式的思维联结,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认知框架。它不是孤立地讨论一个出土文献,而是将其置入一个宏大的文明交流与演变的网络之中去考察,让人深感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性,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结构极其严谨,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每一章节的展开都建立在前一节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找不到可以轻易被推翻的薄弱环节。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他并非一味地提出一家之言,而是广纳群议,清晰地梳理了不同学派的核心观点及其论据,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研究在哪些方面是对现有成果的补充或修正。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高标准的学术训练。

评分

在细节处理上,这本书的功力实在深厚得让人佩服。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原始材料时,对于一些罕见或难以辨认的词汇,不仅提供了标准的释读,还附带了详细的注释,解释了做出此种判断的语言学依据。这种对文本细致入微的“微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很多时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词汇背后,可能隐藏着重大的历史信息偏差,而这本书似乎总能捕捉到这些微妙的信号。对于一个希望深入到文本底层逻辑的求知者来说,这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才是衡量一部学术著作价值的黄金标准。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类研究性的专著会是一堆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读起来会非常枯燥,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深奥的学术观点,转化为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读起来竟有一种抽丝剥茧的乐趣。特别是对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场景的描摹,简直就像是透过历史的尘埃,看到了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例如,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宗教仪式日常记录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考据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心理结构,读完后让人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更具人情味的修正。这使得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被其流畅的逻辑和生动的论述所吸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深色调,配上手写体的书名,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也很考究,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过于粗糙的纸张,内页的印刷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文摹本图片,也能辨认出细微的笔触和墨痕。装订方面,平装的书脊处理得十分到位,即便是新书也能轻松翻开阅读,不必担心书页松散的问题。我想,一个优秀的文本,它的物质载体也应当与其内容相匹配,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著作应有的尊重。从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专业性与匠心。

评分

不错送货及时,留着慢慢看,搞活动很划算

评分

质量很好,内容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送货及时,留着慢慢看,搞活动很划算

评分

武大老教授的作品

评分

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装帧精美,很用心思。不错。

评分

物美价廉,快递给力,支持京东。

评分

书不错,买来收藏,有空就看看。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