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运用法律处理日常事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普遍。但法律本身所固有的专业术语,对一般人而言学法的难度更大。为了便于读者学法,我们组织力量编写了这套案例读本,旨在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内涵。“工作”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也是人们得以更好地生活的主要途径。但是,作为劳动者,对自己在工作中享有的权益大多知之甚少,比如签订劳动合同应注意哪些问题;对于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对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法律有哪些保护;劳动者有哪些合法的福利待遇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去了解,了解劳动法给了劳动者哪些权利,为劳动者提供了哪些保障,如此才能让我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让我们的生活顺利而又轻松。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而案例是法律适用的结果。因此,案例为我们理解法律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抽象的法律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学习案例,我们可以知道,法律语言如何成为我们的生活语言,从而更好地理解立法的精神实质;通过学习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应该怎样恰当处理与应对;通过学习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当权益正在受到侵犯时,可以用哪些法条去维护权益;通过学习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别人是怎样吃亏上当的,应该如何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实践是法律的生命力所在,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初步了解一些劳动合同法律知识,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并获得更为充分的救济。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劳动法》的条文为主线,结合相关司法解释,配以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介绍了法条适用中的常见情形。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我国劳动法的主要规定和注意事项,在符合法律的情况下处理好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最大程度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相信,本书一定能帮助读者朋友深入领会法律精神,真正学好法,用好法!
作者简介
七五普法图书中心,是中国法制出版社的内设机构,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专业编辑、法学教授及实务人员组成。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救民于水火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
目录
第一章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
企业可以拒绝录用乙肝病毒患者吗? 11
不签订劳动合同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吗? 13
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如何确定劳动关系是否存在? 15
没有公司公章的劳动合同有效吗? 17
录用通知书可以随意撤销吗? 18
劳动合同可以在试用期后签订吗? 20
劳动合同中可以要求女职工工作期间不结婚吗? 21
用他人身份证签订劳动合同,受法律保护吗? 23
能否以分公司的名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25
企业必须与老职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吗? 26
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具备哪些条件? 28
劳动合同能否按约定自动延续? 30
公司能和退休再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吗? 31
劳动合同中能否约定工伤自负条款? 33
企业可以用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吗? 36
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能否向其收取培训费? 38
员工家属代签的劳动合同有效吗? 40
非全日制工作需要订立劳动合同吗? 41
劳务派遣单位可以向劳动者收取服务费吗? 43
连续用工期间可以订立多个派遣协议吗? 44
任何工作岗位都可以使用劳务派遣人员吗? 46
劳务派遣公司可以招用临时工吗? 48
企业一定要和员工签订集体合同吗? 49
集体合同签订后入厂的职工能否享受该合同规定的待遇? 51
第二章试用期
试用期内企业与劳动者签订试用合同还是劳动合同? 54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吗? 56
劳动者试用期内辞职是否要向用人单位支付服务期违约金? 57
新技工培训期长,可以将试用期设定为一年吗? 59
试用期可以归零,重头再来吗? 61
劳动合同中未约定试用期,工资应如何发放? 63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吗? 65
非全日制用工可以约定试用期吗? 66
试用期内未完成任务就没有工资吗? 68
我国法律对试用期的约定有限制吗? 69
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可以约定试用期吗? 71
用工单位有义务培训劳务派遣人员吗? 72
第三章 工资
企业“包吃包住”,工人工资可不可以为全厂最低? 74
最低工资包括福利待遇吗? 75
员工的工资可以低于最低标准工资吗? 77
试用期工资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吗? 79
企业能否用实物充抵奖金? 81
经济补偿是按基本工资计算吗? 84
女职工怀孕,可以按其工作量发工资吗? 85
身体有残疾就不能同工同酬吗? 87
企业停产期间应该给工人支付工资吗? 88
员工拒绝加班单位可以扣发其工资吗? 90
如何计算非全日制用工的薪酬? 91
用人单位永远不能对劳动者调岗降薪吗? 93
劳动者自愿加班,用人单位还需要支付加班费吗? 95
企业内待岗富余人员也应该发工资吗? 97
劳动者工资应当参照公司注册地还是实际上班地的标准支付? 98
用人单位未按约发工资劳动者怎么办? 100
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由谁付? 102
跨地区劳务派遣中,劳动者的工资应按哪里的标准发放? 104
劳务派遣员工的加班费应由谁来发放? 106
劳务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险应由谁缴纳? 107
劳务派遣人员是否应与用工单位的员工享有同样的工资标准? 109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为了完成定额而加班可以要求加班费吗? 112
法律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114
业务员周末加班可以要求发加班费吗? 115
用人单位安排补休后,员工还能要求支付加班费吗? 117
企业在对设备进行紧急检修时能否让职工超时加班? 119
工程公司能否自定实行“综合计时工作制”? 121
企业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让职工加班,合法吗? 123
工人春节期间加班工资如何计算? 125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就没有加班费吗? 127
让计件工人加班是强迫工人劳动吗? 129
新员工工作半年可以休年假吗? 131
离婚职工的探亲假如何确定? 133
女职工休了产假还能享受探亲假吗? 135
再婚夫妻能否享受婚假? 136
第五章劳动安全和保护
工厂安全设施不达标致员工受伤怎么办? 138
用人单位可以不提供劳动保护用品吗? 140
生产任务重,女职工的产假可以减吗? 141
用人单位是否应当给怀孕流产的女职工一定时间的产假? 143
企业有义务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吗? 144
企业需要定期对未成年工进行体检吗? 146
俱乐部可以让小孩子做门童吗? 148
怀孕女职工有权拒绝从事含有毒有害的工作吗? 150
劳动者外出务工期间患职业病如何处理? 152
第六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吗? 154
未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工伤事故应向谁索赔? 155
试用期间发生意外是否属于工伤? 157
员工违规操作致伤,是否属于工伤? 159
因工受伤可以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又报销医疗保险吗? 161
企业能否把员工的社会保险折合成现金实发下去? 163
职工酒后驾车出车祸产生的医疗费应由医疗保险中支付吗? 165
值班工人为他人利益受伤也算工伤吗? 167
人民警察在工作中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待遇? 169
拒绝治疗的工伤职工,可以停止其工伤保险待遇吗? 171
负交通事故全责,就不能被认定为工伤吗? 172
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伤赔偿应由派遣单位还是用工单位承担? 174
经济效益不好的单位如何缴存住房公积金? 176
第七章劳动合同解除
员工上班时间微信私聊,可以解聘吗? 178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规章制度变更劳动合同吗? 180
拒绝接受工作安排的劳动者,可以解聘吗? 182
劳动合同期间考研究生要支付违约金吗? 183
怀孕是女职工劳动合同的“保护伞”吗? 185
员工利用公司秘密牟取私利可以立即解聘吗? 187
总经理可以要求员工当场离职吗? 189
上班路上出车祸导致无法正常工作,可以将其解聘吗? 192
“末位淘汰制”能成为公司解雇员工的合法理由吗? 194
依单位规章将员工解雇还要给其经济补偿吗? 196
企业能否与内退职工解除劳动合同? 198
医疗期未满,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吗? 200
临时工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不续签合同要给其经济补偿吗? 201
用人单位能否解聘涉嫌犯罪的劳动者? 203
用人单位能否解聘雇用他人代为劳动的劳动者? 206
劳务派遣人员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吗? 208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与劳务派遣人员之间的合同吗? 209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否支付劳动者赔偿金? 211
用人单位监禁职工强迫劳动,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213
用人单位殴打劳动者将会受到什么惩罚? 214
因承包人违反劳动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216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的经济补偿标准是什么? 218
因用人单位违法终止劳动合同后导致合同实际无法履行,劳动者该怎么办? 220
用人单位违反了集体合同的规定,应当谁来维护工人的权益? 222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因任务完成而终止的,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吗? 224
第八章 劳动争议处理
公司总经理与员工的矛盾属于劳动争议吗? 226
劳动争议已经提请仲裁,企业能否要求和解? 228
关于“加班加点”的劳动争议是一裁终局吗? 230
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员工不执行,公司能够强制执行吗? 232
企业能否就劳动争议直接向法院起诉? 234
劳动者辞职一年后提请劳动仲裁要求补发工资,合法吗? 236
劳动争议正在劳动仲裁中,人民法院可以先予执行吗? 238
劳动者辞职后需要退还公司培训费用吗? 240
服务期与劳动合同期限相冲突怎么办? 242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吗? 243
服务期内劳动者解除合同必须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吗? 245
劳动者因营私舞弊被解聘,对其未履行的服务期应承担什么责任? 246
职工跳槽到外省工作,之前所交纳的养老保险怎么办? 248
单位没有为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职工生病后的医疗费由谁承担? 250
工伤保险费能由职工个人缴纳吗? 251
我国法律对失业保险费的缴纳是如何规定的? 253
女职工因生育引发其他疾病的医疗费能否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254
单位迟延缴纳社保产生的滞纳金可以让职工承担吗? 256
职工有权要求单位公开社会保险费缴纳明细吗? 257
前言/序言
深度解析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关键挑战与创新实践 ——一部聚焦组织效能、人才战略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著作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讨当代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并系统性地阐述创新解决方案的权威指南。它跳脱出单一职能领域的局限,以宏观视角审视组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全球化重塑下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如何构建高韧性、高效率、可持续增长的现代企业”这一核心命题展开,为企业高层决策者、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志于成为未来领导者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套既具前瞻性又可操作的知识框架与实践工具。 第一部分:组织架构的适应性重塑与精益运营 在 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正面临效率瓶颈。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适应性组织(Adhocracy)的构建原则,探讨了如何通过去中心化决策、敏捷团队(Agile Squads)的嵌入以及跨职能协作机制,加速组织对市场信号的反应速度。 章节一:解构僵化的层级结构: 详细对比了传统职能部门制、事业部制与矩阵式管理各自的优劣,并重点分析了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中,基于项目或价值流的“平台化组织”模型如何有效减少内部沟通损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我们引用了多家跨国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重构其内部权力与信息流动的真实案例,揭示了组织扁平化过程中权力真空的规避策略。 章节二:精益管理在非制造领域的深化应用: 本章超越了传统制造业的范畴,探讨了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如何渗透到知识工作、研发流程乃至客户服务流程中。重点阐述了“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在识别和消除企业运营中隐形浪费(如无效会议、重复审批、信息孤岛)方面的实用技巧。此外,如何利用看板系统(Kanban)管理知识工作流,确保关键交付物(Deliverables)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章节三:企业韧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的构建: 韧性不再是危机后的恢复力,而是对冲击的预判、吸收和快速适应能力。本部分引入了“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方法论,指导管理者如何构建多重风险应对预案,特别是针对供应链中断、关键人才流失和突发公关危机等高影响事件,建立快速反应和资源重新分配机制。 第二部分:人才资本的激活与未来领导力模型 人才是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吸引、培养、激励并留住顶尖人才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应对“千禧一代”与“Z世代”员工对工作意义和灵活性的新需求。 章节四:重新定义绩效管理:从评估到持续发展: 批判性地分析了传统年度绩效考核的局限性,提出了“持续反馈模型”(Continuous Feedback Model)与“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s)的有效结合策略。强调了绩效管理的重心应从“问责”转向“赋能”,并探讨了如何设计与员工的个人成长路径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 章节五:技能差距的预测与内部人才市场的构建: 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企业面临的不再是短期的招聘难,而是长期的技能过时风险。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预测未来三到五年的关键技能需求,并阐述了“内部人才流动平台”的搭建,鼓励员工跨部门项目参与和技能再培训(Reskilling/Upskilling),将内部流动视为比外部招聘更具成本效益和文化粘性的解决方案。 章节六:包容性领导力与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 创新源于观点的碰撞,而观点的自由表达依赖于高度的心理安全感。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包容性领导力(Inclusive Leadership)的实践维度,包括如何识别和消除隐性偏见(Unconscious Bias),以及如何通过高管的示范作用,营造一个允许失败、鼓励坦诚对话的企业文化环境。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心理安全度量指标”供企业参考。 第三部分: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协同与数据伦理 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技术部门的项目,而是公司层面的战略重构。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如何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并应对数据驱动决策所带来的治理难题。 章节七:从技术堆栈到业务价值链重塑: 区分了“数字化”与“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差异。本章指导读者如何从客户体验出发,识别哪些核心业务流程必须被重构而非仅仅被自动化。探讨了“云原生”思维如何影响企业的IT架构决策,并强调了业务部门与IT部门间打破壁垒、共同进行价值创造的必要性。 章节八:数据治理、透明度与可解释性AI(XAI): 随着数据资产价值的攀升,数据治理成为企业稳定运营的基石。本章重点讨论了数据主权、隐私合规的全球趋势,并引入了“可信赖AI”的概念。对于决策依赖算法的企业,如何确保模型的透明度(Transparency)和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避免“黑箱决策”引发的合规风险与信任危机,是本章的理论和实践重点。 章节九:生态系统思维与开放式创新: 在复杂市场中,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本章倡导企业构建强大的外部生态系统,包括战略合作、风险投资(CVC)以及与初创企业的深度整合。探讨了如何设计有效的“共创”(Co-creation)机制,在保持核心技术壁垒的同时,吸纳外部的颠覆性创新,实现价值的指数级增长。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空泛的管理理论,融入了大量跨行业、跨地域的深度案例分析,如硅谷科技巨头的产品组织变革、欧洲制造业的工业4.0实践、以及亚洲金融科技公司的敏捷转型路径。每章末尾均设有“行动清单”和“领导者反思模块”,旨在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可执行的管理实践。它不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是一份为应对未来挑战而精心设计的战略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