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德意志古典法学
德意志法哲学系列
理清德意志古典法学来龙去脉,旁及之前于之后德国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的发展,展示德意志古典法学致思方向和基本品质
梳理凯尔森基础规范的抽象理论,解读近现代欧盟法律理论面临新现象,经典抽象理论与当代法律事务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
本书主要关注于法的拘束力的根据或来源问题。作者认为,*先,在对于凯尔森学说的理解过程中,基础规范的预设可以被认为是建构了实定法的规范性来源,其次,这种对于凯尔森学说的理解提出了超国家的和可以直接适用的法以及其它规范的正当性问题。围绕基础规范所存在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如下问题的回答而获得解决:(1)谁预设了基础规范?(2)可以采取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为基础规范做辩护吗?(3)这个预设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本书对于哈特的学说进行了考察,认为内在视角的观点本身是摇摆不定的,并且认为,法律论证的*终尺度在于大众对于法律的观点。在本书的*后一部分,作者对欧洲法庭同各成员国的法庭之间的关系中所隐含的危机进行了考察,认为,本书第二部分中所提出的基础规范作为法律论证的基本预设的观点在当下时期可以通过引入民主制来发挥效力。
作者: [瑞典]宾德瑞特(Uta Bindreiter)译者李佳,湘潭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律师;研究领域:西方法哲学,西方法律思想史。
译者:李佳 湘潭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律师;研究领域:西方法哲学,西方法律思想史。
不从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入手,亦不从流行的概念体系入手,而从德意志古典作品中政治法理的疏释入手,讲述政法学问和道理,引导有关政治法理之独立思考。
缘起/ⅰ
“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出版说明/ⅰ
致谢/ⅰ
中译本说明/ⅰ
缩 略 语 表/ⅰ
导读/
1.著述要旨/
2.术语和学说/
2.1有效性/
2.2可适用性 /
2.3合法性/
3.方法和限定/
4.结构/
第一部分传统理论:凯尔森v.哈特
导论/
第一章凯尔森的基础规范学说/
简介/
1.1纯粹法学中的基础规范(1960年)/
1.1.1行为规范和/或资格规范/
1.1.2“有效性的基础”与“有效性的证成”/
1.21960年之后凯尔森对其学说的解释/
1.2.1“论法律有效性的基础”(1960年)/
1.2.2“法律的自我规定”(1963年)/
1.2.3“宪法的功能”(1964年)/
1.2.4“斯通教授与纯粹法学”(1965年)/
1.3小结/
第二章哈特的承认规则学说/
简介/
2.1承认规则——一个资格规则,一个概念规则,还是一个义务强加规则?/
2.1.1一个资格规则?/
2.1.2一个概念规则?/
2.1.3一个义务强加规则?/
2.2承认的瞬间/
2.3小结/
第三章学说的选择/
第二部分法律意识
第一章基础规范的预设(Ⅰ)/
1.1凯尔森关于基础规范遵守主体的观点/
1.2“预设”的重构/
1.2.1佩策尼克:基础规范的转化/
1.2.2拉兹:法律人/
1.3基础规范预设所产生的结果/
1.3.1凯尔森的术语/
1.3.2对“应当”的描述性提及/
1.3.3对“应当”的描述性使用/
第二章基础规范的预设(Ⅱ)/
2.1认知的内在性与意志的内在性/
2.2“坚定的”法律陈述与“超然的”法律陈述/
2.3“融合的”模式/
2.3.1“融合模式”的标准/
2.3.2“主流律师”的观点/
第三章总结和结论/
第三部分凯尔森和后凯尔森时期
导论/
第一章规范的冲突/
简介/
1.1冲突的类型/
1.1.1逻辑上的不兼容性/
1.1.2实践上的不兼容性/
1.1.3规范上的(评价上的)不兼容性/
1.2规范冲突的结果/
1.2.1结果1:相互冲突的两项规范,其中一项
必然是无效的/
1.2.2结果2:相互冲突的两项规范都是有效的,
然而其中只有一项是可适用的/
第二章可直接适用的欧共体法律/
简介/
2.1欧共体法律的宪法化:过程与结果/
2.1.1“欧盟的视角”/
2.1.1.1自治原则/
2.1.1.2优先原则/
2.1.1.3直接适用原则/
2.1.1.4总结和暂时的平衡/
2.1.2欧盟的“基本宪章”/
2.2传统的“法律体系”观v.“欧盟的视角”/
2.2.1一元论视角/
2.2.1.1从一元论视角看自治原则/
2.2.1.2从一元论视角看优先原则/
2.2.1.3从一元论视角看直接适用原则/
2.2.2二元论视角/
2.2.2.1二元论体系/
2.2.2.2二元论对欧共体法律三大原则的
态度/
第四部分为何是凯尔森的基础规范?
导论/
第一章超越国家层次的民主/
第二章欧共体法律的基础规范/
第三章展望/
参 考 文 献/
1.专著、选集等/
2.论文/
3.文集/
4.判例(欧洲法院)/
5.与脚注相关的其他作品/
人 名 索 引/
主 题 索 引/
在有关规范性的起源和演进的众多理论当中,迄今为止发展最为完善的当属凯尔森的“纯粹法学”,它是最丰富且最具逻辑性的理论。凯尔森意图从内部出发重构法律,旨在将法律构建成封闭的、连贯的、动态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是由有等级秩序之分、有约束力的规范组成。但要想这种重构获得成功,凯尔森就必须超越实在法体系,去寻找一个法律之外的、非实在性的规范——基础规范。
……
在有关规范性的起源和演进的众多理论当中,迄今为止发展最为完善的当属凯尔森的“纯粹法学”,它是最丰富且最具逻辑性的理论。凯尔森意图从内部出发重构法律,旨在将法律构建成封闭的、连贯的、动态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是由有等级秩序之分、有约束力的规范组成。但要想这种重构获得成功,凯尔森就必须超越实在法体系,去寻找一个法律之外的、非实在性的规范——基础规范。
基础规范理论出现在凯尔森《纯粹法学》第2版,以及他1960年以后的部分主要著作当中。为了将法律理解为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体系,有必要预设一个基础规范。借助基础规范理论,凯尔森提出了有关规范性来源的合理论证。法律体系中的基础规范,是法律论证过程中一个概念性的前提预设,所以它也被理解成是整个法律体系有效性的终极“根据”。
本书阐述的主题是法律约束力的渊源和基础。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对凯尔森基础规范的抽象理论进行了梳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后凯尔森时期,他以一种辩证发展的视角去理解凯尔森的基础规范,并尝试着解读近现代欧盟(欧共体)法律理论所面临的新现象。作者意在努力保持凯尔森基础规范理论的普适性。因此,本书颇具时代感,不失为将经典抽象理论与当代法律实务进行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本书是作者在瑞典隆德大学的博士论文,隆德大学是瑞典最负盛名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的教学研究高教机构之一,也是世界百强大学。
纯粹法学的独特论证方式,在根本上有别于德意志古典法学的立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德意志古典法学的对立面出现的。之所以迻译此书,正是为了揭示这一实证主义时代集大成的法律思维方式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偏离了德意志古典法学传统,尽管同时我们也有必要意识到,这一体系又是建立德意志古典哲学尤其是新康德主义的哲学思想之上的。
李佳
2013年3月于北京柳芳寓所
刚翻开《为何是基础规范:凯尔森学说的内涵》,我感觉自己像个初次踏入迷宫的探险家。一开始,那些关于“规范”、“效力”和“层级”的讨论,确实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习惯了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而这本书似乎在探讨更宏观、更抽象的东西。但随着阅读的推进,我开始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在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在一层层剥离法律现象的外衣,直击其内在的逻辑骨架。尤其是关于“基础规范”的论述,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整个法律体系的关键。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遵循的每一个法律,每一个决定,最终都指向一个更根本的、不可被追问的起点。这种“不容置疑”的起点,究竟是如何被确立的?它又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约束力?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非常详尽的解答。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一同去思考,去推导。每一个论证都严丝合缝,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处。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用凯尔森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法律的运作。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法律的“为何”远比“是什么”更重要,也让我对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老实说,捧起《为何是基础规范:凯尔森学说的内涵》这本书,我原本预想的会是一次相当艰涩的阅读体验。毕竟“纯粹法学”和“基础规范”这些词汇,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展开。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步步的提问和论证,引导读者进入凯尔森的思想世界。我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辩论现场,跟着作者的思路,一同探讨法律秩序的终极来源。书中对“基础规范”的阐述,并非只是孤立的理论建构,而是紧密联系着对国家、宪法乃至于整个法律体系的理解。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法律原则,思考它们背后的支撑力量。这种“追根溯源”的视角,让我对法律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其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作者的语言风格也相当独到,既有学者应有的严谨,又不失平易近人,使得那些原本高深的理论,在我的理解中逐渐清晰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处理一些关键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深度,它迫使我不断反思,质疑自己原有的认知,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洞见。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智识探索之旅,它拓展了我理解法律的视野,也让我对“规范”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为何是基础规范:凯尔森学说的内涵》,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种“拨云见日”般的清明。我一直认为,法律就是一系列我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但这本书却带我看到了规则背后的“规则”。作者巧妙地将凯尔森的“基础规范”理论,以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法律的既定事实,而是被邀请去探索法律体系的“源代码”。这种对法律秩序根基的追问,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它们究竟是如何被维系的?是什么赋予了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书中对“基础规范”的解释,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的对法律严谨性的追求,以及对逻辑一致性的重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思维的训练,它迫使我跳出具体的法律条文,去思考法律的本质和逻辑。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法律的“基础”是理解整个法律体系的关键。我不再仅仅是法律的遵从者,更是法律逻辑的思考者。
评分这本《为何是基础规范:凯尔森学说的内涵》读起来真是一场智识的冒险。初拿到书,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凯尔森?听起来就跟理论的深处有关。果不其然,开篇就毫不含糊地将我拽入了法律秩序的宏大叙事中。作者并没有像许多理论书籍那样,生硬地抛出概念,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追问的框架——为何是“基础规范”?这个“为何”瞬间点燃了我的好奇心。我发现自己开始反思,法律体系的根基究竟在哪里?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它们的力量源自何处?书中对“基础规范”的层层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严谨的逻辑链条,它不是随意建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凯尔森的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现实世界法律现象的一种深刻洞察。作者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在为我搭建一座理解法律秩序的宏伟殿堂。每一个小章节的论述都像是在一层层揭开面纱,让我对法律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清晰、更根本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举例,它们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能够更好地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实践联系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凯尔森,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法律、如何看待权威的深刻启示。
评分《为何是基础规范:凯尔森学说的内涵》这本书,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过去常常纠结于具体法律条文的适用,而这本书则带领我看到了法律的“底层架构”。作者以一种非常耐心和清晰的方式,阐释了凯尔森“基础规范”的核心思想。我逐渐理解,任何一个法律体系,都必须有一个不被追问的、最高的规范来支撑。这个“最高规范”的存在,对于维持整个法律的秩序和效力至关重要。书中对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法律的逻辑性和统一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条法律,而是能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有机的整体中去理解。作者在解释复杂的理论时,所使用的生动语言和贴切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交流,他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我逐渐领悟了法律的精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秩序性”和“规范性”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也让我对法律的权威来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书是好书,但是京东的包装经常就一个薄塑料袋,书的包装不断下降。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书好书,趁着活动多买一些书,慢慢读
评分书是好书,但是京东的包装经常就一个薄塑料袋,书的包装不断下降。
评分ok很不错!!!!
评分价廉物美,想弄清凯尔森的学说。
评分书是好书,但是京东的包装经常就一个薄塑料袋,书的包装不断下降。
评分价廉物美,想弄清凯尔森的学说。
评分好书好书,趁着活动多买一些书,慢慢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