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刻新韵六辑:河工器具图说(外一种)

古刻新韵六辑:河工器具图说(外一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完颜麟庆 等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河工器具
  • 图说
  • 传统工艺
  • 民俗
  • 历史
  • 文化
  • 工具
  • 古建筑
  • 六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52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2641
包装:软精装
丛书名: 古刻新韵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竖排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古籍爱好者 版画爱好者

1.内容经典,收录《河工器具图说》《海宁石塘图说》两种经典水利著作。2.底本选取精良,制版印刷细致,可读可观。

内容简介

《河工器具图说》分宣防、修浚、抢护、储备四卷,绘图一百四十五帧,收入河工器具二百八十九种,以图谱形式详述治河工程器具的名义、沿革、构造、使用,填补了历来缺少系统河工器具专书的空白。《河工器具图说》在郭成功《河工器具图》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工器具的使用情况,是研究古代水利、建筑、科技的重要著作。《海宁石塘图说》全称为《海宁念汛大口门二限三限石塘图说》,为李辅耀督办石塘工程的系统总结。是书将海塘修筑的每一个工程步骤,乃至施工器具,一一述明,绘图三十四幅,幅系以说,为历代海塘修筑专书中少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①完颜麟庆(1791—1846),字伯余,又字振祥、佛寮等,号见亭,自署长白麟庆,满洲镶黄旗人。麟庆生于“金源世胄,铁券家声”之家,七世祖达齐哈以军功“从龙入关”。嘉庆十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升兵部主事,历任河南开归陈许道、河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湖北巡抚、江南河道总督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督御史、两江总督等。道光十三年,麟庆任江南河道总督,巡视河务十年之久,时称河帅,《河工器具图说》即其任内所成。②李辅耀(1848—1916),字补孝,号幼梅、定叟,晚号和定居士,湖南湘阴人。光绪丙子副贡,官浙江候补道,累官至中书。善绘事,工篆书。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河工器具图说》:跨越时空的工程智慧与技术演进 卷帙浩繁的工程史诗,聚焦中国古代水利科技的巅峰成就 《河工器具图说》并非一部单一的图书,而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深入解读的宏大工程。它以详尽的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现了自先秦至明清数千年间,华夏先民在治理江河、兴修水利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实用技术。全书内容围绕着“器具”展开,旨在通过对具体工具、机械和构筑物的剖析,揭示古代工程实践的精髓。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历史文献的爬梳与工程原理的现代诠释的有机结合。它并非停留在对古籍的简单抄录,而是融入了大量的考证、对比和现代工程学视角的解读,使得古代技术在当代读者面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基础测绘与测量工具的演变 本书首先探讨的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基石——测量技术。这部分详细介绍了从早期的绳墨、标尺到更精密的水平仪、方位仪的演进过程。 绳墨与尺度规范的建立: 剖析了古代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如水准尺、铅垂线,来确定平地和垂直度,以及不同朝代对“尺”这一基本度量单位的官方定义与实际应用中的微小差异。尤其对堤坝坡度和沟渠底部的坡度测量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图解说明。 观象与定位: 深入研究了如“浑天仪”的简化版本在水文测量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特定的星位或太阳高度角来粗略估算时间和方位,这对大型水系规划至关重要。书中对“圭表”测量日影与水流速度的关联进行了详细的图示分析。 特殊地貌的测量器具: 记载了在山地、沼泽等复杂地形中使用的特制工具,例如用于测量深潭水深的“测深锤”的结构,以及在崎岖河床上架设临时基线的技巧。 第二部分:土方工程与筑堤技术 水利工程,尤其是防洪治水,核心在于土方堆筑与加固。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器具与技法。 人工搬运与运输体系: 详细展示了从“輓车”(古代手推车)到大型的“辘轳”(滑轮组)在提升土方和石料中的应用。书中对不同型号的滑轮组的承重力计算模型进行了复原性的推演,解释了为何某些工程能够以人力完成巨大的土方量。 夯筑工艺的机械化: 重点介绍了“夯土机”的结构,包括双人夯、一人夯以及后期出现的更高效的“机械夯”的原理。图示清晰地描绘了夯具的材质、重量以及夯筑过程中“夯点”的交错布置,以确保密实度。书中还收录了关于“灌浆”技术的早期应用,即如何利用特殊的粘合剂(如糯米浆)来增强堤坝表层的抗冲刷能力。 支护与模板技术: 针对河岸坍塌问题,本书细致展现了古代用于临时或永久支撑的木制格架和桩基础系统。对“木笼工程”(如用柳条编织的笼子填充石块)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图示说明,并分析了其在汛期水流冲击下的力学表现。 第三部分:水流调控与取水灌溉器具 治水不仅是防守,更是引导和利用水资源。本书的这部分聚焦于那些实现水流控制和提水的精妙机械。 提水工具的革新: 详尽记录了从最早的“桔槔”到“辘轳提水器”,再到复杂的水车家族。对“龙骨水车”(或称阶梯式提水器)的机械传动结构进行了多角度剖析,解释了其如何通过人力或畜力实现连续、高效的提水作业,以及其齿轮系统在不同转速下的匹配原理。 堰坝与泄洪装置: 对不同类型的水闸和涵洞的构建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图示中详细标注了“闸门”的材质、轴承的润滑与密封处理,以及在水流压力下,锁紧机构如何保障闸门的开启和关闭。尤其关注了历史上著名的泄洪口设计,如“跌水坝”的结构,以消解水流的动能。 河道疏浚与清淤设备: 描述了用于清除河道淤泥的专业器具,如装有齿轮或抓斗的“淘河船”的早期形态,以及固定在河岸边用于人工捞取漂浮物的网具系统。 第四部分:材料科学与构筑物的耐久性研究 古代工程的持久性令人惊叹,本书也试图揭示其背后的材料学知识。 石材的选用与加工: 介绍了古代采石场的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楔子法”、“火烧法”来分离大型石材。对用于水下基础的“抛石”和“堆砌”的技术规范进行了整理。 木材的防腐与选择: 论述了古人在选择用于水工结构的木材(如楠木、杉木)时的经验性标准,以及利用“浸泡法”、“沥青涂覆法”等进行的早期防腐处理技术。 砖瓦与灰浆的配方: 对特定历史时期用于水利工程的特种砖(如空心砖、防渗砖)的烧制工艺进行了推测性还原,并分析了用于砌筑水工结构的灰浆(如三合土、糯米灰浆)的抗水性和粘合强度。 结语:技术遗产的传承与反思 《河工器具图说》不仅是一部工程技术图谱,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博弈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些“器具”的细致考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工程人员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和工具,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生存挑战,这其中蕴含的工程哲学和务实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水利实践,转化为了可理解、可研究、可借鉴的系统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克制,没有过度花哨的封面,一切都显得那么内敛而有质感。翻阅时,能感受到纸张的韧性,墨迹的沉稳,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内容上,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个论断似乎都有据可查,每一个推演都逻辑清晰。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努力搭建起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抽象的古代事物,拉到我们眼前,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知它们的存在和意义。读这本书,更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的深入,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初看书名,还以为是某种精装的古籍重印,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学术的厚重。装帧设计确实很讲究,那种泛着淡淡墨香的纸张质感,让人联想到旧时的书房。然而,真正翻开扉页,才发现这并非纯粹的古籍复刻,而是在古典的韵味中融入了现代的考据和整理。内容上,它似乎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研究,也许是古典文献的梳理,或者是对某种传统工艺的深度挖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处理上的细腻,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一位老先生在灯下为你娓娓道来尘封已久的故事,让人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历史的厚重,又不至于感到枯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文化脉络的重新梳理和呈现,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能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且令人愉悦的。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专注于对某个具体领域的深度剖析,这种“小中见大”的处理方式,反而更显功力。作者的笔触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精准而有力,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默默地在你心里扎下根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偶尔会冒出一些新的理解。对于那些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并渴望在细微之处探寻历史肌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它教会我们,真正的韵味,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经意、最被忽视的角落里。

评分

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些疑惑的,因为这书名听起来太“文绉绉”了,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深晦涩,不太适合我这种业余爱好者。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作者的功力深厚,行文流畅得如同行云流水。他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或历史背景,用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化繁为简”的本事,着实令人佩服。书中对某些概念的阐释,常常会引用一些恰如其分的实例或类比,让人茅塞顿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的迷宫。它不是那种让你囫囵吞枣的书,而是需要你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妙处的佳作。每次读完一个小节,总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提出的观点,那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是其他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是被这书的气质吸引的。那种带着一丝古典气息的书名,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那种追求轰动效应的畅销书,而是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体现。阅读过程,是一种渐入佳境的体验。起初可能需要适应作者独特的语感和节奏,但一旦进入状态,便会沉醉其中。书中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仿佛作者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对各种器物、风俗了如指掌。这种“在场感”,是许多历史类书籍所欠缺的。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让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也不由得多了几分古人的从容与审慎。

评分

古刻新韵系列书,塑封完好

评分

不错好书。。。。。

评分

古刻新韵丛书印刷很精美,这本主要是饮食,很有情趣。

评分

作為一個國學古籍愛好者,我認為該社的這部作品是一部非常值得古籍控購買的書,除了裝幀精美,印刷清晰而且還內容豐富,怎能為之傾囊購回?

评分

很好就很低价去吧催哦怕春节

评分

古人的食谱居然不弱于舌尖上的中国

评分

书好,快递迅速,值得购买。

评分

印刷精美不忍释手

评分

很不错的书,清代钱坫的著作,印刷很不错。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