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5

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研究组 编
图书标签:
  • 科技战略
  • 科技政策
  • 国际关系
  • 创新发展
  • 中国科技
  • 年度报告
  • 科技前沿
  • 政策分析
  • 战略研究
  • 科技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81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48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已成为国家问综合国力竞争 的核心和焦点,有效分析世界科技政策及动态将为我 国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 年度观察(2015)》由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与文献情 报中心组织撰写,由张晓林、胡智慧主编。全书从科 技发展战略与重点、科技规划与布局、科技创新体制 与机制、科技创新政策与措施等方面考察,对世界主 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战略与政策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 跟踪分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新动态 ,总结了各国科技政策调整中的新思想、新趋势,新 战略和新举措。
  本书有助于各级决策管理部门和公众了解近年来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战略与政策发展态势,可 供各级领导干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研 究生及社会公众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观察视角
二、分析框架
三、主要国家科技发展概览
第二章 科技发展战略与重点
一、科技战略与规划的重点目标和方向
二、科技战略与规划的主要政策议题
三、总结
第三章 科技规划与布局
一、科技前瞻
二、科技规划的特点
三、重点科技领域的计划与项目
四、总结
第四章 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
一、宏观科技决策与管理体系
二、科研资助体系
三、科研评估体系
四、科研机构体系
第五章 科技创新政策与措施
一、科技人才政策
二、产业创新政策
三、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
第六章 2014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科技政策新进展
一、美国
二、日本
三、德国
四、法国
五、英国
六、澳大利亚
七、加拿大
八、俄罗斯
九、巴西
十、西班牙
十一、北欧四国
十二、欧盟

前言/序言


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5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2015年度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发展前沿动态、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战略布局演变,以及对全球治理格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严谨的资料收集与细致的比较分析,本书勾勒出年度科技政策的风向标,为理解当前及未来科技竞争态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科技前沿与热点追踪 2015年是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的一年。本部分重点聚焦当年涌现的颠覆性技术领域,并对其技术成熟度、商业化潜力及政策引导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人工智能(AI)的加速发展与伦理考量 2015年,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突破持续扩大,标志着AI正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节点。本书详细考察了谷歌DeepMind、OpenAI(虽正式成立稍晚,但相关思潮已在2015年形成)等顶尖机构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AI在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汽车以及金融风控等领域的初期商业化尝试。同时,我们未回避技术进步伴随的挑战,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对“算法偏见”、“大规模失业风险”以及“强人工智能(AGI)安全”的早期担忧,并梳理了各国政府和智库对AI伦理规范的初步探讨。 二、生命科学的精准革命: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 2015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空前拓展,成为生物技术领域无可争议的焦点。本书不仅梳理了该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更详尽记录了其在农业育种、疾病治疗(如镰状细胞病、某些癌症)中的临床前研究进展。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领域也取得了关键进展,涉及新型生物燃料的生产、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等。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了技术伦理的紧迫性——特别是关于人类胚胎编辑的国际争议和各国监管态度的分化。 三、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技术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压力,2015年是能源政策的关键一年(巴黎协定签署前夜)。本书评估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风能)的成本下降趋势及其对传统能源结构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储能技术(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与规模化挑战)在实现电网稳定的核心作用。此外,核聚变研究的年度进展,特别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也被纳入考察范围,以评估其长期能源潜力。 四、量子计算与信息安全的新格局 量子计算在2015年仍处于“噪音中级量子”(NISQ)设备发展的早期,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量子霸权”的讨论热度不减。本书分析了谷歌、IBM等公司在超导量子比特和离子阱技术路线上的竞争态势。与此紧密相关的是,量子密码学(如量子密钥分发QKD)作为应对未来量子计算机破解现有加密体系的潜在方案,开始受到各国安全机构的重视,并出现了早期的标准化尝试。 第二部分:主要经济体的科技战略布局与政策工具 科技竞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维度。本部分对全球主要科技强国在2015年的战略调整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 一、美国:创新生态的巩固与再平衡 2015年的美国科技战略,体现出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持续支持和对新兴产业商业化的加速推动。本书分析了奥巴马政府在“大挑战”(Grand Challenges)框架下对特定技术领域的倾斜,如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AMP)的深化。同时,重点关注了美国在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方面的移民政策调整,以及对关键基础设施(如网络安全)的联邦投资策略。美国风险投资市场在2015年的高歌猛进,也反映了其创新资本的充沛。 二、欧盟:地平线2020与地缘科技影响力的重塑 欧盟在2015年继续聚焦“地平线2020”计划的实施效果,强调科技与社会挑战的结合。本书评估了其在数字单一市场战略(Digital Single Market Strategy)中对数据流动、平台经济监管的初期设想。与美国相比,欧盟的战略更侧重于制度规范和跨国界的标准制定,尤其是在数据保护和气候技术方面的领导力尝试。此外,我们探讨了欧洲在应对“布鲁塞尔效应”——即通过监管标准输出其科技价值观——方面的努力。 三、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与“双创”浪潮 2015年是中国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核心战略地位的关键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政策的全面推行,极大地激活了民间创新活力。本书详细分析了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引导方向,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我们考察了中国在基础科研投入占比的增长,以及在顶尖科研机构改革方面采取的举措,特别是对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松绑尝试。 四、日韩:聚焦机器人、半导体与材料科学的精细化战略 日本在“第三支箭”安倍经济学框架下,继续强化其在机器人技术和先进材料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本书分析了日本政府如何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推动工业机器人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应用替代。韩国则在半导体(存储器和逻辑芯片)的下一代制程技术上保持高强度投入,并积极培育生物技术集群,以分散对传统电子制造业的过度依赖。 第三部分:科技治理与全球合作的新范式 科技的全球化特征使得治理和合作成为不可避免的议题。本部分探讨了2015年国际社会在科技标准、知识产权以及科技安全方面的互动与张力。 一、网络空间治理的碎片化趋势 2015年,关于网络主权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讨论加剧。本书审视了在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GGE)框架下,各国对于网络空间行为准则的立场分歧,尤其是在国家支持的网络间谍活动和关键基础设施保护问题上。数据本地化要求和跨境数据流动的政策差异,开始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焦点。 二、科技外交与“一带一路”的科技支点 本书分析了2015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科技合作如何被定位为基础设施和贸易之外的“第三支柱”。考察了与沿线国家在电信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技术转移方面的早期合作项目,及其背后的地缘经济考量。同时,评估了美国和欧盟通过高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科技外交策略。 三、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的博弈 在跨国技术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2015年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面临压力。本书探讨了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发展中国家在强制许可和技术转让条款上的诉求,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在双边投资协定(BITs)中对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坚持。关键专利的跨国诉讼和标准必要专利(SEP)的定价机制,成为影响科技产业格局的重要变量。 结论:2015年科技格局的定调 总结来看,2015年标志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了由“基础研发投入”向“生态系统构建”和“伦理治理”并重的新阶段。大国竞争的核心不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领先,而是对未来技术标准制定权、关键供应链控制权以及全球数据治理话语权的争夺。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企业高管提供一个清晰的、基于事实的视角,以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科技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科技政策研究助理,对于如何快速建立起对全球科技政策的整体认知,感到有些迷茫。幸运的是,我的导师向我推荐了《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5》。这本书就像是我进入这个领域的一本“入门圣经”,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宏大世界的窗户。书中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清晰的语言,将2015年全球主要的科技政策动态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不同国家科技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比如,书中对于美国“自下而上”的创新生态和中国“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的比较,以及欧盟在推动区域科技一体化方面的努力,都让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理解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科技政策的制定逻辑和实施方式会有多么大的差异。此外,书中对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等热门技术在2015年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支持的分析,也让我对这些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不太被大众关注但却至关重要的领域,比如科技伦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国际科技合作机制的演变。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科技政策是一个极其庞杂且相互关联的体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更有信心去探索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评分

老实说,当我拿起这本《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5》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科技政策这个领域,很多时候充斥着官方的套话和空泛的口号,很难找到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内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客观的视角,撕开了科技发展背后错综复杂的战略博弈和政策角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国出台了哪些政策,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核心逻辑、预期目标,以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和产生的反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量子计算和基因编辑技术这两大颠覆性技术的政策分析。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国家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伦理规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同策略,并指出了这些策略可能对未来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乃至人类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让我感到尤其振奋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具体案例,比如某个国家是如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顶尖科研人才,或者某个地区是如何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初创科技企业,来佐证其观点。这种“有根有据”的分析,使得这本书充满了说服力,也让我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科技发展并非只关乎实验室里的突破,更关乎国家层面的深谋远虑和精细布局。

评分

如果说过去十年,科技发展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那么《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5》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为我们系统地梳理了这片“花园”的格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对技术本身的描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塑造技术发展的“隐形之手”——科技战略与政策。作者在2015年的年度观察中,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科技发展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和趋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颠覆性技术”政策应对的分析。例如,书中对各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科技政策制定者在面对未知领域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精妙权衡。此外,书中对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改革科研体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来激发活力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认识到,一项成功的科技政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更需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长期的战略远见。这本书以一种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们勾勒出了2015年全球科技政策的“全景图”,让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可能遇到的挑战有了更清晰的预判。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研究者,我一直认为科技发展是影响国家实力和全球格局的关键变量。《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5》这本书,则以一种极为宏观和深刻的视角,展现了科技战略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紧密联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描述各国在科技领域的“军备竞赛”,而是深入探讨了科技政策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对2015年全球主要科技强国在关键战略领域的政策布局分析,揭示了各国如何在人才、资本、技术、标准等多个层面展开博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技术主权”和“科技民族主义”的讨论感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权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全球科技合作和贸易带来的影响,让我对当前国际科技格局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科技政策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地缘政治考量。它让我意识到,科技政策的制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战略问题。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大势。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全球科技发展动向,并且深耕于政策研究的业内人士,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并深入剖析历年科技战略与政策演变的著作。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年度观察2015》,那种惊喜之情难以言表。它没有陷入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以一种极为扎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撑,将2015年度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战略布局、政策调整、关键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体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过程中,不仅关注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大国博弈”,比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竞争态势,更挖掘了许多在地区性发展、特定产业扶持、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的细微之处。举个例子,书中对欧洲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科技方面的政策组合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其与美国在硅谷创新生态的维护和中国在“互联网+”战略的推进进行了生动对比,这让我对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优劣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科技发展战略上的探索,也给予了足够的篇幅,这对于我们理解全球科技格局的多元化和动态性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思想盛宴”,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洞见,为我个人的研究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