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民俗漫畫

老重慶民俗漫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阿蠻,張明誌 文 著,張明誌 繪
圖書標籤:
  • 重慶
  • 民俗
  • 漫畫
  • 曆史
  • 文化
  • 老重慶
  • 風俗
  • 記憶
  • 地域文化
  • 方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集團 ,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1053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5926
包裝:精裝
開本:24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19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老重慶民俗漫畫》收錄瞭90個與老重慶民俗風情相關的詞條,通過漫畫和民謠的形式來呈現。無論漫畫還是文字都妙趣橫生,形象生動地錶現瞭老重慶的民俗風貌,對於重慶本地人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同時是外地人瞭解重慶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的選擇。

《老重慶民俗漫畫》齣版形式新穎,帶有濃鬱的地方色彩,錶現瞭重慶的民俗文化。在同類多為學術論文或以攝影作品展現的産品群中,本書以漫畫、民謠融閤的形式齣版,更生動、直觀,也更符閤普通大眾讀者的閱讀口味,做到瞭雅俗共賞。

《老重慶民俗漫畫》裝幀精美,給讀者帶來極高的審美享受並具有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20世紀,重慶與全中國一樣,以近乎“飛天”的速度發展變化,以緻很多老城居民都感嘆找不到原來的街巷和輪廓瞭。年輕的人們更難想象重慶城過去的樣子,難以捉摸城門、沙灘、吊腳樓,縴夫、棒棒、剃頭匠,川戲、評書、打更聲,炒米、麻糖、熨鬥糕的原貌及其來源。很多至今仍然留在口語和歌謠裏的重慶民俗,也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其本來的意思是什麼。

“老重慶”張明誌的畫為這座城市留下影像,讓今天的人們得以復原這座城市過去的樣貌。張明誌以他的畫筆記錄下那些啓人遐思的山城原貌、老舊物什、節慶風俗、民歌童謠等等。張明誌的這部《老重慶風俗漫畫》既具有“修誌”般的意義,也具有審美怡情的價值。他的畫,有對曆史場景的描摹,如《老虎竈》《老蔭茶》《大蒲扇》《拉闆車》;有對特定時期人物行為的錶現,如《洗澡》《搓背》《修腳》《挖耳朵》;有對民情風俗給予重慶人心理言行影響的刻畫,如《六月》《胖娃》《雞公叫》《有錢人》。這些畫麵讓人忍俊不禁,使我們在輕鬆的閱讀中感受到民風的純樸與“刁蠻”,從中獲得啓迪。


作者簡介

張明誌,國傢高級工藝美術師,重慶民間藝術傢,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烙畫傳承人。從事重慶本土民間民俗文化的研究及創作工作,堅持以中國民間傳統手工進行創作,如烙畫、剪紙、民俗漫畫。烙畫代錶作:《根》《故土難離》《農傢少年》《黃桷蘭》《城市的誘惑》《森林中的羊群》《假日》《跳街舞的男孩》《十八梯》《臨江門》《嚮日葵》《吊腳樓係列》等。剪紙代錶作:《山城棒棒軍》《三峽縴夫》《古鎮磁器口》《重慶火鍋》《渝中半島》《偏岩古鎮》《高峽齣平湖》《湖廣會館》《晨練》《凱鏇路電梯》。係列作品有《老重慶十二景》《重慶老城門》《重慶古渡口》《重慶古鎮》《重慶吊腳樓》《南岸風光》《曆屆奧運》等。

阿蠻,作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者,中國作傢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協小說創委會副主任,渝中區作協主席。著有長篇小說《依仁巷》《解手》《逆神》《紀年綉》,短篇小說集《消失的山洞》《泥濘的青年》,曆史文化散文集《佛經密碼》《洛陽伽藍記酷譯》《寜廠》《三峽古鎮》《阿蠻重慶筆記》等,曾獲重慶市文學藝術奬、重慶圖書奬、重慶十佳寫書人奬、文化部全國徵文一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序:彆樣風情畫重慶 ................................1

補碗 ............................................6

補鞋 ............................................8

剃頭 ...........................................10

推豆花 .........................................12

推船 ...........................................14

雞毛撣子 .......................................16

打更 ...........................................18

開山 ...........................................20

修傘 ...........................................22

紡綫 ...........................................24

棉花糖 ........................................ 26

掏耳朵 .........................................28

磨刀 ...........................................30

彈棉花 .........................................32

三大步 .........................................34

打鐵 ...........................................36

敲麻糖 .........................................38

箍桶 ...........................................40

補鍋 ...........................................42

綳子床 .........................................44

打磨 ...........................................46

背夫 ...........................................48

爆米花 .........................................50

補篾席 .........................................52

賣藝 ...........................................54

黃包車 .........................................56

收廢舊 .........................................58

石雕 ...........................................60

泥瓦匠 .........................................62

木匠 ...........................................64

算命 ...........................................66

畫匠 ...........................................68

炒米糖開水 ...................................70

搓背 ...........................................72

當鋪 ...........................................74

炒闆栗 .........................................76

雜貨鋪 .........................................78

老蔭茶 .........................................80

搬運工 .........................................82

拔火罐 .........................................84

修腳 ...........................................86

評書 ...........................................88

賣燈草 .........................................90

綉女 ...........................................92

抬滑竿 .........................................94

鍾錶匠 .........................................96

牙醫 ...........................................98

拉闆車 ........................................100

金銀匠 ........................................102

倒罐子 ........................................104

蜂窩煤 ........................................106

賣燒餅 ........................................108

糖羅漢 ........................................110

殺豬匠 ........................................112

戲班子 ........................................114

棕葉編 ........................................116

賣黃泥巴 ......................................118

裁縫 ..........................................120

打魚 ..........................................122

白鐵匠 ........................................124

小人書店 .......................................126

拉船 ..........................................128

麵人 ..........................................130

挑水夫 ........................................132

中藥鋪 ........................................134

老虎竈 ........................................136

碾房 ..........................................138

木雕匠 ........................................140

打草鞋 ........................................142

篾匠 ..........................................144

補盆 ..........................................146

鬥雞 ..........................................148

洗澡 ..........................................150

大蒲扇 ........................................152

打糍粑 ........................................154

棒棒軍 ........................................156

火鍋 ..........................................158

熏臘肉 ........................................160

雞公叫 ........................................162

吃麻糖 ........................................164

六月 ..........................................166

推磨 ..........................................168

有錢人 ........................................170

城門高 ........................................172

老天爺 ........................................174

黃絲螞螞 ......................................176

點子梅堂 ....................................178

老太婆 ........................................180

小螺螄 ........................................182

胖娃 ..........................................184

紅蘿蔔 ........................................186

後記 ..........................................188


前言/序言

序:彆樣風情畫重慶

阿 蠻

在過去的20世紀,重慶與全中國一樣,以近乎“飛天”的速度發展變化,以緻很多老城居民都感嘆找不到原來的街巷和道路瞭。年輕的人們更難想象重慶城過去的樣子,難以捉摸城門、沙灘、吊腳樓,縴夫、棒棒、剃頭匠,川戲、評書、打更聲,炒米、麻糖、熨鬥糕的原貌及其來源。很多至今仍然留在口語和歌謠裏的重慶民俗,也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其本來的意思是什麼。

幸好還有一批生於斯長於斯,一輩子與這座城市為伴的“老重慶”,熱心於為城市留下影像、記錄曆史,纔讓今天的人們得以通過他們的眼睛窺斑見豹,觸發想象的靈感,復原這座城市過去的樣貌。張明誌就是這樣一個“老重慶”。他以一顆赤子之心,傾注全部熱愛,通過數十年的觀察、體會、感悟、思索,以及傷痛和眼淚,以天纔的畫筆記錄下那些啓人遐思的山城原貌、老舊物什、節慶風俗、民歌童謠等等。常言說“盛世修誌”,目的在於存史、資政、教化,實際就是從我們自身的曆史中汲取營養,以興利除弊,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對於重慶這座曆史文化名城而言,張明誌的這部《老重慶民俗漫畫》既具有“修誌”般的意義,也具有審美怡情的價值。我們看到,他的繪畫本身就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首先是對曆史場景的描摹真實而細緻,如《老虎竈》《老蔭茶》《大蒲扇》《拉闆車》之類。其次是對特定時期人物行為的錶現充滿機智和幽默,如《洗澡》《搓背》《修腳》《掏耳朵》等等。再次是對民情風俗給予重慶人心理言行的影響刻畫到位、入木三分,如民謠中的《六月》《胖娃》《雞公叫》《有錢人》。有些畫麵讓人忍俊不禁,使我們在輕鬆的閱讀中感受到民風的純樸與“刁蠻”,從中獲得

啓迪。

作為“老重慶”的一員,我跟張明誌有著幾乎相同的生活軌跡,都齣生在渝中區解放碑地區,由長江、嘉陵江養育長大。雖然之前互不認識,卻因“非遺”之緣最終走到一起。張明誌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烙畫”的代錶性傳承人,我從事“非遺”項目的普查保護和文學創作。張明誌曆盡艱辛,始終堅守傳統美術的心靈傢園,始終堅持從本土文化中汲取藝術營養,以自己的方式錶達對故鄉的摯愛。對此,我深為感動,欽佩畫傢的努力,贊賞他的滿腔熱情和天纔繪畫,也期待他有更多更美的構思和創造來圖說重慶。

事實上,重慶還有很多已經消失和將要消失的獨特風情,譬如“留長辮子”的電車,自行爬坡的纜車,嘉陵江邊集會的木船,長江上放灘、乘浪、吊舵,鑽漩渦的冒險,還有拍畫、丟磚、修“房子”、滾鐵環、抽陀螺、賭甘蔗、官兵捉強盜等堪稱另類的遊戲,以及更多的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等。這些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遺産,既是這座城市的根和魂,也是啓迪我們心智、推動城市創造發展的不竭之源,永遠值得迴憶和繼承。

我們期待著張明誌,期待著更多的藝術傢的創造性勞動,期待著重慶嚮世人展示齣更多既屬於曆史,也屬於這個時代的綽約風姿。



《光影織錦:老重慶的煙火人間》 這是一個關於時光的故事,關於一座城市的記憶。沒有史詩般的宏大敘事,也沒有離奇麯摺的情節。它隻是緩緩地,用一種溫情脈脈的筆觸,勾勒齣老重慶那些尋常巷陌裏,最鮮活、最生動的生活片段。 想象一下,當晨曦的第一縷陽光穿透霧靄,輕柔地灑在依山而建的吊腳樓上,炊煙裊裊升起,喚醒瞭沉睡的城市。在這個故事裏,你將遇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麵孔:穿著油紙傘,在濕滑的青石闆路上小心翼翼行走的阿婆;挑著擔子,一路吆喝著“磨剪刀嘞,嚓嚓嚓”的補鍋匠;以及在碼頭上,汗珠滾滾,卻依然爽朗笑著的縴夫。他們是這座城市的基石,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 這裏有聲音,有味道,有觸感。你仿佛能聽到江邊船隻汽笛的長鳴,聞到街頭巷尾小吃攤飄齣的麻辣鮮香,感受到陽光曬暖的青瓦的粗糙。這些細節,被小心翼翼地拾掇起來,串聯成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 故事從那蜿蜒麯摺的巷道開始。巷子就像城市的毛細血管,連接著韆傢萬戶。狹窄的空間裏,鄰裏之間的熱情毫不吝嗇。傍晚時分,各傢各戶的門闆都會被推開,涼席搬齣來,孩子們在巷口追逐嬉戲,大人們則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傢長裏短。話題或許是今日菜價的漲跌,或許是街頭新來的理發師手藝如何,又或許是茶館裏新評書先生的段子。這些瑣碎卻又真摯的交流,編織瞭最溫暖的人際關係網。 再往深處走,便是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老建築。它們形態各異,或古樸典雅,或粗獷有力,每一處都訴說著往昔的故事。你看那飛簷翹角,那是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你看那雕梁畫棟,那是匠人對美的追求;你看那斑駁的牆體,那是時光留下的印記。它們靜靜地佇立著,仿佛一位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無聲地講述著這座城市的變遷與不屈。 碼頭,是老重慶最熱鬧的場所之一。江水滔滔,船隻往來。早晨,漁夫們滿載而歸,新鮮的江魚在竹簍裏活蹦亂跳;白天,貨物裝卸,人聲鼎沸;傍晚,商販們討價還價,一派繁忙景象。這裏是連接內外的重要樞紐,也是無數傢庭生計的來源。那些在碼頭上辛勤勞作的身影,構成瞭城市最堅韌的生命力。 茶館,則是老重慶的另一個重要“社交空間”。一張方桌,幾條長凳,一壺蓋碗茶,便是半日的時光。人們在這裏品茗論道,聽戲擺龍門陣。從國傢大事到個人瑣事,無所不談。茶館裏充滿瞭各種各樣的聲音:評書先生抑揚頓挫的講述,戲迷們時不時的叫好,還有三五成群的食客低聲交流。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麯獨特的城市交響樂。 你也會看到那些傳承下來的手藝。比如,那些在街邊認真敲打著銅鍋的銅匠,他們的技藝精準而嫻熟;還有那些在簡陋的鋪子裏,用巧手為人們縫補衣裳的裁縫,他們的針腳裏飽含著對生活的尊重。這些傳統的手藝,是老重慶智慧的結晶,也是不曾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當然,這個故事裏少不瞭那些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逢年過節,傢傢戶戶張燈結彩,空氣中彌漫著節日的喜悅。春節時的舞龍舞獅,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中鞦節的賞月品餅,每一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習俗和熱鬧的場麵。還有那些街頭巷尾的小吃,熱氣騰騰的擔擔麵,香脆可口的鍋盔,甜而不膩的涼粉,它們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承載著無數迴憶的味蕾符號。 這個故事,沒有刻意去渲染艱辛,也沒有迴避現實的磨礪。它隻是用一種平實的視角,展現瞭生活原本的樣子。在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或許沒有如今這般物質豐裕,但他們擁有的是一種更加淳樸的情感,一種更加緊密的社群聯係,以及一種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和堅韌。 《光影織錦:老重慶的煙火人間》,邀請你慢下來,走進那些泛黃的老照片裏,走進那些塵封的記憶深處,去感受一座城市曾經的溫度,去聆聽它最真摯的心跳。它或許勾不起你對具體人物事件的直接聯想,但它能夠讓你在字裏行間,觸摸到一種時代的氣息,一種生活的質感,一種屬於老重慶獨有的,溫潤而深沉的底蘊。它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上麵描繪的,是普通人的悲歡離閤,是歲月靜好的瞬間,是這座城市從未改變的靈魂。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的很多生活習慣和文化基因,都深深地根植於過去。而《老重慶民俗漫畫》這本書,正好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迴溯根源的絕佳機會。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今天會有一些特定的飲食偏好,為什麼我們對某些習俗有著特殊的感情,為什麼我們身上會流淌著某些血液中的特質。這些,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它不僅僅是一本漫畫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我們自身文化淵源的百科全書。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對細節的把控。我仔細觀察每一幅畫麵,都能發現一些令人驚喜的小細節。比如,人物的服裝,雖然是漫畫,但依然能看齣那個年代的特色;街邊的招牌,雖然模糊,卻隱約可見老字號的名字;甚至連牆角漏雨的痕跡,都畫得真實可感。這些細緻入微的描繪,無不體現瞭作者對老重慶深厚的感情和對曆史的高度尊重,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日常生活有瞭更深入的瞭解。

評分

老實說,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並沒有太高的期待,總覺得漫畫可能隻是淺顯的描繪。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是錯誤的。這本書所呈現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畫,更是作者對老重慶民俗深刻理解和細膩情感的錶達。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老重慶,一個充滿人情味、充滿故事的城市。這本書,絕對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和珍藏的作品。

評分

我一直覺得,最好的曆史解讀方式,莫過於將那些沉睡在史書中的文字,通過生動形象的視覺語言喚醒。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並沒有直接給我灌輸一大堆枯燥的史料,而是用一幅幅漫畫,把老重慶的方方麵麵都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眼前。我看到瞭嬢嬢們在巷子裏扯傢常的場景,聽到瞭挑夫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聞到瞭火鍋店裏飄齣的麻辣鮮香。那種濃厚的人情味,那種生活氣息,是通過文字很難完全傳達齣來的,但在這裏,我卻能真切地感受到。

評分

作為一名在重慶長大但又離開故鄉多年的遊子,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和感動是難以言錶的。它勾勒齣的畫麵,就像是把我遺忘在記憶深處的許多碎片,一一拾起,重新拼湊。我看到瞭小時候在長江邊嬉戲的場景,看到瞭外婆親手做的那些簡單卻美味的食物,看到瞭鄰裏之間那種純粹的友善和互助。作者的畫筆,不僅僅是描繪瞭景物,更是勾勒齣瞭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和生活態度,讓我重溫瞭那些曾經擁有卻又漸行漸遠的美好時光。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本穿越時光的日記,記錄瞭老重慶那些鮮活的生命和感人的故事。我看著畫中的人物,仿佛能聽到他們的笑語,感受到他們的辛勞,體會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作者用漫畫的形式,將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定格下來,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脈搏。我看到瞭那些在碼頭上搬運貨物的工人,看到瞭在茶館裏談天說地的老人,看到瞭在街頭叫賣的小販。他們都是老重慶的一部分,他們的故事,構成瞭這座城市獨特的記憶。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以讓人眼前一亮,那粗獷又不失細膩的綫條,帶著濃鬱的年代感,仿佛瞬間把我拉迴瞭那個熱氣騰騰的老重慶。我是一個對曆史文化充滿好奇的人,尤其喜歡那些藏在尋常巷陌中的故事。拿到《老重慶民俗漫畫》這本書,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翻開書頁,一股紙張特有的墨香撲鼻而來,讓人心生親近。我迫不及待地瀏覽起來,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畫麵或有趣的細節。畫風非常有特色,不是那種刻意追求精緻唯美的風格,而是帶著一股樸實、生動、甚至有點俏皮的勁兒,這恰恰是我認為最適閤描繪老重慶市井生活的方式。

評分

我是一名對藝術錶現形式比較挑剔的讀者,尤其欣賞那些能夠將傳統與現代巧妙結閤的作品。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成功。它選擇瞭漫畫這種現代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來錶現老重慶的傳統民俗,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創意的嘗試。而且,作者的漫畫技巧也相當嫻熟,綫條流暢,色彩運用得當,人物錶情生動,場景構圖閤理,無論是從視覺衝擊力還是藝術感染力上,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愉悅。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每一幅畫都引人入勝。我不需要費力去解讀晦澀的文字,也不需要去想象遙遠的過去,隻需要靜靜地欣賞畫麵,就能感受到老重慶的魅力。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娓娓道來,講述著那些曾經發生在這裏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我享受這種輕鬆的閱讀方式,它讓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年代。

評分

我一直對民俗文化情有獨鍾,總覺得那是構成一個地方獨特魅力的核心。而《老重慶民俗漫畫》這本書,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老重慶民俗世界的大門。從碼頭的勞作景象,到廟會的熱鬧非凡,再到各種傳統節日的習俗,它都用一種輕鬆詼諧又不失莊重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看到瞭久違的川劇臉譜,聽到瞭熟悉的四川方言,品嘗到瞭仿佛就在嘴邊的重慶美食。這些畫麵,讓我覺得那些古老的民俗,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亡,它們依然鮮活地存在於我們心中。

評分

非常不錯,值得推薦,重慶人的驕傲,禮品佳選!

評分

圖文並茂,值得閱讀。

評分

很有趣的一本書

評分

好看,很有意思,圖畫配加上順口溜,不錯、不錯。

評分

好!

評分

圖文並茂,值得閱讀。

評分

圖文並茂,值得閱讀。

評分

非常不錯,值得推薦,重慶人的驕傲,禮品佳選!

評分

很有趣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