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民俗漫画

老重庆民俗漫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蛮,张明志 文 著,张明志 绘
图书标签:
  • 重庆
  • 民俗
  • 漫画
  • 历史
  • 文化
  • 老重庆
  • 风俗
  • 记忆
  • 地域文化
  • 方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053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5926
包装:精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老重庆民俗漫画》收录了90个与老重庆民俗风情相关的词条,通过漫画和民谣的形式来呈现。无论漫画还是文字都妙趣横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重庆的民俗风貌,对于重庆本地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时是外地人了解重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选择。

《老重庆民俗漫画》出版形式新颖,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表现了重庆的民俗文化。在同类多为学术论文或以摄影作品展现的产品群中,本书以漫画、民谣融合的形式出版,更生动、直观,也更符合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做到了雅俗共赏。

《老重庆民俗漫画》装帧精美,给读者带来极高的审美享受并具有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在过去的20世纪,重庆与全中国一样,以近乎“飞天”的速度发展变化,以致很多老城居民都感叹找不到原来的街巷和轮廓了。年轻的人们更难想象重庆城过去的样子,难以捉摸城门、沙滩、吊脚楼,纤夫、棒棒、剃头匠,川戏、评书、打更声,炒米、麻糖、熨斗糕的原貌及其来源。很多至今仍然留在口语和歌谣里的重庆民俗,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其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老重庆”张明志的画为这座城市留下影像,让今天的人们得以复原这座城市过去的样貌。张明志以他的画笔记录下那些启人遐思的山城原貌、老旧物什、节庆风俗、民歌童谣等等。张明志的这部《老重庆风俗漫画》既具有“修志”般的意义,也具有审美怡情的价值。他的画,有对历史场景的描摹,如《老虎灶》《老荫茶》《大蒲扇》《拉板车》;有对特定时期人物行为的表现,如《洗澡》《搓背》《修脚》《挖耳朵》;有对民情风俗给予重庆人心理言行影响的刻画,如《六月》《胖娃》《鸡公叫》《有钱人》。这些画面让人忍俊不禁,使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民风的纯朴与“刁蛮”,从中获得启迪。


作者简介

张明志,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重庆民间艺术家,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传承人。从事重庆本土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及创作工作,坚持以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进行创作,如烙画、剪纸、民俗漫画。烙画代表作:《根》《故土难离》《农家少年》《黄桷兰》《城市的诱惑》《森林中的羊群》《假日》《跳街舞的男孩》《十八梯》《临江门》《向日葵》《吊脚楼系列》等。剪纸代表作:《山城棒棒军》《三峡纤夫》《古镇磁器口》《重庆火锅》《渝中半岛》《偏岩古镇》《高峡出平湖》《湖广会馆》《晨练》《凯旋路电梯》。系列作品有《老重庆十二景》《重庆老城门》《重庆古渡口》《重庆古镇》《重庆吊脚楼》《南岸风光》《历届奥运》等。

阿蛮,作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小说创委会副主任,渝中区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依仁巷》《解手》《逆神》《纪年绣》,短篇小说集《消失的山洞》《泥泞的青年》,历史文化散文集《佛经密码》《洛阳伽蓝记酷译》《宁厂》《三峡古镇》《阿蛮重庆笔记》等,曾获重庆市文学艺术奖、重庆图书奖、重庆十佳写书人奖、文化部全国征文一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序:别样风情画重庆 ................................1

补碗 ............................................6

补鞋 ............................................8

剃头 ...........................................10

推豆花 .........................................12

推船 ...........................................14

鸡毛掸子 .......................................16

打更 ...........................................18

开山 ...........................................20

修伞 ...........................................22

纺线 ...........................................24

棉花糖 ........................................ 26

掏耳朵 .........................................28

磨刀 ...........................................30

弹棉花 .........................................32

三大步 .........................................34

打铁 ...........................................36

敲麻糖 .........................................38

箍桶 ...........................................40

补锅 ...........................................42

绷子床 .........................................44

打磨 ...........................................46

背夫 ...........................................48

爆米花 .........................................50

补篾席 .........................................52

卖艺 ...........................................54

黄包车 .........................................56

收废旧 .........................................58

石雕 ...........................................60

泥瓦匠 .........................................62

木匠 ...........................................64

算命 ...........................................66

画匠 ...........................................68

炒米糖开水 ...................................70

搓背 ...........................................72

当铺 ...........................................74

炒板栗 .........................................76

杂货铺 .........................................78

老荫茶 .........................................80

搬运工 .........................................82

拔火罐 .........................................84

修脚 ...........................................86

评书 ...........................................88

卖灯草 .........................................90

绣女 ...........................................92

抬滑竿 .........................................94

钟表匠 .........................................96

牙医 ...........................................98

拉板车 ........................................100

金银匠 ........................................102

倒罐子 ........................................104

蜂窝煤 ........................................106

卖烧饼 ........................................108

糖罗汉 ........................................110

杀猪匠 ........................................112

戏班子 ........................................114

棕叶编 ........................................116

卖黄泥巴 ......................................118

裁缝 ..........................................120

打鱼 ..........................................122

白铁匠 ........................................124

小人书店 .......................................126

拉船 ..........................................128

面人 ..........................................130

挑水夫 ........................................132

中药铺 ........................................134

老虎灶 ........................................136

碾房 ..........................................138

木雕匠 ........................................140

打草鞋 ........................................142

篾匠 ..........................................144

补盆 ..........................................146

斗鸡 ..........................................148

洗澡 ..........................................150

大蒲扇 ........................................152

打糍粑 ........................................154

棒棒军 ........................................156

火锅 ..........................................158

熏腊肉 ........................................160

鸡公叫 ........................................162

吃麻糖 ........................................164

六月 ..........................................166

推磨 ..........................................168

有钱人 ........................................170

城门高 ........................................172

老天爷 ........................................174

黄丝蚂蚂 ......................................176

点子梅堂 ....................................178

老太婆 ........................................180

小螺蛳 ........................................182

胖娃 ..........................................184

红萝卜 ........................................186

后记 ..........................................188


前言/序言

序:别样风情画重庆

阿 蛮

在过去的20世纪,重庆与全中国一样,以近乎“飞天”的速度发展变化,以致很多老城居民都感叹找不到原来的街巷和道路了。年轻的人们更难想象重庆城过去的样子,难以捉摸城门、沙滩、吊脚楼,纤夫、棒棒、剃头匠,川戏、评书、打更声,炒米、麻糖、熨斗糕的原貌及其来源。很多至今仍然留在口语和歌谣里的重庆民俗,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其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幸好还有一批生于斯长于斯,一辈子与这座城市为伴的“老重庆”,热心于为城市留下影像、记录历史,才让今天的人们得以通过他们的眼睛窥斑见豹,触发想象的灵感,复原这座城市过去的样貌。张明志就是这样一个“老重庆”。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倾注全部热爱,通过数十年的观察、体会、感悟、思索,以及伤痛和眼泪,以天才的画笔记录下那些启人遐思的山城原貌、老旧物什、节庆风俗、民歌童谣等等。常言说“盛世修志”,目的在于存史、资政、教化,实际就是从我们自身的历史中汲取营养,以兴利除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张明志的这部《老重庆民俗漫画》既具有“修志”般的意义,也具有审美怡情的价值。我们看到,他的绘画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首先是对历史场景的描摹真实而细致,如《老虎灶》《老荫茶》《大蒲扇》《拉板车》之类。其次是对特定时期人物行为的表现充满机智和幽默,如《洗澡》《搓背》《修脚》《掏耳朵》等等。再次是对民情风俗给予重庆人心理言行的影响刻画到位、入木三分,如民谣中的《六月》《胖娃》《鸡公叫》《有钱人》。有些画面让人忍俊不禁,使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民风的纯朴与“刁蛮”,从中获得

启迪。

作为“老重庆”的一员,我跟张明志有着几乎相同的生活轨迹,都出生在渝中区解放碑地区,由长江、嘉陵江养育长大。虽然之前互不认识,却因“非遗”之缘最终走到一起。张明志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我从事“非遗”项目的普查保护和文学创作。张明志历尽艰辛,始终坚守传统美术的心灵家园,始终坚持从本土文化中汲取艺术营养,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挚爱。对此,我深为感动,钦佩画家的努力,赞赏他的满腔热情和天才绘画,也期待他有更多更美的构思和创造来图说重庆。

事实上,重庆还有很多已经消失和将要消失的独特风情,譬如“留长辫子”的电车,自行爬坡的缆车,嘉陵江边集会的木船,长江上放滩、乘浪、吊舵,钻漩涡的冒险,还有拍画、丢砖、修“房子”、滚铁环、抽陀螺、赌甘蔗、官兵捉强盗等堪称另类的游戏,以及更多的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遗产,既是这座城市的根和魂,也是启迪我们心智、推动城市创造发展的不竭之源,永远值得回忆和继承。

我们期待着张明志,期待着更多的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期待着重庆向世人展示出更多既属于历史,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绰约风姿。



《光影织锦:老重庆的烟火人间》 这是一个关于时光的故事,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没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它只是缓缓地,用一种温情脉脉的笔触,勾勒出老重庆那些寻常巷陌里,最鲜活、最生动的生活片段。 想象一下,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穿透雾霭,轻柔地洒在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上,炊烟袅袅升起,唤醒了沉睡的城市。在这个故事里,你将遇见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穿着油纸伞,在湿滑的青石板路上小心翼翼行走的阿婆;挑着担子,一路吆喝着“磨剪刀嘞,嚓嚓嚓”的补锅匠;以及在码头上,汗珠滚滚,却依然爽朗笑着的纤夫。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基石,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这里有声音,有味道,有触感。你仿佛能听到江边船只汽笛的长鸣,闻到街头巷尾小吃摊飘出的麻辣鲜香,感受到阳光晒暖的青瓦的粗糙。这些细节,被小心翼翼地拾掇起来,串联成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故事从那蜿蜒曲折的巷道开始。巷子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千家万户。狭窄的空间里,邻里之间的热情毫不吝啬。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的门板都会被推开,凉席搬出来,孩子们在巷口追逐嬉戏,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家长里短。话题或许是今日菜价的涨跌,或许是街头新来的理发师手艺如何,又或许是茶馆里新评书先生的段子。这些琐碎却又真挚的交流,编织了最温暖的人际关系网。 再往深处走,便是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建筑。它们形态各异,或古朴典雅,或粗犷有力,每一处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你看那飞檐翘角,那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你看那雕梁画栋,那是匠人对美的追求;你看那斑驳的墙体,那是时光留下的印记。它们静静地伫立着,仿佛一位位饱经沧桑的长者,无声地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不屈。 码头,是老重庆最热闹的场所之一。江水滔滔,船只往来。早晨,渔夫们满载而归,新鲜的江鱼在竹篓里活蹦乱跳;白天,货物装卸,人声鼎沸;傍晚,商贩们讨价还价,一派繁忙景象。这里是连接内外的重要枢纽,也是无数家庭生计的来源。那些在码头上辛勤劳作的身影,构成了城市最坚韧的生命力。 茶馆,则是老重庆的另一个重要“社交空间”。一张方桌,几条长凳,一壶盖碗茶,便是半日的时光。人们在这里品茗论道,听戏摆龙门阵。从国家大事到个人琐事,无所不谈。茶馆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评书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述,戏迷们时不时的叫好,还有三五成群的食客低声交流。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独特的城市交响乐。 你也会看到那些传承下来的手艺。比如,那些在街边认真敲打着铜锅的铜匠,他们的技艺精准而娴熟;还有那些在简陋的铺子里,用巧手为人们缝补衣裳的裁缝,他们的针脚里饱含着对生活的尊重。这些传统的手艺,是老重庆智慧的结晶,也是不曾被遗忘的文化瑰宝。 当然,这个故事里少不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悦。春节时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品饼,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热闹的场面。还有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吃,热气腾腾的担担面,香脆可口的锅盔,甜而不腻的凉粉,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味蕾符号。 这个故事,没有刻意去渲染艰辛,也没有回避现实的磨砺。它只是用一种平实的视角,展现了生活原本的样子。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或许没有如今这般物质丰裕,但他们拥有的是一种更加淳朴的情感,一种更加紧密的社群联系,以及一种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坚韧。 《光影织锦:老重庆的烟火人间》,邀请你慢下来,走进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里,走进那些尘封的记忆深处,去感受一座城市曾经的温度,去聆听它最真挚的心跳。它或许勾不起你对具体人物事件的直接联想,但它能够让你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一种时代的气息,一种生活的质感,一种属于老重庆独有的,温润而深沉的底蕴。它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上面描绘的,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是岁月静好的瞬间,是这座城市从未改变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每一幅画都引人入胜。我不需要费力去解读晦涩的文字,也不需要去想象遥远的过去,只需要静静地欣赏画面,就能感受到老重庆的魅力。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我享受这种轻松的阅读方式,它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穿越时光的日记,记录了老重庆那些鲜活的生命和感人的故事。我看着画中的人物,仿佛能听到他们的笑语,感受到他们的辛劳,体会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作者用漫画的形式,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定格下来,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脉搏。我看到了那些在码头上搬运货物的工人,看到了在茶馆里谈天说地的老人,看到了在街头叫卖的小贩。他们都是老重庆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评分

我一直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构成一个地方独特魅力的核心。而《老重庆民俗漫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老重庆民俗世界的大门。从码头的劳作景象,到庙会的热闹非凡,再到各种传统节日的习俗,它都用一种轻松诙谐又不失庄重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看到了久违的川剧脸谱,听到了熟悉的四川方言,品尝到了仿佛就在嘴边的重庆美食。这些画面,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民俗,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它们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心中。

评分

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的很多生活习惯和文化基因,都深深地根植于过去。而《老重庆民俗漫画》这本书,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溯根源的绝佳机会。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有一些特定的饮食偏好,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习俗有着特殊的感情,为什么我们身上会流淌着某些血液中的特质。这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它不仅仅是一本漫画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自身文化渊源的百科全书。

评分

我是一名对艺术表现形式比较挑剔的读者,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的作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选择了漫画这种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老重庆的传统民俗,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意的尝试。而且,作者的漫画技巧也相当娴熟,线条流畅,色彩运用得当,人物表情生动,场景构图合理,无论是从视觉冲击力还是艺术感染力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细节的把控。我仔细观察每一幅画面,都能发现一些令人惊喜的小细节。比如,人物的服装,虽然是漫画,但依然能看出那个年代的特色;街边的招牌,虽然模糊,却隐约可见老字号的名字;甚至连墙角漏雨的痕迹,都画得真实可感。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老重庆深厚的感情和对历史的高度尊重,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粗犷又不失细腻的线条,带着浓郁的年代感,仿佛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热气腾腾的老重庆。我是一个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藏在寻常巷陌中的故事。拿到《老重庆民俗漫画》这本书,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翻开书页,一股纸张特有的墨香扑鼻而来,让人心生亲近。我迫不及待地浏览起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画面或有趣的细节。画风非常有特色,不是那种刻意追求精致唯美的风格,而是带着一股朴实、生动、甚至有点俏皮的劲儿,这恰恰是我认为最适合描绘老重庆市井生活的方式。

评分

作为一名在重庆长大但又离开故乡多年的游子,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是难以言表的。它勾勒出的画面,就像是把我遗忘在记忆深处的许多碎片,一一拾起,重新拼凑。我看到了小时候在长江边嬉戏的场景,看到了外婆亲手做的那些简单却美味的食物,看到了邻里之间那种纯粹的友善和互助。作者的画笔,不仅仅是描绘了景物,更是勾勒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让我重温了那些曾经拥有却又渐行渐远的美好时光。

评分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总觉得漫画可能只是浅显的描绘。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本书所呈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更是作者对老重庆民俗深刻理解和细腻情感的表达。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老重庆,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故事的城市。这本书,绝对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和珍藏的作品。

评分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历史解读方式,莫过于将那些沉睡在史书中的文字,通过生动形象的视觉语言唤醒。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并没有直接给我灌输一大堆枯燥的史料,而是用一幅幅漫画,把老重庆的方方面面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眼前。我看到了嬢嬢们在巷子里扯家常的场景,听到了挑夫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闻到了火锅店里飘出的麻辣鲜香。那种浓厚的人情味,那种生活气息,是通过文字很难完全传达出来的,但在这里,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

评分

好!

评分

图文并茂,值得阅读。

评分

评分

好看,很有意思,图画配加上顺口溜,不错、不错。

评分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很有趣的一本书

评分

很有趣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