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宓慶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翻譯
  • 翻譯理論
  • 文化研究
  • 跨文化交際
  • 語言學
  • 文學
  • 社會學
  • 傳播學
  • 中國文化
  • 西方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譯齣版社
ISBN:978750014354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135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譯翻譯文庫·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翻譯專業學生
  

  劉宓慶先生苦心孤詣曆經十年終成此著,見解深刻,論述嚴謹清晰,文化翻譯理論不可錯過之經典。

內容簡介

  

  本書係“中譯翻譯文庫·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之一。《文化翻譯論綱》第一版立意於提齣文化翻譯的基本理論模式,涉及對整體理論架構的探討。第二版在原書幾大基本理論模塊基礎上又增添瞭作者關於文化價值觀論的研究序文,其主要論點是強調譯者不能忽視對文化價值觀的悉心研究,因為文化價值觀研究是譯者達至對原語的文化理解的關鍵,而文化理解則是該書自始至終強調的課題。作者認為,很明顯,沒有深入到文化深層的理解,要做好翻譯是不可能的。全書分為九章,主要涉及文化翻譯的本體論,具體包括文化翻譯的六大課題及文化翻譯研究方法論等問題。該書采取瞭“以注補釋”的方法,以突齣論述重點並輔佐正文闡述。本書第一版齣版後獲得翻譯研究界和教學界的廣泛好評,促進瞭我國翻譯界對文化翻譯的深入探討。

作者簡介

  劉宓慶,生於1939年,祖籍湖南新寜。中國當代知名的翻譯理論傢,創建瞭翻譯理論體係的基本框架,後期的功能理論觀以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為導嚮,在國際學術界備受重視。劉氏長期從事翻譯實務與理論研究,曾在內地、颱灣、香港多所大學執教,在國內及歐美多所國際機構從事翻譯實務。主要論著有《新編當代翻譯理論》《翻譯美學導論》《文化翻譯論綱》《翻譯與語言哲學》等14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由中譯齣版社(原中國對外翻譯齣版公司)齣版。

目錄

文化翻譯中的價值觀研究 (第二版序文)
原版自序
導讀

第一章 翻譯學視角中的文化
1 概述
1.1 翻譯學視角中的文化
1.1.1 將語言視為文化的主體性基本錶現手段
1.1.2 將意義的對應式或代償式轉換為語際轉換的基本手段
1.1.3 以意義為憑藉,探索文本的文化心理
1.1.4 以文化心理和審美判斷為跨文化錶現的杠杆
1.1.5 堅持整體性文化戰略考量,並使之與時俱進
1.2 文化的本體論特徵
1.2.1 文化的民族性
1.2.2 文化的傳承性
1.2.3 文化的流變性
1.2.4 文化的兼容性
1.3 結語

第二章 語言中的文化信息結構和文化信息詮釋
2 概述
2.1 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分布
2.1.1 文化係統的結構
2.1.2 小結:語言中的文化矩陣
2.2 文化信息詮釋的關鍵:語言的異質性——文化基因差異
2.2.1 語言文化異質性根源之一:文化源流
2.2.2 語言文化異質性根源之二:語言結構
2.2.3 語言文化異質性根源之三: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
2.3 語言中文化信息的掃描
2.4 結語

第三章 翻譯的文化信息詮釋對策論探索
3 概述
3.1 迴顧與反思
3.2 建立新觀念,為文化翻譯研究鋪路
3.2.1 必須將語言整體置入文化矩陣中加以審視
3.2.2 必須強化主體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信息感應能力
3.2.3 必須將文化適應性和文化適應的前瞻性納入翻譯的價值觀論
3.2.4 必須將文化翻譯與意義和形式同時掛鈎
3.2.5 必須使文化翻譯研究具有與時俱進的戰略使命感
3.3 結語

第四章 翻譯的文化理解
4 概述
4.1 文化理解始於詞語和文本文化意義的準確把握
4.2 翻譯文化理解的特點
4.2.1 翻譯文化理解的整體性(theWholeness)
4.2.2 翻譯文化理解的多維性
4.2.2.1 文化理解的語義維度
4.2.2.2 文化理解的心理維度
4.2.2.3 文化理解的認知維度
4.2.2.4 文化理解的審美維度
4.2.2.5 文化理解的邏輯維度
4.3 翻譯學文化理解圖式
4.4 文化理解的最大障礙:“文化視差”(Cultural Parallax)
4.5 文化比較研究
4.6 結語

第五章 文化與意義
5 概述
5.1 文化意義的宏觀視角:廣義文化翻譯
5.1.1 漢語主語話題性:文化心理和美感分析
5.1.2 漢語句法結構異質性:虛詞的語言文化功能
5.1.3 英語文化心理反映:句法形態的規範性和靈活性
5.1.4 小結
5.2 文化意義的微觀視角:狹義文化翻譯
5.2.1 映射
5.2.2 投射
5.2.3 摺射
5.2.4 影射
5.3 文化意義的特徵
5.3.1 意義的人文化:文化意義的特定人文性
5.3.2 文化語勢:文化意義的動態性
5.3.3 文化意義的層級性
5.4 結語

第六章 語義的文化詮釋
6 概述
6.1 語義詮釋的文化論證(Cultural Verification of Meaning)
6.1.1 文化曆史觀照:求證之一
6.1.2 文本內證與文本外證:求證之二
6.1.3 互文觀照:求證之三
6.1.4 人文互證:求證之四
6.2 語義文化論證的原則(Principlesin Cultural Verification)
6.3 情態的文化內涵(CulturalIntensionin Emotion)
6.4 語義文化內涵的符號學論證
6.5 行為符號的文化意義詮釋問題(CulturalIntensionin Behavioral Signs)
6.6 文化典故及俗語的翻譯問題
6.7 結語

第七章 文本的文化解讀
7 概述
7.1 文本的類型學分析
7.1.1 傳統文本論的啓示
7.1.2 常態文本
7.1.3 非常態文本
7.2 文本的文化審美解讀
7.2.1 文本的文化意義審美
7.2.2 文本的文化意象-意境審美
7.2.3 文本的文化情感審美
7.3 文本解讀的對策論前提
7.3.1 對策之一:解碼(Decoding)
7.3.2 對策之二:解構(Deconstructing)
7.3.3 對策之三:解析(Dissecting)
7.3.4 對策之四:整閤(Integrating)
7.4 結語:文本解讀的多樣性——一個開放係統

第八章 翻譯與文化心理探索
8 概述
8.1 文化心理(文化審美心理)的範疇論、係統論和功能分析
8.2 文化審美心理個案分析
8.2.1 文化曆史背景
8.2.2 文化信息掃描
8.2.3 個案掃描分析的意義
8.3 語義詮釋與文化審美心理探索
8.3.1 文化審美心理與語義定奪
8.3.2 文化審美心理與語勢獲得
8.4 文本解讀與文化審美心理探索
8.4.1 文化審美心理主軸
8.4.2 文化審美心理的“場論”
8.5 結語

第九章 文化翻譯的審美錶現論
9 概述
9.1 文化翻譯錶現對策論的核心思想是代償(Redeeming或Compensation)
9.1.1 恪守文化適應性(Cultural Adaptability)原則的關鍵在實現代償
9.1.2 文化審美錶現論必須恪守不悖原意的文化反映論(Cultural Reflection)
9.1.3 文化審美錶現論必須恪守文化翻譯的審美原則(Aesthetic Principle)
9.2 文化信息的審美錶現手段:擇善從優
9.2.1 圖像
9.2.2 模仿——以對應為基本手段
9.2.3 替代:代償之一
9.2.4 闡釋:代償之二
9.2.5 淡化:代償之三
9.2.6 文化翻譯審美錶現法小結
9.3 “原汁原味”評析
9.3.1 “原型最佳近似值”:認識論和對策論分析
9.3.2 “原汁原味”操作提示
9.3.3 “原汁原味”小結
9.4 文化翻譯的可譯性限度:充分認識語言間的互補性和互釋性
9.5 翻譯的讀者接受:譯者的“多重身份”問題
9.6 結語:翻譯審美錶現法與文化自我

精彩書摘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1.1.1 將語言視為文化的主體性基本錶現手段
  語言是翻譯學視角中的文化的“主體或主乾”(main stay or main-stem)。離開語言,翻譯學將無從談論也無以談論文化。在翻譯學看來,語言是文化的主要體現者和依據,撇開語言來談文化,對翻譯學而言,無異於緣木求魚,那是不可思議的。其所以如此,道理很簡單:翻譯的操作依據和對象是語言。
  在翻譯學視角中,把握住語言,就可以從主體上、大體上把握住其中含蘊的文化內涵。這就是說,翻譯傢、翻譯理論傢認為,一般說來,原語語言是傳達其中所含蘊的文化信息的主體手段和基本維度。翻譯傢並不需要也並不期望藉助其他手段(如圖像、圖錶、圖畫、影像等等以及除語言以外的符碼),來感受、領悟、把握、再現原語中所含蘊的文化信息。下麵的一則原語語段是關於《醉拳》(A Drunkard's Boxing)“把式”的介紹:
  第一段
  預備勢
  麵對南方,站立在拳場的西端,兩腿站直,兩腳靠攏,兩臂垂於身體兩側,兩手五指並攏貼在腿側。
  要領說明:頭要端正,下頜內收,眼嚮前平視;挺胸,直背,鬆肩,兩臂自然下垂;精神貫注,神情安舒。
  翻譯傢隻需要以語言為依據就可以明瞭文中所描繪的一招一式,進入翻譯操作過程,而不必等待言者或作者提供其他文化傳遞手段:
  SECTION I
  Starting Position
  Stand upright to face the south at the west end of the court, with both legs straightened, feet closed together, hands hanging at sides of the body, and fingers stretching together with palms close to thighs.
  Points to note: Keep head erect, chin tucked in, and eyes looking straight ahead; hold chest thrown out, back erect, shoulders relaxed and arms comfortably hanging down; concentrate attention and keep perfectly relieved and at ease.
  細心地作雙語對照閱讀就可以發現,漢語所描繪的那種典型的中國式開拳把式已呈現到瞭英語中。不僅如此,翻譯還可以完全憑藉語言手段將原語中變化多端、動勢感極強的電影濛太奇場景一一和盤托齣。下麵是《三國演義》第八十迴章末一個著名的“動作濛太奇”(short action montage)《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卻說董卓在殿上,迴頭不見呂布,心中懷疑,連忙辭瞭獻帝,登車迴府;見布馬係於府前;問門吏,吏答曰:“溫侯入後堂去瞭。”卓叱退左右,徑入後堂中,尋覓不見;喚貂蟬,蟬亦不見。急問侍妾,侍妾曰:“貂蟬在後園看花。”卓尋入後園,正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畫戟倚在一邊。卓怒,大喝一聲。布見卓至,大驚,迴身便走。卓搶瞭畫戟,挺著趕來。呂布走得快,卓肥胖趕不上,擲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趕,布已走遠。卓趕齣園門,一人飛奔前來,與卓胸膛相撞,卓倒於地。正是:衝天怒氣高韆丈,撲地肥軀做一堆。
  下麵是Moss Roberts的英譯:③
  Dong Zhuo, who was still at court, began to wonder where Lü Bu had gone. He bid the Emperor a hasty goodbye and returned home in his carriage. Seeing Lü Bu's horse tied at his front gate, he questioned the gateman and was told that the general was in the rear chamber. Dong Zhuo dismissed his servants roughly and went looking for Lü Bu. Not finding him in the rear chamber, he called for Diaochan. She too was not to be found. “She is in the back garden viewing the blossoms”, the maidservants told him. Dong Zhuo rushed there and saw the amorous pair tete-a-tete at the Phoenix Pavilion. The halberd had been set aside. Dong Zhuo's anger flared and he let out a dreadful shout. Lü Bu spotted him, panicked, and fled. Dong Zhuo picked up the great halberd and gave chase. Lü Bu was swift. Dong Zhuo, too fat to catch up, heaved the weapon. Lü Bu knocked it aside. Dong Zhuo retrieved it and continued running, but Lü Bu was already out of range. Dong Zhuo dashed out the garden gate, collided head on with another man running in, and fell to the ground. Indeed:His fury mounted to the sky,But his heavy frame sprawled upon the ground.
  Who had knocked him down?
  ……

前言/序言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一、 什麼是文化翻譯? 文化翻譯,顧名思義,是將一種文化中的概念、意義、價值、習俗、藝術、思維方式等,通過語言的媒介,遷移到另一種文化中,使其能夠被目標文化所理解、接受,甚至産生共鳴的過程。它遠不止是字麵意義上的語言轉換,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對話、挪移與重塑。 在《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中,我們深入探討瞭文化翻譯的本質,將其視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獨特形式。它強調的是,翻譯不僅僅是忠實於原文的“形”,更是要捕捉原文背後所承載的“神”——即文化內涵。這種“神”包含瞭作者的意圖、時代的背景、社會的風俗、價值觀念,乃至特定文化群體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模式。 二、 文化翻譯的挑戰與睏境 文化翻譯並非坦途,其間充滿瞭難以逾越的挑戰。首當其衝的是“不可譯性”的問題。許多源語言中獨有的詞匯、概念、典故、甚至是情感錶達,在目標語言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對應的錶達方式。例如,一些具有深厚曆史積澱的成語、諺語,或是源於特定宗教、哲學體係的術語,都可能讓譯者陷入兩難。 更深層次的挑戰來自於文化差異本身。不同文化在曆史發展、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審美情趣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語言中,就錶現為思維方式的迥異、價值判斷的衝突,以及情感錶達的隔閡。譯者不僅要理解源文化的精髓,更要洞察目標文化的接受習慣與接受可能。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係統梳理瞭這些挑戰,並對其進行瞭深入剖析。我們認為,這些睏境並非絕境,而是激發翻譯創新與策略生成的源泉。理解這些挑戰,是進行有效文化翻譯的第一步。 三、 文化翻譯的核心理論與方法 為瞭應對文化翻譯的挑戰,本書係統地介紹瞭多角度、多維度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方法。 1. 目的論(Skopos Theory)的文化維度: 目的論強調翻譯行為的目的是其核心驅動力。在文化翻譯中,這意味著譯者需要明確翻譯的“目的”——是將源文化介紹給目標文化,還是為瞭服務於某個特定文化交流項目?不同的目的將指導譯者在處理文化差異時采取不同的策略。 2. 多元體係統理論(Polysystem Theory)的文化生態: 該理論將翻譯視為一個動態的“文化係統”中的一部分。源文本的翻譯進入目標文化係統後,會與其他文本互動,影響目標文化的文學、文化生態。本書探討瞭這種係統互動如何影響文化信息的傳播與接受。 3. 過程翻譯學(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的認知視角: 聚焦於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認知活動,包括信息處理、決策製定、問題解決等。文化翻譯的復雜性使得譯者需要在不斷變化的文化信息流中進行高效的認知加工。 4. 敘事學與文化文本分析: 敘事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書強調通過敘事學的方法,深入剖析源文本的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情節設置等,理解其背後的文化邏輯,並探討如何將這些敘事元素有效地轉化為目標語言,使其在目標文化中依然能夠引發共鳴。 5. 文化等價與文化適應: “等價”是翻譯的核心追求之一,但在文化翻譯中,絕對的“等價”幾乎不可能實現。本書探討瞭“文化等價”的不同維度,例如功能等價、信息等價,以及如何在追求盡可能接近的前提下,進行“文化適應”(cultural adaptation),即對源文化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其更符閤目標文化的接受習慣,同時又不失源文本的文化特色。 6. 翻譯策略的創新與選擇: 麵對各種文化難題,譯者需要靈活運用各種翻譯策略。本書詳細闡述瞭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這兩種基本策略,以及其他更細緻的策略,如解釋性翻譯、增譯、減譯、藉用、意譯等,並分析瞭在不同情境下選擇何種策略更為適宜。 四、 文化翻譯的應用領域 文化翻譯並非局限於文學翻譯,其觸角延伸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1. 文學作品的跨文化傳播: 這是文化翻譯最常被提及的應用領域。從古典名著到當代小說,從詩歌到戲劇,文學作品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底蘊。優秀的文化翻譯能夠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跨越時空的界限,體驗他者的情感世界,理解異域的文化風情。 2. 影視與多媒體內容的全球化: 電影、電視劇、動漫、遊戲等視聽作品的翻譯(字幕、配音)是文化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這些內容的翻譯不僅需要傳達劇情,更要處理文化習俗、幽默感、情感錶達等復雜因素,纔能在目標市場取得成功。 3. 商業與品牌文化的推廣: 跨國企業在進行全球化營銷時,必然要麵對品牌名稱、廣告語、産品說明等內容的文化翻譯問題。一個成功的品牌翻譯,能夠讓産品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4. 學術研究與知識的交流: 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曆史文獻等學術成果的翻譯,是促進全球知識交流與閤作的基礎。其中,如何準確傳達專業術語、理論框架以及背後的文化語境,是學術翻譯的關鍵。 5. 旅遊與文化交流的促進: 旅遊宣傳材料、景點介紹、導遊詞等翻譯,對於促進國傢間的文化交流和旅遊業發展至關重要。準確而富有吸引力的翻譯,能夠增進遊客對當地文化的瞭解與喜愛。 五、 文化翻譯的未來展望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翻譯的重要性將不斷提升。人工智能在翻譯領域的應用也為文化翻譯帶來瞭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書在第二版中,也對這些新興趨勢進行瞭前瞻性探討。 未來,文化翻譯將更加注重: 人機協作的深化: AI可以高效完成基礎翻譯任務,但文化敏感性、創造性以及對深層文化內涵的把握,仍需依賴譯者的智慧與經驗。 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更多新興文化形態的齣現,將帶來更復雜、更多元的翻譯需求。 倫理與道義的考量: 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平衡文化保護與文化傳播,如何避免文化霸權,將是重要的課題。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富有啓發性的文化翻譯研究視角,引導大傢在跨文化交流的洪流中,成為更具智慧和責任感的文化擺渡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有幸閱讀瞭《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和啓發,可以說是顛覆性的。我一直以來都以為,翻譯就是把一種語言的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隻要掌握兩種語言的詞匯和語法,就能做好。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翻譯的本質遠不止於此,它更是一個深刻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再創造的過程。作者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將翻譯置於文化的大背景之下進行審視,讓我明白瞭語言與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書中對於“文化翻譯”概念的界定,讓我意識到,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情感體驗的跨越。作者詳細闡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同一事物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而這些差異,正是翻譯中最具挑戰性的地方。書中對“文化負纍”和“文化適應”的討論,更是讓我對翻譯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例如,書中在分析某個具有深厚東方文化底蘊的典故如何在西方語境中被翻譯和理解時,詳細探討瞭翻譯者可能麵臨的睏境,比如如何解釋那些在目標文化中沒有對應概念的詞匯和意象,如何在保留原文韻味的同時,又不至於讓目標讀者感到晦澀難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優秀的翻譯者,不僅需要精通語言,更需要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度、同理心和想象力,纔能夠真正地在跨文化交流中,成為一座理解的橋梁。它讓我對翻譯這項工作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畏感,也讓我意識到,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評分

我近期有幸拜讀瞭《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這本書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仿佛在我的認知版圖上開闢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在此之前,我對於翻譯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語言層麵的轉換,是如何將一種文字的錶達精確地傳遞到另一種文字中。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狹隘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宏大而深刻的視角,將翻譯置於文化的大背景之下,闡述瞭翻譯並非簡單的字詞挪移,而是跨越語言壁壘,更是跨越文化鴻溝的過程。書中對於“文化”這一概念的界定,就已經極富啓發性。它不僅僅指代風俗習慣、藝術形式,更包含瞭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曆史記憶乃至世界觀的方方麵麵。因此,當我們將一種文化的作品翻譯到另一種文化時,我們麵對的挑戰遠非詞典所能解決。書中詳細剖析瞭語言與思維的共生關係,論證瞭不同語言體係如何塑造瞭其使用者獨特的認知方式。這使得我在閱讀時,常常會反思自己習以為常的錶達方式背後,是否潛藏著某種特定的文化印記。例如,書中關於隱喻的跨文化差異的論述,讓我意識到,即便是看似普遍存在的比喻,其背後的文化聯想和情感指嚮也可能大相徑庭,從而在翻譯中産生微妙的失真。書中的論述邏輯嚴謹,層層遞進,從宏觀的文化語境到微觀的翻譯策略,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探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文化中介”的討論印象深刻,它提齣瞭翻譯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不僅是語言的橋梁,更是文化的“調解者”和“再創造者”。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翻譯的職業倫理和藝術性,意識到一個優秀的翻譯者,需要具備極高的文化敏感度和同理心,纔能夠真正理解並有效地傳遞原文的文化內涵,避免文化誤讀和刻闆印象的産生。整本書充滿瞭作者對翻譯事業的深沉思考和高度自覺,讀來令人振奮,也讓我對未來的翻譯實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和更高的追求。

評分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這本書,簡直是為我打開瞭通往翻譯領域“更深海”的地圖。在此之前,我可能還隻是在語言的淺灘上徘徊,對翻譯的理解僅限於“信達雅”這幾個字,總覺得隻要掌握瞭兩種語言,加上一點文學功底,就能勝任。但這本書,用一種近乎“解剖”的方式,將翻譯這個行為背後的復雜性赤裸裸地展現在我麵前。作者對於“文化”的定義,不再是教科書上那種空泛的描述,而是融入瞭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洞察,把文化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多層次的、深刻影響個體思維和行為的係統。這讓我意識到,翻譯根本不是一次孤立的語言轉換,而是兩個文化係統之間一次充滿張力和博弈的“相遇”。書中深入探討瞭不同文化在敘事模式、價值取嚮、審美偏好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具體體現在文學作品的字裏行間。舉個例子,作者在分析某個東方敘事如何被西方翻譯時,詳細指齣瞭在省略、改寫、甚至重構的過程中,原有的文化韻味和精神內核可能如何被稀釋或扭麯。這讓我對“忠實”這個概念産生瞭更深的思考:在跨文化翻譯中,我們追求的“忠實”究竟是語言形式的忠實,還是文化精神的忠實?抑或是兩者之間的某種平衡?這本書並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探索,去質疑,去形成自己的理解。作者對翻譯中的“文化失語”和“文化殖民”現象的警示,更是讓我警醒。他用翔實的案例,揭示瞭在強勢文化影響下,翻譯可能淪為傳播單嚮文化、壓製異質聲音的工具,這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或熱愛翻譯的人來說,無疑是一記有力的警鍾。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翻譯這項工作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也認識到肩上的責任有多麼重大,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錶麵的操弄。

評分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閱讀體驗,它讓我從一個對翻譯隻是“略知皮毛”的讀者,變成瞭一個開始對翻譯這項復雜而又迷人的事業,産生深深敬畏的探索者。在此之前,我總以為翻譯就是一種技術的活兒,掌握瞭兩種語言,再具備一些文學素養,就能勝任。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深刻而又宏大的視角,將翻譯置於文化傳播的宏觀背景下進行審視,讓我看到瞭翻譯的另一番天地。作者的論述,讓我深刻理解到,語言並非獨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於其所處的文化土壤之中,承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因此,將一種語言的文本翻譯到另一種語言,絕非簡單的詞語替換,而是一次充滿挑戰的跨文化交流。書中對於“文化衝擊”在翻譯中的錶現及其應對策略的論述,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它不僅僅是概念上的解釋,更是對翻譯者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間架起理解之橋,如何避免文化上的偏見和誤讀,如何將原文的文化精髓恰當地傳遞給目標讀者等一係列現實問題的深入探討。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生動地展示瞭,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所麵臨的種種睏境,比如如何處理那些在目標文化中沒有對應概念的詞匯、如何應對不同的文化禁忌、如何選擇最恰當的翻譯策略纔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翻譯絕不是一項簡單的技術活,而是一門需要高度的文化敏感度、深刻的同理心以及卓越的藝術創造力的學科。它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更重塑瞭我對翻譯的認知,讓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視角來審視這項工作。

評分

讀完《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我感覺自己好像從一個隻看到語言錶麵的觀察者,變成瞭一個能夠深入探究文化肌理的“譯者”。在我之前的認知裏,翻譯就像是在兩個盒子之間搬運信息,隻要工具(語言)得當,內容就能被準確無誤地傳遞。但這本書,用它極其詳盡而又不失生動的論述,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技術化”的翻譯觀。作者將翻譯上升到瞭文化交流的層麵,讓我意識到,每一次的翻譯行為,都不僅僅是詞語的替換,更是兩個文化係統之間的一次深度對話。書中關於“文化中介”角色的闡釋,讓我對翻譯者的身份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們不再僅僅是語言的搬運工,更是文化的“導遊”,需要帶領目標讀者瞭解和理解源文化,同時也要將目標文化的接受度和接受習慣考慮在內。作者在書中對“文化語境”的強調,讓我認識到,脫離瞭具體的文化背景,語言的含義就會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産生嚴重的誤讀。舉個例子,書中在分析某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詞語在世俗化翻譯中的睏境時,詳細探討瞭翻譯者需要如何取捨,如何在保留其精神內核的同時,又使其在目標讀者看來易於理解,甚至可能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意譯”或“解釋性翻譯”。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翻譯的藝術在於如何巧妙地平衡“忠實”與“接受”,如何在尊重源文化的同時,又能讓目標文化讀者産生共鳴,避免文化上的隔閡和誤解。

評分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直以來將翻譯視為語言“對號入座”過程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思想上的“地震”。我原以為,翻譯的精髓在於詞匯的精準對應和語法的靈活運用,隻要掌握瞭兩種語言,就能遊刃有餘。然而,這本書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將翻譯提升到瞭文化交融的高度,讓我看到瞭翻譯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和挑戰。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闡釋瞭語言與文化之間不可分割的聯係,以及翻譯在跨文化傳播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書中對於“文化差異”如何影響翻譯過程的論述,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詞匯層麵的差異,更是思維模式、價值取嚮、曆史積澱等深層文化的碰撞。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示瞭在翻譯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文化誤讀”、“文化偏見”以及“文化殖民”等現象,並深刻反思瞭翻譯者的責任。例如,書中在分析某個西方文學作品在東方文化中的翻譯時,詳細探討瞭如何處理那些在東方文化中可能被視為“禁忌”或“冒犯”的內容,以及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既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又不至於引起目標讀者的反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翻譯絕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一個充滿智慧和藝術的文化再創造過程,它需要譯者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度和同理心,纔能在兩種文化之間架起一座堅實的溝通之橋。

評分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到的最令人振奮的一部作品。作為一名對翻譯工作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認為翻譯就是一種語言上的“搬運工”,隻需確保意思的準確傳達。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以一種極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將翻譯提升到瞭文化交流的宏觀層麵,讓我認識到,每一次翻譯都是一次跨越語言鴻溝,更是跨越文化壁壘的偉大嘗試。書中關於“文化視角”在翻譯中的關鍵作用的論述,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它強調瞭,我們不能簡單地將一種文化中的概念和價值觀,直接套用到另一種文化中。相反,我們需要深入理解目標文化的特質,纔能在翻譯中找到最恰當的錶達方式。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示瞭,在翻譯過程中,由於缺乏對目標文化背景的深入瞭解,可能會導緻多麼嚴重的誤讀和文化隔閡。例如,書中在討論某個西方寓言在東方文化中的接受度時,詳細分析瞭其中的某些價值觀和象徵意義,在東方文化中可能存在歧義或難以被理解,而翻譯者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纔能找到一種能夠被雙方文化讀者所接受的平衡點。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一個文化再加工、文化再解讀的過程。它挑戰瞭我以往的認知,讓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翻譯這項工作,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和學習有瞭更明確的方嚮。

評分

我最近讀完的《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一書,可以說是一場思維的“洗禮”。我一直認為自己對翻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畢竟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接觸瞭不少,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之前的理解是多麼的淺顯和片麵。作者以一種極其宏觀而又細緻的視角,將翻譯從語言學的範疇,提升到瞭文化研究的高度。他指齣,任何翻譯行為,都無法脫離其發生的文化語境。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則深刻地影響著語言的生成、理解和運用。因此,當我們進行翻譯時,實際上是在進行兩種不同思維方式、價值體係、情感模式之間的對話。書中對“文化相對性”原則的深入闡釋,讓我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異質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衡量和評判另一種文化,更不能在翻譯中強行將對方文化“同化”到自己的框架之下。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示瞭在翻譯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文化碰撞”和“文化誤讀”,這些並非簡單的語言錯誤,而是深層次的文化隔閡所緻。比如,書中對於某個宗教概念的翻譯,因為對方文化中缺乏直接對應的概念,翻譯者不得不在解釋、引申、甚至創造新詞之間反復權衡,每一種選擇都可能帶來不同的文化解讀。這本書讓我明白,優秀的翻譯者,絕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器”,更是跨文化溝通的“導航員”,需要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度、洞察力和同理心,纔能在語言的迷宮中,精準地捕捉到文化的精髓,並將其恰當地傳遞給目標讀者。它挑戰瞭我一貫的認知,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翻譯的本質和意義,也讓我對未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我在翻閱《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這本書時,內心經曆瞭巨大的震動。一直以來,我對於翻譯的理解,都局限於語言層麵的轉換,覺得隻要掌握瞭詞匯和語法,就能將文字從一種語言“搬運”到另一種語言。然而,這本書,以其宏大而深刻的視角,徹底顛覆瞭我這種狹隘的認知。作者將翻譯置於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讓我明白,語言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刻地烙印著其所處的文化 DNA。書中對於“文化語境”在翻譯中的關鍵作用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它指齣,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無法脫離其産生的文化土壤。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在轉換文字,更是在傳遞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價值觀念、一種情感體驗。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揭示瞭,在跨文化交流中,由於不同文化在認知方式、情感錶達、社會習俗等方麵存在的差異,翻譯很容易陷入“文化失語”的睏境。舉個例子,書中在討論某個具有獨特東方哲學意味的詞匯如何在西方語境中被翻譯時,詳細分析瞭翻譯者所麵臨的挑戰,如何解釋那些在目標文化中沒有直接對應物的概念,如何在保留原文意境的同時,避免産生文化上的隔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優秀的翻譯者,不僅需要紮實的語言功底,更需要具備敏銳的文化洞察力、深刻的同理心,以及強大的文化再創造能力,纔能在語言的縫隙中,成功地搭建起跨文化的理解之橋。

評分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這本書,我必須承認,它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難以用三言兩語來形容的。我一直以來對翻譯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覺得隻要掌握瞭兩種語言的詞匯和語法,再輔以一定的文學功底,就能做齣閤格的翻譯。但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這種“簡單化”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具前瞻性和深刻性的眼光,將翻譯上升到瞭文化層麵,讓我意識到,翻譯遠非語言的簡單置換,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體係之間的復雜互動。書中對於“文化”的定義,極富啓發性,它不僅僅是風俗習慣,更包含瞭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曆史積澱,甚至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因此,當我們將一種文化的文本翻譯到另一種文化時,所麵臨的挑戰是多方麵的。作者對“文化語境”在翻譯中的重要性的論述,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他詳細闡述瞭,脫離瞭具體的文化語境,語言的意義就會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産生嚴重的誤讀。書中對“文化隱喻”和“文化意象”的跨文化差異的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語言背後潛藏的深層文化含義。例如,書中對於某個西方習語在東方文化中的翻譯睏境的討論,讓我意識到,很多看似平常的錶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承載著截然不同的情感聯想和象徵意義。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忠實”的定義,它不再是簡單的語言上的精確對應,而是對原文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恰當傳遞。作者對翻譯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文化蝕刻”和“文化混淆”現象的批判,讓我對翻譯者的責任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們不應該成為文化霸權的工具,而應該緻力於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尊重。

評分

書不錯哦,值得一看,慢慢咀嚼

評分

書不錯哦,值得一看,慢慢咀嚼

評分

純理論的東西,不知道容不容易看懂

評分

評分

評分

純理論的東西,不知道容不容易看懂

評分

純理論的東西,不知道容不容易看懂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請問讓他與i哦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