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梦溪笔谈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梦溪笔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沈括 著,金良年,点校 校
图书标签:
  • 宋代史料
  • 梦溪笔谈
  • 笔记文献
  • 历史研究
  • 宋史
  • 文化史
  • 科技史
  • 社会生活
  • 陈恭越
  •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1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805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4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 ~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 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 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 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唐宋史料笔记)》为金良年先生对 其2003年点校本的修订,在底本选择、校记写法、体 例设计上都有新的开拓。

目录

点校前言
自序
梦溪笔谈卷一
故事一
梦溪笔谈卷二
故事二
梦溪笔谈卷三
辩证一
梦溪笔谈卷四
辩证二
梦溪笔谈卷五
乐律一
梦溪笔谈卷六
乐律二
梦溪笔谈卷七
象数一
梦溪笔谈卷八
象数二
梦溪笔谈卷九
人事一
梦溪笔谈卷十
人事二
梦溪笔谈卷十一
官政一
梦溪笔谈卷十二
官政二
梦溪笔谈卷十三
权智
梦溪笔谈卷十四
艺文一
梦溪笔谈卷十五
艺文二
梦溪笔谈卷十六
艺文三
梦溪笔谈卷十七
书画
梦溪笔谈卷十八
技艺
梦溪笔谈卷十九
器用
梦溪笔谈卷二十
神奇
梦溪笔谈卷二十一
异事异疾附
梦溪笔谈卷二十二
谬误谲诈附
梦溪笔谈卷二十三
讥谵谬误附
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杂志一
梦溪笔谈卷二十五
杂志二
梦溪笔谈卷二十六
药议
补笔谈卷一
故事
辩证
乐律
补笔谈卷二
象数
官政
权智
艺文
器用
补笔谈卷三
异事
杂志
药议
续笔谈
附录
补笔谈条前批语
序跋选录

前言/序言

  《韩僵集系年校注》是晚唐着名诗人、唐昭宗朝重臣韩僵的集子。这部集子是目前收集韩僵诗文作品最为完整、校勘注释最为详悉,所收集的有关研究资料也最为完备的一部集子。我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为韩惺整理这一部集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於钦佩韩僵的气节与人品。韩僵,字致尧(另有致光、致元之说)。每当提及他的字「致尧」,我即联想起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想来他的命字之意,大概也取资於杜工部的这一人生理想。遗憾的是由於时运使然,如杜甫一样,他们的理想最终同样是「此意竟萧条」,独臂难於支撵大厦之倾倒,但他们的理想气节与人品却赢得了历代人的钦敬与赞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如此介绍与推许韩僵之人品气节,谓僵「世为京兆万年人。父瞻,与李商隐同登开成四年进士第,又同马王茂元壻。商隐集中所谓『留赠畏之同年』者,即瞻之字。僵十岁即能诗,商隐集中所谓『韩冬郎即席得句,有老成之风』者,即僵也。僵亦登龙纪元年进士第,昭宗时官至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忤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天佑二年,复故官。僵恶全忠逆节,不肯入朝,避地人闽,依王审知以卒。僵马学士时,内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其诗虽局於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於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呜凤矣」。这一评述应该说是颇为准确的。且让我们从史籍摘取若干记载,回顾其昭宗朝的生平大节吧。
  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九○○年)末,天复元年(公元九○一年)初问,宦官刘季述等人废掉并囚禁唐昭宗,不久在宰相崔胤等人的策划下,平定了这一场叛乱,昭宗反正。当时韩僵即参与了这次平叛与反正,《新唐书,韩僵传》载:「王溥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僵尝与胤定策诛刘季述,昭宗反正,为功臣。」时昭宗「疾宦人骄横,欲尽去之。僵曰:『陛下诛季述时,余皆赦不问,今又诛之,谁不惧死?含垢隐忍,须後可也。天子威柄,今散在方面,若上下同心,摄领权纲,犹冀天下可治。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白翦其党,蔑有不济。今食度支者乃八千人,公私牵属不减二万,虽诛六七巨魁,未见有益,适固其逆心耳。』
《中国古代科技萌芽与发展:以宋代为中心的观察》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时期,科学技术所展现出的早期萌芽与蓬勃发展的面貌。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技术成就,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审视这些科技创新是如何产生、传播、演进,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全书以宋代为中心,但触角会延伸至唐代,以期勾勒出一段连续而又充满变革的科技发展脉络。 第一章:技术创新的土壤——宋代社会经济的变革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其显著的社会经济变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章将首先梳理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飞速发展。在农业方面,新品种的引进(如占城稻)、耕作技术的改进(如铁犁、水车、筒车等)以及水利工程的兴修,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手工业方面,丝织、陶瓷、金属冶炼等行业的精细化和规模化生产,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催生了更为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更为高效的生产工具。商业方面,商品经济的活跃,纸币的出现,以及城市集市的繁荣,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促进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分析这些经济变革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对测时、天文历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间接推动了天文学和计时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则催生了对新材料、新工具和新工艺的探索。商业的繁荣使得技术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也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此外,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高度集中,也为技术交流和创新提供了集中的场所。 第二章:智慧的闪光——宋代重要科技领域概览 本章将集中展现宋代在几个关键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 天文与历法: 宋代在天文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张衡在东汉时期发明的水运仪象台虽然是标志性的天文仪器,但其精神在宋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沈括在其著作中详细记载了浑天仪、简仪等多种天文仪器,并对手食、星宿运行等进行了精确观测和记录。历法方面,郭守敬虽属元代,但其前驱工作已在宋代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理论基础。宋代历法的精度显著提高,如《崇宁历》、《嘉祐历》等,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指导。 数学: 宋代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之一。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中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即中国古代的同余理论,这是世界数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杨辉则继承和发展了贾宪的“三角模型”,即帕斯卡三角形,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高次幂的计算方法。此外,宋代数学家在方程组求解、面积计算、圆周率的计算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火药与军事技术: 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而宋代是火药技术从炼丹术走向军事应用的决定性时期。《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火器,如突火枪、火炮、火箭、地雷、水雷等,展现了宋代军事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火药武器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古代战争的面貌,对后世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刷术与文化传播: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宋代最伟大的技术成就之一,由毕昇所创。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传播成本,使得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和迅速。与雕版印刷术的结合,共同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空前繁荣,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航海与地理: 宋代航海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磁针偏角进行了早期记载,这为后来对地磁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造船技术也日益精湛,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海船,能够进行远距离贸易和军事活动。地理学方面,地图绘制技术不断提高,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第三章: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发明、应用与传播 本章将深入探讨宋代技术创新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技术发明的动力: 我们将分析宋代技术发明背后的多种动力。除了直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外,对长生不老、神仙方术的追求(如火药的早期炼制)、以及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如印刷术的发展)也是重要的推动力。官方对某些技术的扶持和鼓励,如对农业水利工程的投入,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许多技术发明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本或实验室,而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例如,铁犁的普及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水车和筒车的广泛使用,使得灌溉更加便捷;指南针的应用,则开启了新的航海时代。这些技术的应用,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 技术信息的传播渠道: 本章将考察技术信息在宋代的传播途径。除了官府的推广和组织外,士人阶层的著述、民间工匠的技艺传承、以及商品的流通都是重要的传播渠道。沈括等人的笔记体著作,就起到了很好的技术信息记录和传播作用。 技术与文化的交融: 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的文化思潮、艺术审美相互渗透。例如,精美的瓷器、丝织品不仅是实用品,也是艺术品,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追求。一些技术成就,如印刷术,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 第四章:历史的回响——宋代科技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本章将着眼于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意义和长远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 从宏观角度来看,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许多技术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书将通过对比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技术水平,来凸显宋代科技的卓越性。 对后世的传承与发展: 宋代的科技成就,如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不仅在中国被后世不断继承和发展,而且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全球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简要回顾这些技术在明清时期及至更广阔范围内的演变和传播。 技术进步的局限性与反思: 尽管宋代科技成就斐然,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之间有时存在脱节;一些技术发明未能得到充分的工业化推广;以及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对技术发展可能存在的束缚。通过审视这些局限性,我们可以对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对当下科技发展有所启示。 本书将力求以严谨的考证为基础,结合生动的史料,展现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科技发展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我们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剖析,能够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技术创新图景,并引发读者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的深入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拿起这套“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梦溪笔谈”,都像是在与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沈括的博学多才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观察之细致、思考之深入,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令人惊叹。我最着迷的是他对自然现象的探索,无论是飞鸟的迁徙、水的浮力,还是各种矿物的特性,他都以一种近乎现代科学家的精神去记录和分析。这些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依然有伟大的头脑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奥秘。更让我感到亲切的是,书中并不全是高深的学术探讨,也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感悟。他对于文人雅事的描绘,对于奇闻异事的记载,都带着一种生活的气息,让我仿佛能听到当时的丝竹管弦,闻到茶的清香。这些生动的细节,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而且,书中的内容之驳杂,恰恰反映了沈括广阔的知识面和旺盛的好奇心。有时候,我会因为他的一段随笔,而对某个历史人物、某个社会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去查阅更多的资料。这套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宋代历史和文化的无数扇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评分

捧着这厚重的《梦溪笔谈》,我总有一种抚摸历史肌理的感觉。它不像正史那样端庄严谨,却更贴近生活的温度。沈括作为一位博学的官员,他的视角极为广阔,从天文地理到人事风物,无所不包。我尤其喜欢他记录下的那些关于技术和发明的片段,比如对指南针的细致描述,让我对古代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成就肃然起敬。这些文字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带着实践的痕迹,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读起来,仿佛能看到沈括本人在深夜挑灯,记录下那些突发的奇思妙想,或是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后的总结。更有意思的是,书中穿插了不少关于当时社会百态的记录,像是市井的喧嚣、官场的微妙、文人的趣事,都以一种轻松而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让我觉得,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汇聚而成。尤其是在读到一些关于医学、建筑的记录时,我会被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解决了无数实际问题,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随身携带的百科全书,又像是一本老友的手札,里面充满了惊喜和发现,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知。

评分

《梦溪笔谈》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沈括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却没有被官场的繁文缛节所束缚,反而保持着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他笔下的内容,从天文地理的宏大叙事,到花鸟鱼虫的细微观察,再到人事风情的生动记录,无一不展现出他超凡的博学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对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去求证,这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读到他关于火药、印刷术的记载,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原来这些改变世界的技术,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中国萌芽和发展。而穿插在其中的各种生活故事、奇闻异事,则让这本书充满了趣味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的市集,听着各色人等的谈论,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一种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翻开这套“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梦溪笔谈”,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宝库。沈括这位集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于一身的奇才,用他流畅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活的宋代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自然科学的记述,他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观察和思考,简直令人惊叹!他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常常带有自己的见解和推测,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对天文现象的记录,对水利工程的见解,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而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也穿插了大量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记录,这些零散的片段,却恰恰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从文人的墨趣,到市井的百态,再到官员的轶事,都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读来津津有味,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历史的距离感,让那些古人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智慧和困惑。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在不经意间,就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套“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梦溪笔谈”简直是古代文人生活的一扇窗,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书中的许多篇章,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展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碰撞和生活细节。读到沈括对于天文、地理、物理的严谨观察和思考,常常会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求知欲,即便是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的条件下,他们依然能触及到许多科学的本质。而那些关于官场轶事、文人雅趣的记述,更是生动有趣,仿佛能听到当时文人墨客的谈笑风生,感受到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地域风俗的细致描摹,让我对宋代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多元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笔记体的形式,让每一则内容都像一颗颗独立的珍珠,随读随感,无需长篇大论的连贯性,却能积攒起一个时代的丰满图景。其中不乏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肌理,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年代线和事件表,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感受,一种与古人精神对话的体验,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唐宋著名笔记。字迹清晰。京东给力!

评分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1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评分

梦溪笔谈,久仰久仰!

评分

《唐宋史料笔记:梦溪笔谈》为金良年先生对梦溪笔谈2003年点校本的修订,在底本选择、校记写法、体例设计上都有新的开拓。《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唐宋史料笔记:梦溪笔谈》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评分

书局新出,史料笔记。学士那个真正有些工巧的掉包计不至于拆穿罢,或者竟可以一直这样下去,那大约还是一个微微有些美丽的梦。但高学士似乎比我们每一个人更有着宗教似的虔诚,同时亦十分尽力地去编造一个谎,让宝玉对人生作上一番小小的安排和了结,直直地把它送到青埂峰上了事。那“大红猩猩毡斗篷”虽然可以把神仙从凡人丛中剥离开来,白茫茫一大片雪地中的唯一一点猩红,这画面是美的

评分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梦溪笔谈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梦溪笔谈

评分

马端临叙录

评分

选任

评分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 ~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 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 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 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唐宋史料笔记)》为金良年先生对 其2003年点校本的修订,在底本选择、校记写法、体 例设计上都有新的开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