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清涛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成长
  • 励志
  • 治愈
  • 温暖
  • 感悟
  • 正能量
  • 人生
  • 自我提升
  • 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07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830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是给当下每个年轻人的勇气之书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是一本勇气书。人生漫漫,如水行舟,有顺有逆,不要讨厌或者仇恨身处低潮的自己,人一生的勇气往往就是源于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波峰波谷,然而人生的精彩、成长的意义正是跨越低谷,找到成长之路的过程。作者苏清涛复旦诡才,毒舌暖男,他的文字被无数媒体转载,阅读量破亿,3个月时间粉丝数飙升5万,影响了很多人,他们从苏的文字中找到了另一个看世界的角度,面对自己的人生时,多了一份新力量。


2.收录超级热文《loser才喜欢给别人泼冷水》、《你越是与众不同,越容易被说三道四》《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这个人没用》等50篇。《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是为千万年轻人量身打造的一部作品,对于年轻人的彷徨、工作、成长、感情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犀利的观点……每一篇热文都直指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具有极强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可以使迷茫的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3.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钱文忠推荐: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本随笔集不在意辞藻的雕饰,作者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一股远超出同龄人的睿智。它或许并不能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但有心人读后自能受到启发。通篇文字正印证了作者自许的“高中生读起来不觉得深奥、博士生导师读了不觉得肤浅”并非妄言。


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推荐: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文章笔锋老辣,观点犀利,一针见血,有严谨的逻辑性推理和论述,同时善于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诠释人生道理。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作者对人心的洞察,读完此书,相信你对生活一定会有所顿悟。


内容简介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以犀利而独特的视角述说关于成长与生活的主题,作者苏清涛用30几年的人生攀爬经历,展示一个极端无能而自卑的人,如何一步一步成长的故事。觉得真正可怕的是,心已沧桑,放弃了年轻时的梦想,丧失了奋斗的激情,满脑子里只有绝望和无力感;相信只要你仍然在坚持和追求梦想,仍然有奋斗的勇气,不管你是否已经成功,你都是强者。


作者简介

苏清涛 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其文字以犀利、独特、积极、勇敢而深得网友喜爱,在微信、简书、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广为流传。

精彩书评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本随笔集不在意辞藻的雕饰,作者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一股远超出同龄人的睿智。它或许并不能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但有心人读后自能受到启发。通篇文字正印证了作者自许的“高中生读起来不觉得深奥、博士生导师读了不觉得肤浅”并非妄言。

——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钱文忠


《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文章笔锋老辣,观点犀利,一针见血,有严谨的逻辑性推理和论述,同时善于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诠释人生道理。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作者对人心的洞察,读完此书,相信你对生活一定会有所顿悟。

——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

目录

前言

在最落魄的日子里,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 001

  

第一章

你越是与众不同,越容易被说三道四 

人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有时候是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有时候是形势变幻,我们遭遇人生的低谷,可是,就算全世界都在对你说“你不行”,你也要知道,只有那些loser才最喜欢朝别人泼冷水,别让那些loser泼来的冷水浇灭了你的梦想。

  

loser才喜欢给别人泼冷水 // 003

你越是与众不同,越容易被说三道四 // 010

理想主义者,不肯媚俗;败在短期,赢在长期 // 013

穷人比富人更急功近利,甚至是更功利 // 021

才气、谦逊与傲气 // 024

为什么理想主义者常常会“死得很惨”? // 027

不要被自己的“优秀”给坑了 // 029

有时候,优势反而是一种累赘 // 031

形象,歧视;敏感,自卑 // 037

有时候,地位越高,越自卑 // 041


第二章

幸或不幸,取决于思维方式

真正可怕的是,还末老去,心已沧桑,放弃了年轻时的梦想,丧失了奋斗的激情,满脑子里只有绝望和无力感。但只要你仍然在坚持和追求梦想,仍然有奋斗的勇气,不管你是否已经成功,你都是强者。

  

幸或不幸,取决于思维方式,而非实际生存境遇 // 047

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洗脑还不够彻底 // 054

让你干什么才不算“大材小用”呢? // 058

不是职场人际关系难搞,而是你自己难搞 // 060

把心灵鸡汤一棍子全打死,是犯了“弱智儿童综合征” // 064

你只有永远保持一定程度的“愤青”,才不至于随波逐流 // 068

与王小波的“不正常”相比,正常人其实是残缺不全的 // 071

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别人的无趣 // 074

成功学是无效的春药,而鸡汤是loser的精神避难所 // 080

为何屌丝出身的成功人士喜欢“炫耀自卑”? // 083


第三章

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用

有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一旦在职场上混得不如意,尤其是混得不如那些在学校时不如自己的人、没上过大学的人,他们就会抱怨读书没用,那口气,就像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宇宙真理一样。可是,你真的认真读书了吗?为什么别人读书就有用,而你读书就没用呢?你是把书读到狗身上去了吗?也许,并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自己没用。

  

既然差生那么有前途,你咋不鼓励你儿子当差生 // 091

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这个人没用 // 097

农村屌丝更应该上名牌大学 // 104

复旦对我最大的影响 // 108

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农民工收入比大学生高”的问题? // 113

不读书,精神世界就是贫瘠的吗? // 119

复旦差生们,“贵族气”很恶心 // 121

你本可一炮而红,却毁于拖延症 // 123

红酒,穷讲究与文化自卑感 // 128


第四章

小事业也要有大格局

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背景,靠着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学会聚焦,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也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小事业也要有大格局 // 133

你能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生活条件,就是你自己的精神状态 // 136

假如不成功,该怎么办? // 141

碰到工作不体面该怎么办? // 147

我唯一的才能就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

并且还敢于正视自己的无能 // 151

谁都没有资格说你“不适合” // 158

输在起跑线上,又怎么了? // 169

逃离北上广,在一定意义上,就等于逃离梦想 // 173

大部分一个月挣两千的人要比挣一万的人感到幸福! // 180

毕业五到十年后,屌丝开始逆袭,而原先工作很稳定的人惨了 // 188

只有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 193


第五章

感情的理想主义实践

通常,女人在择偶的时候,很看重男人的“靠谱”“责任心”,可现实往往是,太靠谱的人,往往身上都缺少诗意的元素,甚至是都很无趣、不够浪漫。那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有点不靠谱的男人,更可爱一些,但女人选择这样的男人,往往是要承受风险的——因为,“文艺青年只对自己的情怀负责”。不过,没有情怀的活法,乃是对生命的辜负。

  

缺点,让人更有魅力、更可爱 // 201

直到摆脱包办婚姻时,我才开始怀念原配的韵味 // 204

当年轻的心态已成为奢侈品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 210

为什么有的人学识渊博,却品味庸俗、趣味低下? // 216

嫁给“不靠谱”的男人,是最伟大的理想主义实践 // 223

“你还算个男子汉吗?”“我就不算男人,怎么地了?” // 228

好老公只谈钱,差老公才谈感情 // 231

付出越多,越舍不得分手,这种想法对吗? // 234

理工科生更容易有处女情结,也更容易被洗脑 // 238

   

鸣谢 // 243

   


精彩书摘

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别人的无趣 

    我以前带过的一个实习生问我:“我很内向,是不是不适合在媒体工作?”

  我反问他:“是谁告诉你,内向就不能胜任了?你这么说,是因为,社会上对内向的人有偏见,这种偏见,让你对自己的内向感到不自信。”

  内向,真的就那么差劲吗?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你之所以认为我内向,是因为我很少说话,而我之所以很少说话,是因为我觉得你是个傻×……呵呵。

  我对他说:“你不是内向,而是有语言洁癖。你不愿意听别人说那些无趣的话,也不屑于自己说那样的话,因此沉默不语。而那些人,因为智力的局限性,无法洞察到你不说话的真实原因,便会认为你有性格缺陷。”

  “外向”与“内向”,本来只应该是两个中性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倾向,这两种性格本无所谓孰优孰劣——只存在谁更适合哪种工作或出现在哪种场合的问题。

  然而,在现实中,“外向”往往以褒义词的面目出现,“内向”则沦落为贬义词;外向者往往被认为更优秀,个别自认为外向者往往有种优越感——他们喜欢居“高”临“下”地同情内向者;被贴上“内向”标签的人则容易有自卑感——我曾经或一直是一些外向者们居“高”临“下”同情的对象,他们的怜悯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曾经为此自卑过,故而才对这个问题格外敏感。

  至于需要处理太多人际关系的事只能由外向者来干,这已是常识,故出色的政治家和商人只能是外向者,但也有例外,如李彦宏就不是明显的外向者。过于外向、对交际依存度较高的人,往往缺少独处的能力,不敢面对自我,也更容易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做事,故而最出色的科学家、学者、作家、思想家及艺术家大多(如果“大多”一词用得不太准确的话,最起码也不算荒唐)为内向者——也有很多原本很出色的学者、思想者因过分热衷于社交而变得“泯然众人?矣”。

  说句有点儿过分的话:社交,天然具有肤浅的本性。我见过很多深邃的人因把精力过多地耗费在社交上而最终变得肤浅,却鲜见一个肤浅的人在社交中变得深刻——除非他进入了一个高质量的、人数又较少的社交圈子,并且他自己也勤于沉思。当然,我并非要将所有的社交和所有的外向者一棍子打死,毕竟,现实中的所谓winner(赢家)大多为外向者,并且外向与沉思和知性并不必然冲突;我想说的是,从字面意思看,“内向”更侧重于同自己的灵魂交流,因而内向者便更容易有思想的深度。

  通常,人们鉴定一个人外向还是内向的依据是看他爱不爱(跟别人)说话,而不是看他所说之话的内容和质量。话多的人为外向,沉默寡言者为内向。普通的外向和内向就不必在这里说了,说了也没意思,我下面重点谈一下两种极端现象——事实上,这两个极端,绝非极少数。

  我所遇见的那些对自己外向的性格充满优越感、对自己的健谈和出色口才充满自信心的人,往往是一些只要几秒钟不说空话废话套话就能憋死的无话找话者、“交际爱好者”——实则可能是“独处恐惧症”患者,即没有勇气独自面对自己空虚贫乏的灵魂;我所遇见的内向者,几乎个个都有语言洁癖,只在必须说话的时候才说些有实际内容的话,而不说废话空话套话——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还是既沉默寡言又妙语连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注意,我在这里所提到的外向者与内向者都是我所接触的,而非这两类人中的全部,倘若你所接触过的外向者及内向者跟我所接触的这两类人中的大多数的外在表现有很大不同,那只能说明你我的人际圈子不同,并不能说明我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太差。)前者的“爱说话”,本质是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爱讲没质量的废话;后者的“不爱说话”,本质是不爱讲没质量的?话。

  周国平老师说:“我天性不宜交际,因为在社交场合,不是别人觉得我乏味,就是我觉得别人乏味;可是我既不愿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显得乏味,也不愿忍受别人的乏味,于是逃避社交。我害怕说平庸的话,这种心理使我缄口不言;事实上,当我被迫说话的时候,所说出来的话的确往往是平庸的,只有在我感到非说不可的时候,才能说出高质量的话来。”虽然大部分内向者都不可能是周国平这样的作家、学者,但我确定绝大多数被称为内向的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在我老家方言中,往往用“这人言贵的”来描述那些不太爱说话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部分外向者的所谓“健谈”只不过是爱说些毫无意义的废话,那么,他们那种因外向而产生的优越感就不过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力;既然部分内向者的“不爱说话”只是语言洁癖,是害怕讲平庸的话,那么,他们的内向就只能是一种傲慢。

  上述的外向者们既然有“交际饥渴症”,那么,与内向者们相比,他们必然拥有更多数量的朋友,但同时,由于交往中的“饥不择食”,他们所结识的大多数朋友必然只可能是泛泛之交,而深交者的比例很低。而内向者,尽管他们所拥有的朋友的总量比较少,但通常这几个为数不多的朋友却几乎个个堪称知己——精神洁癖使然也。

  有了这个“自知之明”,我便不再为自己的内向感到自卑。于是乎,当那些绝对不能忍受丝毫孤独的人对我的内向表示同情,并且在我面前炫耀他们性格上的“优越性”时,我先是窃笑,继而便居高临下地对他们的缺乏自知之明表示深切哀悼。当然,我也不得不佩服他竟能够有本事在虚假的优越性上面建立起真实的优越感!

  从上面的分析看,我似乎是在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部分外向者。也许真是这样吧,谁叫我自己是个偏内向的“肤浅社交厌恶者”呢!注意,我所厌恶的只是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肤浅的社交,而非所有社?交。

  此外,要补充一点:在一定意义上讲,所谓“外向”与“内向”都不过是个伪概念而已。一个人是否爱说话,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性格,更加取决于他所面对的对象、所处的场合及当时的心境——一个作家在文章中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但他也可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很木讷、不善言辞。这一点,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意外,因为这位作家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内向的人。一个教授或学者在课堂上或百家讲坛上激情飞扬滔滔不绝,但他也可能在大多数被迫参加的无聊饭局上呆若木鸡,这个,你信不信?一个讲起废话空话套话来充满伪激情的、很外向的人,如果你要跟他谈论一个需要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思想深度的问题,他可能立马就变得内向了,这个,你信不信?

  再说我自己吧,写起某些命题作文来无从下笔,有时半夜爬起来写某些文章却文思泉涌;跟某些人说话半天吐不出一个字,做某些演讲却是妙趣横生、才华横溢——尽管有点儿结巴,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在大多数饭局上都沉默不语枯燥乏味,在个别宴会上却出口成章、谈笑风生、魅力四射……你说,我究竟是个内向的人还是个外向的人?

  连周星驰这样的幽默大师,在私下场合里都是很内向的、沉默的,你能想通这是为什么吗?在舞台之外的地方,观众太少,激发不起他的表演欲,他便做回了最真实的自己。

  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别人的无趣。

  如果要我列一个“你最不愿搭理的人”的清单,毫无疑问,榜单上的冠军肯定是无趣的人。我宁可喜欢一个有趣的坏人,也懒得搭理那些无趣的好人。遇到无趣的人,我总是装聋作哑,我不仅不主动跟他们说话,而且,在他们主动跟我说话的时候,通常也是他们说几十句,我才说一句。我的“内向”,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阿Q一下:内向,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逼格。

  

  PS:

  说实话,我向来很讨厌随随便便给人贴“外向”与“内向”这样过于简单化的标签的行为,在这里之所以用这些词,主要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而已。

  


前言/序言

前言

在最落魄的日子里,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常常有一些年轻的读者留言告诉我,他大学刚毕业没多久,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每当这时,我都会告诉他们:“迷茫,并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迷茫意味着你的选择机会多。回想2007年我刚毕业的时候,因为专业冷门,而自己又无一技之长,没有实习经历,除了去卖保险,根本就没选择。你的起点比我高多了,知足吧。”

  做过半年的保险之后,总算有了点工作经验,因此,跳槽的时候,面试的机会多了。就这样,我“高升”到了一个小型台资企业,月收入1200元。我还记得那年春节回家后,爸爸问我一个月工资多少,我心虚地说是1200元,爸爸就特意叮嘱我,如果家里的亲戚问起,我应该说是2000元。是的,那是2008年,2000元的月工资,在我爸眼里,已经是一个偏高的数值了,但我远远达不到。彼时,高中时“一个炕上睡过的兄弟”,他的月收入比我的10倍还多。不过,那段时间,真正让我有挫败感的,并不是工资低,而是工作环境确实糟糕——跟我一同招进去的两个专科生、一个高中生(我并不歧视低学历的人,但那几个家伙确实都属于没什么想法、没什么追求的人),每次,他们几个在办公室切磋泡妞心得的时候,我都特别沮丧:“天哪,我竟然已经沦落到跟这种层次的人一起共事的地步了。”

  有了这个念头后,我果断裸辞,另谋高就。这次,面试的时候,我狮子大开口,要价1800元,后来,人家给了我2300元,我顿时感觉自己遇上了一个好老板。不过,工作环境比上一家还糟糕,几年后看到富士康工人跳楼的新闻,我毫不惊讶,因为,感同身受。我确信,如果我在那种环境中长期做下去,也会得上抑郁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特别害怕我的同事知道我是个“复旦高才生”,因为怕给复旦丢人。复旦身份,是一种让我感到自卑的东西。

  2009年6月,我辞职转行做销售,尽管工资降到了历史最低点——1100元,但说那一次跳槽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丝毫不夸张。现在,我给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提到“2010年之前的我”和“2010年之后的我”——那段经历让我创造了一个奇迹,即内向的老实人是可以把销售做好的,尽管我刚开始给人打个电话都结结巴巴,但后来确实做得还不错,这算是扇了那些老说我“不适合”的鸟人一个狠狠的耳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意间发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文字,后来我常自称是一个“把写作当性生活的人”。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本书,首先得归功于那份底薪只有1100元的工作。

  2015年下半年,我在自媒体上火起来之后,算是拉高了整个鸡汤界的整体水平,也让“别人家的鸡汤”相形见绌。我的读者群中,有top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有top2高校的系主任,甚至还有在《激荡三十年》和《野蛮生长》中出现过的“92派”企业家。我不是那种通过收入来获得成就感、拿金钱来衡量成功的人,但最近,我还是忍不住炫富过几次:过不了多久,我每个月在自媒体上收到的读者打赏就可以超过1万了。之所以敢扬眉吐气地炫富而不怕别人鄙视我,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做到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统一 ,用冯仑的话来说就是“坚持理想,顺便赚钱”。

  有不少朋友很好奇地问我:“你的思想水平,远远超出你的年龄,你平时都读什么书?”其实,我真没看过什么书。我对人生的洞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我走了太多的弯路,经历过太多的失败。然而,时过境迁,所有过往的经历,都转换成了财富——走对了的路,可以拿来写励志故事;走错了的路,在经过反思之后,可以拿来写鸡汤。我不喜欢励志故事,但我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部励志故事。我随便写一部流水账,别人都会觉得很励志。

  “未曾失恋的人不懂得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得人生”,周国平老师这句话说得好。现在,我常常会回想起八年前的那个夏天,在上海浦东的马路上骑着自行车卖保险,在口渴的时候犹豫该买一瓶2.5元的延中盐汽水还是2元的矿泉水,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特别崇拜自己。“苏清涛,你好牛逼啊。”

  在经历过那么多挫折之后,我最深刻的体验便是:从长远来看,让一个人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增加了他的幸福感的,并不是成功与荣耀,而是他过去所经历的低谷、最悲观最绝望最孤独的时刻;人的一生,只要有过那样的时刻,并且还没有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的话,再往后,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他都会有勇气去面对和承受。

  时过境迁,我们会发现,低潮,并没有那么可怕。一个人的激情、力量和理想主义,最能在这些低潮期体现出来。事实上,对充满激情的人来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低潮。并且,每次从一个低潮中走过来,都是一次信心的增长。

  对了,前几天,一位刚关注过我的公众账号的读者对我说:“说实话,我就喜欢你这种人,三十几岁,正在成名阶段,不算是‘特大人物’以致接触不到,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可供交流学习的对象。矫情地说,于我,你的意义比莫言或马云还要大,在于你真人本身的可接触性。”我相信,他是真诚的。因为,我是跟你们一样的屌丝,我具备可接触性,并且,我的故事,还具备可复制性。

  我走过的路,就是你们每一个人已经走过、正在走的或即将要走的路。在这本书中,每一个正在迷茫的年轻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影子,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我相信,你们看完之后,会忍不住想说句:“涛哥,我想请你吃顿饭。”

  不信?咱们走着瞧。

   苏清涛

   2015年12月16日凌晨



《谁的人生没有低谷,有路就好》 这是一部触及灵魂深处,却又饱含着温暖力量的成长史诗。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是空洞的励志鸡汤,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腻入微、真实可感的生命故事,描绘了普通人在面对人生洪流中的挣扎、迷惘与不屈。 书中,我们跟随着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生命中的至暗时刻。或许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屡屡碰壁,怀疑自己的价值;或许是中年创业者,在市场的残酷洗礼下,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尝尽了失败的苦涩;又或许是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回首往事时,面对无法挽回的遗憾,独自品尝孤独的滋味。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剥开了人生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衣,展现了其背后隐藏的脆弱与不安。 然而,本书最动人心魄之处,并非对低谷的刻意渲染,而是对“有路就好”这一朴素信念的深刻挖掘。它告诉我们,人生纵有无边黑暗,却总有一线光明。这条路,可能是一段意外的援手,可能是一次深刻的顿悟,也可能仅仅是内心深处那一点不灭的希望火种。 书中的人物,他们在泥泞中跋涉,在风雨中前行。他们或许会跌倒,会受伤,会绝望,但他们从未放弃寻找那条通往黎明的路。这份寻找的过程,充满了韧性与勇气。例如,那个曾经怀揣音乐梦想,却被现实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街头艺人,在一次偶然的演出中,用他沙哑却充满感情的歌声打动了一位音乐制作人,从此走向了新的起点。又例如,那个在事业上遭遇重大挫折,一度濒临破产的中年女性,在家庭的支持与自我反思中,重新找到了事业的另一片天地,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谛。 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细微波动,将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纠结与渴望,化为文字,让读者感同身受。书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摹,绝非简单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到他们过往的经历、当下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层层剖析,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维。 更重要的是,本书并非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理解,一种陪伴。它让你明白,你的痛苦并非孤单,你的迷惘也并非无解。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亲自去发现、去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 《谁的人生没有低谷,有路就好》就像一本温暖的灯火,在人生迷雾重重之时,为你指引方向。它让你看到,即使身处绝境,只要内心还有一丝不熄的火苗,只要愿意伸出手去触碰,去寻找,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最终都可能成为铺就你未来道路的基石。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在人生旅途中感到疲惫、失落,但又渴望继续前行的人。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发现潜藏的韧性,并鼓起勇气,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去相信,即便在最深的低谷,只要有路,就有希望,就有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人生困境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觉醒与自我超越的颂歌。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是否经历低谷,而在于我们如何在低谷中寻找方向,如何坚守那份“有路就好”的信念,勇敢地走向远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人生哲学比较感兴趣的人,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却格外不同。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表达,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生的各种困境与可能性。作者在描述那些“低潮”时,并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回避其痛苦,而是如实地呈现了它们的面貌,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而当谈及“路”时,作者也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希望”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它不是那种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审慎的希望。它告诉我,即使身处困境,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总会发现一些微小的光亮,足以照亮前行的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韧性”这个词的含义,它不是一种坚不可摧的硬壳,而是一种在跌倒后能够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害怕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反而多了一份平静与力量。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谁的人生没有低潮,有路就好》,这句话太直击人心了。生活中的确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低潮”,有时候觉得喘不过气,有时候又感觉自己被世界遗弃。但“有路就好”这几个字,又像是一束光,瞬间点亮了灰暗的天空。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读物,充满了鼓励和说教。然而,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引述、反思和提问,引导你去思考。它不像是在“教”你,更像是在和你“对话”。那些关于自我认知、关于接受不完美、关于重新出发的讨论,让我反复咀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脆弱”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将脆弱视为一种失败,而是将其看作是人性的一部分,是连接他人、获得理解的桥梁。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既被理解,又被启发。读完后,我并没有觉得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但我确实感觉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于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沉重的“低潮”,似乎多了一份从容和接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促膝长谈。它没有年轻人那种过于激昂的热情,也没有成年人那种世故的圆滑,而是带着一种淡然和深刻的智慧,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有着一种直达人心的力量。它探讨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最平凡、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告别”的段落,作者描绘了不同形式的告别,有突如其来的,有磨磨蹭蹭的,有心甘情愿的,也有不情不愿的。每一个场景都那么似曾相识,仿佛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对应的影子。通过这些描绘,我开始理解,生活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而每一次告别,都是一次新的开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必过分执着于过去的伤痛,也不必对未知的未来过分恐惧。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些微小的、点滴的坚持和领悟。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非常独特,不像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书。它仿佛是用一种碎片化的、如同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般的语言,将一个个看似无关的思绪、感受和回忆串联起来。一开始读的时候,我甚至有些跟不上节奏,感觉像是在一个迷宫里游荡,找不到清晰的线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这种“跳跃”和“关联”的精妙之处。作者并非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触点,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心灵空间。那些看似零散的段落,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如何在生命的无常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出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个章节,作者用大量意象化的语言描绘了“等待”的状态,那种焦灼、那种期待、那种不知所归的漂浮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无数次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身影,也看到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却从未放弃寻找光明的决心。这种阅读体验,既挑战了我的思维定势,又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潜藏在生活表象下的深层意义。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某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捧着一杯热茶,不经意间翻开的日记。书页泛着温润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张香气,而那些文字,就如同渗透进心底的暖流,一点点驱散了生活的寒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寻常生活片段时所展现的细腻笔触,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有过同样的迷茫,有过同样的无助。那些关于坚持、关于释怀、关于在平凡日子里寻找意义的篇章,让我一度以为,作者是不是也曾在我身边默默观察着,理解着我那些不曾说出口的苦涩与期盼。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望着窗外,任由思绪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沉浮。它没有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也没有那种戏剧化的跌宕起伏,但它有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悄悄地触动着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仿佛在告诉我,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总有那么一条看不见的路,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踏足。这种感觉,是如此的慰藉,又是如此的充满希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嘴角上扬,眼中泛起晶莹。

评分

还没看完。刚看了目录,作者很有意思,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些正是我遇到的。现在的我很迷茫,应该对我会有帮助。看完再追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h

评分

好评发货速度快,京购物有保障

评分

在购物车里放好久了,减少玩儿手机的时间,多看书。

评分

我是来吐槽定价的,这么薄,排版也一般,怎么定价就要36

评分

还没看呢 不知道怎么样

评分

好不错送货速度也快质量也好

评分

真会比较满意,特别是快递速度。

评分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阅读中,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