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懂李鸿章,读懂近代中国!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本书写于1901年,李鸿章去世不久。无论是发起洋务运动,筹建海军、发展民族工商业,引导清朝走向自强,还是与各国周旋,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深深影响了近代社会。
2、梁启超纪念馆监制,经典图文对照版
本书是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监制,图文并茂,经典对照。
3、随书赠送精美书签
4、国学大师梁启超,倾情解读晚清权臣、晚清改革的总设计师、东方的俾斯麦、“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李鸿章,点评李鸿章的功过是非,看他如何突破内政外交之困境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本书记述李鸿章的一生:早年落拓,后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但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梁启超解读了李鸿章在晚清内外交困的大变局下,对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的改革。
作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诸葛亮、俾斯麦等人进行比较,认为李鸿章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但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终未能扭转王朝颓势,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下风。
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必然结局。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是民智的启蒙者。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时代,能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并能登峰造极者,唯梁一人而已。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第
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综评
坦白说,读完这本《李鸿章传》,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作者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勾勒出了李鸿章在风云变幻中的人生图景。书中对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的处境,尤其是他如何面对日本的崛起和清廷内部的掣肘,描写得相当细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梳理上的用心,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书中对李鸿章的评价,并没有简单地褒扬或贬低,而是试图呈现一个更具争议性和多面性的历史人物。这让我觉得非常可贵。但是,我总觉得,书里对于李鸿章的“精神世界”的探索,似乎还不够深入。他为何会坚持某种立场?他在关键时刻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这些深层次的内心活动,我并没有完全捕捉到。也许是历史的局限性,我们无法窥探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但如果作者能在此方面再多一些笔墨,我想这本传记的感染力会更强,也更能让我深刻理解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泛黄的旧相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尘封的往事。作者的叙述风格相当平和,没有过多的渲染和戏剧化,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李鸿章的一生。他详细地描绘了李鸿章从一个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一步步走到晚清权力中心的过程。书中对晚清官场的生态,以及李鸿章如何在其中游刃有余地周旋,有着细致的刻画。我特别关注了书里关于他处理内政外交事务的章节,例如他如何与外国列强打交道,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些内容都让我大开眼界。不过,我总觉得,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稍显克制。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李鸿章在个人生活中的片段,他的喜怒哀乐,他对家人的情感,以及他在孤独和压力下的内心独白。虽然我知道史书以写实为主,但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情味”,我想我会对他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评分这本《李鸿章传》我看了好久,但说实话,读完之后,脑子里留下的印象有点模糊,像隔着一层纱一样。不是说作者写得不好,而是信息量太大了,各种事件、人物、政策一股脑儿地涌过来,感觉有点消化不良。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海国图强,内忧外患,李鸿章身处其中,确实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书里对很多细节的描绘,比如具体的条约签订过程,我总觉得有点技术性太强,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吃力。而且,有时候感觉作者在叙述上,像是流水账一样,事件一件接一件,但缺乏一种更深入的情感连接或者深刻的洞察。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真正触动我的地方,能够让我深刻感受到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挣扎、他的无奈、他的决断。但目前来看,更多的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而李鸿章本人,仿佛只是这个图景中的一个缩影,我还没有完全抓住他的灵魂。也许是我阅读方法不对,或者是我期待值过高,总之,这书给我的感觉是“看过,但未曾真正‘读懂’”。
评分读完这本《李鸿章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书里呈现了一个多维度、多侧面的李鸿章,有他作为“裱糊匠”的无奈,也有他作为“改革者”的努力。我以前对他的印象,大多是教科书上的标签化描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他。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显得非常严谨,大量的奏折、信件、回忆录等一手资料被巧妙地融入叙述中,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显得非常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洋务运动的得失时,那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肯定了其历史贡献,也指明了其局限性。然而,我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李鸿章似乎一个人扛起了国家的大部分重担,他的每一次改革,每一次外交斡旋,都充满了艰辛和风险。书里对他在签署不平等条约时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力,那种“力图挽救,却又无可奈何”的境地,读来令人唏嘘。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鲜明,有一种特别的“史诗感”。作者在描述李鸿章的人生轨迹时,用了大量充满力量的词汇和富有画面感的句子,仿佛我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晚清时代,亲眼见证着一个个历史的节点。从他初露锋芒,到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再到主持洋务运动,最后却不得不面对甲午海战的惨败,每一个阶段都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书里对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李鸿章在其中周旋、博弈的描写,也相当精彩。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关键性决策的剖析,虽然有时感觉有些主观判断,但确实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只是,我总觉得,在描绘李鸿章的个人情感方面,书里似乎有所保留,或者说,刻画得不够深入。他的家庭生活、他的情感经历,以及他在巨大压力下的个人挣扎,似乎都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掩盖了。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他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那样或许更能让我理解他为何会做出某些选择,更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他,而不是仅仅一个“历史人物”的他。
评分好
评分好看...拜读大师 仰望裱糊匠
评分6
评分挺好滴
评分纸质不错,是半文言文原稿
评分不错,挺好的,可以看看的哦
评分书很快就收到了,质量精良
评分hhhhhh
评分孩子学校要求买的,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