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艾伦·G.约翰逊 著,喻东,金梓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生活
  • 实践
  • 理论
  • 文化
  • 社会问题
  • 个人与社会
  • 观察
  • 反思
  • 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9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330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Forest and the Trees: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1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问题中,艾伦·G·约翰逊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学的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是可以在日常点滴中实践出来的。它或与我们的社会承诺相关,或与我们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相关。只有当我们对周围的复杂生活有所洞识时,我们才能产生与他人他物和平相处的智慧,懂得与他人彼此尊重。这种洞识和智慧又会让我们相信:即使个人的力量很卑微,也能够促使社会向上提升。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从生活出发,娓娓述说社会学的点点滴滴,不掉书袋子,几乎找不到多少术语,但最后你会发现,你也能像社会学家一样地思考问题了。请打开它吧。好好看看这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仔细瞅瞅这面照见自我的镜子。

作者简介

  艾伦·G.约翰逊(Allan G. Johnson),1970年获博士学位。社会学家、作家、训练师/顾问。
  任教于哈特福德女子学院,并于各大企业及大学担任性别、多元化议题方面的顾问及教师。主要著作包括:
  Human Arrangement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McGraw-Hill,1995)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A User's Guide to Sociological Language (Blackwe11,1995)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7)
  Privilege,Power ,and Difference (McGraw-Hill,2001)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树林,树群,还有那件事
这么一件事
个人主义的方式,没有用的
与我们有关,也与我们无关
个人式的解决之道,不是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更复杂,也更有趣
进入社会学的实践

第二章 文化:符号,观念和生活的种种
构建真实
信念:“我相信,我就会看到”
价值、选择和冲突
规范、道德和偏差
态度:文化作为感觉
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种种
我们的盒子:最好的盒子,也是唯一的盒子

第三章 社会生活的结构
我们和他者:身份和角色
个人的和结构的
作为关系的结构
作为分配的结构:谁得到了什么?
系统与系统:家庭和经济
结构——文化关系
系统中的系统

第四章 人口与人类生态学:人,空间和场域
人类生态学
谋生
出生、死亡、迁移:人口与社会生活
人口和全景电影
复杂的世界——简单的架构

第五章 我们,他者和社会互动
“自我”:作为参与者的我们
系统中的自我
使系统成为可能

第六章 实践社会学与承诺
“我爱你”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美国人不参与投票?
为什么存在贫困?将“社会”回置到社会问题中去
我们到底是谁?

精彩书摘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
  社会学实践最主要的原则,也许就在于理解目前主流的个人主义视角对于了解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用处。我们的所作所为和各种经历,都并非发生在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中;每件事都与特定的背景联系在一起。例如,当妻子和丈夫为了谁该去清理浴室,或是两个人都要去上班时,谁该留下来照顾生病的孩子而争吵时,这种争执绝不仅仅是两口子的事,虽然当时看上去是这么回事。我们不得不去探究使这种争执产生的更大的背景。
  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这种例子是与按照男尊女卑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有关的,即在一定程度上,除非男人想到要“帮忙”,否则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平摊家务。在个人的层面,丈夫也许会觉得妻子唠叨,妻子可能会觉得丈夫是一个浑蛋,但是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夫妻双方可能都会忽略,在一个与此类型不同的社会中,他们可能一开始就不会发生争吵,因为两口子都觉得照顾家庭和儿童是天经地义的事。
  同样地,当我们认为自己现在的样子完全是因为家庭的影响时,我们忽略了,每一个家庭都是和外在的更大范围内的情境相联系的。困扰我们个人的情感问题,不应该简单归结为父母的影响,因为他们所参与的社会系统——工作、社区和整个社会——形塑了他们,包括将他们形塑为父母亲这样的角色。个人主义的思考方式会产生误导,因为这种方式使我们从如此狭窄的视角去解释人类的行为和经历,而忽略了其本来面目。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只看个人,我们无法理解社会系统的来龙去脉。例如,在某种意义上,自杀是独立个体的个人行为,尤其是单独一个人自杀的时候。‘51如果我们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自杀,我们首先会想到他们自杀时的感受——绝望、抑郁、罪恶感、寂寞,又或许是出于一种荣誉感、责任感,为了保全大我而牺牲小我。这或许可以解释个别的自杀,但是当我们对特定的一年内全社会的自杀进行统计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解释?这些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什么?例如,1994年全美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有12人自杀。如果我们深究这些数据,我们会发现,男性自杀率是每10万人有20人自杀,而女性每10万人仅为5人。根据种族和国家的不同,自杀率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各个时期也不一样。例如,白人男性的自杀率,比黑人男性的要高出71%,而白人女性的自杀率,是黑人女性的2倍还要多。美国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有12人自杀,与此同时,匈牙利是每10万人有34人,而意大利每10万人仅有7人。因此,对美国来说,男性和白人远比女性和黑人容易自杀;在自杀的几率上,美国人几乎是意大利人的2倍,但又仅是匈牙利人的1/3。
  ……

前言/序言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 一扇洞悉现代社会脉络的窗口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在人群中感到孤立,却又渴望理解彼此之间的联系?对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却找不到清晰的解释?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为之贡献一份力量?《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正是这样一本书,它以一种亲切而深刻的方式,为你打开一扇通往理解现代社会脉络的大门,让你既能“见树”,又能“见林”,在个体经验与宏大结构之间自由穿梭,洞察生活的本质,并激发改变的力量。 超越书本的社会学,走进真实的生活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将社会学的核心理念巧妙地编织进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人文关怀,带领读者一同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社会现象。从亲密的家庭关系到错综复杂的社会群体,从个人的情感体验到集体的社会运动,社会学不再是遥远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例如,当我们谈论“社会化”时,你是否会想到自己童年时期是如何学习规则、习得语言,并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本书会深入剖析这一过程,让我们明白,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塑造的结果。它会揭示,我们看似“自然”的观念和行为,往往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又或者,当我们面对社会不公,例如贫富差距、性别歧视或种族偏见时,你是否会感到无力或愤怒?本书将带领我们跳出个人遭遇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些不平等的结构性根源。它会解释,这些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经济、政治等多种力量交织作用形成的社会产物。通过社会学的 Lens,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为寻求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见树”—— 聚焦个体经验与微观互动 “见树”象征着我们对个体经验、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的深入观察。本书不会回避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与选择,而是鼓励读者去关注那些构成我们生活片段的“树木”。 你会读到关于“身份”的探讨。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身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我们的身份是否会发生变化?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我们”而他人是“他们”?本书会通过生动的案例,解释身份的流动性、多重性和社会建构性,让我们理解,我们并非固定不变的个体,而是在不断与社会互动中塑造和重塑自我。 在人际关系方面,本书将深入分析家庭、友谊、爱情等亲密关系中的社会动力。我们会探讨,是什么维系着一段关系?冲突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如何在其中扮演角色?通过对这些微观层面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互动模式,从而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出与单独时不同的行为?从从众心理到群体决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在这里得以生动展现。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以及如何与他人有效协作。 “见林”—— 把握宏大结构与社会变迁 “见林”则意味着我们具备了超越个体局限,洞察更广阔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模式的能力。本书将引导我们思考,是什么样的“森林”塑造了我们眼前的“树木”? 本书会深入探讨社会结构的力量。权力、阶级、制度、文化等宏观因素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机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将个人困境与更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例如,当你失业时,这仅仅是个人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是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性危机?通过“见林”,我们能够获得这种超越性的洞察。 历史的维度也是理解“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会引导我们追溯社会现象的历史根源,理解当下的社会状况是如何由过去的事件和决策演变而来。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并非永恒不变,而是不断处于变迁之中。 同时,本书也会关注社会变迁的动力和方向。是什么推动着社会发生变革?个体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本书将介绍各种理论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社会运动、科技进步、全球化等因素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并积极参与到未来的社会构建中。 社会学作为一种承诺:实践与希望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理解的“说明书”,它更是一种“承诺”。社会学作为一种生活实践,它鼓励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社会学的洞察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当我们理解了社会问题的根源,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它们。无论是参与社区建设、倡导社会公正,还是在工作单位中推动积极的改变,社会学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视角。 它是一种“承诺”,是对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责任的承诺。通过更深入地理解社会,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位置,并为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包容、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本书鼓励我们拥抱挑战,敢于发声,并相信改变的可能性。 阅读《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的收获: 获得“社会学想象力”: 能够将个人经历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理解。 深刻理解社会运作的逻辑: 洞察社会结构、制度、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生活。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质疑习以为常的观念,辨析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丰富人际交往的智慧: 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 激发改变的勇气和力量: 将社会学洞察转化为积极的社会参与和行动。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智识之旅,它邀请你走进一个充满活力和启发的领域。无论你是初次接触社会学,还是希望深化对社会的理解,本书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将帮助你看见个体生命的繁复与细腻,同时也能让你 the scope of the larger societal structures that shape our lives. 最终,它将唤醒你成为一个更有洞察力、更有行动力的现代公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或许是它内在蕴含的那种人文关怀和实践的承诺。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剖析,更像是对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发出的一个真诚的呼唤。它没有给我们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耐心地展示了“为什么我们会遇到这些问题”,并将我们重新置于改变的起点上。每一次对社会不公或结构性困境的揭示,都伴随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鼓励我们去质疑、去行动,哪怕只是在日常的互动中做出细微的调整。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是极其宝贵的。它让社科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分析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改造生活、提升自我理解力的“生活艺术”。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身边发生的一些社会新闻的解读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多了一层审视的深度,也多了一份参与构建更美好社会的责任感。这本书,确实是那种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佳作。

评分

我得承认,我以前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教科书那种枯燥的定义和理论框架上,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是象牙塔里的学问。但是,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宏大叙事下的社会结构,巧妙地编织进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细微场景里。比如,仅仅是描述一个小区里邻里关系的微妙变化,他就能引申出关于社区凝聚力、社会资本流失等深层议题。这种“以小见大”的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不是在强迫你接受某种理论,而是在引导你用一种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你习以为常的世界。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像个侦探,手里拿着作者提供的工具,去拆解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掉的社会密码。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拖沓,但又足够细致入微,让人丝毫没有感到阅读的压力,反而是一种享受知识慢慢渗透进脑海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第一眼就抓住了我。那种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塑料感,而是带有一点点粗粝、沉稳的触感,仿佛它本身就在诉说着一种对深度思考的尊重。拿到手里,感觉它沉甸甸的,让人觉得里面装载的知识分量十足。封面上的排版布局,那种留白的处理,非常讲究,不是那种信息爆炸式的拥挤,而是给予文字呼吸的空间,这点很能体现出作者对内容组织逻辑的自信。而且,那种字体选择,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日常阅读的亲和力,这对于一本探讨社会学的书来说,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平衡。我常常在想,一本好书,首先得让你愿意拿起它,而这本书在“第一印象”这一关上,无疑是高分通过的。它不像有些社科读物那样,高高在上地堆砌术语,而是用一种邀请的姿态,让你心甘情愿地走进它的世界,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复杂肌理。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从实体书本身就能窥见一斑,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运用,简直是一门艺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专业术语时的那种精准和克制。他没有一味地使用佶屈聱牙的学术黑话来标榜自己的专业性,而是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本土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当他要阐释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模型时,他可能会借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这个比喻本身就具备了强大的解释力,几乎不需要读者再去查阅字典去理解那个术语的精确含义。这种“翻译”能力,是很多社科作者所欠缺的。阅读的流畅性极高,常常是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不是因为内容简单,而是因为作者构建的逻辑链条太清晰了,你根本舍不得停下来。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幽默感处理得非常高级,不是那种刻意的插科打诨,而是在批判性的分析中,自然流淌出的那种对人类境况的温和嘲讽,让人在笑声中,反思得更深。

评分

从知识的广度来看,这本书的视野无疑是开阔的。它似乎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学流派或某一特定地域的案例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图景。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引经据典时的那种扎实功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现象都被他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下进行比较和对话。这种跨界的融合,让整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丰满和立体。它不是一碗单一口味的汤,而是一道融合了多种香料的盛宴,每一种味道都恰到好处,共同营造出一种复杂的味觉体验。对于一个渴望全面理解社会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种包罗万象却又主次分明的组织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密度。读完之后,会有一种“世界观被拓宽了”的充实感,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而是渴望建立起更具系统性的认知结构。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是心理学老师推荐的书,有点失望,不是很懂里面的内容,但是案例很吸引我

评分

写得一般般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写得一般般

评分

好 实践社会学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很喜欢,值得购买,感谢活动力度如此大。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