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书店,与其说是售卖图书的场所,不如说是为社会开辟的一处精神家园,因为书店售卖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些产品能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思维,既反映人们当下的生活环境,又有可能最终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书店在一个社区、一座城市里扮演的是“公共空间”的角色,不仅关联起拥有共同志趣的人,更是整个社会新思潮、新文化、新价值的集散地。走进一家书店,说到底就是感受把浮华关在门外,专注于读书的心境。开一家书店、聚一群同好的美妙梦想,从来没有在人们的心底消失过,稍有机会,它就会发出新芽,顽强生长。《在书店》为大家呈现世界各地的书店文化。
内容简介
书店,与其说是售卖图书的场所,不如说是为社会开辟的一处精神家园,因为书店售卖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些产品能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思维,既反映人们当下的生活环境,又有可能最终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书店在一个社区、一座城市里扮演的是“公共空间”的角色,不仅关联起拥有共同志趣的人,更是整个社会新思潮、新文化、新价值的集散地。走进一家书店,说到底就是感受把浮华关在门外,专注于读书的心境。开一家书店、聚一群同好的美妙梦想,从来没有在人们的心底消失过,稍有机会,它就会发出新芽,顽强生长。杨华的《在书店》为大家呈现世界各地的书店文化。
作者简介
杨华,《萌芽》杂志编辑。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书店的起源
闲话图书
书商的故事
最古老的书店
第二章 书店与文化
特龙斯莫书店
阿诺德布斯克书店
学术书店
北欧文化八卦
哈查兹书店
斯卡廷书店
边界书店
威尔士海怡书镇
莎士比亚书店
桅楼书店
凤凰书店
荷兰“天堂书店”
柏林书店
波萨达书店
字谜书店
酒神书店
亚特兰蒂斯书店
史传德书店
城市之光
Artos书店
淳久堂书店
诚品书店
香港的二楼书店
读易洞
渡口书店
第三章 书店的新气象
网络书店的崛起
实体书店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特色书店简介
专营书店
休闲书店
主题书店
后记
精彩书摘
丹麦真的是童话王国吗?我们对丹麦的印象是真实的吗?有趣的事实是,在丹麦,并没有哪一家儿童书店特别出类拔萃,童话书摆放在书架上它应得的位置,与一般的书店别无二样。丹麦最有名的书店是藏书丰富的国际书店,从人类学、医学、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到金融经济、商业管理、股票分析,一应俱全;是各个重要的步行街上门庭若市的大型连锁书店,人头攒动、交易频繁;亦是那咖啡厅与书店结合的一处温馨小隅,你可以拣一个露天的座位就着新鲜出炉的可口蛋糕,用整个下午来谈论文学。
阿诺德布斯克书店就是兼具这些特点的书店。它的地理位置极好,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气很旺的商业圈中的一条小街道上,开在一栋18世纪的三层老建筑里,附近就是哥本哈根大学,可谓闹中取静,又有文化氛围。最早阿诺德布斯克书店是为了方便高校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而开设的,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属于所有公众的大型书店,是丹麦最繁忙的书店之一。它的藏书相当丰富,你既能查找到完备的丹麦语文学作品,也能找到丰富的英文读物。虽然在丹麦,每一家书店都会有一些英文书籍,但阿诺德布斯克与之比起来,简直称得上是大型商场。阿诺德布斯克书店也有自己的藏书侧重——关于艺术,特别是建筑和摄影门类的书籍特别多,当然其他还有如美食美酒、毛衣棒针织法、有声读物等等,只要你想得到,都能在这家书店找寻得到。挑选得累了,还可以到二楼的Baresso咖啡馆喝上一杯咖啡小憩一会。Baresso意为“独特的感觉”,在丹麦没有Starbucks,只有Baresso,它是丹麦最有名的咖啡连锁品牌店,这样的强强搭配自然能吸引大量的顾客。阿诺德布斯克书店的一大特色是年终打折。在西方,书业大多没有国家补贴,因此图书卖得特别贵,于是打折活动非常具有诱惑力。一到新年,这家书店就融入附近商场的打折队伍,贴出鲜艳的广告,人们纷纷涌进店内抢购,盛况如同某名品专卖店的季后折扣活动,让人错觉散发着物质的欲望,而事实上大家的高涨情绪却是投向精神生活的,丹麦人对图书的热情着实令人感动。
原来,丹麦最好的书店与别处的书店一样了不起,也与别处的书店一样平常,没有童话味道的小木屋塞满童话书。有时我们对一件真实事物的印象过于深刻了,它就会放大成全部,那是另外一种不真实。丹麦,确实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西方发达国家,它的大都市具有所有国际都市的共性,包括它的书店。在阿诺德布斯克摆放得密密麻麻的图书里自然也和其他地方的书店图书一样,可以找得到儿童书籍,可以找到安徒生。其实童真的世界已经融入了丹麦的书店,融入了全世界的书店,它不必特别突出,就已是世界的一部分了。丹麦,离我们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通过书的连接。
………
前言/序言
从小就喜欢逛书店,在还不知道世界上有图书馆这东西的时候,是这种没有准入门槛又沿街而立的“商店”首先向我敞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那些一排一排的“纸砖”如此诱人,对一个少年人来说竟然比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店更加有吸引力。因为当时我就懂得,走进其他商店只是物质向我扑面而来,而走进一家书店,那里有进入历史的隧道,有飞向未来的飞船,有世间万象,有百态人生。没有哪问百货公司能够比书店包容更多的东西,但它却一点也不显山露水,只是把一切都浓缩成铅字,刻在薄如蝉翼的白纸上,让它们朴素而严肃地立在书架中,等待你的发现,等待你翻开它、理解它,然后在你的脑海中开出最璀璨的花。
少年时,书店最为美好。那时,对身处的世界知之甚少,对自己了解得也不多,好奇却是最突出的品质,就这样站到了书店所营造的“书河”里,有一种茫茫然的兴奋感,书架高处够不到的地方尤其神秘,鼓起勇气随便指一本书让店员帮我取下来,囫囵吞枣一番,就像阿甘的那句名言——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碰到爱不释手的情况,从午后读到黄昏,免不了要被店员数落,于是就很不服气地咬咬牙花一周的零用钱把书买下来以显示自己十分有骨气。
岁月流转,孩子气褪尽,书店的模式也悄悄地起了变化。仿佛是一夜之间,那些看你赖在书店不走就吹胡子瞪眼的店员就消失了,你甚至还可以在书店一边听着柔美的音乐一边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呷一口咖啡慢慢翻书。书店,似乎成了图书馆的另一种形式,不过,氛围却天差地别。图书馆大多庞然大物,垫起高高的台阶与世俗隔开距离,气质倾向于静止、庄严、科学严谨,身处图书馆的人会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怕破坏了那份肃穆感,我们去那里是为了朝圣知识,而书店则完全不同,它灵活多变、生活化,充满浓浓的人情昧。也许开在最繁华的闹市,也许藏在隐秘的社区内,也许驻扎在与外界通讯不便的小山村里,但无论如何,书店始终挨着人群,人在变它也跟着变,环境变它就适应环境,它不以最大的知识体系储存库为最高目标,它只想成为人们就近的精神歇脚处,方便、实用,却同样在你面前展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书店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如今,自己到了奔忙生活的年龄,从书店门口行色匆匆地走过而不太光顾书店的这些日子里,书店好像真的越来越少了。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电影、电视等更加便捷的知识媒介,连阅读本身都受到了时代的挑战,何况它的媒介体的命运。可是,书籍所能涵盖的知识面和深度不是影像所能够企及的,而且看书需要人的主动参与,需要调动想象力把抽象文字变成脑中的影像,能培养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我想,科技愈是高速发展,人们愈不能放弃阅读,这就和科技的发展能帮你想出代替一切体力劳动的方法,但你却更不能放弃运动一样。对阅读、对图书、对书店,我们已经到了怀念的时代,而怀念的时代是保护的时代,绝不是结束的时代。于是我又重新走进书店,这一次并不是茫然一片地把自己浸在“书河”里,而是想从图书的起源、从最古老的书店开始慢慢回忆,探究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事、出现过的人,探究一家书店和一座城的关系,一家书店和一个时代的联系……等统统回忆起来以后,希望大家能够与我一样,重新有了走进一家书店的冲动。
《在书店》 一、 扉页的静默与期待 合上书的封面,那沉甸甸的质感与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将读者轻轻引入一片既熟悉又充满未知的空间——书店。这里的“书店”并非特指某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个意念的集合,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思想、情感与可能性的容器。它是一扇门,推开,便是另一个次元的旅程。 扉页的设计,或许只是一幅简洁的插画,或许只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引言。但这短暂的沉默,却是作者精心营造的序曲,它如同书店入口处那微弱的光线,引导着读者逐渐适应这个由文字编织而成的世界。我们知道,每一个故事的开端,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如同书店货架上的一本书,在被翻开之前,它就是一种静默的承诺,一种等待被唤醒的生命。 二、 空间的温度与呼吸 书店,是一个独特的物理空间,但《在书店》所描绘的,远不止于砖瓦与书架的堆叠。这里,“空间”是活的,是具有温度的。它有阳光穿透玻璃窗时投下的温暖斑驳,有空调系统维持的四季如春,更有弥漫在空气中,由纸张、油墨、咖啡香气乃至读者自身气息交织而成的独特味道。这种味道,是知识的沉淀,是想象的延展,是无数灵魂在此驻足、交流的痕迹。 空气中流动的,不仅仅是温度,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呼吸”。那是书本翻动的沙沙声,是轻声的交谈,是键盘敲击的哒哒声,是偶尔响起的咖啡机嗡鸣,是孩子好奇的轻呼,是老人满足的叹息。这些细微的声音,汇聚成一首无声的交响乐,在书店的每一个角落回响。它们构成了这个空间的生命脉搏,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宁静的归属感。 三、 人物的肖像与流转 书店,是人群汇聚之地。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物肖像,他们如同书店货架上形形色色的书籍,各自拥有独特的封面,承载着不同的故事。 有沉浸在书海中的学者,他们的眼神专注而睿智,仿佛能从泛黄的纸页中洞悉宇宙的奥秘。有在儿童区快乐嬉戏的孩子,他们的笑声清脆而纯粹,是这个空间里最动人的音符。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他们利用短暂的午休时间,在书架间寻找片刻的宁静与灵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静静地坐在角落,翻阅着一本承载了过往岁月的旧书,眼神中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搜寻着改变命运的知识,在书本的指引下,勾勒着未来的蓝图。 这些人物,他们的故事或许并不惊心动魄,但却真实而细腻。他们与书店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书店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阅读的场所,更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情感的寄托,是他们灵感的源泉,是他们逃离现实、寻找慰藉的避风港。他们在这里擦肩而过,彼此之间或许一无所知,但却共同构成了书店的独特风景,如同书架上的一本书,静静地诉说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四、 故事的碎片与交织 《在书店》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连贯的情节主线,它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碎片组成的拼贴画。每一个碎片,都是一个独立的微型故事,一个瞬间的触动,一个刹那的顿悟。 可能是一个读者无意间翻到了一段打动人心的文字,眼角泛起泪花;可能是一位作家在书店的某个角落,捕捉到了一个灵感闪现的瞬间,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可能是一对情侣在书架间偶然相遇,目光交汇,一见倾心;可能是一位母亲为孩子挑选一本充满趣味的童话书,脸上洋溢着慈爱的笑容;可能是一个失意者在书本的慰藉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 这些故事碎片,它们看似零散,却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彼此交织,共同构建了书店的生命力。它们相互映照,相互补充,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迷宫,每一次的转弯,都可能遇见新的惊喜。每一个故事,都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我们在别人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某种启示或慰藉。 五、 思想的火花与碰撞 书店,是思想的集散地。在这里,每一本书都代表着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哲学。当读者在书店中游走,他们并非仅仅是在浏览文字,更是在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进行对话。 《在书店》通过对读者与书籍互动过程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思想的火花是如何被点燃,又如何相互碰撞的。也许是一位读者在翻阅一本历史著作时,对某个观点产生了质疑,又在另一本社会学著作中找到了解答。也许是一位读者在阅读一本诗集时,被其中优美的意象所打动,从而引发了对生活本质的深层思考。 这种思想的碰撞,发生在读者内心深处,也可能体现在读者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中。一次不经意的关于书籍的讨论,一次对某个观点的辩论,都可能激发出新的认识,拓展思维的边界。书店,就像一个温床,孕育着思想的萌芽,滋养着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六、 情感的锚点与升华 书店,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购买书籍的地方,更是一个情感的寄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书店提供了一个可以慢下来、沉淀下来的空间,让人们有机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在书店》深刻地触及了这一点。它描绘了读者在书店中,如何找到情感的锚点。也许是一本童年时读过的书,在成年后再次翻阅,勾起了无数温馨的回忆。也许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让那些被现实束缚的心灵,得以在文字中翱翔。也许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让那些渴望爱却又踟蹰不前的人,找到了勇气的方向。 通过这些细微的情感描绘,作者让我们体会到,书店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情感的港湾。它能够治愈心灵的创伤,慰藉孤独的灵魂,升华人生的境界。在这里,读者可以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恼,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情感的满足。 七、 永恒的循环与新生 书店,是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地方。它是一个永恒的循环,也是一个不断新生的场所。 每一天,都有新的书籍摆上货架,带来新的知识与故事。每一天,都有新的读者走进书店,带着新的期待与问题。他们在这里寻找、发现、学习、成长。而那些被翻阅过的书籍,它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价值,反而因为读者的触碰,而获得了更深的生命力,承载了更多的故事。 《在书店》的结尾,并非一个戛然而止的句点,而是一个开放式的展望。它暗示着,这个书店的故事,或者说,这个关于书店的故事,将随着每一个读者的离开,又随着另一个读者的到来,而不断地延续下去。它代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种对知识的永恒追求,一种对美好事物的不懈探索。 合上书,书店的空间依旧在脑海中回荡,那些人物的笑容,那些文字的温度,那些思想的火花,仿佛从未离开。我们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间如何流转,书店,以及它所代表的一切,都将永远是我们心灵深处,一片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栖息地。它是一种承诺,一种指引,一种永恒的魅力,永远在等待着下一个推开门扉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