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W. P. 坎贝尔(James W.P. Campbell),英国剑桥大学皇后学院建筑与艺术史院士,伦敦芬奇福曼建筑事务所建筑保护主管。曾出版过《圣保罗大教堂》、《楼梯:历史、修复和保护》等。
威尔·普赖斯(Will Pryce),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得过奖项的摄影师。他曾在剑桥大学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过建筑学,并且在伦敦印刷学院学习过新闻纪实摄影。
将很多年无法超过……所有认真的建筑图书馆都应将其收藏在自己的书架上。
——《建筑师》杂志
精彩……非常吸引人……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主题都很引人入胜。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期刊
这本大部头的书可以说是砖的一幅重要画像。它展示了砖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低贱。威尔·普赖斯那无可挑剔的照片是砖,詹姆斯·坎贝尔那清晰、准确的文字是砂浆和勾缝,后者把前者很好地砌筑起来。
——《卫报》
异常有意思和精美……很好地把握住了建筑师想象力的力量和丰富性。
——《星期日电讯报》
第一章 古代文明时期(公元前10000—前500年)
第二章 古典时期(公元前500—1000年)
第三章 中世纪(1000—1450年)
第四章 现代社会的诞生(1450—1650年)
第五章 启蒙运动的理想(1650—1800年)
第六章 机械化和工业化(1800—1900年)
第七章 走进20世纪(1900—2000年)
结语
砖的未来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给《砖砌建筑的历史》的精装版写序言。在精装版出版时,我和威尔都没有想到这本书会那么受欢迎。它一出版就入选了《卫报》的“本周推荐”(Book of the Week),首印版也迅速售罄,之后还被翻译成了七种语言。这次出版的精装版涵盖了全部原文和照片,没有进行任何删减。
本书的目的是为读者们就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进行完整的介绍。既包括砖本身,如砖的不同种类和它们的制造工艺;也包括它的使用方法。因此,本书不仅介绍了砖的历史,还介绍了砖砌建筑和工程的历史。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砖砌建筑的历史》也是我自己的历史的一部分。它是我的第一本书,也是我和威尔·普赖斯的第一次合作。从最开始,我们就一致认为两人应该一起去考察每个案例。在之后三年的时间里, 我和威尔进行了十次长途旅行,一共前往了20个国家。其中最长的那次旅行开始于2001年9月11日。旅行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汉堡,在咖啡馆的电视机里看到那令人惊恐的双子塔的倒塌。然后,我们前往了14个国家,其中有3个与阿富汗接壤。旅行的最后我们来到了美国,发现这个国家仍然沉浸在震惊之中。虽然有这些事件和其他困难,这次旅行仍然是整个项目最大的收获之一。所有的照片都用透明胶片拍摄,而我们也特别幸运,一路都有好天气相伴。事实上,由于太过幸运,后来还有评论者指责威尔对照片进行了后期处理,使它们都有同样的蓝天背景。然而工作条件也不是没有糟糕的时候,比如迥异的温度。威尔既需要在炙热的伊朗沙漠中工作,也需要在芝加哥的冰雪中拍摄。书中高质量的照片可以说是本书能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们每一张都是由威尔为本书专门拍摄的。
正如我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试图在一本书中涵盖几千年的历史,意味着我们不得不略去很多内容。如果换一个作者,他一定会选择不同的建筑作为重点,给某些话题更多的篇幅,或者略去书中提到的一些事情。在本书中,我选择了那些我认为最具时代和地方特征、或是对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和话题。我承认这是非常个人的选择,但我现在也仍然坚持这一选择。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砖砌建筑,而书中所挑选的则是我喜欢的那些。
不可避免的,这本书也是基于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伟大的前人所做的研究。书末的参考文献总结了这些关于砖的资料。虽然自那以后又有不少关于某些时期或国家的砖砌建筑的研究发表,但这本书仍然是唯一一本试图在一本书中对砖砌建筑历史进行总结的著作。我一直认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会随着对其了解的增多而增加。这本书也希望能够帮助你了解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非常普通的建筑材料。或许在读完这本书后,你会跟我一样,发现不起眼的砖原来有那么丰富的内涵,是如此令人着迷。最起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你对身边的世界有那么一些不同的认识。
詹姆斯·W. P. 坎贝尔
这本巨著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它的叙事笔触细腻而又充满力量,仿佛带着读者亲身触摸那些历经风霜的砖石。作者在梳理脉络时,展现出一种对细节近乎痴迷的尊重,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像是在解剖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域建筑风格演变的对比分析,那种跨越大陆、时间轴上的纵横捭阖,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人类早期工程智慧的共通性与独特性。它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材料学、社会结构乃至宗教信仰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每一堵墙、每一座拱券。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那时的工匠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条件下,精确计算出承重与平衡的奥秘。书中的插图和图表极具启发性,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复杂力学原理的钥匙。可以说,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史诗,它教会我们如何“阅读”石头上的语言,理解沉默的历史是如何通过结构得以永恒。全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完后,我对周遭环境的感知都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摒弃了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与晦涩,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叙事方式来描绘那些冰冷的结构。我仿佛能听到工地上砂浆混合的声音,感受到烈日下劳动者的汗水。作者的个人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但这种情感是克制的、内敛的,它为严肃的论述增添了人文的温度。特别是当作者讨论到那些早期工匠们的集体智慧是如何在代代相传中累积和完善技术细节时,那种对“匠人精神”的致敬之情溢于言表。书中对建筑材料“生命周期”的探讨也极其精妙,材料如何被获取、加工,最终融入结构,并在数百年后留下印记,这种时间维度上的跨度处理得非常到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物质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载体。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度的精神漫游,它让人在历史的厚重感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咋舌,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工艺细节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为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展现出的创新性感到由衷的钦佩——他似乎不满足于二手资料的研究,而是深入到田野调查的第一线,对现存遗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测绘和分析。其中关于古代模数系统如何影响建筑的整体美学和功能性的那一部分论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揭示了数字和比例在古代审美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书中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指南,其详尽程度远超一般学术专著的要求,显示了作者穷尽一切可能来构建其论点的决心。然而,即便是这样一部信息量巨大的作品,阅读起来也丝毫没有压迫感,这归功于其极其清晰的逻辑层次和不断出现的精妙总结。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教会你如何用结构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
评分简直不敢相信作者如何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捕捉到如此清晰的线性逻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堆砌,而是一种有机生长的叙事体。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观点,随后便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用无可辩驳的考古发现和文献佐证来支撑这个论点。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的,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结构力学或早期材料配比的章节,作者也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者类比,将深奥的知识“翻译”成易于理解的语言。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不同文明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所采用的差异化策略的论述,那份跨文化的对比分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比较史学功底。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建筑常识。对于任何一个对人类文明进步轨迹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且充满洞见的参照系。
评分初捧此书,我原本预期会是一部偏向技术手册式的读物,但随后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视野是极其开阔的,它将建筑的发展置于全球化早期的人类迁徙、贸易路线乃至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巧妙地论证了某些技术上的飞跃并非孤立发生,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需求催生的必然结果。例如,书中关于不同文化间技术“借用”和“适应”过程的论述,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打破了传统上对文明独立发展的刻板印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总是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性,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使得全书的讨论充满了活力和思辨空间。这是一部需要耐心细品的著作,它的回报远远超出了投入的时间成本,它提供给读者的,是对人类文明创造力持久不衰的深刻洞察与由衷的敬意。
评分书非常好 京东快递员态度很好 期待更多优惠活动
评分很大一本,印刷不错,送货还快,不错。
评分好
评分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做工也好 摸上去手感很好 我很喜欢
评分快递神速,上午下单,下午就收到了!
评分非常难得的图文并茂的专业书籍。大力推荐!
评分排版像一本图集但绝不限于此,文字的学术性很强,加上图片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书非常好 京东快递员态度很好 期待更多优惠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