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

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益群,张竹,杨彩霞 等 编
图书标签:
  • 城市交通
  • 地下交通
  • 规划设计
  • 轨道交通
  • 地铁
  • 隧道工程
  • 市政工程
  • 交通工程
  • 城市规划
  • 基础设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1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45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市地下空间出版工程·规划与设计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3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在国内地下交通设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现有工程取得的经验教训,对地下交通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进行系统研究,重点是地下交通设施中的轨道交通、地下停车库、地下公交枢纽以及地下步行系统等的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可供从事地下交通设施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设计师、工程师,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范益群,工学博士,教授级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交通与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理事、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勘察设计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或审核人承担过多项大型地下空间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参与、主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科委及国资委等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包括科技部“863”项目2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项目6项、上海市国资委项目1项等。编制国家、行业和上海市地方标准4部,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6项,编写专著2部,参编1部。
  
  张竹,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工程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交通与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作为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或审核人长期从事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及研究,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参与编制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地下综合体设计规范》(DG/T08-21662015),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杨彩霞,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工程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交通与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及相关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参与编写《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工程建设技术》总结1部。主持上海轨道交通多条线路工程的车站设计,以及杭州、无锡、武汉、郑州、宁波等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相关工程设计。

目录

总序
前言

1 绪论
1.1 概述
1.2 地下交通设施分类
1.3 地下交通设施功能效益

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
2.1 城市轨道交通概况
2.1.1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2.1.2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2.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组成
2.2.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布局
2.2.3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要点
2.2.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其他地下公共设施的联系
2.3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
2.3.1 车站建筑特征
2.3.2 车站形式与分类
2.3.3 车站建筑设计原则
2.3.4 车站建筑设计标准
2.3.5 车站建筑功能组成
2.4 地下车站建筑设计
2.4.1 总平面设计
2.4.2 平面设计
2.4.3 封面设计
2.4.4 防灾设计
2.4.5 出入口及风亭设计
2.4.6 装修设计
2.4.7 人防设计
2.5 车站建筑换乘设计
2.5.1 换乘的形成与规划
2.5.2 换乘形式与特点
2.5.3 设计原则
2.5.4 换乘设计
2.5.5 防灾设计
2.6 车站建筑设计实例
2.6.1 地下2层岛式站
2.6.2 地下2层侧式站
2.6.3 地下3层岛式站
2.6.4 通道换乘站
2.6.5 节点换乘站
2.6.6 与开发一体化结合车站

3 地下停车库规划设计
3.1 地下停车库分类
3.1.1 按照建筑空间分类
3.1.2 按照车辆在车库内的行走方式分类
3.2 地下停车库规划
3.2.1 地下停车库规划步骤、要点与选址
3.2.2 地下停车系统的构成
3.3 地下停车库建筑设计
3.3.1 地下停车库设计标准
3.3.2 地下停车库设计
3.3.3 地下停车库人性化设施及环境设计
3.3.4 库内交通组织
3.3.5 地下停车库消防设计
3.3.6 地下停车库楼电梯设计
3.3.7 地下停车库无障碍设施
3.3.8 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设计
3.3.9 地下停车库排水设计
3.4 案例研究
3.4.1 上海科技大学一期地下空间设计
3.4.2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建地下停车库设计
3.4.3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佘山公共体育中心配套地下停车场设计

4 城市地下公交枢纽规划设计
4.1 地下公交枢纽站发展趋势与优势
4.1.1 地下公交枢纽站发展趋势
4.1.2 地下公交枢纽站开发优势
4.2 地下公交枢纽站规划与设计
4.2.1 地下公交枢纽的规划原则
4.2.2 地下公交枢纽站设计原则
4.2.3 地下公交枢纽的平面布置
4.2.4 地下公交枢纽的竖向布置
4.3 地下公交枢纽设计标准
4.3.1 选址和总平面
4.3.2 基本设施
4.4 地下公交枢纽与其他交通的接驳
4.4.1 目标
4.4.2 原则
4.4.3 接驳设计
4.4.4 流线组织人性化设计
4.4.5 交通组织实例分析
4.5 地下公交枢纽消防设计
4.5.1 消防性能化的引入
4.5.2 消防性能化案例——上海莘庄地铁上盖综合开发项目
4.6 地下公交枢纽相关案例——上海外滩交通枢纽
4.6.1 项目背景
4.6.2 建筑设计方案

5 地下步行交通系统
5.1 概述
5.1.1 地下步行通道与步行交通系统概念
5.1.2 地下步行通道与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5.1.3 开发背景及作用
5.2 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5.2.1 组成与基本类型
5.2.2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特点与重点考虑的内容
5.2.3 地下步行交通系统布局模式
5.2.4 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要点
5.3 地下步行交通系统建筑设计
5.3.1 一般原则
5.3.2 人行出入口
5.3.3 人行通道
5.3.4 集散大厅
5.3.5 下沉广场
5.3.6 台阶、坡道和楼梯
5.4 轨道交通车站与地下步行系统的连通设计
5.4.1 概述
5.4.2 案例剖析
5.4.3 连通设计
5.5 设计实例
5.5.1 上海虹桥商务区地下步行系统与中央轴线地下步行通道
5.5.2 济南西客站片区核心区地下空间地下步行系统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 简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地面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正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难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关键。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阐述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与设计理念、方法与技术,为从事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本书内容涵盖了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宏观战略规划、中观选址布局、微观技术设计以及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逻辑清晰、技术前沿、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趋势 城市地下交通设施并非孤立的交通系统,而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面交通、轨道交通、慢行交通等协同发展,共同构成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出行网络。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城市地下交通设施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关系,并前瞻性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化进程与交通挑战: 详细阐述城市化带来的交通压力,分析现有地面交通体系的局限性,引出地下交通设施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地下交通设施的战略价值: 探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强调地下交通设施在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战略意义。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定位: 分析地下交通设施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共享出行、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相互关系,探讨如何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地下交通设施的发展趋势: 预测未来地下交通设施的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多功能化等方面,例如自动驾驶地下隧道、智能停车系统、地下物流网络等。 全球地下交通设施发展案例分析: 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地下交通设施项目,分析其规划理念、设计特点、技术创新和运营模式,为本书后续内容提供鲜活的案例支撑。 第二部分: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流程、关键要素和技术方法,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交通设施规划方案提供理论框架和操作指南。 需求预测与客流分析: 出行特征分析: 深入研究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出行需求、出行时空分布规律,为地下交通设施的规模、线位、站点设置等提供依据。 客流预测模型: 介绍常用的客流预测模型,包括基于传统交通模型的预测方法,以及面向未来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预测技术。 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地下交通设施的设计与运营,引导和优化居民出行选择,缓解交通拥堵。 选址布局原则与技术: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现有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评估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 线位规划方法: 介绍如何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地面交通状况、地下空间条件、环境影响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交通线路的走向。 站点选址原则: 探讨地下交通站点与地面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区、居民区、商业区等的衔接关系,以及站点人流集散、服务半径、土地利用等因素。 与地面交通的衔接: 重点研究地下交通站点与地面公交、出租车、私家车、慢行交通等的换乘设计,确保旅客换乘的便捷性和效率。 多模式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 地下道路网络规划: 探讨地下快速路、地下主干道、地下支路等不同类型地下道路的规划要点,以及车辆通行能力、交通组织等问题。 地下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的协调: 分析地下轨道交通与地下道路在空间布局、客流吸引、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互补优势。 地下立体交通网络规划: 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地下交通网络规划,例如地下观光隧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物流通道等。 地下交通设施的生态与环境考量: 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地下交通设施建设对周边环境(如地质、水文、噪声、振动、地下水等)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 绿色交通理念: 强调地下交通设施的绿色设计与运营,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地下空间环境等。 第三部分: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设计方法与技术细节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工程设计、结构设计、通风与照明设计、安全与消防设计等方面,为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指导。 隧道结构设计: 选线与断面设计: 根据地质条件、荷载要求、工程造价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隧道选线和断面形式(如圆形、马蹄形、拱形等)。 支护结构设计: 介绍不同的隧道支护形式(如盾构法、新奥法、浅埋暗挖法等),以及衬砌结构、锚杆、喷射混凝土等的设计要点。 防水与排水设计: 阐述地下隧道防水层的选择、施工工艺,以及地下水抽排和排水系统的设计。 地下车站设计: 空间布局设计: 优化车站空间布局,包括站台、站厅、换乘通道、设备用房等的布置,确保人流疏散和便捷换乘。 结构形式与施工方法: 根据地质条件和车站规模,选择合适的车站结构形式(如地下岛式站台、侧式站台、一体式站台等)和施工方法。 无障碍设计: 强调车站的无障碍设计,包括坡道、电梯、盲道、提示标识等,方便各类人群出行。 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 空气质量要求: 确定地下交通设施内部的空气质量标准,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通风系统设计: 分析隧道和车站的通风需求,设计合适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系统,包括风机选型、风道布置、排烟防灾等。 空调系统设计: 针对不同区域(如站厅、车厢等)设计适宜的空调系统,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 照明系统设计: 照度要求: 根据不同区域(如隧道、车站、出入口等)的功能需求,确定合理的照明照度标准。 照明方式与设备选型: 选择节能环保的照明光源和灯具,合理布置照明设备,确保行车安全和视觉舒适。 应急照明系统: 设计可靠的应急照明系统,保证在突发情况下乘客的安全疏散。 安全与消防设计: 消防系统设计: 建立完善的消防预警、灭火、排烟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自动喷淋系统、灭火器、防烟排烟设备等的配置。 疏散通道设计: 设计清晰、充足的疏散通道和紧急出口,并设置明显的疏散标识。 事故应急预案: 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救援、信息发布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结构安全与抗震设计: 考虑地下交通设施的结构稳定性,进行抗震设防设计,确保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的安全性。 智能化与信息化设计: 智能交通系统(ITS)应用: 探讨如何将ITS技术应用于地下交通设施,如交通信息发布、信号控制、智能监控、匝道控制等,提升运行效率。 通信与监控系统: 设计可靠的通信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保障信息畅通和安全管理。 自动化与无人驾驶技术: 展望自动化驾驶技术在地下交通设施中的应用前景,以及相关的技术挑战。 第四部分: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运营管理与维护 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是保障城市地下交通设施安全、高效、持续运行的关键。本部分将探讨地下交通设施的运营组织、维护策略、智能化管理以及面临的挑战。 运营组织与服务: 交通组织与调度: 优化地下交通线路的运行时刻表,科学调度车辆,最大化运力利用。 票务系统与支付方式: 建立便捷高效的票务系统,支持多种支付方式,提升乘客购票体验。 信息服务与乘客互动: 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出行指南等服务,建立与乘客的有效互动渠道。 公共安全与秩序维护: 建立健全的安保体系,维护地下交通设施内部的公共秩序。 设施维护与风险管理: 日常检查与保养: 制定详细的检查维护计划,对隧道、车站、设备等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 结构健康监测: 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地下交通设施的结构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 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建立专业的设备维修团队,快速响应和处理设备故障。 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智能化运营管理: 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利用运营数据进行分析,为运营策略的优化提供支持。 预测性维护: 基于设备运行数据,预测潜在故障,提前进行维护,减少 unplanned downtime。 人工智能在运营中的应用: 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流预测、交通疏导、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应用。 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性: 运营成本分析与效益评估: 分析地下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评估其经济效益。 投融资模式探讨: 研究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地下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可持续运营策略: 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 《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一书,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交通设施从宏观战略到微观设计的全过程,并深入探讨了运营管理与维护的实践要点。本书不仅汇集了当前城市地下交通设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更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者、交通工程师、建筑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本具有高度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著作。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与应用,相信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城市地下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精髓,为建设更智能、更高效、更宜居的未来城市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工程实施的‘闭环’管理而非仅仅是概念的提出。我看到大量关于施工组织优化的内容,比如如何利用BIM技术进行多专业协同、如何应对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新材料应用方面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这些内容非常接地气,完全是从项目经理和现场负责人的角度出发来组织材料的。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地下交通项目从勘察到竣工验收所经历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和潜在的风险点。我特别喜欢它在“风险识别与应急预案”部分展示的流程图,逻辑清晰,覆盖面广,为项目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地下工程方法论”,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对于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水平极具帮助。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做得非常扎实,对于交通流线动力学和岩土工程相互作用的探讨,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我发现它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设计规范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规范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历史演变。特别是关于超深基坑支护技术与振动控制的章节,作者引用了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实际工程中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这种前瞻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行业内摸索的人来说,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清晰阐释,是推动我们进行技术革新的关键。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整个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速成的教材,而是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立体结构图,瞬间就把我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纯技术手册,但翻开后发现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那些剖面图和三维渲染效果图,简直就像是艺术品一样,把复杂的地下结构表现得既直观又美观。作者在图例和符号的选用上也十分考究,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理解图纸上想要传达的信息。我尤其欣赏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没有堆砌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叙述口吻,带我们一步步走进那些宏大工程的诞生过程。整本书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纸张的质感厚实,色彩还原度高,翻阅起来有一种非常愉悦的触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有些许的“硬核”,但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专业态度,才使其具备了极高的参考价值。作者似乎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抱有一种匠人精神,力求精确无误。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常规工况下的结构安全校核方法,描述得细致入微,几乎是手把手地带着读者进行计算和判断。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历史遗留设施兼容性”的章节,这在老城区的改造项目中是不可避免的难题,书中提出的风险评估矩阵和分步置换策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远比那些空泛的建议要管用得多。对于年轻工程师来说,这本厚重的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言传身教,虽然过程有些枯燥,但收获的知识密度和实用价值绝对是顶级的,值得我们耐下性子去啃读。

评分

我以一个城市规划师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的宏观视野非常值得称赞。它没有仅仅局限于单一的隧道或车站结构设计,而是将地下交通系统放在整个城市多维交通网络中进行审视。关于换乘枢纽的“人本化设计”一章,让我深受启发。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行人流线组织、空间导向性和微气候控制的创新理念,这些观点对于提升未来地下空间的宜居性至关重要。比如,书中关于自然采光引入和绿色生态系统在地下空间融合的探讨,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很多城市都在面临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化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考框架,指导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兼顾人的体验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俨然是一本跨学科对话的平台,连接了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和环境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评分

不错的丛书,打折划算

评分

评分

正版专业书,值得阅读学习!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不错的丛书,打折划算

评分

不错...................................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