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變文單音動詞詞義演變研究

敦煌變文單音動詞詞義演變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倩 著
圖書標籤:
  • 敦煌文獻
  • 變文
  • 單音動詞
  • 詞義演變
  • 曆史語言學
  • 中古漢語
  • 語義學
  • 敦煌學
  • 語言學
  • 漢語言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678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091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靜苑語言學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7
字數:2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敦煌變文是詞匯史研究的理想材料。《敦煌變文單音動詞詞義演變研究》以敦煌變文為基礎語料,研究其中單音動詞的來源、演變及多義性問題。試圖通過對詞義演變軌跡、引申邏輯的分析,排比和分類,揭示詞義演變的動因、條件和規律等;進而,通過考察詞義演變對敦煌變文動詞詞匯係統形成的作用和影響,揭示變文動詞詞匯係統與前代詞匯的區彆和聯係。

作者簡介

  李倩,男,1977年齣生於河北邢颱,文學博士,現為浙江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詞匯史、詞匯語義學研究及敦煌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 語料研究概況與研究方嚮和研究對象的選取
(一)語料研究概況
(二)研究方嚮的選取
(三)研究對象的選取
二 詞義演變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取嚮
(一)詞義演變研究的三個理論基礎
(二)詞義演變研究的目標和趨嚮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驟

第二章 變文單音動詞詞例分析
第一節 同義詞來源分析
一 “感謝”類動詞的來源和詞義演變分析
(一)“感謝”類動詞在變文中的使用
(二)漢語史上齣現的“感謝”類單音動詞
(三)“感謝”類動詞詞義演變分析
(四)“慚”、“愧”義變的過程和條件
二 “病愈”類動詞的來源和詞義演變分析
(一)變文中“病愈”類動詞的使用
(二)其他“病愈”類詞
(三)“病愈”類詞演變的分類與詞義
演變的理據
三 “穿衣”類動詞的來源和詞義演變分析
(一)“穿衣”類動詞在變文中的使用
(二)其他“穿衣”類動詞
(三)“穿衣”類動詞詞義演變的理據及其演變特點
四 “知道”類動詞的來源和詞義演變分析
(一)變文中“知道”類動詞的使用
(二)其他“知道”類單音動詞
(三)“知道”類單音動詞的來源和詞義演變分析
(四)“悉”、“詳”、“委”的演變過程
(五)“會”如何演變齣知道叉
五 “邀請”類動詞的來源和詞義演變分析
(一)變文中“邀請”類動詞的使用
(二)“邀請”類動詞演變分析
(三)“屈”的演變過程
六“欺騙”類動詞的來源和詞義演變分析
(一)變文中“欺騙”類動詞的使用
(二)其他“欺騙”類動詞及演變分析
(三)“欺騙”類動詞的來源
(四)“脫”何以有“欺騙”義
七 “責怪”類、“稱贊”類的來源和詞義演變分析
(一)“責怪”類
(二)“稱贊”類
(三)“責怪”類扣“稱贊”類動詞詞義演變對比分析
八 “遮蔽”類動詞的來源和詞義演變分析
(一)“遮蔽”類動詞在變文中的使用
(二)其他“遮蔽”類單音動詞
(三)“遮蔽”類動詞詞義演變分析
(四)“蔭”、“影”、“映”如何引申齣遮蔽義
第二節 多義詞演變分析
一 “追、逐、趁”的多義性及其詞義演變分析
(一)“追”、“逐”、“趁”在變文中的使用
(二)“追”、“逐”、“趁”的詞義演變分析
二 “捉、把、握、執、持”的多義性和詞義演變分析
(一)“捉、把、握、執、持”在變文中的使用
(二)“捉、把、握、執、持”的詞義演變分析
三 “消”的多義性及其詞義演變分析
第三節 義位推源
一 “吃”何以有承受義
二 “助”何以有問候義
三 “遮”何以有請托義
四 “留”何以有贈送義
第四節 綜閤考察
一 “穿”錶穿衣義的來源和演變
(一)“穿”錶穿衣義的齣現和來源
(二)“穿”錶穿衣義的發展
(三)“穿”錶穿衣義流行原因試探
二 “填”的償還義的來源和演變
(一)“填”的償還義在變文中的使用情況
(二)漢語“清償債務概念”的錶達
(三)漢語“清償債務概念”的意象圖式
(四)“填”的償還義的演變過程
(五)“填”的概念隱喻與漢語錶迭中的相關現象

第三章 變文詞義演變的理論分析
第一節 詞義演變與變文詞匯係統的形成
一 詞義演變與變文單音詞的多義化和復閤詞的形成
(一)為並列式復閤詞的形成提供可選形式
(二)為復閤詞的詞義演變提供演變模式
二 詞義演變與同義詞群的共時變化
三 古白話詞匯係統的形成與詞義演變
第二節 詞義演變的曆史考察和認知分析
一 詞義演變的曆史考察
二 詞義演變的認知分析
三 影響詞義演變的其他語言因素
結語
附錄 從俗諺看敦煌變文的民間文學特色及其口語化特徵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飛天絕響,妙語生花:敦煌民間文學的語言魅力與演變軌跡 本書並非直接收錄敦煌變文文本,而是以一個更宏觀的視角,深入剖析敦煌民間文學——這一承載著韆年曆史風雲、宗教信仰、世俗百態的寶貴文化遺産——其語言文字的內在生命力與動態演變過程。我們將繞開具體的變文內容,聚焦於其背後蘊藏的語言學密碼,探尋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詞匯,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代洪流而潮起潮落,摺射齣社會生活的變遷與文化的演進。 穿越韆年,重拾詞語的時代迴響: 敦煌,這座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留下瞭捲帙浩繁的文書,其中變文以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特點,成為研究中古漢語尤其是口語的重要寶庫。然而,變文的魅力遠不止於故事本身。每一個詞語,都仿佛一段凝固的曆史,承載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和情感色彩。本書的研究,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重新審視那些在變文中活躍的詞匯,特彆是那些在當時具有鮮明特徵的單音動詞。 我們不急於呈現某個故事的梗概,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構成故事肌理的“磚石瓦塊”——詞語。例如,一個看似尋常的動詞,在不同的變文文本中,可能展現齣微妙的意義差彆;在曆史的長河中,又可能經曆著從具體到抽象,從直接到引申的演變。本書正是緻力於揭示這些細微之處,通過對大量變文語料進行細緻的梳理與比較,來勾勒齣這些單音動詞在中古時期的使用狀況,以及它們在特定語境下的動態變化。 語言的活化石:單音動詞的微觀視角 單音動詞,作為語言中最基本、最具能動性的詞類,往往最能直接反映語言的生命力。在敦煌變文這樣充滿口語化色彩的文獻中,單音動詞更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如同語言的“活化石”,記錄著中古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特徵,以及當時的社會觀念和思維方式。 本書的研究,將以嚴謹的學術方法,聚焦於敦煌變文中齣現的各類單音動詞。我們將係統地梳理這些動詞的常用釋義,並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它們在不同變文文本中的實際用法。這意味著,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解讀,而是要考察一個詞語在具體的句子結構、敘事語境、人物刻畫中所承載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舉例來說,一個錶示“行動”的簡單動詞,在描寫佛陀莊嚴降臨的場景時,可能帶有神聖、肅穆的色彩;而在描繪凡人奔波勞碌的生活時,則可能流露齣辛勞、無奈的情感。又或者,某個錶示“感受”的動詞,在錶達信徒虔誠祈禱時的心境,與描繪凡人愛恨情仇時的感受,其內涵可能截然不同。這些細微的差彆,正是本書所要捕捉和分析的關鍵。 詞義演變的軌跡:曆史的印記與文化的摺射 詞義的演變,是語言發展過程中一個普遍而深刻的現象。它如同曆史的長河,映照齣人類社會、思想文化、風俗習慣的變遷。敦煌變文作為中古時期社會生活的縮影,其語言中蘊含的詞義演變軌跡,無疑為我們理解這一時期提供瞭寶貴的參照。 本書的研究,將不僅僅停留在描述詞義的現狀,更將著力於追溯詞義的演變過程。我們將嘗試迴答: 特定單音動詞的原始意義是什麼?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動詞的意義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哪些因素促使瞭這些詞義的演變?是社會生活的變遷,是宗教思想的影響,是文學創作的創新,還是其他? 這些詞義的演變,又反過來摺射齣當時社會怎樣的文化圖景和人們怎樣的思維方式? 我們相信,每一個詞義的轉移,都烙印著曆史的痕跡,都摺射齣當時社會文化的獨特風貌。例如,某些原本用於描述具體物質動作的動詞,可能逐漸引申齣抽象的精神層麵的含義,這背後可能反映瞭當時人們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認知深化。又或者,某些在特定宗教語境下産生的詞義,可能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融入世俗話語,這則體現瞭宗教文化對民間生活的影響。 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對敦煌變文中單音動詞詞義演變的研究,具有多方麵的價值: 1. 豐富中古漢語詞匯史研究: 變文的語言特點,尤其是其口語化傾嚮,為我們提供瞭研究中古漢語詞匯,特彆是口語詞匯的重要材料。通過對單音動詞詞義演變的考察,能夠更細緻地描繪中古漢語詞匯的豐富性和動態性。 2. 深化敦煌學研究: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變文語言的研究,能夠為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敦煌社會、宗教、文化、民俗提供新的視角和證據。詞義的演變,更是如同解剖微生物一樣,能夠幫助我們洞察更深層的文化肌理。 3. 推動漢語史研究: 敦煌變文的語言,是連接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重要橋梁。對變文單音動詞詞義演變的梳理,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勾勒漢語詞匯發展的脈絡,理解現代漢語中某些詞語的來源和演變路徑。 4. 提供曆史語言學分析的經典案例: 本書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將為曆史語言學研究提供一個具體的、富有啓發性的案例,展示如何通過細緻的語料分析,揭示語言的動態變化規律。 5. 展現民間文學的語言生命力: 變文作為一種民間文學形式,其語言的活力和創造力是其生命力的重要體現。對單音動詞詞義演變的考察,正是對這種生命力的發掘和展現。 本書的研究思路與特色: 本書的研究,將秉持以下思路與特色: 以點帶麵,以微觀窺宏觀: 通過對單音動詞這一微觀語言單位的深入分析,來觸及中古漢語詞匯演變、文化變遷等宏觀問題。 注重語境,強調動態: 絕不孤立地看待詞語,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語言語境和曆史語境中進行考察,強調詞義的動態變化而非靜態描述。 多角度審視,綜閤分析: 藉鑒訓詁學、曆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詞義演變進行多角度的審視與綜閤分析。 嚴謹的語料基礎: 以現存敦煌變文文獻為堅實的語料基礎,進行科學、細緻的梳理和歸納。 清晰的邏輯綫索: 圍繞“單音動詞”、“詞義演變”、“敦煌變文”三個核心要素,構建清晰的研究邏輯綫索,使論述條理分明。 總之,本書並非枯燥的詞匯列錶,也不是對某個故事的簡單復述。它是一次對中古漢語語言生命力的探索,一次對敦煌民間文學背後語言魅力的挖掘,一次對曆史文化變遷在語言中留下的印記的追尋。我們將通過對那些曾經鮮活、如今仍在低語的單音動詞的審視,來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語言是如何隨著社會的呼吸而律動,如何承載和傳遞文化的基因,並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是一本關於詞語的故事,更是一本關於語言、曆史與文化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剛翻開前幾頁,就被作者那嚴謹而又充滿活力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住瞭。文章的邏輯性極強,仿佛作者本人就坐在我對麵,娓娓道來那些復雜的語言學概念。尤其是對術語的界定和引用,處理得非常得體,既保證瞭學術的深度,又避免瞭晦澀難懂。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瞭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的選取角度十分新穎,讓人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語言的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著作者的思路進行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探索,對古代語言的演變過程有瞭更加直觀和深入的理解。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閤理,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讓人讀起來酣暢淋灕,完全不會有那種機械性的閱讀疲勞感。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的質感配閤那低調又不失典雅的封麵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通常對學術專著的封麵不太抱太大期望,但這一本,放在書架上就像一件藝術品。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個抽象化的敦煌符號,色彩運用非常到位,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設計的簡潔。拿到手上,分量十足,感覺作者在製作這本書的時候也投入瞭極大的心血。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研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作品。我期待著翻開內頁,看看裏麵的內容是否能與這精美的外錶相匹配。這本書的物理形態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許多樂趣,讓人在捧讀的瞬間就能感受到一種儀式感。

評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文獻有一定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引用和注釋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旁注的詳實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將自己多年來積纍的所有相關資料都融入瞭其中,為每一個關鍵論點都提供瞭堅實的文獻支撐。這使得本書不僅是一份獨立的學術成果,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可供深入追溯的參考資料庫。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處理不同版本文獻時的審慎態度,那種對原始材料的敬畏之心,是真正優秀學者所具備的品質。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通過這些豐富的注釋,迅速建立起對相關研究脈絡的清晰認知,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

評分

這本書的目錄設計得非常精巧,每一個章節標題都像是一個精心打磨的謎題,激發著讀者的好奇心。我尤其被其中一章關於語境對詞義影響的探討深深吸引住瞭。作者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現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曆史和社會背景對單個詞匯意義變化的深層驅動力。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相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既有高度,又有密度。我甚至不得不放慢閱讀速度,反復咀嚼那些精闢的論斷,生怕遺漏瞭任何一個細微的綫索。這種對細節的極緻把控,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對研究領域近乎偏執的熱愛。對我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察和思考語言曆史的視角。

評分

讀完近半,我深切感受到這本書帶來的思維上的震撼。它不僅僅是在梳理和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更是在嘗試提齣一套全新的、具有解釋力的分析框架。作者的洞察力非同一般,總能在看似散亂的語言現象中,捕捉到那些貫穿始終的、驅動變化的核心動力。閱讀體驗是那種層層遞進的、不斷被“點醒”的感覺。它挑戰瞭我過去對某些語言規律的固有認知,迫使我從更宏觀、更具動態性的角度去審視語言的演變軌跡。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它無疑將成為未來該領域研究者繞不開的重要參照點,為後續的研究開闢瞭新的道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