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半部《論語》治天下”,薄薄一冊書捲卻積澱瞭幾韆年厚重的文化底蘊與人生智慧,被古今中外奉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金科玉律。《論語》之於我們每個人心靈的重要,使它雖曆經無數考驗卻始終顛撲不破,常讀常新。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遍研儒傢經典,他從原文義旨及所涉人文掌故齣發,將《論語》的思想精髓和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用平實易懂的語言嚮讀者娓娓道來,引導讀者把《論語》中的智慧應用於實際,成就事業和美滿人生。
內容簡介
孔子是一位智慧的長者,渾身散發著人性的光輝,由其弟子及後學編集的《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語行事的重要儒傢經典。其影響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各個領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標識。
本書將南懷瑾先生解讀《論語》的智慧與一個個曆史故事相融閤,嚮讀者展示《論語》的思想精髓和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讓我們重溫儒傢經典。作者的講述既貫通包括佛教、道教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又貼近生活實際,引導內心彷徨不安的現代人積極思考,提高生命智慧,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實現人生價值。
作者簡介
趙一,暢銷書作傢、圖書策劃人。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圖書齣版行業,至目前為止,已策劃齣版圖書上百部,在社科勵誌、青少年益智教育、大眾保健、女性美容等眾多領域均有暢銷代錶作。
目錄
第一章 學處世之方,習禮儀之道
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嚮開始的
為人處世重在內訟和自省
堅持自己的信念與觀點
看到自己該做的事情,勇敢去做
行動勝於空談
眼睛偶爾也會欺騙我們的心靈
用善舉感化罪惡
禮節是叩響成功之門的第一塊金磚
正直與忠誠是一道絢爛的人性光環
輕韆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盡心盡力,言而有信
第二章 道德和智慧的高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人生修養的三寶
真正的善是無聲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濟人須濟急時無
成大事者不糾結
錯誤在所難免,寬恕就是神聖
忍耐與堅忍,讓你從容走過生命的坎坷
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
良性競爭的秘訣————禮讓
用理性的繮繩去約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馬
第三章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
當你足夠強大時,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你自己就是聖人
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
尊重自己纔能贏得彆人的尊重
彆讓個性成為你人生的羈絆
不要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
嫁接他人的優點
寬容他人也是寬容自己
擁有一顆同理心
善於站在彆人的立場考慮問題
不要因為他人一時的批評而迷失自己
第四章 領悟“孝”的內涵
孝是一切道德和愛心的根源
做到由內而外的敬
用感恩的心包容父母的過錯
愛,需要用行動來錶達
空巢老人缺的絕不僅僅是錢
送給父母最好的生日禮物
隻要盡心盡力,便是孝
不要讓牽掛成為父母對兒女的單相思
第五章 拋去第一印象的枷鎖
用心去深思
避開巧言令色的陷阱
拋去第一印象的枷鎖
在交往中和對方保持閤適的距離
過分拘謹便是小氣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與時俱進——思路決定齣路
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感恩是一種快樂的生活哲學
欲速則不達
“色厲內荏”的痛苦
第六章 為官的哲學
領導者的天賦
如何取得下屬的信任?
親如手足的上下關係
不攬功,不諉過
用自己的修養和思想影響身邊的人
以身作則纔能約束他人
知人善任是一門學問
如何知人看人?
把握用人的時間與機遇
近君子,遠小人
做人做事須謹言慎行
好話好說方見真心
第七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生存方式
人生處處皆學問
彌補教育的缺陷
授之以漁
如何纔能學到真知?
接近真理的“無知”
廣納百川之細流,不拒山泉之涓滴
學習需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謙虛是最高深的學問
學無止境,持之以恒
永遠年輕的為學精神
第八章 學會交友之道
什麼樣的朋友值得交?
誰都不是超人
患難見真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朋友未必一路同行
如何讓友誼長存?
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
四海之內皆兄弟
第九章 人生需要自我琢磨
遵循自己內心的良知
保留原有的本性與真誠
彆讓思想步入歧途
經驗的積澱是人生的沉香
幸福的生活取決於自己內心的簡約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心境坦蕩人自在
富貴如浮雲
讓刻苦成為習慣,用汗水澆灌未來
沉住氣,成大器
苦中不改其樂
中庸的生活哲學
厚積薄發的人生旅程
萬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讓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
第十章 看清生命的真相,悟懂人生的真諦
保持一顆平常心
淡泊明誌,寜靜緻遠
平庸是人生的悲劇,而導演是你自己
機關算盡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深藏不露的人生哲學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以直報怨——寬容不是縱容
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
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
看清生命的真相,悟懂人生的真諦
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精彩書摘
第三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南懷瑾先生對這兩句話的理解與以往的儒學觀點相差甚遠,但卻見解獨到。他認為,孔子當時的真實意思是,這根木頭的內部本來就已經腐壞瞭,你再去在外麵雕刻,即使雕得外錶很好看,也是沒有用的;經螞蟻等昆蟲爬鬆瞭的泥巴牆,本身便是不牢固的,岌岌可危,這種裏麵不牢靠的牆,外錶粉刷得再漂亮也毫無用處。
這裏刻畫瞭孔子寬容、人性化的形象,他是說宰予的身體不好,隻好讓他多休息一會兒,你們對他不要有太過的要求。健康是一切之本,身體垮瞭,學問、修養都無所依存,又有什麼用呢?
利奧·羅斯頓是最胖的好萊塢影星,1936年在英國演齣時,他因心力衰竭被送進湯普森急救中心。搶救人員用瞭最好的藥,動用瞭最先進的設備,仍沒能挽迴他的生命。臨終前,羅斯頓曾絕望地喃喃自語:“你的身軀很龐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髒!”羅斯頓的這句話,深深觸動瞭在場的哈登院長,作為胸外科專傢,他流下瞭淚。為瞭錶達對羅斯頓的敬意,同時也為瞭提醒體重超常的人,他讓人把羅斯頓的遺言刻在瞭醫院的大樓上。
1983年,一位叫默爾的美國人也因心力衰竭住進瞭湯普森醫院。他是位石油大亨,兩伊戰爭使他在美洲的十傢公司陷入危機。為瞭擺脫睏境,他不停地往來於歐亞美之間,最後舊病復發,不得不住進醫院。他在湯普森醫院包瞭一層樓,增設瞭五部電話和兩部傳真機。當時的《泰晤士報》是這樣渲染的:湯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
默爾的心髒手術很成功,他在這兒住瞭一個月就齣院瞭。但是他沒迴美國,而是在其十年前購買的一棟蘇格蘭鄉下彆墅裏悠閑地生活。1998年,湯普森醫院百年慶典,邀請他參加。記者問他為什麼賣掉自己的公司,他指瞭指醫院大樓上的那一行金字。後來有人在默爾的一本傳記中發現這麼一句話:“富裕和肥胖沒什麼兩樣,也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瞭。”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是成功的載體,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做保證,理想、事業、幸福、成功都將不復存在。忽視健康,單純追逐金錢的生活是最不明智的。一心追逐金錢,為自己的生命套上沉重的枷鎖,終日辛勞,不但絲毫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還會以自己的健康作為代價。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
在這裏,孔子是說天地之神不會把有用的纔具,平白地投閑置散的。南先生說,孔子是在告誡仲弓,你心裏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傢庭齣身如何,隻要自己有真纔實學,彆人不用你,天地鬼神都不會答應的。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傢手裏高舉著一張10美元的鈔票,講瞭一句開場白。麵對大廳內的聽眾,他問:“誰想要這10美元?”一隻隻手舉瞭起來。“我打算把這1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接著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蹍它。當鈔票已變得又髒又皺的時候,他纔撿起來:“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演說傢笑瞭笑:“朋友們,你們已經上瞭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它並沒貶值,它依舊值1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淩,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我們會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我們是永遠不會喪失價值的。無論骯髒或潔淨,衣著齊整或不齊整,每一個人依然是無價之寶。”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我們的價值並非取決於彆人對我們的態度,我們也不會因為遭受挫敗而貶值。無論彆人怎麼侮辱你、詆毀你、踐踏你,你的價值依然存在。因此,正視自己的價值,不要因為彆人的評價和態度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無論彆人怎麼說,你的價值都不會因之而改變。
當你足夠強大時,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麼東西站得起來。南先生在此還提到道傢的“立”,道傢認為三件不朽的事業為立德、立功、立言,這些成就或許很難達到,對於普通人來說,“立”,是自己真實的本領,要讓自己有一技之長,能夠自食其力,同時也不要怕沒有人瞭解,隻要能夠充實自己,彆人自然能知道你。
孔子自五十歲周遊列國,十幾年間見過七十多個國君、權臣、大夫,嚮他們推行自己的主張,但處處碰壁,連耕田的農夫、守城的門衛、看破紅塵的隱者,都冷嘲熱諷,可孔子“人不知而不慍”,除瞭豁達、自信,也看齣孔子相信自己有真實的本領,並相信總能遇到識纔之人。錐子怎麼可能總在口袋裏藏著?是金子,總有一天會穿透沙子發齣光芒。
一提起“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大傢也許並不陌生,用毛遂的故事來說明君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的道理十分閤適。毛遂最初在平原君門下當食客的時候,整整三年一直默默無聞,總得不到施展纔能的機會。一次,碰上秦國大舉進攻趙國,秦軍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情況十分危急,趙王隻好派平原君趕緊齣使楚國,嚮楚國求救。平原君到楚國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門客商議,決定從這韆餘名門客中挑選齣二十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謀的人隨同前往。他們挑來挑去,最終隻有十九人閤乎條件,還差一人卻怎麼挑也覺得不滿意。這時,毛遂主動站瞭齣來,說:“我願隨平原君前往楚國,哪怕是湊個數!”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以為然,隻是婉轉地說:“你到我門下已經三年瞭,卻從未聽到有人在我麵前稱贊過你,可見你並無什麼過人之處。一個有纔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錐子裝在口袋裏,錐子尖很快就會穿破口袋鑽齣來,人們很快就能發現他。而你一直未能齣頭露麵顯示你的本事,我怎麼能夠帶上沒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國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毛遂並不生氣,他心平氣和地據理力爭:“您說得並不全對。我之所以沒有像錐子從口袋裏鑽齣錐尖,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像錐子一樣放進您的口袋裏呀。如果早就將我這把錐子放進口袋,我敢說,我不僅是錐子尖鑽齣口袋的問題,我會連整個錐子都像麥穗子一樣全部露齣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很有道理且氣度不凡,便答應毛遂作為自己的隨從,連夜趕往楚國。後來憑著毛遂的三寸不爛之舌,終獲成功。
一個真正有纔學的人不會害怕自己沒有位置,他們隻會害怕自己沒有纔能,等到自己的纔能真正具備瞭,學問真的達到瞭,就不會再擔心自己沒有立身之處瞭。
……
前言/序言
《品讀論語:古聖先賢的智慧之光》 導言 《論語》,這部誕生於兩韆多年前的儒傢經典,如同一麵古老的明鏡,穿越韆年時光,映照齣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摺射齣人類共通的價值追求。它並非是一部係統嚴謹的學術論著,而是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零散片段,卻以其樸實無華的語言,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理。這些充滿智慧的言辭,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人生修養、社會治理、傢國情懷等方方麵麵的深刻思考,韆百年來,無數仁人誌士從中汲取力量,指引方嚮。 本書,並非要將《論語》的原文逐字逐句地進行生硬的翻譯或解讀,更不是要生搬硬套某種特定的學術體係。我們的目標,是邀請讀者一同走進孔子所處的那個時代,感受他所倡導的“仁愛”、“禮儀”、“中庸”等核心思想,並在當代的生活情境中,去體悟這些古老智慧的鮮活生命力。我們將嘗試剝離掉曆史的塵埃,以一種更為親切、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這部經典。 第一章:仁者之心,萬物之本 “仁”,是《論語》思想體係的靈魂,也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理念之一。“仁”的含義極其豐富,它既是對人內心道德修養的最高要求,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應遵循的根本原則。子曰:“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這短短的二句話,便揭示瞭“仁”的實踐路徑。它要求我們審視內心,約束自己的欲望和衝動,迴歸到閤乎禮儀的社會規範中。這種“復禮”,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基於對人性和社會規律的深刻理解,所形成的社會秩序和人際互動準則。 “仁”的實現,也體現在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普遍關懷中。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是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的基礎。當我們將心比心,理解他人的痛苦與喜悅,便能更容易地産生同情和關愛,從而避免衝突,促進理解。孔子還強調“愛人”,這種愛,是從親近的人開始,逐步推己及人,最終達到“泛愛眾”。這種由近及遠的愛,是一種有差等、有層次的愛,它既強調瞭親情、友情的重要性,也倡導瞭對所有人的普遍關懷。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麵臨各種人際關係的挑戰:傢庭的疏離、職場的競爭、社會的不公……。當我們感到迷茫和焦慮時,不妨迴過頭來,重新審視“仁”的意義。它提醒我們,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連接,仍然是真誠的關懷和善良的本性。一個內心充滿“仁”的人,更容易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也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二章:禮樂之邦,和諧之序 “禮”,是孔子思想中另一個重要的支柱。它所代錶的,是社會秩序、行為規範以及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準則。“禮”的根本目的,在於“正名”,也就是明確每個人的身份、職責和義務,從而建立一個有序、和諧的社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道齣瞭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每個人都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到自己的責任。 “禮”並非是束縛人性的桎梏,而是幫助人們實現自我價值、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孔子認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這說明,“禮”和“樂”都必須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否則便會流於形式,失去其真正的意義。禮儀的遵守,最終是為瞭促進人心的和諧,減少摩擦,增進理解。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可能常常忽略瞭“禮”的重要性。然而,恰恰是這些看似瑣碎的禮儀,構成瞭我們社會交往的基石。尊重長輩、遵守承諾、待人接物時的謙遜有禮,這些都體現瞭“禮”的精神。當我們能夠以“禮”待人,不僅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更能提升自身的品格。 “樂”與“禮”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瞭儒傢所倡導的理想社會。“樂”不僅僅是音樂,更是一種愉悅、和諧的情感體驗,是一種潛移默化地陶冶情操、規範人性的力量。“樂”的最高境界,是“發乎情,止乎禮”,能夠適度地錶達情感,又不逾越禮的界限。 第三章:中庸之道,智慧人生 “中庸”,是《論語》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哲學概念,也是一種最為高明的處世智慧。“中庸”並非是“摺中主義”或“平庸無奇”,而是一種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處事態度。孔子曰:“過猶不及。” 無論是做事還是待人,都應力求適度,避免走嚮極端。 “中庸”的智慧,體現在對人生各種矛盾的辯證處理上。比如,如何在堅定原則的同時保持靈活性?如何在追求卓越的同時不失謙遜?如何在獨立思考的同時又不脫離集體?這些都是“中庸”所要解決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會麵臨各種選擇和挑戰,很容易因為情緒的波動、外界的壓力而做齣衝動的決定,或者陷入某種極端的狀態。這時候,“中庸”的智慧便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理性,審慎地權衡利弊,找到最適閤自己的平衡點。 “中庸”也是一種自我修養的方式。它要求我們不斷地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行為,避免驕傲自滿,也避免妄自菲薄。通過“中庸”,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中,達到人生的最佳狀態。 第四章:學無止境,君子之道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傢,他一生緻力於“學”。《論語》中充滿瞭關於學習的論述,也勾勒齣瞭“君子”的形象。“君子”,是孔子理想中的人格典範,是經過長期學習和修養所達到的高尚境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強調學習與思考的結閤。學習,是將知識和道理內化於心;思考,是將所學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見解。兩者缺一不可,纔能真正地增長智慧。 “君子”的特點,在於其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和對道德的不斷追求。他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無論地位高低,都能虛心嚮他人請教。他們“擇善而從之”,能夠從優秀的人和事中學習。他們“溫故而知新”,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新的體會和感悟。 “君子”也體現在其行為的“坦蕩”上。“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內心坦蕩,沒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沒有無謂的憂慮,他們的精力集中在自我完善和實現人生價值上。而小人則常常憂慮自己的得失,患得患失,內心不得安寜。 在知識爆炸、信息泛濫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智慧、有品格的“君子”,是每一個時代的人都需要麵對的課題。《論語》中的學習之道,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啓示。它告訴我們,學習不僅是為瞭獲取知識,更是為瞭提升人格,完善自我。 第五章:知行閤一,實踐之德 《論語》中的智慧,並非是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強調知與行的結閤。“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這三者都與實踐緊密相關。真正的“知”,能夠使人明辨是非,不被睏惑所擾;真正的“仁”,能夠使人內心安寜,不被憂愁所睏;真正的“勇”,能夠使人無所畏懼,敢於擔當。 孔子也強調“過則勿憚改”。即使有瞭過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這種勇於麵對錯誤、及時糾正的態度,是實現知行閤一的重要體現。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麵臨“知易行難”的睏境。道理都懂,但真正付諸實踐卻很難。比如,我們都知道健康飲食、規律作息的好處,但卻難以堅持;我們都知道要待人真誠,但卻常常因為利益而有所保留。 “知行閤一”的實踐,需要我們付齣持之以恒的努力。它要求我們不僅要理解道理,更要將道理內化為行動,並在行動中不斷檢驗和修正自己的認知。隻有這樣,纔能將《論語》中的智慧真正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人格的一部分。 結語 《論語》是一部永恒的經典,它所蘊含的智慧,能夠跨越時空的限製,為我們提供深刻的啓示。本書並非是對《論語》的學術研究,而是一次真誠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探索。我們希望通過對“仁”、“禮”、“中庸”、“學習”、“知行閤一”等核心概念的深入品讀,幫助讀者在現代的生活中,重新發現古聖先賢的智慧之光,並將其轉化為滋養心靈、指導人生實踐的力量。 願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反思自我,提升品格,成為一個更智慧、更仁愛、更有擔當的人。願這些韆古智慧,能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