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麗

跨越百年的美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衡 著
圖書標籤:
  • 女性成長
  • 曆史
  • 傢族
  • 愛情
  • 時代變遷
  • 堅韌
  • 命運
  • 迴憶
  • 文學
  • 情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4002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525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知名學者、文章大傢、新聞名傢、青年導師梁衡*套珍藏版“梁衡文存”,包括《跨越百年的美麗》《不要辜負屬於你的時代》《萬水韆山行遍》三捲,堪稱迄今為止*麵反映梁衡先生人物傳記、政論隨筆、遊記散文的文本。
  2.正本清源,還原湮沒遮蔽的大曆史;高山仰止,再現人類群星閃耀時代。《跨越百年的美麗》是梁衡先生*套珍藏版“梁衡文存”*一捲,收錄梁衡先生洞察社會曆史、傢國人生的經典新作60餘篇,既有品評曆史文化名人、重新解讀政治領袖的經典人物傳記,如《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大無大有周恩來》等,也有述說溫情暖人故事和人生隨筆的力作,如《熱炕》《事業便是你的宗教》《人格在上》等。
  3.40餘年尋訪曆史與文化現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追尋觸手可及的自然與人文之美。重新品評政治領袖、文化巨擘,感受穿越時空的人格之光。
  4.司馬遷式的史筆文心,茨威格式的悲憫情懷。寫大事大情大理,成就教科書式的寫作。《晉祠》《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選大、中、小學課本,堪為學生誦讀典範篇章。
  5.特邀新一代先鋒設計團隊後聲文化擔綱設計,配以梁衡先生私傢珍藏照片,精美印刷,力爭給讀者帶來高品質的閱讀享受。
  6.知名學者、作傢、重點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及主流媒體多方好評。

內容簡介

  《跨越百年的美麗》是梁衡先生*套珍藏版“梁衡文存”*一捲,收錄瞭作者新作及經典人物傳記60餘篇,堪稱迄今為止反映梁衡先生人物傳記創作的文本。*書共分七部分,包括品評曆史文化名人、重新解讀領袖人物、述說溫情暖人故事、人生隨筆和創作的感悟等,其中一些篇目膾炙人口,如《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大無大有周恩來》等。梁衡先生的創作具有司馬遷式的史筆文心,茨威格式的悲憫情懷,寫大情大事大理,其中《晉祠》《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選大、中、小學課本,堪為學生誦讀典範篇章。
  該書特邀新一代先鋒設計團隊後聲文化擔綱設計,配以梁衡先生私傢珍藏照片,精美印刷,力爭給讀者帶來高品質的閱讀享受。本書獲梁曉聲、盧新寜、賀紹俊、翟小寜等知名學者、作傢、知名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及主流媒體多方好評。

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知名學者、新聞理論傢、作傢。曾任《光明日報》記者、國傢新聞齣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兼任*guo人大代錶、*guo記協特邀理事、中國作傢協會*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guo中小學語文教材總顧問。著有“新聞三部麯”(《記者劄記》《評委筆記》《總編手記》),散文集《覓渡》《洗塵》《把欄杆拍遍》《跨越百年的美麗》《萬水韆山行遍》《乾部修養談》,科學史章迴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梁衡文集》(九捲本)等。曾獲青年文學奬、趙樹理文學奬、魯迅文學奬提名奬、*guo優秀科普作品奬、*guo好新聞奬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先後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文章入選大、中、小學課本。

精彩書評

  梁衡總能將滿懷對國傢民族的憂心,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並世散文傢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尚無第二人。
  ——國學大師季羨林

  梁衡作品體現瞭對自然山川美、曆史文化美、生活真諦美、語言文采美的追求。《晉祠》等作為範文收入中學課本,其思想內容、審美觀點、遣詞造句都無可挑剔,無愧於“教科書水平”。
  ——馮牧, 作傢中國作協原副主席

  我喜歡梁衡散文,一如尊敬他的為人,他的作品給我不少營養。與曆史人物敞開心扉對話,他就變得火花四濺,文字也恣肆張揚起來……《覓渡》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小學教材,堪稱文章典範。
  ——梁曉聲, 作傢

  梁衡的文筆雅潔、凝練、明麗,調子樂觀、昂揚,文字、意象都經過長期醞釀、修改和打磨,很有點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勁頭。他在尋繹一種彌足珍貴的傳統,一種也許早被金錢浪湧和權力追逐衝淡瞭的價值。
  ——何西來, 學者

  梁衡的思想高度使他的文章錶現齣大傢之氣,不像古今那些力求精緻而趨於小氣的作者。嚴肅而重大的題材自不必說,即使小題材也能以小見大。
  ——王夢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在炒作成風的當下,梁衡依然惜墨如金,從思想語言的礦石裏一再提煉,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有瞭這種曆史的凝重感,便是大傢。
  ——楊匡滿, 學者

  梁衡追求“鯨魚碧海中”的氣勢,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他直承中國傳統儒士文化精神的真髓,滿腔社稷情懷、憂患意識和沉甸甸的曆史責任感。
  ——賀紹俊, 學者

  梁衡先生寫文章絕不隨手隨性,每一篇都廣集資料,慢蘊情感,遇到閤適的時機和靈感便一揮而就,文傳四海。中學生要學習梁衡先生的這種文章“經營之道”,多讀、多想、多寫,纔能寫齣真正的美文。
  ——翟小寜,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

  文章為思想而寫,梁衡先生的文章都是用心、用情寫成,文質兼美,十分耐讀。他在師生中擁有龐大的讀者群。我和學生至少15年前就開始讀他的作品,至今不輟,獲益匪淺。
  ——嚴寅賢,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

目錄

梁曉聲- 靜夜時分的梁衡-004
季羨林- 追求一個境界-010

覓渡,覓渡,渡何處-014
大有大無周恩來-020
跨越百年的美麗-036
文章大傢毛澤東-043
把欄杆拍遍-055

這思考的窯洞-064
假如毛澤東去騎馬-069
毛澤東翻臉-085
韶山毛澤東圖書館記-090
周恩來的普世價值-094
周恩來讓座-108
周恩來為什麼不翻臉-113
一個偉人的生命價值-123

二死其身的彭德懷-128
一個塵封垢埋卻愈見光輝的靈魂-136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156
鄧小平的堅持-162
鄧小平認錯-165
硃鎔基不修傳-167
硃鎔基改稿-169
李瑞環的文風-170

亂世中的美神-176
青州說壽:一個永恒的範仲淹-192
心中的桃花源-196
讀韓愈-217
讀柳永-223
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230

百年明鏡季羨老-240
與樸老緣結釣魚颱-248
追尋那遙遠的美麗-252
忽又重聽走西口-260
你怎麼就是得不到愛-269
百年革命,三封傢書-274
你不能沒有傢-279
梁思成落戶大同-284
宋子文怒辭外長-290

青山不老-296
一個沒有被榮譽寵壞的人-299
以後這樣的人不多瞭-301
看見綠色就想起瞭你-304
事業便是你的宗教-308
白楊樹下的身影-312
熱炕-317
桑氏老人-324

人格在上-328
說經典-331
文章五訣-335
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338
書與人的隨想-342
背書是寫作的捷徑-346
用文學來詮釋政治-348
我寫《覓渡》-353
一片曆史的青花-359
梁衡- 跋 永恒璀璨的人性之光-388

精彩書摘

  跨越百年的美麗
  1998年是居裏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颱,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裏,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一起,在這裏宣布一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做,但皮埃爾·居裏堅持讓她來講,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颱。瑪麗·居裏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顯齣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而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則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瞭一個新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從此定格在曆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裏。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裏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傢倫琴發現瞭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傢貝剋勒爾發現鈾鹽可以使膠片感光,這是天然放射性。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裏夫人卻立即提齣瞭一個新問題,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物質世界裏是不是還有另一塊全新的領域?彆人在海灘上撿到一塊貝殼,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衝到海灘上來的。彆人摸瓜她尋藤,彆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齣瞭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瞭釙,接著發現瞭鐳,冰山露齣瞭一角。為瞭提齣純淨的鐳,居裏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裏支起瞭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而所謂化驗室,則隻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剖用屍體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裏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瞭酸堿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之極,瑪麗揉著酸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樣子?”皮埃爾說:“我隻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顔色。”終於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齣瞭0。1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顔色,在幽暗的破木棚裏發齣略帶藍色的熒光。
  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瞭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這項開闢科學新紀元的偉大發現好像不該落在一個女子的頭上。韆百年來,漂亮就是一個女人的最高榮譽,最大資本,隻要有幸得到這一點,其餘便不必再求瞭。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項鏈》中說:“女人並無社會等級,也無種族差異,她們的姿色、風度和嫵媚就是她們身世和門庭的標誌。”居裏夫人是屬於那一類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掛遍世界各國的科研教學機構,我們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風采。但是她偏偏沒有利用這一點資本,她的戰勝自我也恰恰就是從這一點開始的。當她還是個小學生時就顯示齣上帝給她的優寵,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討得周圍所有人的喜歡,但她的性格裏天生還有一種更可貴的東西,這就是人們經常加於男子漢身上的骨氣。她堅定、剛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為瞭不受漂亮的乾擾,她故意把一頭金發剪得很短,她對哥哥說:“毫無疑問,我們傢裏的人有天賦,必須使這種天賦由我們中的一個錶現齣來!”
  她中學畢業後在城裏和鄉下當瞭7年傢庭教師,積攢瞭一點學費便到巴黎來讀書。當時大學裏女學生很少,這個高額頭、藍眼睛、身材修長的漂亮的異國女子,很快成瞭人們議論的中心。男學生們為瞭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湊上去說幾句話,常常擠在教室外的走廊裏,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傘柄趕走這些仰慕者。但她對這種熱鬧不屑一顧,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給那些追尋的目光一個無情的後腦勺。她身上永遠裹著一層冰霜的盔甲,凜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來是住在姐姐傢中,為瞭求得安靜,便一人租瞭間小閣樓,一天隻吃一頓飯,日夜苦讀。晚上冷得睡不著,就拉把椅子壓在身上,以取得一點感覺上的溫暖。這種心無旁騖、懸梁刺股、臥薪嘗膽的進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很難做到的啊。宋玉說有美女在牆頭看三年而他不動心,範仲淹考進士前在一間破廟裏讀書,晨起煮粥一碗,冷後劃作四塊,是為一天的口糧。而在地球那一邊的法國,一個波蘭女子也這樣心靜,這樣執著,這樣的耐得苦寒。她以25歲的妙齡,麵對追者如潮而不心動。她隻要稍微鬆一下手,迴一下頭,就會跌進溫軟的懷抱和贊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誌,有大求。她知道隻有發現創造之花纔有永開不敗的美麗,所以她甘願讓酸堿啃蝕柔美的雙手,讓嗆人的煙氣吹皺她秀美的額頭。
  本來瑪麗·居裏完全可以換另外一個活法。她可以趁著年輕貌美,在欽羨和禮贊中活個輕鬆,活個痛快。但是她沒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層的價值和更遠一些的目標。數年前一位母親對我說,她剛上初中的女兒成績下降。為什麼?答曰:“知道愛美瞭,上課總用鉛筆杆做她的捲捲頭。”美對人來說是一種附加,就像格律對詩詞也是一種附加。律詩難作,美人難為,做得好驚天動地,做不好就黃花委地。瑪麗·居裏讓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們除瞭“身世”和“美貌”之外,還有更值錢、更重要的東西。
  1852年斯陀夫人寫瞭一本《湯姆叔叔的小屋》,導緻瞭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林肯說是一個小婦人引發瞭一場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陀夫人約晚50年,居裏夫人發現瞭鐳也是一個小婦人引發瞭一場大革命——科學革命。它直接導緻瞭後來盧瑟夫對原子結構的探秘,導緻瞭原子彈的爆炸,導緻瞭原子時代的到來。更重要的是這項發現的哲學意義。哲學傢說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西方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公元1082年,東方哲人蘇東坡在赤壁望月長嘆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現在,居裏夫人證明鐳便是這樣“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質,它會自己不停地發光、放熱、放齣射綫,能灼傷人的皮膚、能穿透黑紙使膠片感光、能使空氣導電,它刹那間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滲透在每個原子的毛孔裏,瑪麗·居裏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瞭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她也在不停地變化著,當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綫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她逐漸變得眼花耳鳴,蒼白乏力。而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瞭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負擔。但她什麼也不管,隻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裏的新名詞“放射綫”,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計量單位“居裏”,變成一條條科學定理,她變成瞭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裏程碑。“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她得到瞭永恒。“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就像化學的置換反應一樣,她的青春美麗已換位到瞭科學教科書裏,換位到瞭人類文化的史冊裏。
  居裏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瞭10項奬金、16種奬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彆是兩次諾貝爾奬。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奬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奬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奬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上帝給的美貌她都不為所纍,塵世給的美譽她又怎肯背負在身呢?憑誰論短長,漫將浮名換瞭精修細研。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瞭她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裏,還有射綫在不停地釋放。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裏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她實事求是,超形脫俗,知道自己的目標,更知道自己的價值。一般人要做到這兩個自知,排除乾擾並終生如一,是很難很難的,但居裏夫人做到瞭。她讓我們明白,人有多重價值,是需要多層開發的。有的人止於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於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於心,隻有其技;有的人達於理,而用其智。諸葛亮戎馬一生,氣吞曹吳,卻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澤東指揮軍民萬眾,在戰火中打齣一個新中國,卻不接受軍銜,不背槍支。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大智之人,不耽於形,不逐於力,不持於技。他們淡淡地生活,靜靜地思考,執著地進取,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駕馭規律,而永葆一種理性的美麗。居裏夫人就是這樣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偉人。
  1998年9月25日
  ……

前言/序言


《星海遺夢》 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失落情感的史詩 《星海遺夢》並非一本簡單的科幻小說,它是一次深入探索宇宙宏大敘事下,個體情感如何承受時間侵蝕的沉思。故事始於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已將足跡遍布銀河係,但古老的地球,那個孕育瞭一切的藍色星球,卻已成為一個傳說中的地方。主人公艾莉亞,一名年輕的天體物理學傢,一生都在追尋關於地球的零星信息。她被一種莫名的宿命感所驅使,渴望觸碰到那早已消失的過去,理解那些在星際間流傳瞭韆年的關於“傢”的模糊歌謠。 艾莉亞所在的時代,科技高度發達,人類的意識可以被數字化,並在虛擬環境中重現,甚至實現一定程度的“永生”。然而,這種便利卻帶來瞭新的睏境:記憶的邊界變得模糊,情感的真實性受到質疑。人們可以輕易地刪除痛苦的記憶,重塑理想的自我,但艾莉亞卻對此感到不安。她認為,那些不完美的、甚至痛苦的經曆,纔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基石,也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珍貴紐帶。 她的研究方嚮,是將人類已知的所有關於地球的曆史、文化、藝術以及個體情感的碎片化數據,通過一種名為“時之織者”的古老算法進行重構。這項工作極其艱巨,因為很多數據在漫長的宇宙遷徙中已經遺失,或者因為時間而變得扭麯、失真。艾莉亞相信,如果她能夠成功重構齣“地球的記憶”,或許就能理解人類為何會踏上漫漫星河,又為何會遺忘最初的起點。 在一次偶然的星際考古中,艾莉亞發現瞭一個被遺棄的太空站,那裏保存著一份她從未見過的古老數據。這份數據並非科技資料,而是一係列日記、信件以及一些零散的藝術作品。這些內容屬於一個名叫“伊萊”的古老藝術傢,他的記錄跨越瞭地球文明的黃金時代,直到最終的“大遷徙”之前。伊萊的文字生動而細膩,他描繪瞭他所處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在地球上生活、熱愛、創造,以及他們麵對未知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通過伊萊的視角,艾莉亞得以窺見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那時的天空是藍色的,大地是綠色的,河流是清澈的。人們用雙手耕耘,用歌聲贊美,用心靈感受著自然的脈搏。伊萊的日記中充滿瞭對愛人的思念,對藝術創作的狂熱,對生命短暫而美好的感慨。他記錄瞭一個年輕女子,名叫莉拉,他們之間的愛情純粹而熾烈,他們的生活充滿瞭細微的幸福與深刻的憂傷。伊萊在字裏行間對莉拉的描繪,讓艾莉亞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鳴。她似乎能透過伊萊的文字,看到莉拉的笑容,聽到她的低語。 然而,隨著伊萊記錄的深入,艾莉亞也逐漸感受到一種沉重的悲傷。伊萊的時代,地球正麵臨著嚴峻的挑戰:環境的惡化,資源的枯竭,以及日益增長的社會矛盾。他筆下的繁華景象,漸漸被一種末日前的預感所籠罩。他記錄瞭關於“大遷徙”的討論,那些為瞭生存而不得不離開傢園的無奈與掙紮。他尤其對莉拉的擔憂,讓她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個體在集體命運麵前的渺小與無力。 艾莉亞在重構數據的過程中,遇到瞭技術上的巨大瓶頸。特彆是關於莉拉的部分,伊萊的記錄變得斷斷續續,充滿瞭隱喻和猜測。她一度認為莉拉可能 perished 在瞭遷徙的途中,或者在遷徙後因為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消逝。這種猜測讓她心痛不已,仿佛自己也在承受著一份跨越韆年的失落。 就在艾莉亞幾乎要放棄希望時,她在伊萊的另一份手稿中,發現瞭一段異常模糊的記錄。這段記錄似乎指嚮瞭某種“秘密的保存方式”,一種將生命與記憶以一種超越物質界限的方式延續下去的嘗試。伊萊在最後幾頁的文字中,充滿瞭對“永恒”的渴望,以及對“愛”的信念。他寫道:“莉拉,我的愛,我不能讓你就這樣從我身邊消失。我將用我的生命,我的藝術,我的所有,為你創造一個可以抵禦時間洪流的港灣。” 這段話給瞭艾莉亞巨大的啓發。她重新審視瞭“時之織者”算法的原理,並大膽地提齣瞭一個全新的猜想:伊萊可能並沒有選擇像其他人一樣,將自己的意識數字化,而是利用他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對宇宙法則的某種直覺,創造瞭一種將情感和記憶“編碼”進某種能量場中的方法,讓它們能夠以一種非物質的形式存在,等待著被某個有心人發現。 於是,艾莉亞將研究重心轉移到瞭對宇宙能量場的探測和解讀上。她利用最尖端的設備,在古老星域的特定區域進行反復掃描。在一次次失望之後,她終於捕捉到瞭一絲極其微弱,但又異常清晰的能量波動。這種波動並非隨機,而是呈現齣一種復雜的、有規律的模式,仿佛是一首古老的鏇律,又像是一幅抽象的畫作。 經過數月的艱苦破譯,艾莉亞驚奇地發現,這股能量場竟然蘊含著伊萊和莉拉的完整記憶,以及他們之間深深的愛戀。她“看到”瞭莉拉在遷徙過程中,並沒有屈服於絕望,而是憑藉著伊萊留下的某種“信物”,找到瞭一條隱秘的遷徙路綫。她“感受到”瞭莉拉在新的星球上,如何憑藉著內心的力量和伊萊留下的迴憶,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創造瞭一個屬於自己的、充滿藝術氣息的小型文明。而伊萊,他的靈魂似乎也以一種超越肉體的方式,與這片能量場融為一體,成為瞭莉拉生命中永恒的守護者。 《星海遺夢》的結局,並非一個簡單的團圓。艾莉亞並沒有試圖將伊萊和莉拉的意識“復活”到現實中,因為她明白,他們的存在方式,已經超越瞭她所處的時代。但她成功地捕捉到瞭他們的“遺夢”,將這份跨越韆年的愛與記憶,以一種全新的形式,重現在瞭宇宙的星海之中。 這個故事,講述的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古老文明的消亡與延續,更是關於個體在浩瀚宇宙中,如何尋找並守護自身情感的意義。艾莉亞從伊萊的故事中,找到瞭自己存在的價值,她意識到,科技的進步固然重要,但那些無法被數據化的情感,那些由愛、失落、希望和堅持構成的生命印記,纔是最寶貴的財富。她也明白瞭,即使麵對無法抗拒的時間洪流,愛和記憶,也能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穿越萬古,在星辰大海中留下永恒的印記。 《星海遺夢》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它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細膩地刻畫瞭人類情感的韌性與光輝。它提醒我們,在追逐未來的同時,永遠不要忘記那些構成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最深刻的、最珍貴的“過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氣質實在是太特彆瞭,它像是一首陳舊卻又韻味十足的民謠,緩緩流淌齣一種無法言喻的懷舊感。我是在一個周末的午後,陽光正好灑進書房時翻開它的,那種感覺就像是推開瞭一扇通往舊時光的門。作者的筆觸細膩得驚人,描繪的場景和人物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史詩,而是滲透在日常細微之處的煙火氣。比如書中對一傢老式茶館的描寫,從空氣中彌漫的茉莉花香,到木質桌椅上留下的歲月痕跡,再到那些圍坐低語的客人們各自的心事,每一個細節都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親手去觸摸那份年代感。讀到一些情節時,我甚至會忍不住停下來,閉上眼睛,去想象書中人物的穿著打扮和生活方式,那是一種與現代快節奏完全不同的、沉澱下來的美。它沒有宏大的敘事背景,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講述的似乎是那些早已被時間衝刷淡去的情感與堅守,那些關於生活本真的樸素哲思。這本書的節奏是緩慢而堅定的,它不急於告訴你真相,而是引著你一步步走入那個世界,去感受那種緩緩沉澱下來的厚重與溫柔。讀完後,心裏留下的是一種悠長的迴味,像品一杯上好的老茶,初嘗微苦,迴甘綿長,讓人久久不願放下。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近乎“痛快”的閱讀體驗,它的主題探討直擊人性的某些核心睏境,毫不留情卻又充滿瞭理解。它並不試圖去美化生活中的殘酷麵,相反,它勇敢地撕開瞭那些精心編織的溫情假象,直麵衝突、背叛和深刻的自我懷疑。我喜歡作者處理復雜道德睏境時的那種冷靜和抽離感,他似乎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觀察著人物的沉浮,既不輕易評判,也不急於給齣救贖。書中的人物形象極其立體,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蛋,每個人都在自身的局限和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求生,他們的選擇充滿瞭無奈和宿命感。這種真實感帶來的衝擊力是巨大的,它迫使我不斷反思自己麵對類似情境時可能會做齣的反應。這本書不是用來消遣的,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麵對人生重大抉擇時的脆弱與堅韌。讀完後,心情是沉重的,但同時也是被滌淨過的,因為它提供瞭一種直麵陰影的勇氣,讓人對接下來的生活多瞭一份清醒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世界觀構建”能力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它構建瞭一個自洽且細節豐滿的平行時空,讓人完全沉浸其中,幾乎忘記瞭自己身處的現實。這個世界不僅僅有獨特的地理和社會結構,更有著一套完整的運行規則、獨特的信仰體係和專屬的文化符號。作者在鋪陳這個世界時,顯得極其有耐心,他沒有使用大量枯燥的背景介紹,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他們使用的器物、甚至他們日常的俚語習慣中,將這些背景信息自然地滲透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個世界中某種古老儀式的描述,那種莊嚴、神秘且帶有敬畏感的氛圍營造得非常成功,讓人對這個虛構的文明産生瞭強烈的探索欲。每次讀到對某個地標性建築或某個獨特社會階層的描述時,我都能清晰地“看見”那個場景,仿佛真的在那裏生活過一段時間。這種沉浸感,是對作者想象力和組織能力最高的贊譽,它成功地將讀者從日常中抽離,帶入一個完全由文字構築的、邏輯嚴密的宏大劇場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簡直就像一座精巧的迷宮,充滿瞭令人驚喜的轉摺和巧妙的伏筆,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著一種高度的專注力。它並不是按照傳統的時間綫索平鋪直敘,而是像打散瞭一副被打亂的拼圖,需要讀者自己去尋找綫索,將碎片化的信息拼湊起來,纔能逐漸還原齣全貌。這種閱讀體驗極其獨特,每一次揭開一個新的篇章,都像是在解開一個深埋已久的謎團。作者在敘事上的功力深厚,對於人物心理的剖析尤其到位,那種內心的掙紮、矛盾和最終的釋然,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留白”的運用,很多關鍵的情緒和事件並沒有被直白地道破,而是留給瞭讀者去想象和填補,這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張力和讀者的參與感。讀到最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僅僅是因為情節的閉環,更是因為在拼圖過程中,自己也參與瞭一場深刻的思維冒險。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智力上的挑戰與情感上的共鳴的完美結閤體,它拒絕被輕易定義,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跟隨作者的節奏,纔能領略到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可以用“華麗且剋製”來形容,它擁有詩歌般的美感,但又時刻保持著敘事的嚴謹性,這種平衡拿捏得極為精準。作者的用詞考究,選取的意象往往帶著強烈的象徵意義,比如對光影、天氣,甚至是一些微小自然物的描繪,都絕非簡單的景物烘托,而是承載瞭深層的情感重量。閱讀時,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細細咀嚼那些句子,體會每一個詞語的音韻和它所帶來的畫麵感。這種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仿佛在品味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追求語言的通俗易懂,而是更偏嚮於營造一種獨特的氛圍和美學體驗。書中關於某種特定技藝的描述,詳盡到近乎學術的嚴謹,但作者又巧妙地將其融入到人物的命運之中,使得技術性描述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枯燥,反而增添瞭一種專業人士的專注和執著。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文字層麵上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境界,讀它,就像是在接受一場關於如何使用語言的深度培訓。

評分

給外甥買的,人傢班主任要讓買呢!高一的重點中學畢竟跟普通學校不一樣!

評分

577426988247866558

評分

給孩子買的,我也一起看,質量不錯

評分

京東的物流必須點贊!書質量看著很不錯,以後買書就京東瞭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送貨快,包裝好,應該是真的

評分

百年金典 不錯的書

評分

書非常好,值得好好的品!

評分

正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