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全球视野下的欧洲经济,1000-1800年/社会经济史译丛

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全球视野下的欧洲经济,1000-1800年/社会经济史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扬·卢滕·范赞登 著,隋福民 译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欧洲经济史
  • 工业革命
  • 全球史
  • 社会经济史
  • 中世纪经济
  • 近代早期经济
  • 历史
  • 学术著作
  • 译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5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3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会经济史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经济史中或许没有哪个问题比“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更为重大了。与这样一个重要的疑问相应的是,它也不缺乏解释。很多有见解的人甚至相信这些解释中的若干种。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都将注意力聚焦到了“大分流”之前的两个世纪。在《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全球视野下的欧洲经济1000-1800年)》中,扬·卢滕·范赞登努力将我们的注意力进一步拉回到历史深处。事实上,回溯得很远,回到了900—1500年这个时间段。这是一个富有启发和裨益的贡献,它向读者开启了重要的挑战和机遇,无论他之前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信念是什么。

作者简介

  扬·卢滕·范赞登(Jan Luiten Van Zanden,1955—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经济史教授。2003年获颁斯宾诺莎奖,2009—2012年担任国际经济史学会会长。在研究荷兰、西欧、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史方面成果斐然。

目录

图表目录
导言: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
第一部分 中世纪的基础
第一章 提出问题:有效率的制度在中世纪的出现
新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
利率的全球分布以及其他衡量制度效率的指标
第二章 为什么欧洲经济在政治分裂时期出现了迅速扩张
导言
政治分裂影响了经济发展吗?
Mann-Berman假说
Greif-De Moor假说
对权力真空的第三种反应:封建制和庄园制
与阿拉伯世界的简要对比
结论
第三章 中世纪知识经济兴起的反映:书籍产量,500—1500年(与Eltjo Buringh合作)
引言:书籍产量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数据库和估计值
长期模式
欧洲的一体化:书籍产量的趋同
其他证据:读写能力与年龄集聚
结论
第二部分 欧洲内部的小分流
问题简介:欧洲内部的小分流,1400一1800年
第四章 女性的能量:中世纪末期北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和
欧洲婚姻模式(与Tine de Moor合作)
问题:Janne Heyndericx和Hajnal的理论
欧洲婚姻模式的出现
……
第三部分 普通工人、哲学家和欧洲知识经济的诞生
问题简介:欧洲知识经济的诞生
第五章 普通工人的人力资本:从全球的观点看欧洲的枝能溢价
第六章 哲学家与印刷机的革命
第四部分 迈向双元革命:国家形成和现代经济增长
第七章 国家形成和公民权:处于中世纪城邦和现代国家之间的荷兰共和国(与Maanen Prak合作)
第八章 北海地区现代经济增长的出现
第五部分 两次大分流
第九章 阿拉伯世界、中国和日本
结论:“百万个反叛”
附录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进一步实验:意大利和西欧
附录2 18世纪中国人均GDP的估计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精彩书摘

  《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全球视野下的欧洲经济,1000-1800年/社会经济史译丛》:
  另一项根本区别是伊斯兰法律一直依赖于记忆和人证(personaltestimony),而并没有转变为书面记录的形式,后者是形成于拉丁西部的新型法律传统的特征。在伊斯兰的法庭中,书面文件的可靠性必须由证人加以证实,这与西欧的情况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在西欧,书面文件被越来越多地认为比记忆更加可靠(Lydon,2007)。我们已经看到,开始于8—9世纪时的修道院对特许状的颁布并受之约束(作为诉求某种权利的证据)的这场运动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播,并构成了发生于1050—1300年间的“沉默的革命”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由皇帝和国王颁布的书面特许状构成了城市宪法(constitutions of cities),由市政府颁布的法令明确规定了行会和社团的权利与义务,就像《大宪章》(Magna Charta)是君主和贵族之间的协定一样。这种书面文字运用的日益增长——它在一定程度上被同时期书籍产量的大幅增长所证明——正是欧洲所独有的现象。作为这些过程的结果,对读写能力和法律技能的需求增加了,这是大学得以兴起的一项决定性因素。在Huff对近代科学在西欧的兴起的解释中,大学的兴起具有根本的重要性(Huff,1993)。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是12世纪法律革命的一项副产品:正是对法律意见以及对学者、律师、牧师和神职人员的需求促进了大学(universitas)的发展,并且也几乎完全意外地创造了使科学得以繁荣的机构和平台。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世纪晚期到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经济史的学术著作的详细简介。 跨越世纪的转型:中世纪晚期至启蒙运动的欧洲社会经济史(1250-1750) 一部深度剖析欧洲社会结构、财富分配与技术演进的宏大叙事 本书聚焦于13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约1250年至1750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深入考察了欧洲社会经济格局的剧烈变迁与复杂互动。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中世纪晚期危机的冲击与重塑,也孕育了重商主义的兴起、大航海时代的扩张,以及最终促成工业化前夜的结构性变化。 第一部分:危机的重塑与旧秩序的瓦解(约1250-1450年) 本部分着眼于14世纪初爆发的“中世纪危机”及其对欧洲社会经济基础的深远影响。 一、人口压力与生态极限的挑战 本书首先探讨了13世纪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压力。通过对耕作方式、农业技术进步(如重犁与三圃制的普及)的分析,揭示了欧洲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达到人口承载的临界点。随后,对1315-1317年的大饥荒的详细考察,展示了气候变化如何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并对地方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黑死病的社会与经济冲击 黑死病(1347-1351年及后续疫情)的爆发被视为中世纪经济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本书拒绝将瘟疫简单视为纯粹的人口事件,而是着重分析其对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土地利用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的颠覆性后果。劳动力稀缺如何提升了普通农民和工匠的议价能力,加速了农奴制的衰退(尤其在西欧),以及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三、城市复兴与行会制度的成熟 在乡村经济遭受重创的同时,城市贸易网络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本章详细考察了汉萨同盟、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萨)以及尼德兰地区贸易网络的运作机制。对行会制度的深入剖析,不仅关注其在保障产品质量和稳定就业方面的作用,更探讨了其在资本积累、技术垄断和对外扩张中的限制性角色。 第二部分:地理大发现与早期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约1450-1600年) 本部分转向15世纪后期开始的“大航海时代”,探讨了新的地理知识如何重塑欧洲的经济版图与内部结构。 一、新航路的开辟与商业革命的萌芽 本书详细梳理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探险的经济驱动力——对香料、贵金属和新贸易路线的渴求。重点分析了美洲白银流入欧洲所引发的“价格革命”,探讨了通货膨胀对不同社会阶层(特别是固定地租领主与商业资本家)财富积累的影响。 二、商业组织的创新与资本的集中 随着跨洋贸易风险与规模的增加,传统的商业合伙模式难以为继。本章集中研究了股份公司的诞生与发展(如东印度公司),分析了这些早期跨国商业实体在筹集大规模资本、分散风险以及影响国家政策方面的新功能。同时,对地中海商业中心地位的相对衰落与大西洋沿岸港口崛起的结构性原因进行对比分析。 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态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倾向日益明显。本节将早期重商主义视为一种国家层面的财富积累策略,探讨了西班牙的贵金属政策、法国的制造业扶持以及英国的航海法案等具体举措,及其对国内生产和国际竞争的影响。 第三部分:十七世纪的危机、国家化与社会分层(约1600-1700年) 本部分关注17世纪普遍存在的经济停滞、冲突加剧以及国家权力对经济活动的深度介入。 一、农业革命的前奏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尽管工业革命尚未到来,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已在部分地区显现。本书考察了尼德兰和英格兰地区在土地所有权和集约化耕作方面的实验。探讨了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的早期阶段,分析了其如何为后来的农业剩余和劳动力释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剧了乡村的社会两极分化。 二、战争经济与财政国家的崛起 17世纪是欧洲冲突频发的时代(如三十年战争)。本书强调了持续的战争如何成为推动国家财政与行政能力发展的主要动力。详细分析了公共债务的形成、国家税收体系的重组以及对金融市场(如股票交易和国家银行的萌芽)的依赖性增加,从而塑造了早期现代国家的财政架构。 三、制造业的区域性发展与劳动力的流动 本章考察了制造业从受严格管制的城市行会向乡村地区扩散的现象(即“分散生产”或“包工制”)。分析了纺织业在不同地理区域的竞争优势,以及这些生产网络如何开始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初步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联系。 第四部分:迈向变革的门槛:十八世纪的早期启蒙与经济思想(约1700-1750年) 本书的收尾部分探讨了启蒙运动对传统经济思想的冲击,以及驱动下一阶段飞跃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技术积累与“知识的经济学” 本章关注科学知识与实用技术之间的互动。考察了采矿、冶金和机械制造领域零星但关键的改进,强调了这些技术进步如何建立在长期经验积累而非系统科学突破的基础上,但为未来的范式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经济学思想的形成 本书梳理了重商主义向早期古典经济学过渡的思想脉络。对法国重农学派(Physiocrats)的土地决定论、英国早期对商业自由的辩护,以及对“自然法”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初步探索进行了概述,展示了社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深化。 三、消费模式的转变与新的社会需求 随着整体生活水平的缓慢提升和新奇商品的引入,本部分描绘了18世纪初欧洲消费结构的细微变化。对咖啡、茶叶、糖等新消费品贸易的分析,揭示了全球商品流如何渗透到欧洲的日常生活中,并刺激了新的生产和分销需求。 总结 本书通过宏观的结构性分析与微观的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幅复杂且动态的欧洲社会经济图景。它旨在揭示,从地理大发现的冲击到国家财政的重塑,从瘟疫后的劳动力重新定位到技术知识的缓慢积累,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为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铺设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本书强调了经济史研究中制度变迁、地理因素与人口动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工业革命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蒸汽机、工厂等技术的了解来构建的,但这本《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深邃和全面的图景。它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将技术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去审视。书中对农业革命的重视,以及对土地制度、生产方式的分析,让我认识到,没有农业的改良,就没有剩余劳动力的释放,也就没有工业化所需的基础。同样,书中对商业活动的深入探讨,包括贸易网络、金融体系的演变,以及城市作为商业中心的崛起,也让我看到了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张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思想观念、科学精神以及教育体系的发展,这些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在塑造欧洲经济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打破了我过去单一的技术决定论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互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所揭示的“漫长道路”并非一条坦途,而是充满了挑战、创新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评分

这本《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工业革命是欧洲某个时期突然爆发的现象,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讲述了18世纪末的那场变革,而是将视角拉长到了公元1000年,一个我从来没有想过会与工业革命产生联系的时间点。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一步步揭示了欧洲经济发展的脉络,从那个相对缓慢、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开始,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技术、制度层面的演变,最终积蓄起走向工业化所需的能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经济特征的细致描绘,比如中世纪的贸易网络是如何逐渐形成的,文艺复兴时期商业资本的积累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经济格局带来的冲击。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工业革命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欧洲视为一个同质化的整体,而是突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这让我对欧洲经济史的理解更加 nuanced。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洞察力,读起来引人入胜,让我时常产生“原来如此”的惊叹。

评分

在阅读《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的过程中,我被作者那种宏大叙事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笔触深深吸引。书中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经济指标和发展趋势上,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到社会结构、文化观念、技术创新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去探究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欧洲经济走向工业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农业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以及新兴城市作为消费和生产中心的双重作用如何交织在一起。此外,作者对商业革命的描述也尤为精彩,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贸易路线的拓展、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商人阶层的崛起,都为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是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制度变革,比如产权的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作者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些都让我意识到,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于任何重大的历史变革都至关重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让我不再孤立地看待工业革命,而是将其置于一个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理解其根源和动力。

评分

我必须说,《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进步”一词的理解。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历史的发展是一种线性的、不可避免的“进步”,尤其是在提到工业革命时,更是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必然飞跃。然而,作者在书中却用一种更加辩证的眼光,展现了欧洲经济在1000年至1800年间所经历的曲折、反复和各种可能的选择。他并没有回避那些阻碍发展的因素,比如周期性的危机、战争的影响,以及社会内部的矛盾。相反,作者通过对这些“负面”因素的分析,反而更加凸显了欧洲经济走向工业化的复杂性和偶然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文明之间互动和影响的探讨,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欧洲的扩张,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而这些交流和碰撞,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欧洲自身的经济形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预设好的剧本,而是由无数个个体、无数个事件共同塑造的,而“工业革命”的到来,更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以及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

评分

《通往工业革命的漫长道路》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小,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有一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阅读快感。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他将1000年到1800年的欧洲经济发展划分为几个关键的时期,并针对每个时期进行详细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差异的对比分析,比如为何英格兰能率先走向工业化,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却相对滞后。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善于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比如,他对早期制造业的发展,从手工工场到早期工厂的演变,以及与之相伴的技术革新,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我还注意到,书中多次强调了国家政策、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这些内容让我认识到,经济发展并非仅仅是技术或资本的单方面推动,而是与一个社会的整体运作方式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对欧洲经济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某个片段,而是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立体的认知框架。

评分

送货快送货快送货快!

评分

现代化的起源非常值得考察

评分

哈哈,这个真的不错哦

评分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很快,快递小哥非常耐撕,一直是他送快递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购物车里放了很久了

评分

一直京东买东西,价格体验都不错。

评分

书内容不错,挺赞的。但觉现在书的排班都向字大行稀发展,又重,又厚

评分

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