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中的美術(新版)

時空中的美術(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巫鴻 著
圖書標籤:
  • 美術史
  • 藝術史
  • 西方美術
  • 中國美術
  • 藝術理論
  • 文化藝術
  • 藝術欣賞
  • 時空藝術
  • 繪畫
  • 雕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297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069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0
字數:38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之後,巫鴻先生在三聯書店推齣的第二部學術論文集,側重考察中國美術中特有的“時空”觀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圖像中的錶現和釋讀。全書分為三部分——上編:時空的形象;中編:觀念的再現;下編:圖像的釋讀,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對象包括建築、明器、拓片、畫屏、捲軸、冊頁、攝影等多種形式。與常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不同,這些論文沒有局限於孤立的門類和史實,而是竭力為這些現象找到自己的傳統和脈絡,並賦予其寬闊的視野,使闡釋更具啓發性。這些文章是對《文集》提齣“禮儀美術”概念的完善與補充,從而有助於讀者更深入地認識中國美術的獨特傳統。
  三聯書店於2009年首次齣版該書,本次重版,將收入巫鴻作品五種,與《禮儀中的美術》、《黃泉下的美術》、《武梁祠》、《美術史十議》整閤,統一開本為170*240mm,精裝。

作者簡介

  巫鴻,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係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牌性》等。

目錄

上編 時空的形象
中國藝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復古”模式(2008)
“復古”的源起
再造“古人之象”
復古的語境
對往昔的“曆史化”
“意圖”的模式
尾聲:復古和曆史敘事
廢墟的內化: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2007)
丘與墟:消逝與緬懷
碑和枯樹:懷古的詩畫
跡:景中痕
說“拓片”:一種圖像再現方式的物質性和曆史性(2003)
兩種拓片——碑和帖
拓片的屬性

前言/序言


《光影的軌跡:從古代壁畫到數字藝術的視覺探索》 本書帶領讀者踏上一段跨越數韆年的視覺藝術之旅,深入剖析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錶現形式、核心觀念及其社會功能。我們聚焦於那些定義瞭人類審美與想象力的關鍵轉摺點,探討光影、色彩、形式與空間是如何被藝術傢們運用,以映照當時的哲學思潮、宗教信仰與社會結構。 第一部分:原始的低語與文明的曙光 本章追溯藝術的起源,從史前洞穴中那些充滿生命力的動物形象,到早期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對永恒與神性的不懈追求。我們細緻考察拉斯科洞穴壁畫中對狩獵場景的動態捕捉,以及埃及法老陵墓中高度程式化、象徵意義明確的圖像語言。重點討論早期藝術如何服務於生存需求、宗教儀式和權力維護,以及早期工匠對材料(如赭石、炭、石灰石)特性的初步認知與駕馭。 繼而深入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希臘雕塑對人體比例的極緻探索,從嚴謹的古風(Archaic)到和諧的古典(Classical),再到富於情感的希臘化時期,清晰地展現瞭人文主義思想如何滲透到藝術創作的每一個角落。羅馬藝術則在繼承希臘成就的基礎上,發展齣強烈的寫實主義和敘事性,尤其體現在紀念碑、浮雕和建築裝飾中。我們分析透視法和解剖學的初步應用,如何使得圖像更具“在場感”。 第二部分:信仰的畫布與中世紀的象徵 進入中世紀,藝術的主題徹底轉嚮宗教。本書詳述拜占庭藝術的莊嚴、平麵化與金色背景所營造的超凡脫俗感,以及羅馬式和哥特式建築如何通過高聳的拱頂、絢爛的彩繪玻璃,將信徒引入一個神聖的、象徵性的宇宙空間。哥特式大教堂的立麵被視為“石頭的聖經”,每一個雕像、每一組裝飾都有其明確的神學指嚮。我們剖析手抄本插圖的精細工藝,以及中世紀藝術傢在匿名狀態下對純粹象徵意義的堅守。 第三部分:文藝復興的覺醒與科學的介入 文藝復興標誌著西方藝術史的重大轉摺點。意大利(尤其是佛羅倫薩和羅馬)的藝術傢們重新發現並崇敬古典傳統,但融入瞭新的科學精神。本章詳細分析透視法(如布魯內萊斯基和馬薩喬的貢獻)、空氣透視法以及明暗對比法(Chiaroscuro)的成熟應用。我們不僅關注達·芬奇對人體解剖的精準描摹、拉斐爾對和諧構圖的追求,也探討米開朗基羅如何將雕塑的力度與繪畫的激情相結閤。此時的藝術不再僅僅是信仰的僕人,藝術傢開始被視為擁有創造力的“天纔”。 第四部分:巴洛剋與洛可可的戲劇性 十七世紀的巴洛剋藝術以其強烈的動感、宏大的敘事和對戲劇性光影的偏愛,服務於宗教復興和絕對君權。卡拉瓦喬的極端光影對比(Tenebrism)如何製造齣直擊人心的震撼力?貝尼尼的雕塑如何將靜止的石材轉化為流動的瞬間?在佛蘭德斯,魯本斯展現瞭富裕的生命力和色彩的狂歡。 隨後,洛可可風格在十八世紀的沙龍中興起,它以輕盈、私密、享樂主義的主題和柔和的色彩,反映瞭貴族階層對精緻生活的追求。本章對比巴洛剋與洛可可,探討藝術風格如何緊密地依附於其贊助者的品味與時代精神。 第五部分:革命的號角與現代性的開端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啓濛思想推動瞭新古典主義對理性、秩序和英雄主義的迴歸。然而,拿破侖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衝擊很快催生瞭浪漫主義——一種強調情感、直覺、異域風情和個體體驗的藝術運動。德拉剋洛瓦的色彩運用和特納對光綫、氣氛的捕捉,標誌著對既有學院派規範的挑戰。 十九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浪潮和新興資産階級的崛起,促使藝術傢將目光投嚮當代生活。現實主義拒絕曆史或神話,專注於描繪普通人的工作與睏境。緊接著,印象派的革命性在於他們對“瞬間印象”和“光綫波動”的癡迷,這徹底改變瞭繪畫對象和技法,為進入二十世紀的實驗鋪平瞭道路。 第六部分:現代主義的碎片化與重構 二十世紀初,藝術進入瞭一個爆炸性的實驗階段。後印象派(如塞尚對結構的幾何化、梵高對色彩的主觀運用)為現代主義奠基。野獸派大膽的色彩釋放,立體主義對多視角的解構與重組,以及未來主義對速度與機械的贊頌,都指嚮一個共同的目標:擺脫對再現的依賴。 我們深入分析抽象藝術的誕生(康定斯基、濛德裏安),探討純粹的綫條、色彩和形式如何錶達精神世界的本質。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則以荒誕、夢境和潛意識為武器,批判理性社會,探索人類心理的深層結構。 第七部分:戰後的多元探索與媒介的拓寬 二戰後,藝術中心轉移,抽象錶現主義(如波洛剋滴畫)體現瞭美國藝術傢對個人情感的極端投入。緊接著,波普藝術(如安迪·沃霍爾)以對大眾文化符號的挪用,模糊瞭高雅藝術與商業産品的界限。 本章的後半部分著重探討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大地藝術的興起,它們挑戰瞭“藝術品必須是可收藏的、固定的圖像”這一傳統觀念。影像藝術的介入,使得敘事和時間性在藝術作品中占據瞭新的地位,藝術傢們開始使用全新的“工具箱”來探索存在的意義、身份認同和全球化議題。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連貫而詳盡的框架,使讀者能夠理解藝術史並非一係列孤立的風格更迭,而是一個不斷吸收、批判、重塑自身定義的動態過程,是人類文明在不同媒介上留下的深刻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方麵的,首先是其內容的廣博性,幾乎涵蓋瞭從古代到近現代藝術發展的主要脈絡,信息密度非常高。但更令人稱道的是其批判性的思維框架。作者並非簡單地贊美前人,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去剖析藝術作品背後的權力結構和審美傾嚮。這讓我在看待經典作品時,不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贊嘆,而是開始思考其深層的文化意涵。比如,書中對特定時期藝術贊助人製度的分析,揭示瞭藝術如何被曆史和政治所塑造。文字的邏輯性非常強,論證嚴密,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佳作,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體會。

評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當代藝術發展脈絡的人來說,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藝術流變的書籍並不容易。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對時間維度的精準把握。它不僅僅羅列瞭重要的藝術傢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驅動藝術變革背後的思想動因。我發現,許多過去不理解的藝術現象,在結閤瞭當時的社會思潮和技術進步來看待時,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書中的圖文排版也極具現代感,大量采用的留白處理,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和圖片得到瞭很好的呼吸空間,閱讀體驗非常舒適。每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靈感,它像是一個永不枯竭的靈感源泉,不斷激發我對藝術創作的思考和熱情。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對藝術的敬畏與細膩。尤其是那種觸感溫潤的紙張,拿在手裏仿佛就能感受到時光的流淌。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那些精心挑選的插圖,每一幅都經過瞭細緻的打磨,色彩的運用和構圖的選擇都極具匠心。翻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就像是走進瞭一個精心布置的藝術殿堂,讓人心神為之一振。作者在文字描述上同樣功力深厚,那種對美學的獨到見解和深刻洞察,總能輕易抓住讀者的心。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審美眼光被提升瞭一個層次,看世界的方式都變得不一樣瞭。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深入淺齣,既有理論高度,又不乏生動的實例,讓人在輕鬆閱讀中領悟到藝術的精髓。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些關於色彩理論和繪畫技巧的書籍,希望能找到一些既有深度又易於理解的入門讀物。看瞭不少推薦,最終選定瞭這本。不得不說,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方麵下瞭很大功夫。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藝術史敘述上,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時期的藝術流派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相結閤,使得藝術的演變脈絡清晰可見。尤其是一些關於光影和透視的章節,講解得非常係統和透徹,讓我這個業餘愛好者也茅塞頓開。書中的一些對比分析非常精彩,比如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主義與印象派的光影捕捉進行比較,讓人對藝術的發展有瞭更宏觀的認識。雖然內容量很大,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即便是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在他的筆下也變得活潑起來,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大部頭”的藝術類書籍有些望而卻步,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然而,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的敘事風格極其流暢自然,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不同的藝術時空。作者的文筆中有一種特有的溫和與堅定,既錶達瞭對經典的尊重,也展現瞭對新觀念的包容。我尤其欣賞它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錶現手法的探討,那種跨越地域和民族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比如,書中對東方水墨畫意境的描繪,與西方油畫的寫實風格形成鮮明對比,但作者卻能從中找到共通的美學內核。這本書讀起來沒有壓力,更像是一場愉快的知識探險,讓人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收獲滿滿。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巫大師新座 一如既往地喜歡 nice

評分

專業書籍,必買,質量很棒,活動價很好。

評分

這本書早就想買,直到今天終於買上瞭,太激動瞭

評分

《美術史十議》所收的是巫鴻在2006-2007兩年中為《讀書》雜誌“美術縱橫”專欄所撰寫的十篇文章。這個專欄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成為一個“縱橫馳騁,惟意所之”的領域。每篇短文的主題或古或今,或近或遠,或宏觀或微觀,從多種視角引齣對美術史的反思和想象。

評分

很好,打摺買瞭二十多本書,完好無損,活動多來一些啊~

評分

請各位支持林屋公子,著作《先秦古國誌》

評分

復旦大學講座叢書,學術質量高,值得一讀。

評分

三聯的書都 是精品。此書並不例外。巫鴻的書已經再版多次,每次裝幀設計都有很大提高,這是裝幀高大上的一套。收藏絕對是佳品。以下為湊數文字: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今天的暴跌,真實的減倉僅是一小部分原因,應該是深諳規則漏洞、熟悉監管響應機製、擁有較多滬深300籌碼的主力機構所為。但他們是否也希望創造這一全球資本市場曆史上的一次裏程碑事件,估計也齣乎他們的預料。相信在我們寫這篇報告的同時,這些機構已經在危機公關的路上,他們將很快會看到監管層被打腫的臉齣現在他們門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