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形势下,要自主创新,方法必须先行。
运用TRIZ创新方法,能够使我们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实现理性的逻辑思维,揭示问题的本质,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抓住机会彻底解决问题,开发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和研究成果的集结。从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教育出发,面向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学生,面向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创新工程师1级培训的理论学习。包括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重要概念、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创新思维与方法、技术系统的进化、发明原理与应用、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科学效应与应用和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等内容。编排充分考虑教学特点,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适用性特点。
根据理论学习内容,各章精心安排了对应的实训环节,操作性强,应用性强,切实帮助读者熟悉创新方法的应用,充分考虑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配套资源,读者可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获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法必须先行。
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投入毕生精力,致力于创新研究,他率领团队创建了一种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的各种方法组成的理论体系——TRIZ。2008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发文,明确指出要“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的融合……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
本书从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教育与培训出发,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编排系统又充分考虑了教学的特点,内容涉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重要概念、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创新思维与方法、技术系统的进化、发明原理与应用、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物�渤》治鲇氡曜冀狻⒖蒲�效应与应用和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本书共10章和7个内容丰富又实用的附录。
各章都精心安排了实验与思考环节,实操性强,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融入实践中,帮助读者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作为学习辅助,书后附录提供了部分问题的参考答案,是有关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个专业学习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应用型主教材,也可供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或作为继续教育的教材。
周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系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等专业教学工作,担任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体系结构、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传播技术、网络生态学、人机交互技术、艺术设计概论、艺术欣赏概论、计算机平面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信息安全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科技应用文写作、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等课程的教学,对计算机学科教学以及应用型院校教学有深刻理解。
自1988年出版一本教材《FoxBASE+及其程序设计技巧》并获1991年全国优秀科技畅销书,至今已出版计算机、艺术设计、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学术著作和教科书60多本,累计上千万字。
2004年城市学院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04年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获《计算机教育》杂志“百期十佳作者”称号。
第1章绪论1
1.1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1
1.1.1发现和发明2
1.1.2创造与创新4
1.1.3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5
1.2TRIZ的起源与发展6
1.2.1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6
1.2.2TRIZ的发展历程7
1.3发明的5个级别9
1.3.1发明的创新水平10
1.3.2发明级别的划分11
1.3.3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13
1.4TRIZ的核心思想15
1.5TRIZ的未来发展15
1.6实验与思考:在线学习创新方法16
1.6.1实验目的16
1.6.2工具/准备工作17
1.6.3实验内容与步骤17
1.6.4实验总结19
1.6.5实验评价(教师)20第2章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21
2.1试错法21
2.2头脑风暴法22
2.2.1头脑风暴法的基本规则23
2.2.2头脑风暴小组的成员24
2.2.3头脑风暴法的实施26
2.2.4头脑风暴法的使用技巧272.2.5头脑风暴法的优点及其局限性27
2.3形态分析法28
2.3.1形态分析法的特点29
2.3.2形态分析法的实施29
2.3.3形态分析法的优缺点30
2.4和田十二法31
2.4.1稽核表法31
2.4.2和田十二法概述32
2.5实验与思考:头脑风暴法实践33第3章创新思维与方法36
3.1思维定势36
3.2创造性思维方式37
3.2.1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38
3.2.2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41
3.2.3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44
3.2.4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45
3.3泛化思维视角48
3.3.1改变思考方向48
3.3.2转换问题48
3.4创造性思维技法49
3.4.1整体思考法49
3.4.2多屏幕法52
3.4.3尺寸�彩奔洫渤杀痉治�57
3.4.4资源�彩奔洫渤杀痉治�58
3.4.5金鱼法59
3.5实验与思考:创造性思维技法的实践62
第4章技术系统的进化66
4.1TRIZ的基本概念66
4.1.1技术系统66
4.1.2功能67
4.1.3矛盾68
4.1.4理想度69
4.1.5理想系统70
4.1.6最终理想解71
4.2理想化方法的应用72
4.3技术系统进化规律的由来74
4.4S曲线及其作用74
4.4.1S曲线75
4.4.2技术预测78
4.5技术系统进化法则78
4.5.13条生存法则79
4.5.25条发展法则82
4.5.3进化法则的本质和作用88
4.6裁剪实验与思考:用最终理想解启迪创造性思维88
4.6.1实验目的88
4.6.2工具/准备工作89
4.6.3实验内容与步骤89
4.6.4实验总结92
4.6.5实验评价(教师)92第5章发明原理与应用93
5.1发明原理的由来93
5.2原理1:分割96
5.3原理2:抽取98
5.4原理10:预先作用99
5.5原理13:反向作用101
5.6原理15:动态特性102
5.7原理18:机械振动103
5.8原理19:周期性作用105
5.9原理28:机械系统替代106
5.10原理32:颜色改变107
5.11原理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109
5.12实验与思考:熟悉与应用嵌套原理110
5.12.1实验目的110
5.12.2工具/准备工作110
5.12.3实验内容与步骤110
5.12.4实验总结114
5.12.5实验评价(教师)114第6章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115
6.1技术矛盾115
6.239个通用工程参数116
6.3矛盾矩阵120
6.4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122
6.4.1分析技术系统122
6.4.2定义技术矛盾123
6.4.3解决技术矛盾124
6.5实验与思考:应用矛盾矩阵获取问题解决方案127
6.5.1实验目的127
6.5.2工具/准备工作127
6.5.3实验内容与步骤127
6.5.4实验总结130
6.5.5实验评价(教师)130第7章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131
7.1物理矛盾131
7.1.1定义物理矛盾132
7.1.2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133
7.1.3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134
7.211个分离原理134
7.34种分离方法137
7.3.1时间分离137
7.3.2空间分离139
7.3.3条件分离140
7.3.4系统级别上的分离141
7.4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142
7.4.1分析技术系统143
7.4.2定义物理矛盾144
7.4.3解决物理矛盾144
7.5将技术矛盾转化为物理矛盾144
7.6分离方法与发明原理的对应关系146
7.7实验与思考: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147
7.7.1实验目的147
7.7.2工具/准备工作147
7.7.3实验内容与步骤148
7.7.4实验总结149
7.7.5实验评价(教师)149第8章物�渤》治鲇氡曜冀�150
8.1基本概念150
8.1.1物质150
8.1.2场151
8.1.3标准解152
8.1.4标准问题和非标准问题152
8.2物�渤》治龇椒�152
8.3物�渤∧P屠嘈�154
8.4物�渤》治龅囊话憬夥�156
8.5物�渤∧P头治龅挠τ�159
8.6标准解系统163
8.7标准解的应用原理175
8.7.1应用标准解的步骤175
8.7.2标准解的应用流程图176
8.7.3标准解的应用案例176
8.8实验与思考:物�渤》治鲇氡曜冀庀低秤τ�178
8.8.1实验目的178
8.8.2工具/准备工作178
8.8.3实验内容与步骤178
8.8.4实验总结182
8.8.5实验评价(教师)182第9章科学效应与应用183
9.1科学效应的作用183
9.2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185
9.3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195
9.4实验与思考:科学效应应用实践196
9.4.1实验目的196
9.4.2工具/准备工作196
9.4.3实验内容与步骤196
9.4.4实验总结199
9.4.5实验评价(教师)199第10章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200
10.1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技术进化200
10.2飞机机翼的进化202
10.3提高智能吸尘器的清洁效果205
10.4宝马汽车的外形设计207
10.5课程实验总结209
10.5.1实验的基本内容209
10.5.2实验的基本评价211
10.5.3课程学习能力测评211
10.5.4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实验总结212
10.5.5实验总结评价(教师)213附录A40个发明原理214
A1IP1:分割原理214
A2IP2:抽取原理214
A3IP3:局部质量原理214
A4IP4:增加不对称性原理215
A5IP5:组合(合并)原理216
A6IP6:多功能性(多用性、广泛性)原理216
A7IP7:嵌套原理(套娃原理)217
A8IP8:重量补偿原理217
A9IP9:预先反作用原理217
A10IP10:预先作用原理218
A11IP11:预补偿(事先防范)原理218
A12IP12:等势原理219
A13IP13:反向作用原理219
A14IP14:曲率增加(曲面化)原理219
A15IP15:动态特性原理220
A16IP16: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220
A17IP17:空间维数变化(一维变多维)原理221
A18IP18:机械振动原理222
A19IP19:周期性作用原理222
A20IP20:有益(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222
A21IP21: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快速通过)原理223
A22IP22:变害为利原理223
A23IP23:反馈原理223
A24IP24:借助中介物原理224
A25IP25:自服务原理224
A26IP26:复制原理225
A27IP27:廉价替代品原理226
A28IP28:机械系统替代226
A29IP29:气动与液压结构原理226
A30IP30: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227
A31IP31:多孔材料原理227
A32IP32:颜色改变(改变颜色、拟态)原理228
A33IP33:同质性(均质性)原理228
A34IP34:抛弃和再生原理228
A35IP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228
A36IP36:相变原理229
A37IP37:热膨胀原理229
A38IP38:强氧化剂(使用强力氧化剂、加速氧化)原理229
A39IP39:惰性环境原理230
A40IP40:复合材料原理231附录B矛盾矩阵241附录C100条科学效应简介242100条科学效应简介241
C1X射线241
C2安培力241
C3巴克豪森效应242
C4包辛格效应242
C5爆炸242
C6标记物243
C7表面243
C8表面粗糙度243
C9波的干涉243
C10伯努利定律244
C11超导热开关244
C12超导性244
C13磁场244
C14磁弹性245
C15磁力245
C16磁性材料245
C17磁性液体246
C18单相系统分离246
C19弹性波246
C20弹性形变246
C21低摩阻247
C22电场247
C23电磁场247
C24电磁感应248
C25电弧248
C26电介质248
C27古登�膊ǘ�249
C28电离249
C29电液压冲压,电水压振扰249
C30电泳现象249
C31电晕放电250
C32电子力250
C33电阻250
C34对流251
C35多相系统分离251
C36二级相变251
C37发光252
C38发光体254
C39发射聚焦254
C40法拉第效应254
C41反射255
C42放电255
C43放射现象255
C44浮力255
C45感光材料256
C46耿氏效应256
C47共振256
C48固体发光257
C49惯性力257
C50光谱258
C51光生伏打效应258
C52混合物分离259
C53火花放电259
C54霍耳效应259
C55霍普金森效应260
C56加热260
C57焦耳�怖愦味�律260
C58焦耳�蔡滥匪镄в�260
C59金属覆层滑润剂261
C60居里效应261
C61克尔效应261
C62扩散262
C63冷却262
C64洛伦兹力263
C65毛细现象263
C66摩擦力264
C67珀尔帖效应264
C68起电265
C69气穴现象265
C70热传导265
C71热电现象266
C72热电子发射266
C73热辐射267
C74热敏性物质267
C75热膨胀267
C76热双金属片268
C77渗透268
C78塑性变形268
C79Thoms效应269
C80汤姆孙效应269
C81韦森堡效应270
C82位移270
C83吸附作用270
C84吸收271
C85形变271
C86形状272
C87形状记忆合金272
C88压磁效应272
C89压电效应273
C90压强273
C91液/气体的压力273
C92液体动力274
C93液体和气体压强274
C94一级相变275
C95永久磁铁275
C96约翰逊�怖�别克效应276
C97折射276
C98振动276
C99驻波277
C100驻极体277附录D物理效应278附录E化学效应281附录F几何效应283附录G答案和解决方法284参考文献294
本书得到了创新方法工作专项:
2013IM020900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与示范
2014F30031浙江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服务基地建设(一期)
2014F30008浙江省科技人才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项目的资助研究表明,创新的先锋团队——众多的诺贝尔获得者的成功途径,一是科学发现,二是科学仪器,三是科学方法。其中科学方法的核心是创新方法,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靠科学的创新方法实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的,可见创新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1946年,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1926—1998)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研究工作。在以后的数十年中,这位科学家投入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创新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前苏联的几十所学校、研究部门和企业,组成专门机构。他们先后分析了世界的几十万份发明专利,总结出技术进化所遵循的普遍规律,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时采用的创新法则,创建了一种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的各种方法组成的理论体系——TRIZ。
2007年,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从源头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科学技术部决定联合有关部委组织实施创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协会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融合……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
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技术与经济相关联的活动。不管是发明、创造还是革新,最终都应该转化成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才能称得上是创新。阿奇舒勒所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强调通过发明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发明的实用化,这符合创新的基本定义。因此,阿奇舒勒所说的“发明”基本上与创新是同义的。
实践表明,运用TRIZ创新,能够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进行理性的逻辑思维,揭示问题的本质,确定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方向,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最终抓住机会来彻底解决问题,并开发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TRIZ是一种方法学,理论上可以解决多领域的问题。本教材的内容包括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TRIZ原理和工具的介绍以及运用TRIZ原理来解决创新问题的一些实践案例,是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材。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2013IM020900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与示范项目、2014F30031浙江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服务基地建设(一期)和2014F30008浙江省科技人才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的支持,得到浙江省科技人才教育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等单位的支持。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张丽娜、柳俊、吴林华等。欢迎教师索取与本书配套的丰富教学资料并交流。
周苏2015年5月于杭州西湖
我购买《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提升自己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这本书的实践性非常强,让我受益匪浅。在“创新思维”方面,作者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技巧,比如如何进行头脑风暴,如何评估创意,以及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可行的产品方案。书中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让我更加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而不是凭空想象。TRIZ部分更是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 TRIZ 的工具来解决技术难题,比如“功能分析”、“参数优化”、“矛盾解决”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提取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能量”的讲解,这让我能够更好地发掘现有系统中的潜在价值,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创新。这本书的案例非常丰富,覆盖了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产品。我能够清晰地看到,TRIZ 的方法是如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它让我不再害怕面对复杂的技术挑战,而是能够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评分这本书《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在此之前,我总觉得创新是少数天才的特权,普通人难以企及。但阅读这本书后,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它让我明白,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技能。书中的“创新思维”部分,作者着重于培养一种“发现”和“联想”的能力。它鼓励我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去思考事物的本质,去打破常规的联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类比思维”的讲解,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其实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创新的源泉。TRIZ部分则是我接触到的最系统的创新方法论。作者将 TRIZ 的原理,如“发明问题”、“矛盾分析”、“解题模式”等,用非常清晰的逻辑结构进行呈现。我最喜欢的是“39个工程参数”和“12个通用进化法则”,它们让我能够以一种全局的视角来审视事物的演变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创新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学者,为我揭示了创新的规律,让我看到了创新背后的科学与智慧。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创新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系统的方法论。《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两方面的需求。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创新思维”具象化,并辅以强大的TRIZ工具箱。书中的“创新思维”部分,虽然篇幅可能不及TRIZ部分,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培养“企业家精神”的思维模式,比如敢于冒险、勇于承担责任、以及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书中提出的“需求分析”、“痛点挖掘”、“用户洞察”等方法,让我意识到,创新的起点永远是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满足真实的需求。而TRIZ部分,则更是让我看到了科学解决问题的力量。从“资源利用”到“技术系统进化”,TRIZ的每一个原理都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够精准地剖析问题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超系统”和“子系统”的分析,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层面去审视问题,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而忽略整体的局限性。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伟大的创新成果,是如何一步步通过 TRIZ 的方法论来实现的。它让我不再是盲目地去“想点子”,而是有章可循地去“做创新”。
评分拿到《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突破工作中的瓶颈。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在“创新思维”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比如“换位思考”、“情景模拟”、“跨界联想”等。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运用起来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书中举的例子,很多都是我曾经遇到过的困境,而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总是那么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解决问题,是因为我们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打破这些定式的“钥匙”。TRIZ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将 TRIZ 的核心概念,如“矛盾矩阵”、“功能分析”、“标准解法”等,用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了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负面解决方案”的讲解,它让我明白,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不是去增加什么,而是去移除什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不仅教会我如何思考,更教会我如何行动。我开始尝试将 TRIZ 的方法运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虽然刚开始会有些生疏,但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这本《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简直就是为我这种“理论派”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事物的底层逻辑和系统性原理特别感兴趣,而TRIZ恰恰满足了我对系统化、科学化创新方法的追求。书中的 TRIZ 部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几个核心概念,比如“理想化终极结果”、“矛盾分析”以及“40个发明原理”等等。我最震撼的是“矛盾分析”的部分,它揭示了许多看似无解的难题,其实都源于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而TRIZ恰恰提供了一种系统地识别、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书中列举了大量经典的TRIZ案例,从早期工业革命的齿轮设计,到现代电子产品的研发,跨越了不同的领域和时代,让我看到了TRIZ理论的普适性和强大生命力。我开始尝试用“40个发明原理”来分析我正在研究的某个技术瓶颈,尝试将书中提到的“分离原则”、“气体膨压取代固体”、“反馈原理”等等,应用到实际的技术改进中。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生疏,但随着不断地练习,我发现自己逐渐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TRIZ,它还强调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它认为, TRIZ 只是工具,而拥有敏锐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工具。书中关于“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系统思维”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创新,不是因为缺乏创意,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过于局限。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为我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创新框架,让我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地去解决复杂问题。
评分《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与艺术在创新领域的完美结合。在“创新思维”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文学化的语言,描绘了创新者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如何保持好奇心,如何拥抱不确定性,以及如何从失败中学习。这本书让我明白,创新不仅仅是逻辑和理性的产物,它同样需要情感的投入和直觉的引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直觉”和“洞察力”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并非来自深思熟虑,而是源于一种微妙的感悟。而TRIZ部分,则让我看到了理性思维的极致。作者将 TRIZ 的原理,如“物理矛盾”、“数学矛盾”、“时空分离”等,用一种极其严谨的逻辑进行阐述。它像一个精密的计算器,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并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系统瘦身”的理念,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最伟大的创新,恰恰在于“减法”,在于如何去除冗余,实现极致的简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创新既可以是一个浪漫的探索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科学的工程实践。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带来颠覆性改变的创新者们充满好奇,总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这本书,为我揭开了创新的神秘面纱。它让我看到,伟大的创新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方法。书中的“创新思维”部分,作者重点强调了“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它鼓励读者跳出舒适区,挑战权威,质疑现状。书中关于“六顶思考帽”的讲解,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在思考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从而避免偏见和片面。而TRIZ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深入剖析了 TRIZ 的核心原理,如“理想化”、“矛盾解决”、“进化模式”等,并将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我能够深刻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创新成果的。我尤其对“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能够预见未来的创新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创新不仅是“想”,更是“学”和“做”的过程。它引导我建立一种持续学习和迭代的创新模型,让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评分坦白讲,我在阅读《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之前,对“创新”的理解非常模糊。我以为创新就是灵感迸发,就是做出别人没做过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创新是一个过程,一个可以被学习、被掌握、被系统化运作的过程。书中的“创新思维”部分,作者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阐述了如何培养一种开放、好奇、敢于质疑的思维模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心理惯性”的章节,它揭示了我们是如何被过去的经验和固有的认知所束缚,从而错失了许多创新的机会。作者通过一些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例子,比如厨房用具的设计,或者出行方式的演变,来解释如何打破心理惯性,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当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提出的“SCAMPER”方法(替代、组合、调整、修改、他用、消除、反转)来思考身边的问题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本看似平凡的事物,竟然能焕发出无限的可能性。而TRIZ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模型,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清晰明了。特别是“物场分析”和“工程系统进化法则”,让我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对现有系统深刻的理解,并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方法去优化和突破。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对未来的创新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当我拿起《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这本书时,我正在面临一个项目僵局,团队士气低落,创意枯竭。我急需一些能够激发灵感、指引方向的东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点燃”思维的书。书中关于“创新思维”的论述,并没有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互动练习和案例分析,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去尝试。我尝试了书中提出的“假设-验证”模型,来重新审视我们项目中的关键假设,这极大地帮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而 TRIZ 部分,更是为我们团队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秘密武器”。作者将 TRIZ 的核心概念,比如“理想化终极结果”、“技术系统进化”等,与实际的项目开发流程相结合,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我们团队开始尝试运用 TRIZ 的“矛盾分析”工具来梳理项目中的技术难题,并借助“40个发明原理”来寻找解决方案。这种系统化的方法,不仅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团队的信心,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创新的激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拿到它的时候,我还在为最近项目里遇到的一个棘手难题而焦头烂额。说实话,起初我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创新”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虚无缥缈,而TRIZ更是个我闻所未闻的缩写。但当我翻开第一页,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和案例,渐渐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思维模式入手,比如我们常常陷入的“惯性思维”,以及如何打破它。书中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比如改进家里的某个小物件,或者优化一个日常的生活流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改变,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创新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阐述,它让我意识到,创新并非天马行空,而是一个有条理、有方法的过程。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看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产品和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其中不乏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突破,而这些突破的背后,正是TRIZ理论的影子在闪耀。书中的语言风格朴实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核心概念。它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就能立马变成发明家的“秘籍”,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你认识创新,理解创新,并开始尝试创新。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遇到的那个难题,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解决方案,而是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去挖掘问题的本质,寻找那些被忽略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创新不是灵光一闪,而是持续学习和实践的结果,TRIZ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而创新思维则是开启这个工具箱的金钥匙。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挺好的,印刷质量好,快递速度快
评分未来备课,买来参考。不错
评分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logistics,distribution and so on.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评分挺好的,印刷质量好,快递速度快
评分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logistics,distribution and so on.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再买,哈哈哈哈……
评分很好看的书籍,值得购买阅读和珍藏!
评分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this mall,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logistics,distribution and so on.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