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概要(修訂本)

文獻學概要(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澤遜 著
圖書標籤:
  • 文獻學
  • 圖書學
  • 信息科學
  • 學術著作
  • 修訂本
  • 理論研究
  • 學科基礎
  • 專業教材
  • 知識體係
  • 文獻信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30709
版次:2
商品編碼:1188639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字數:3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01年9月齣版,大32開平裝,28。00元,本書是大學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獻學課程教材。全書深入淺齣地介紹瞭文獻形成發展的曆史,各種文獻的特點與用途,文獻的鑒彆、分類、編目與檢索,文獻的收藏,文獻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為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入門書和工具書。

目錄

王序
自序
第一章 文獻與文獻學
一、“文獻”釋義
二、文獻學研究的範圍
三、為什麼要學習文獻學

第二章 文獻的載體
一、甲骨
二、金
(一)禮器
(二)樂器
(三)兵器
(四)農器
(五)度量衡
(六)錢幣
(七)符璽
(八)日用器
三、石
(一)碣
(二)摩崖
(三)碑
四、竹木
五、帛
六、莎草紙
七、羊皮紙
八、貝葉
九、紙
(一)造紙術的發明
(二)紙質文獻的裝潢形製
1.捲子
2.經摺裝
3.蝴蝶裝
4.包背裝
5.綫裝

第三章 文獻的形成與流布
一、文獻的形成
(一)著
(二)述
(三)編
(四)譯
1.佛典翻譯
2.學術翻譯
3.文學翻譯
二、文獻的流布
(一)講唱
(二)鎸刻
(三)抄寫
(四)印刷
(五)攝影

第四章 文獻的收藏與散佚
一、曆代官府藏書及其散佚
(一)曆代官府文獻收藏概況
(二)曆代文獻的大量散佚
1.秦始皇焚書
2.西漢末年戰亂
3.東漢末年戰亂
4.西晉末年惠懷之亂
5.侯景之亂與梁元帝焚書
6.隋末唐初
7.安史之亂
8.黃巢起義
9.靖康之難
10.李自成起義
11.乾隆禁毀
12.嘉慶宮火
13.太平天國起義
14.英法聯軍縱火圓明園
15.庚子事變
16.日本侵華戰爭
17.“文化大革命”
二、曆代私傢藏書之興替
(一)周秦私傢藏書概況
(二)漢魏晉南北朝的私人藏書
(三)唐宋私傢藏書
(四)元明私傢藏書
(五)清代著名藏書傢(上)
(六)清代著名藏書傢(下)
(七)近代著名藏書傢

第五章 文獻的版本
一、“版本”釋義
二、版本類型
(一)寫本
1.手稿本
2.清稿本
3.抄稿本
4.影鈔本
5.抄本
(二)刻本
(三)套印本
(四)餖版與拱花印本
(五)活字本
(六)石印本
(七)珂羅版印本
(八)批校本、題跋本
三、“善本”的界義
(一)善本的兩層含義
(二)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
四、版本鑒定
(一)明確撰寫年代
(二)細讀前後序跋
(三)驗牌記
(四)查避諱
(五)考刻工
(六)核校閱人時代
(七)看字體
(八)看版式
(九)看紙張
(十)看裝潢
(十一)查藏印
(十二)類比法
(十三)查著錄
(十四)求旁證
(十五)對書影

第六章 文獻的校勘
一、文獻訛誤的類型及校勘的目的
(一)文獻錯訛的類型
1.訛
2.脫
3.衍
4.倒
5.錯亂
(二)校勘的目的
二、校勘應具備什麼條件
(一)主觀條件
(二)廣求異本
(三)廣求相關資料
(四)精研所校之書
三、校書的主要方法
(一)對校法
(二)他校法
(三)本校法
(四)綜閤考證法
四、校勘成果的處理及校勘記的寫法
五、校書的態度:多聞闕疑
……
第七章 文獻目錄
第八章 文獻的輯佚與辨僞
第九章 類書與叢書
第十章 地方誌與傢譜
第十一章 總集與彆集
第十二章 齣土文獻概述(上)
第十三章 齣土文獻概述(下)
第十四章 敦煌文獻概述
修訂本後記

精彩書摘

  《文獻學概要(修訂本)》:
  1.手稿本。作者親筆所寫,往往多勾改塗乙。
  2.清稿本。有作者親手謄寫的,但大都是請人謄清,往往經作者校過,有少量添改,添改為作者手跡。這種清稿本往往有作者印鑒。山東省博物館藏清劉喜海《古泉苑》一百捲,版心下有“嘉蔭簃”三字,係劉喜海堂號,其內容則係請人精心謄清的,書法瘦勁美觀,雖無劉喜海手跡,仍屬清稿本。
  3.抄稿本。從稿本直接過錄,僅次於稿本,一般根據抄者跋語來定。
  4.影鈔本。即照底本影摹的本子。《天祿琳琅書目》捲四《周易輯聞》:“明之琴川毛晉,藏書富有,所貯宋本最多。其有世所罕見而藏諸他氏不能購者,則選善手以佳紙墨影鈔之,與刊本無異,名曰影宋鈔。於是一時好事傢皆爭仿效,以資鑒賞,而宋槧之無存者,賴以傳之不朽。”又《金壺記》條:“影鈔紙白如雪,墨色不尚濃厚,取其勻淨,幾與刊本摹印無異。”錢曾《讀書敏求記·考古圖》:“此係北宋鏤闆,予得之梁溪顧修遠,洵縹囊中異物也。後為季滄葦藉去,屢索不還,耿耿掛胸臆者數年。滄葦歿,此書歸之徐健庵,予復從健庵藉來,躬自摹寫。其圖像命良工繪畫,不失毫發。楮墨更精於槧本,閱之沾沾自喜。”可見,好的影鈔往往不爽毫發,副近原本。但近人稱為影宋鈔本、影元鈔本的,往往隻是照其行款版式過錄,字體與底本頗有差距,我們不要一聽說是影鈔即認為像毛氏、錢氏那樣“不失毫發”。
  ……

前言/序言


文獻學概要(修訂本)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文獻學研究曆程、梳理核心概念、闡釋基本方法、探討前沿動態的學術著作。作者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底,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幅全麵而深入的文獻學全景圖。 第一部分:文獻學概論 本部分首先對文獻學這一學科的定義、性質、研究對象和意義進行瞭界定。文獻學並非孤立的學科,而是與曆史學、文學、目錄學、版本學、史料學等多個學科緊密相連,其研究成果對理解和解釋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追溯瞭文獻學在中國和西方的發展脈絡,梳理瞭曆代學者在文獻整理、辨識、評價等方麵的貢獻,為理解當下文獻學研究奠定瞭堅實的曆史基礎。 在此基礎上,本書詳細闡釋瞭文獻學的基本概念,如“文獻”、“版本”、“僞書”、“鈎沉”、“校勘”等,並對這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瞭辨析。例如,在談及“版本”時,本書不僅區分瞭手抄本、刻本、活字本等不同類型,還深入探討瞭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演變及其對文本傳承和理解的影響。作者強調,準確理解這些基本概念是進行有效文獻學研究的前提。 第二部分:文獻學研究方法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作者係統介紹瞭文獻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獻收集與辨識: 詳細闡述瞭文獻收集的途徑,包括圖書館、檔案館、私人收藏、網絡資源等,以及在收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則和技巧。在此基礎上,重點講解瞭文獻辨識的方法,包括對文獻的時代、作者、內容、真僞等進行初步判斷的依據和方法。 版本校勘: 這是文獻學研究中最具代錶性的方法。本書深入剖析瞭校勘的目的、原則和基本步驟,如“審校”、“對勘”、“校讎”等。作者通過大量具體案例,演示瞭如何通過比較不同版本,發現文字的訛誤、脫簡、增損,從而盡可能還原文獻的原始麵貌。此外,本書還介紹瞭不同校勘學派的觀點和方法,如“唐宋學派”、“乾嘉學派”等,展現瞭校勘學研究的多樣性和發展。 文獻考證: 考證是對文獻進行深入探究,以確定其曆史背景、作者身份、創作過程、傳播流變等。本書介紹瞭文獻考證的多種手段,如文獻互證、史實印證、人證物證結閤等,並強調瞭考證的嚴謹性和邏輯性。例如,在考證一位古代作傢的生平事跡時,需要調動多方麵的文獻資料,進行交叉印證,纔能得齣可靠的結論。 文獻整理與編纂: 本部分介紹瞭文獻整理的基本規範和技術,包括文獻的分類、著錄、標點、注釋等。本書還探討瞭不同類型文獻的整理方法,如史書、文集、筆記、碑刻等,並介紹瞭文獻編纂的原則和流程,如目錄的編撰、叢書的整理等。 第三部分:文獻學研究的專題與前沿 在掌握瞭基本方法之後,本書進一步拓展瞭文獻學的研究領域,探討瞭文獻學在具體研究中的應用,以及該學科的發展趨勢。 文獻學在具體學科中的應用: 本部分通過具體案例,展示瞭文獻學研究如何服務於曆史學、文學、哲學、藝術史等學科。例如,在曆史研究中,文獻學的考證方法對於辨彆史料真僞、還原曆史事件至關重要;在文學研究中,版本的校勘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演變和作者的創作意圖。 數字化時代的文獻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文獻學的研究方式也發生瞭深刻變化。本書探討瞭數字化在文獻收集、整理、校勘、傳播等方麵的應用,如數字圖書館、數據庫、OCR技術、文本分析工具等。作者也客觀分析瞭數字化帶來的挑戰,如信息過載、真僞辨彆難度增加等,並提齣瞭應對策略。 文獻學研究的未來展望: 本部分對文獻學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瞭展望,包括跨學科研究的深入、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理論體係的完善等。作者鼓勵讀者在繼承傳統文獻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積極擁抱新技術,拓展研究視野,為文獻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本書特色: 係統性與全麵性: 結構清晰,內容全麵,涵蓋瞭文獻學研究的各個方麵。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既有深刻的理論闡釋,又輔以大量的實例分析,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 史學視野與現代視角兼具: 既迴顧瞭文獻學的曆史發展,又關注瞭其在當代的創新與發展。 語言嚴謹,論述深刻: 作者以流暢而準確的學術語言,將復雜的文獻學知識清晰地呈現給讀者。 本書適閤於曆史學、文學、哲學、圖書館學、檔案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以及所有對文獻學研究感興趣的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對文獻學建立起係統而深刻的認識,掌握基本的文獻學研究方法,並能獨立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深信,在任何學術研究領域,對文獻的準確理解都是一切分析和論證的基礎。而《文獻學概要(修訂本)》恰好提供瞭一個係統學習文獻學知識的絕佳平颱。我特彆期待書中在文獻的“版本考證”方麵能夠提供深入的指導。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存在多個版本,這些版本之間可能存在著文字的差異、內容的增刪,甚至是傳抄的錯誤。如何通過細緻的比對和分析,找齣最佳的版本,考證齣文獻的原始麵貌,是文獻學研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版本考證的各種方法,例如,同異版本比勘、校勘學原理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一些輔助工具和資料來輔助版本考證。同時,我也對文獻的“源流考證”非常感興趣。瞭解一部文獻的作者是誰,它是如何産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流傳下來的,這對於我們理解文獻的內容和價值至關重要。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套科學的方法論,指導讀者如何通過搜集文獻、梳理綫索、分析證據來考證文獻的作者、時代、版本以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的流傳軌跡。如果書中還能涉及一些關於文獻的“目錄學”知識,例如,如何利用目錄來檢索文獻,以及目錄學在文獻研究中的作用,那將是對我極大的幫助。

評分

在現代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海量的信息,然而,真正有價值、可信賴的文獻卻並非隨處可見。《文獻學概要(修訂本)》的齣現,恰好能夠幫助我們在這個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辨彆真僞,掌握知識的精髓。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文獻批評的理論和方法。我認為,文獻批評是文獻學中最核心、最具挑戰性的部分之一,它要求我們不僅要理解文獻的內容,更要對其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評價。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文獻批評的不同類型,例如,曆史批評、文本批評、內容批評等,並闡述它們各自的側重點和應用場景。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套嚴謹的邏輯框架,指導讀者如何對文獻的史料價值、學術價值、以及思想價值進行客觀而深入的評價。同時,我也對文獻的解讀和闡釋非常感興趣。一部文獻,往往可能包含著多層含義,需要我們結閤曆史背景、文化語境以及作者的意圖來理解。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有效的文獻解讀方法,例如,通過分析文獻的結構、語言、象徵意義等來揭示其深層含義。如果書中還能提及一些關於學術規範、引用倫論等方麵的討論,那將對提升讀者的學術素養非常有益。

評分

我一直認為,文獻是人類思想的載體,是曆史智慧的結晶。《文獻學概要(修訂本)》的齣現,恰恰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文獻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讀這些寶貴的財富。我特彆期待書中在“文獻的解讀與闡釋”方麵能有深入的論述。一部文獻,往往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時代的印記,而如何準確地解讀和闡釋這些信息,是文獻學研究的核心任務之一。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各種文獻解讀的理論和方法,例如,文本細讀、語境分析、符號學解讀等,並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如何運用這些方法來揭示文獻的深層含義。同時,我也對文獻的“曆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評估非常感興趣。一部文獻,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承載著曆史的變遷、文化的傳承以及思想的演進。我希望書中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從曆史、文化、思想等多個層麵來評估一部文獻的價值,從而更好地理解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書中還能涉及一些關於“文獻的傳承與創新”的討論,例如,後人如何在前人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以及這種傳承與創新對人類文明的意義,那將是對我極大的啓發。

評分

我一直認為,文獻學不僅僅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是理解人類文明演進的關鍵。而《文獻學概要(修訂本)》的齣現,仿佛正是為我搭建瞭這座通往文獻世界的大橋。我對此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其係統性地梳理文獻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範疇。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界定文獻學的定義,闡述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在各個學術領域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文獻的分類和整理的部分。人類文明的文獻浩如煙海,如何將其進行科學、閤理的分類,使其便於檢索和研究,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中國傳統的文獻分類體係,例如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以及現代圖書館學中的分類方法,並分析它們各自的優劣。同時,我也對文獻的編纂和齣版流程非常感興趣。一部著作從作者的構思到最終成書,需要經曆多少環節?文字的組織、內容的篩選、版本的確定、印刷的工藝等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學問。我希望書中能夠對此進行詳盡的介紹,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書籍的誕生過程。如果書中還能涉及到一些關於文獻的傳播方式,例如,口耳相傳、抄本、刻本、活字印刷等,並分析它們對文獻內容和形式的影響,那將是對我極大的啓發。

評分

我對《文獻學概要(修訂本)》抱有極高的期待,因為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曆史,離不開對文獻的細緻解讀。文獻是曆史的眼睛,是曆史的畫筆,沒有文獻,曆史就如同一個模糊不清的剪影,難以捕捉其真實的輪廓。這本書的“概要”二字,正是我所需要的,它意味著它能夠為我提供一個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學習框架,幫助我係統地掌握文獻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文獻辨僞的章節,在浩如煙海的曆史文獻中,摻雜著僞造、訛誤、篡改等各種不準確的信息,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辨彆文獻的真僞,是每一個從事曆史研究的人都必須掌握的技能。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各種辨僞的方法,例如,從文獻的語言風格、史料的相互印證、作者的生平事跡、以及文獻的物理特徵等方麵進行分析。同時,我也對文獻的校勘和注釋非常感興趣,一篇文獻經過多次傳抄、刻印,難免會齣現字跡模糊、脫漏、增補等情況,而校勘和注釋正是為瞭恢復文獻的本來麵目,使其更加準確易讀。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校勘的原則和方法,以及注釋的類型和功能,並附帶一些具體的校勘案例,讓我能夠理解這項工作的精妙之處。如果書中還能涉及一些關於文獻的傳播途徑、接受曆史等方麵的討論,那就更加完善瞭。

評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信息的真僞和價值變得尤為重要,而文獻學正是幫助我們掌握這一技能的關鍵。《文獻學概要(修訂本)》的齣現,對我而言,如同一盞明燈,指引著我深入理解文獻背後的邏輯和價值。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文獻的“可信度評估”的章節。在我看來,一部文獻是否值得信賴,直接關係到我們對其內容進行研究的基礎。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幫助我們從多個維度評估文獻的可信度,例如,考察文獻的作者的身份和立場,文獻的史料來源和依據,文獻的論證過程是否嚴謹,以及文獻是否與其他可信文獻存在矛盾。同時,我也對文獻的“批判性閱讀”非常感興趣。僅僅停留在理解文獻的字麵意思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質疑。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批判性閱讀的技巧,例如,如何識彆文獻中的偏見和假設,如何分析文獻的論證結構和邏輯漏洞,以及如何與其他觀點進行比較和辯論。如果書中還能涉及一些關於“學術誠信”和“道德規範”的討論,那將是對我極大的啓迪,讓我明白在利用文獻進行研究時,必須遵循最高的學術標準。

評分

翻開《文獻學概要(修訂本)》,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謹而有序的學術氛圍。我一直對文字的演變、書籍的製作工藝以及不同曆史時期文獻的載體形式充滿瞭好奇。從甲骨文、金文到竹簡、帛書,再到紙質書籍的齣現和發展,每一種載體的變革都深刻地影響瞭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傳承。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瞭一幅清晰的曆史畫捲。我非常關注書中對文獻載體演變曆程的梳理,希望它能詳細介紹不同載體在質地、形態、製作工藝以及記錄方式上的特點和優劣,以及它們對文獻內容和形式所産生的具體影響。例如,竹簡的笨重如何限製瞭篇幅,紙張的輕便又如何促進瞭書籍的大量復製和傳播。此外,我對文獻的裝幀和版本流變也非常感興趣,同一部經典著作,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刊印者手中,往往會呈現齣不同的麵貌,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學術價值。我希望書中能夠對這些版本學上的概念進行清晰的闡釋,並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幫助我理解如何通過比較不同版本的異同來辨彆真僞、考證源流。如果書中還能涉及一些古代藏書製度、目錄學知識,那就更妙瞭,這有助於我理解古人是如何收藏、整理和利用文獻的。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對文獻的物質形態及其流變過程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欣賞和解讀那些穿越時空的文字。

評分

《文獻學概要(修訂本)》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讀物,更像是一份珍貴的“地圖”,它將帶領我探索文獻學的廣闊天地。我一直對文獻的“生命軌跡”充滿好奇,即一部文獻是如何從無到有,又如何經曆無數次的流傳、復製、修改,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盡地介紹文獻的産生過程,包括作者的創作動機、思想的形成、文字的錶達方式,以及不同曆史時期寫作工具和材料的影響。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文獻的“生命周期”的闡述,例如,文獻的初稿、定稿、抄本、刻本、整理本,以及它們之間的演變關係。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一部文獻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以及這些變化是如何反映齣曆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的。同時,我也對文獻的“讀者”和“接受史”非常感興趣。一部文獻,並非僅僅是作者單方麵的錶達,它的價值和意義,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讀者的解讀和接受。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不同時期、不同群體對同一部文獻的解讀差異,以及這種差異是如何影響文獻的傳承和演變的。如果書中還能涉及一些關於文獻的“失傳”與“復現”的討論,那將是對我極大的震撼。

評分

初拿到《文獻學概要(修訂本)》,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厚實的分量和嚴謹的排版,仿佛就預示著這是一本內容翔實、體係完整的學術著作。我長期以來對曆史文獻的産生、流傳、辨僞和利用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塵封在故紙堆中的珍貴史料,總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瞭解文獻學世界的大門。從封麵設計上看,它透著一股沉靜而莊重的學術氣息,簡潔的字體和恰當的留白,都讓人覺得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研讀的著作。作為一名業餘的文獻愛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文獻學知識的書籍,以往接觸到的零散資料總是讓我感覺碎片化,難以形成完整的認知框架。這本書的“概要”二字,恰恰契閤瞭我的需求,它承諾瞭將復雜的文獻學知識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初學者也能快速掌握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我尤其期待書中在文獻的分類、辨識、校勘等環節能有詳盡的闡述,畢竟這些都是理解和運用文獻的關鍵步驟。同時,書中是否能夠提及一些曆史上著名的文獻研究案例,通過具體的實例來講解理論,也會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畢竟,理論的學習固然重要,但與實踐的結閤更能加深理解和記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滿足我對文獻學知識的係統化追求,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承載著曆史信息的重要載體,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啓迪。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籍情有獨鍾的讀者,《文獻學概要(修訂本)》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深入探索文獻世界的重要契機。我長期以來都在嘗試著閱讀一些古籍,但常常因為不熟悉古籍的閱讀方法和文獻學的專業術語而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的齣現,恰似為我指明瞭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古籍的閱讀技巧,例如,如何辨認古籍中的異體字、通假字、避諱字,如何理解古代的標點符號和行文習慣,以及如何運用工具書來輔助閱讀。我特彆期待書中在文獻的源流考證方麵能有深入的闡述,畢竟,瞭解一部文獻的産生背景、作者生平、成書過程以及流傳經過,是理解其內容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套係統的方法論,指導讀者如何通過搜集文獻、梳理綫索、分析證據來考證文獻的真僞、版本和作者。此外,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文獻的保存和整理的方法,畢竟,珍貴的文獻需要得到妥善的保護,纔能傳承下去。如果書中還能介紹一些中國古代主要的文獻類型,例如史書、經書、子書、集部等,並簡要分析其特點和價值,那將是對我極大的幫助。我相信,通過學習這本書,我將能夠更自信、更深入地走進古籍的世界,發掘其中蘊含的寶貴信息。

評分

從事生理學教學和科研30年,曾任生理學教研室主任,上海醫學院教學督導組組長,現任生理學課程(上海市精品課程)負責人,承擔“生理學”和“高級生理學”等多門課程的教學,獲復旦大學教學名師稱號,主編和參編多部國傢級規劃教材和其他教材,總數達20餘部。主要科研方嚮是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高血壓和心肌缺血發病的中樞神經機製,曾獲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基金資助,發錶研究論文80餘篇,獲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奬。

評分

幫朋友買的,教材,2001年修訂現在還能用,也真心不容易啊

評分

進群無須問價格,三摺應是天花闆;2.5摺莫猶豫;2摺以下囤三年。秒殺減滿是地闆,秒殺不減耍流氓。大促有時應有盡,書友齣手忌彷徨。有券用時直須用,莫待無券神自傷。少吃一頓飯,好書囤三箱。多辦兩張卡,睡覺也會香!

評分

上一本請杜老師簽名瞭,這本就拿來平時看。話說漲價瞭啊!

評分

書很好,物流真的慢。買瞭兩次,好幾天纔到。偏遠地區傷不起。

評分

明年選碩士方嚮,還不知道往哪個方嚮走,文史之間。之前翻瞭翻司馬朝軍的文獻學概論,然後買瞭本總目。兩種教材的針對對象不同,差彆也很大。

評分

這本書是一個老同誌推薦給我的,我不是學文獻學的,所以對文獻學總是常學常新。

評分

內容很細緻 算是適閤初學者吧

評分

不錯的,定價貴瞭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