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 编
图书标签:
  • 文艺理论
  • 西方文学
  • 文化研究
  • 批评理论
  • 文学史
  • 思想史
  • 经典著作
  • 教材
  • 高等教育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8483
版次:3
商品编码:118872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文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
字数:61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两卷,是做了重大修订的第三版。这次修订,以论及20世纪文艺理论的下卷增补为多。从而使这部教材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本书初版编写与1982年,曾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已成为“西方文论”课程的经典教材。本书为下卷。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阐释20世纪西方文论名家的文艺理论思想,展示其具有代表性的文艺理论著作名篇的独特风貌。本次修订注重资料的收集,增加了文化研究和生态批评的内容,同时修正了过去一些论述的语言表述,对文艺理论思想史的内在脉络有新的梳理,集中展示了20世纪西方著名文论家的文艺思想,对脍炙人口的文论名篇加以精心阐释。

作者简介

  胡经之,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李衍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目录

导 言 20 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主潮/1
一 现代文论转型与语言学转向问题/2
二 作家心理奥秘的内在把握/4
三 文学作品的本体论研究/8
四 读者中心转移与作品阐释接受/11
五 社会批判与历史诗学之维/15
六 “后学”思潮与文化研究的思维取向/22
七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31
八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论转型意义/40
第一章 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美学/46
第一节 生命意识与历史理性批判/46
第二节 生命“体验”与艺术意义/50
第三节 “表达”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互通性/53
第四节 “理解”及其解释学循环/56
第五节 审美想象与人生诗化/61
第二章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66
第一节 对.悲剧的诞生.的阐释/67
第二节 对.悲剧的诞生.的反思/79
第三节 简单的结语/88
第三章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文艺观/92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生平和人格结构学说/92
第二节 艺术是原欲的升华与.诗人与幻想. /96
第三节 弗洛伊德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100
第四章 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及其文艺思想/104
第一节 荣格的生平和分析心理学构架/104
第二节 象征作为艺术意象背后的原始意象/111
第三节 艺术家的人格类型与创作动力/115
第四节 .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对艺术
奥秘的揭示/121
第五节 艺术与现代人灵魂的拯救/126
第六节 简单的结语/132
第五章 拉康的无意识理论与诗学结构/134
第一节 无意识话语与主体理论/135
第二节 无意识的语言结构/141
第三节 .被窃的信.与叙事抑制/146
第六章 什克洛夫斯基及其.关于散文理论. /150
第一节 文艺自主性/151
第二节 反常化/156
第三节 艺术程序/161
第四节 艺术形式/164
第五节 简单的结语/168
第七章 瑞恰兹与英美新批评/170
第一节 新批评派的背景、流变和性质/170
第二节 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 /175
第三节 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及其对新批评的影响/179
第四节 新批评派对瑞恰兹的批评/184
第五节 简单的结语/186
第八章 巴赫金的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190
第一节 巴赫金的生平/190
第二节 交往、对话哲学/193
第三节 超语言学/200
第四节 交往美学、复调、狂欢化/206
第五节 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215
第六节 简单的结语/219
第九章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 /221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221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本源分析/224
第三节 作品的形式与质料/229
第四节 作品与真理/232
第五节 生成与开端/234
第十章 萨特的.什么是文学. /238
第一节 现象学存在论与人的生存/238
第二节 画、音乐与诗:物与义的二位一体/240
第三节 散文:词与义的剥离及其文学“介入” /243
第四节 写作与阅读:境况中的自由/247
第十一章 杜夫海纳与其.审美经验现象学. /253
第一节 现象学运动与现象学还原/253
第二节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257
第三节 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259
第四节 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263
第五节 现象学美学与诗学思想/267
第十二章 梅洛 ̄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文论/271
第一节 从心理学到知觉现象学/272
第二节 .知觉现象学.与理性批判/276
第三节 美学:.意义与非意义.与.眼睛与心灵. /282
第四节 简单的结语/286
第十三章 伽达默尔的.美的现实性. /288
第一节 艺术的文化哲学阐释/288
第二节 “游戏” /292
第三节 “象征” /296
第四节 “节日” /298
第五节 解释的职能:解释、辩护、批判/302
第十四章 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308
第一节 挑战:接受美学的宣言/308
第二节 突破口:文学史悖论/313
第三节 方法论问题:期待视野/317
第四节 走向文学解释学/321
第五节 向导:穿越荆棘与荒野/325
第十五章 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328
第一节 从现象学美学到文学交流现象学/328
第二节 追索文本的动力全程/330
第三节 审美响应理论的特点与缺失/336
第四节 伊泽尔的其他理论建树/340
第十六章 马尔库塞的文艺观/344
第一节 科技理性与一维社会/345
第二节 新感性与人的审美解放/353
第三节 艺术应成为现实的形式/364
第十七章 阿多尔诺的.美学理论. /372
第一节 阿多尔诺生平及其辩证法思想/372
第二节 对传统美学的诘难/375
第三节 文化工业与艺术的蜕变/379
第四节 现代艺术与审美救赎/383
第五节 人文美学与人间情怀/387
第十八章 女权主义文艺理论话语/389
第一节 从权利、性别到整体的人/390
第二节 身体书写的语言主体/394
第三节 创造力传统和阅读经验/399
第四节 女性文论的两难处境/403
第十九章 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407
第一节 巴特的生平及主要著述/407
第二节 零度写作与语言符号/412
第三节 叙事作品的三层次/417
第四节 读者与批评/419
第二十章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论/424
第一节 解构主义的兴起/424
第二节 作为事件的德里达/429
第三节 关于.论文字学.的解读/435
第四节 简单的结语/442
第二十一章 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445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源起与文化语境/445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的新历史观/450
第三节 文化诗学的价值取向/456
第四节 对新历史主义的基本评价/459
第二十二章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与诗学理论/462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问题的哲学背景/462
第二节 后现代问题及其逻辑起点/466
第三节 “崇高”的后现代性开放形式/470
第四节 简单的结语/479
第二十三章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与?东方学? /481
第一节 后殖民理论概述/481
第二节 后殖民理论的旗手/484
第三节 东方学解读/488
第四节 东方主义问题及评述/497
第二十四章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与文化理论/504
第一节 现代性问题与“完美的罪行” /505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精神颓败/508
第三节 商品拜物教中的人文审美生态危机/515
第四节 白色社会中的后现代镜像/521
第五节 鲍德里亚文化理论的意义与局限/524
第二十五章 文化研究与布迪厄的?艺术的法则? /529
第一节 文化研究理论的兴起与文学研究的
文化转向/529
第二节 布迪厄与“文化场域”理论/532
第三节 自主性与文学场的出现/537
第四节 双重结构与艺术立场定位/541
第五节 象征财产市场及其再生产模式/544
第六节 文学场的理论旨趣及其局限/547
第二十六章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文论/552
第一节 生态批评思潮与其哲学基础/552
第二节 劳伦斯..布伊尔的.环境的想象. /556
第三节 斯科特..斯洛维克的.寻找美国生态文学中的
生态意识. /559
第四节 斯泰西..阿莱的.肉身的自然. /566
第五节 简单的结语/571
第三版后记/575

前言/序言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是一部深入探讨西方文艺理论发展脉络的权威学术著作。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视角、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史料梳理,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而精细的西方文艺理论画卷。 本书聚焦于西方文艺理论的下半部分,承接上卷的铺垫,更深入地挖掘了自浪漫主义之后,直至现当代文艺思潮的演变与发展。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文本进行了更为精炼的梳理与阐释,力求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提升阅读的便捷性。 全书内容详实,涵盖了诸多西方重要的文艺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从德国唯心主义思潮对艺术的深刻影响,到浪漫主义对情感、个体与自然的讴歌;从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的直观呈现,到象征主义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再到现代主义对形式、意义和主体性的颠覆与重塑,以及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和对多元视角的强调,本书都给予了详尽的分析与解读。 对于每一位重要的理论家,本书都力求勾勒出其思想的核心轮廓,并追溯其理论生成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例如,本书会细致剖析康德的美学范畴,理解其“无功利的愉悦”和“普遍性”的美学判断;深入阐释黑格尔的艺术哲学,探讨其“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以及艺术在精神辩证发展中的地位;解读席勒的“美育”思想,认识到艺术在塑造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对于浪漫主义的解读,不会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宣泄,而是会深入探讨其对想象力、原创性、天才观的推崇,以及对自然、历史和民间文学的关注。通过对歌德、席勒、布莱克、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及其理论的分析,展现浪漫主义如何挑战古典主义的理性规范,开启了新的艺术视野。 进入现实主义阶段,本书将重点关注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审视,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描绘。通过对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等人的文学实践及其理论观点的梳理,理解现实主义如何以其“再现”的姿态,试图揭示社会的真实面貌。 象征主义的章节,则会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内隐的艺术世界。本书将分析象征主义如何借助符号、暗示和音乐性,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深刻的哲学观念,其代表人物如波特莱尔、马拉美等人的理论精髓将被一一剖析。 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本书将展开对一场深刻的艺术革命的探讨。从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到表现主义对内心体验的极端强调,从立体主义对物象的解构,到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的挖掘,本书都将深入剖析这些流派在形式、技巧和观念上的创新,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传统的审美规范。本书还会关注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下,本书将重点梳理和解析结构主义、符号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思潮在文艺批评领域的影响。例如,对索绪尔语言学在文学分析中的应用,对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如何启发文学研究,对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如何强调自由与责任,都会有详尽的论述。 直至后现代主义,本书将呈现其对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解构,对真理、客观性和主体性的质疑。本书会分析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思潮如何挑战权威,关注边缘视角,并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通过对德里达、福柯、伊格尔顿等人的理论进行阐释,展现后现代语境下文艺批评的新特征。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不仅仅是一部理论的汇编,更是一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西方文学艺术发展演变的思想史。本书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梳理与辨析,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扎实的文艺理论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无论你是文学、艺术专业的学生,还是对西方文化思想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次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是学习西方文艺理论的必修教材,更是理解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精神的一把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带着我漫步在西方思想的宏伟殿堂。我原本对文艺理论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性的知识点上,觉得它晦涩难懂,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像某些枯燥的教科书,上来就抛出一堆理论术语,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以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将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个重要理论家和流派的介绍,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的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源头,分析他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理论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批判,最终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阅读的过程,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思想的碰撞和演变,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马基雅维利,再到启蒙运动的卢梭、康德,乃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德、席勒,每一个名字都仿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思想片段被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西方思想史画卷。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理论时,运用了大量的例证和引述,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使得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常常在阅读某一个章节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艺术作品,或者某些社会现象,发现这些古老的思想理论,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西方文明的精神内核,理解人类思想是如何不断探索、质疑、创新的。它让我明白,文艺理论并非束之高阁的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审美、我们的认知息息相关的。

评分

自从接触了这本《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我感觉自己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在讲解各种理论时,那种深入浅出的功力,让人叹为观止。他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著作,而是努力去捕捉那些思想的核心,以及它们在西方思想史中的独特位置。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读者反应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阐述。在谈到读者反应时,他清晰地展现了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是如何与读者的经验、期待和认知框架紧密相连的,这让我认识到,每一位读者都是文本意义的共同创造者。而在介绍女性主义批评时,作者更是深刻地揭示了,长期以来,艺术和文学的评价标准是如何受到男性视角的主导,以及女性主义批评如何努力去挑战这种不平等,去发掘和肯定女性的经验和声音。阅读这些内容时,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阅读经历,也开始反思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论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们能够更敏锐地辨析社会和文化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价值取向。它教会我,艺术和文学,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反映和塑造我们认知、观念的重要力量。

评分

阅读这本《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对我来说,就像在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探索之旅。我原本以为,学习文艺理论,不过是掌握一些枯燥的术语和学派名称,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引导我进行思考,去体悟那些思想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的部分所吸引。作者在介绍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时,清晰地阐释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以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俗成性,这为我理解符号如何在社会文化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而在讲到接受美学时,作者更是将读者置于核心地位,强调了文本意义的生成离不开读者的积极参与和解读,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过程。我常常在读完某个理论后,会立刻将它应用到自己最近读过的书或者看过的电影上,尝试用新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它们。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的理解,也极大地提升了我鉴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文艺理论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体系,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理解文化,甚至理解我们自己。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阅读和观看,都是一次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知识的启蒙,更是一次思维的升级。作者在处理西方文艺理论的复杂体系时,展现出了卓越的逻辑组织能力和清晰的表达能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符号学”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讲解所打动。在介绍符号学时,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让我们理解了符号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构建起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广告、标志、甚至语言本身,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充满了各种意义的编码和解码过程。而在阅读后殖民主义批评时,作者更是将我的视野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让我认识到,在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下,被压迫者的声音和文化是如何被边缘化和塑造的。他对于爱德华·萨义德等学者的介绍,让我深刻理解了“东方主义”的批判,以及如何去反思和挑战那些固有的、带有偏见的文化想象。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世界,如何去警惕那些潜在的文化霸权和不平等。它让我意识到,理论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复杂世界,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多元的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得以品尝到西方文艺理论的精华,并从中汲取养分,滋养我的精神世界。作者在梳理近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他能够将纷繁复杂的理论思想,用一种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不失其深刻性和独特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精神分析学派和现象学美学的解读。在讲解弗洛伊德和拉康时,作者深入剖析了潜意识、欲望、以及语言在构建个体身份中的作用,这些观点虽然有些令人不安,却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在介绍现象学时,作者通过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思想的阐释,引导我思考“意识”、“存在”以及“世界”之间的关系,这让我对“在场”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仿佛自己的认知边界被不断拓宽。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并非完全客观的,而是受到我们内在心理结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语言符号的影响。它鼓励我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并且更加珍视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的价值。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和文学,正是承载和表达这些复杂而微妙的精神体验的绝佳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下册,简直是对我心智的一次深度按摩,让我从一个迷茫的求知者,逐渐变成一个对西方文艺理论有了初步领悟的探索者。我之前总觉得理论学习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叙事性和逻辑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一解锁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哲学和美学密码。作者在梳理近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时,尤其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批判性继承,比如,当讲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它并没有脱离之前的唯心主义美学,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思想史框架中,分析了它是如何回应、批判并超越早期唯心主义的。这种“纵横交错”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思想的流变,理解每一个新理论的诞生,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扬弃和创新实现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析一些抽象概念时,所展现出的精准和通透。例如,在介绍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时,他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概念,而是通过清晰的类比和细致的分解,让这些原本令人头晕脑胀的理论变得相对易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甚至会引发自己的一些新的思考。比如,在阅读到解构主义的部分时,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对“真理”和“客观性”有了更深刻的质疑。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会了我如何去辨析、去批判、去建构自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学习理论,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对思想的深入理解,去重塑自己的认知框架。

评分

我一直觉得,文艺理论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充满了各种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令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却像一张详尽的地图,为我指引了方向,让我能够在这个迷宫中,找到前进的路径。作者在介绍“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时,其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让我得以窥见它们的核心思想。他不仅解释了结构主义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视为一种符号系统,并试图从中找出普遍的结构和规则,也深入地分析了德里达如何通过“解构”来挑战文本的稳定意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阅读这些部分,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思维的洗礼,开始质疑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和“本质”。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生态批评”和“文化研究”时,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他将文学和艺术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环境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看到了理论的活力和现实意义。这让我意识到,文艺理论并非孤立的学术领域,而是能够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环境危机、社会不公等,建立起深刻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理论,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它能够赋予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回应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评分

我一直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感到有些困惑,总觉得它好像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悖论,难以捉摸。但是,这本《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却像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作者在介绍后现代主义时,并没有回避它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和结构化的方式,层层剥离,让我逐渐理解了它的核心观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思想家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的理论概括化,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对权力、话语、文本和意义的批判,以及这些批判如何挑战了我们传统的认识模式。阅读关于解构主义的部分,我更是经历了一次思维的“洗礼”。作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展现了意义是如何在语言的不断游戏和差异中产生的,以及所谓的“中心”和“稳定”是如何被消解的。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本质”,什么是“作者意图”。这本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反思。我发现,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虽然有时显得激进和颠覆,但它却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可以简单被理解的实体,而是充满着各种动态的张力、权力关系和意义的建构。它让我学会了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和解读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文化现象。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三版)(下)》,我还有点担心会像之前读过的其他理论书籍一样,让人昏昏欲睡。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异常流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作者在构建叙事线索上做得非常出色,他没有简单地把理论家们按照时间顺序堆砌,而是巧妙地将他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思想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让每一个理论的出现都显得合情合理,也更有其深刻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他分析尼采和存在主义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他没有将尼采简单地视为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对传统价值的颠覆,以及他所倡导的“超人”哲学,并将其与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紧密联系起来。在讲解萨特和加缪时,作者更是将抽象的“自由”和“责任”等概念,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现出来,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体在荒谬世界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常常在阅读这些部分时,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这些思想家正在与我对话,探讨着那些关于人生意义、个体价值的终极问题。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艰深的哲学思考,拉近到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文艺理论并非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存体验之中,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寻。

评分

这本书的下册,简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带领我深入西方文艺理论的腹地,体验思想的魅力和力量。作者在处理近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众多思潮时,展现出了卓越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阐述所吸引。作者在介绍结构主义时,清晰地勾勒出了它如何从语言学中汲取灵感,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由符号组成的系统,并试图从中揭示其内在的普遍规律。而当他转向后结构主义,特别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时,更是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展现了对意义、文本和权力结构的根本性质疑。我从中体会到了,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读者的解读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生成和消解的。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生态批评”时,展现出的前瞻性和深刻性。他将文学艺术的分析,延伸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让我看到了理论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这本书不仅让我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各种文本和文化现象,并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它让我意识到,学习理论,最终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理解文化,并最终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

评分

买了就降价!靠,你这618办的可真是

评分

很好看的很不错的很好

评分

物美价廉,非常喜欢,谢谢卖家

评分

质量很好。速度很快,谢谢

评分

很好看的很不错的很好

评分

学习学习!

评分

正版书,印刷精美,送货快,好!!

评分

学长学姐推荐的,学习文艺学的同学可以买来看看。

评分

学长学姐推荐的,学习文艺学的同学可以买来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