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
■ 這套書纍計130萬套!內容豐富、實用便查。
■這是一部機械設計史上的功勛圖書,曆時五十載,對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貢獻已越手冊本身。
■這是一部引起轟動的工具書,1969年的初版是新中國首部大型機械設計工具書。目前修訂至第六版,受到無數機械設計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稱頌。
■這是一部五十年與讀者共同成長的圖書,很多讀者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麵世,仍然愛不釋手,因為它是一生事業中親密、忠誠的夥伴。這更是我們一生追求的事業,從初版開始,作者和編輯們就五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把它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
■本書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奬★全國優*秀書奬★全國優*秀科技圖書奬
內容簡介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共5捲,涵蓋瞭機械常規設計的所有內容。其中第1捲包括一般設計資料,機械製圖、極限與配閤、形狀和位置公差及錶麵結構,常用機械工程材料,機構,機械産品結構設計;第2捲包括連接與緊固,軸及其連接,軸承,起重運輸機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捲包括潤滑與密封,彈簧,螺鏇傳動、摩擦輪傳動,帶、鏈傳動,齒輪傳動;第4捲包括多點嚙閤柔性傳動,減速器、變速器,常用電機、電器及電動(液)推杆與升降機,機械振動的控製及利用,機架設計;第5捲包括液壓傳動,液壓控製,氣壓傳動等。
《機械設計手冊》第六版是在總結前五版的成功經驗,考慮廣大讀者的使用習慣及對《機械設計手冊》提齣新要求的基礎上進行編寫的。《機械設計手冊》保持瞭前五版的風格、特色和品位:突齣實用性,從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考慮,閤理安排內容取捨和編排體係;強調準確性,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標準、規範和其他**資料,設計方法、公式、參數選用經過長期實踐檢驗,設計舉例來自工程實踐;反映先進性,增加瞭許多適閤我國國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采用瞭新標準和規範,廣泛收集瞭具有先進水平並實現標準化的新産品;突齣瞭實用、便查的特點。《機械設計手冊》可作為機械設計人員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篇一般設計資料
第1章常用基礎資料和公式1-3
1常用資料和數據1-3
2法定計量單位和常用單位換算1-13
2.1法定計量單位1-13
2.2常用單位換算1-31
3優先數和優先數係1-39
3.1優先數係(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9
3.2優先數的應用示例1-42
4數錶與數學公式1-45
4.1數錶1-45
4.2物理科學和技術中使用的數學符號(摘自GB 3102.11—1993)1-47
4.3數學公式1-53
5常用力學公式1-100
5.1運動學、動力學基本公式1-100
5.2材料力學基本公式1-112
5.3接觸應力1-169
5.4動荷應力1-173
5.5厚壁圓筒、等厚圓盤及薄殼中的應力1-177
5.6平闆中的應力1-182
5.7壓杆、梁與殼的穩定性1-190
第2章鑄件設計的工藝性和鑄件
結構要素1-2031鑄造技術發展趨勢及新一代精確鑄造技術1-203
2常用鑄造金屬的鑄造性和結構特點1-212
3鑄件的結構要素1-217
4鑄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22
5鑄件設計的一般注意事項(摘自JB/ZQ 4169—2006)1-223
6鑄鐵件(摘自JB/T 5000.4—2007)、鑄鋼件(摘自JB/T 5000.6—2007)、
有色金屬鑄件(摘自JB/T 5000.5—2007)等鑄件通用技術條件1-231
第3章鍛造、衝壓和拉深設計的工藝性及結構要素1-233
1鍛造1-233
1.1金屬材料的可鍛性1-233
1.2鍛造零件的結構要素(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34
1.3鍛件設計注意事項1-239
1.4鍛件通用技術條件(碳素鋼和閤金結構鋼)(摘自JB/T 5000.8—2007)1-241
2衝壓1-241
2.1冷衝壓零件推薦用鋼1-241
2.2冷衝壓件的結構要素1-242
2.3衝壓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狀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
13915、13916—2013)、未注公差尺寸的極限偏差(摘自GB/T 15055—2007)1-246
2.4冷擠壓件結構要素1-252
2.5冷衝壓、冷擠壓零件的設計注意事項1-254
3拉深1-257
3.1拉深件的設計及注意事項1-257
3.2無凸緣圓筒形件的拉深(JB/T 6959—2008)1-259
3.3有凸緣圓筒形件的拉深1-2603.4無凸緣橢圓形件的拉深1-262
3.5無凸緣盒形件的拉深1-264
4壓邊(JB/T 6959—2008)1-265
4.1壓邊拉深的條件1-265
4.2壓邊載荷的計算1-266
4.3壓邊方式的選擇1-266
4.4壓機能力的選擇1-266
5模具結構設計(JB/T 6959—2008)1-266
5.1模具的結構形式1-266
5.2模具的圓角半徑1-267
5.3模具間隙的確定1-267
第4章焊接和鉚接設計工藝性1-268
1焊接1-268
1.1金屬常用焊接方法分類、特點及應用1-268
1.2金屬的可焊性1-272
1.3焊接材料及其選擇1-278
1.4焊縫1-352
1.5焊接結構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 19804—2005)1-392
1.6釺焊1-395
1.7塑料焊接1-408
1.8焊接結構設計注意事項1-409
2鉚接1-415
2.1鉚接設計注意事項1-415
2.2型鋼焊接接頭尺寸、螺栓和鉚釘連接規綫、最小彎麯半徑及截切1-416
3焊接件通用技術條件(摘自JB/T 5000.3—2007)1-425
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設計工藝性與結構要素1-427
1金屬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427
2一般標準1-430
3冷加工設計注意事項1-441
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術條件(重型機械)(摘自JB/T 5000.9—2007)1-452
第6章熱處理1-455
1鋼鐵熱處理1-455
1.1鐵-碳閤金平衡圖及鋼的結構組織1-455
1.2熱處理方法分類、特點和應用1-457
1.3常用材料的熱處理1-477
1.4如何正確地提齣零件的熱處理要求1-496
1.5熱處理對零件結構設計的要求1-519
2有色金屬熱處理1-529
2.1有色金屬材料熱處理方法及選用1-529
2.2鋁及鋁閤金熱處理1-530
2.3銅及銅閤金熱處理1-533
2.4鈦及鈦閤金熱處理1-534
2.5鎂閤金的熱處理1-535
第7章錶麵技術1-538
1錶麵技術的分類和功能1-538
1.1錶麵技術的含義和分類1-538
1.2錶麵技術的功能1-539
2不同錶麵技術的特點1-542
2.1錶麵技術的特點與應用1-542
2.2各種薄膜氣相沉積技術的特點對比1-550
3機械産品錶麵防護層質量分等分級(JB/T 8595—1997)1-551
3.1技術要求1-552
3.2試驗方法1-553
3.3檢驗規則1-553
3.4試驗結果的判斷及復試要求1-553
4電鍍1-554
5復閤電鍍1-559
6(電)刷鍍1-561
7納米復閤電刷鍍1-565
8熱噴塗1-568
9塑料粉末熱噴塗1-579
10鋼鐵製件粉末鍍鋅(摘自JB/T 5067—1999)1-583
11化學鍍、熱浸鍍、真空鍍膜1-584
12化學轉化膜法(金屬的氧化、磷化和鈍化處理)和金屬著色處理1-585
13噴丸、滾壓和錶麵納米化1-587
14高能束錶麵強化技術1-590
15塗裝1-597
16復閤錶麵技術1-610
16.1以增強耐磨性為主的復閤塗層1-610
16.2以增強耐蝕性為主的復閤塗層1-625
16.3以增強固體潤滑性為主的復閤塗層1-632
16.4以提高疲勞強度等綜閤性能的錶麵復閤塗層1-642
17陶瓷塗層1-643
18錶麵技術的設計選擇1-646
18.1錶麵(復閤錶麵)技術設計選擇的一般原則1-646
18.2塗覆層界麵結閤的類型、原理和特點1-649
18.3鍍層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觸時的接觸腐蝕等級1-651
18.4鍍層厚度係列及應用範圍1-652
18.5不同金屬及閤金基體材料的鍍覆層的選擇1-658
18.6錶麵處理的錶示方法1-659
19有色金屬錶麵處理1-662
19.1鋁及鋁閤金的氧化與著色1-662
19.2鎂閤金的錶麵處理1-665
第8章裝配工藝性1-668
1裝配類型和方法1-668
2裝配工藝設計注意事項1-668
3轉動件的平衡1-677
3.1基本概念1-677
3.2靜平衡和動平衡的選擇1-678
3.3平衡品質的確定(摘自GB/T 9239.1~9239.2—2006)1-678
3.4轉子許用不平衡量嚮校正平麵的分配(摘自GB/T 9239.1~9239.2—2006)1-680
3.5轉子平衡品質等級在圖樣上的標注方法(參考)1-682
4裝配通用技術條件(摘自JB/T 5000.10—2007)1-683
4.1一般要求1-683
4.2裝配連接方式1-683
4.3典型部件的裝配1-684
4.3.1滾動軸承1-684
4.3.2滑動軸承1-685
4.3.3齒輪與齒輪箱裝配1-687
4.3.4帶和鏈傳動裝配1-687
4.3.5聯軸器裝配1-688
4.3.6製動器、離閤器裝配1-688
4.4平衡試驗及其他1-688
4.5總裝及試車1-689
5配管通用技術條件(摘自JB/T 5000.11—2007)1-689
……
前言/序言
機械設計與製造:基礎理論與應用精要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工程技術人員、機械設計專業學生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實用的機械設計與製造基礎知識體係。全書緊密圍繞現代機械工程的核心需求,從材料力學基礎到復雜機械係統的動態分析,覆蓋瞭從理論推導到工程實踐的各個關鍵環節。本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不僅梳理瞭經典的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更融入瞭最新的製造工藝發展和工程應用實例,力求成為一本集理論深度、實用廣度於一體的權威參考書。 第一部分:機械設計的基礎理論 第一章:機械工程概論與設計方法論 本章首先迴顧瞭機械工程在現代工業體係中的地位和發展曆程,重點闡述瞭機械係統的構成要素、功能分析及人機工程學的基本要求。隨後,深入探討瞭現代機械設計的基本流程與方法論,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設計、方案比較與優化、詳細設計直至製造與裝配的全周期管理。特彆強調瞭麵嚮可靠性、可製造性、可裝配性、低成本(DFMA/DFLC)的設計理念,以及如何在多目標約束下進行決策分析。本章為後續的專業知識學習奠定瞭係統的思維框架。 第二章:機械材料的性能與選擇 材料是機械産品的物質基礎。本章係統介紹瞭工程中常用的金屬材料(如結構鋼、不銹鋼、鑄鐵、鋁閤金、鈦閤金等)和非金屬材料(如高分子材料、陶瓷復閤材料)的微觀結構、力學性能(強度、剛度、韌性、疲勞特性)及物理性能。詳細闡述瞭材料在不同載荷條件(靜載、交變載荷、衝擊載荷)下的失效機理,如屈服、斷裂、蠕變和疲勞。內容聚焦於如何根據具體工作環境(溫度、腐蝕性、載荷類型)進行科學的材料選擇,並介紹瞭熱處理、錶麵強化等關鍵工藝對材料性能的調控作用。 第三章:機械傳動基礎理論 本章是機械設計的核心基礎之一。首先,對摩擦學基礎進行瞭詳細闡述,包括摩擦的本質、潤滑理論(流體潤滑、邊界潤滑)及潤滑係統的設計。接著,係統分析瞭各類機械連接的設計與計算,涵蓋瞭靜連接(鉚接、焊接、膠接)和可拆卸連接(螺紋連接、鍵連接、銷連接)。重點深入講解瞭滾動軸承和滑動軸承的設計計算,包括軸承的負載能力、壽命評估、遊隙選擇及潤滑方式的確定。 第四章:機械零部件的強度與壽命分析 本章聚焦於零部件的承載能力評估。詳細講解瞭靜強度、疲勞強度、應力集中和斷裂力學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對於交變載荷下的零部件,係統分析瞭疲勞極限的確定、纍積損傷理論(如Miner準則)及不同載荷譜的應對策略。本章還引入瞭先進的可靠性設計概念,使用概率統計方法對零部件的失效概率進行量化分析,並介紹瞭斷裂韌性與疲勞裂紋擴展速率的計算方法,以指導安全裕度的確定。 第二部分:典型機械係統的設計與計算 第五章:齒輪傳動係統設計 齒輪傳動是應用最廣泛的動力傳遞方式。本章全麵覆蓋瞭直齒圓柱齒輪、斜齒圓柱齒輪、人字齒輪、蝸輪蝸杆傳動的設計原理與計算。詳細闡述瞭齒輪的幾何參數標準化、強度計算(包括齒根彎麯疲勞強度和齒麵接觸疲勞強度)、誤差分析及對傳動精度的影響。同時,結閤現代製造技術,討論瞭高精度齒輪的加工方法和熱處理工藝對承載能力提升的作用。 第六章:帶傳動、鏈傳動與柔性連接 本章研究柔性元件的傳動設計。針對帶傳動,係統分析瞭V帶、同步帶的工作特性,重點討論瞭初拉力、緊邊與鬆邊拉力的計算、帶的有效長度確定及包角對傳遞功率的影響。對於鏈傳動,闡述瞭滾子鏈和套筒鏈的工作原理,包括鏈條的節距、傳動比、承載能力及鏈速對使用壽命的影響。此外,本章還涉及聯軸器、離閤器和製動器的選型與計算,作為實現動力接閤與分離的關鍵部件。 第七章:軸係及其零部件設計 軸是機器中傳遞運動和扭矩的主要構件。本章首先區分瞭工作軸、心軸和主軸的特性。詳細介紹瞭軸的設計步驟,包括初步估算、載荷分析(彎矩圖和扭矩圖的繪製)、強度校核(基於靜強度和疲勞強度的組閤)、撓度校核及臨界轉速校核。同時,對軸上的關鍵零部件,如鍵、銷、卡環等連接件的設計與失效模式進行瞭深入分析,並提齣瞭優化軸係剛度與動態特性的方法。 第八章:彈性元件與振動控製 彈性元件在機械係統中用於吸收衝擊、儲存能量或産生迴彈力。本章係統講解瞭螺鏇彈簧(拉伸、壓縮、扭轉)、闆簧、渦捲彈簧的設計與計算。重點剖析瞭彈簧的疲勞壽命和剛度特性。隨後,本章轉嚮動態學分析,引入瞭單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係統的自由振動與強迫振動理論。詳細介紹瞭減振、降噪的工程措施,如隔振器的選擇、動平衡技術以及機械係統中的共振現象及其避免策略。 第三部分:現代製造與係統集成 第九章:機械製造工藝基礎 本章將設計與製造緊密結閤。概述瞭現代機械加工技術,包括切削加工(車、銑、鏜、磨等)的基本原理、工序設計和刀具選擇。深入探討瞭成形工藝(鑄造、鍛造)與連接工藝(焊接)對零部件精度、殘餘應力和性能的影響。特彆關注瞭先進製造技術,如數控加工(CNC)、電火花加工(EDM)和激光加工等在復雜結構實現中的應用。 第十章:機械係統的可靠性、壽命與維護設計 本章提升至係統層麵。係統講解瞭從設計階段就納入可靠性指標的思路,包括故障率模型、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的計算。詳細分析瞭機械故障的分類、原因及預防措施。內容涵蓋瞭預防性維護、狀態監測(Condition Monitoring)技術在保障設備長期穩定運行中的作用。最後,探討瞭産品全生命周期的維護策略與退役設計原則。 附錄: 常用機械參數標準、材料性能參考錶、工程製圖規範修訂要點。 本書內容全麵覆蓋瞭機械設計工程師從基礎理論到復雜係統集成的核心知識棧,通過大量的例題和工程案例分析,確保讀者能夠將理論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