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 这套书累计130万套!内容丰富、实用便查。
■这是一部机械设计史上的功勋图书,历时五十载,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贡献已越手册本身。
■这是一部引起轰动的工具书,1969年的初版是新中国首部大型机械设计工具书。目前修订至第六版,受到无数机械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称颂。
■这是一部五十年与读者共同成长的图书,很多读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面世,仍然爱不释手,因为它是一生事业中亲密、忠诚的伙伴。这更是我们一生追求的事业,从初版开始,作者和编辑们就五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把它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本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全国优*秀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标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
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
1常用资料和数据1-3
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3
2.1法定计量单位1-13
2.2常用单位换算1-31
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9
3.1优先数系(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9
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2
4数表与数学公式1-45
4.1数表1-45
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 3102.11—1993)1-47
4.3数学公式1-53
5常用力学公式1-100
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100
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12
5.3接触应力1-169
5.4动荷应力1-173
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77
5.6平板中的应力1-182
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90
第2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
结构要素1-203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铸造技术1-203
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212
3铸件的结构要素1-217
4铸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22
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 4169—2006)1-223
6铸铁件(摘自JB/T 5000.4—2007)、铸钢件(摘自JB/T 5000.6—2007)、
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 5000.5—2007)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31
第3章锻造、冲压和拉深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33
1锻造1-233
1.1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33
1.2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34
1.3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39
1.4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 5000.8—2007)1-241
2冲压1-241
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41
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42
2.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
13915、13916—2013)、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 15055—2007)1-246
2.4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52
2.5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54
3拉深1-257
3.1拉深件的设计及注意事项1-257
3.2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JB/T 6959—2008)1-259
3.3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1-2603.4无凸缘椭圆形件的拉深1-262
3.5无凸缘盒形件的拉深1-264
4压边(JB/T 6959—2008)1-265
4.1压边拉深的条件1-265
4.2压边载荷的计算1-266
4.3压边方式的选择1-266
4.4压机能力的选择1-266
5模具结构设计(JB/T 6959—2008)1-266
5.1模具的结构形式1-266
5.2模具的圆角半径1-267
5.3模具间隙的确定1-267
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68
1焊接1-268
1.1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68
1.2金属的可焊性1-272
1.3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78
1.4焊缝1-352
1.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 19804—2005)1-392
1.6钎焊1-395
1.7塑料焊接1-408
1.8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409
2铆接1-415
2.1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415
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416
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3—2007)1-425
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427
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427
2一般标准1-430
3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441
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 5000.9—2007)1-452
第6章热处理1-455
1钢铁热处理1-455
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455
1.2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457
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77
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96
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519
2有色金属热处理1-529
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529
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530
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533
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534
2.5镁合金的热处理1-535
第7章表面技术1-538
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538
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538
1.2表面技术的功能1-539
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542
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542
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550
3机械产品表面防护层质量分等分级(JB/T 8595—1997)1-551
3.1技术要求1-552
3.2试验方法1-553
3.3检验规则1-553
3.4试验结果的判断及复试要求1-553
4电镀1-554
5复合电镀1-559
6(电)刷镀1-561
7纳米复合电刷镀1-565
8热喷涂1-568
9塑料粉末热喷涂1-579
10钢铁制件粉末镀锌(摘自JB/T 5067—1999)1-583
11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84
12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85
13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87
14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90
15涂装1-597
16复合表面技术1-610
16.1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10
16.2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25
16.3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32
16.4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642
17陶瓷涂层1-643
18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646
18.1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646
18.2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649
18.3镀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651
18.4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652
18.5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658
18.6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659
19有色金属表面处理1-662
1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662
19.2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665
第8章装配工艺性1-668
1装配类型和方法1-668
2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668
3转动件的平衡1-677
3.1基本概念1-677
3.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1-678
3.3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 9239.1~9239.2—2006)1-678
3.4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 9239.1~9239.2—2006)1-680
3.5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1-682
4装配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0—2007)1-683
4.1一般要求1-683
4.2装配连接方式1-683
4.3典型部件的装配1-684
4.3.1滚动轴承1-684
4.3.2滑动轴承1-685
4.3.3齿轮与齿轮箱装配1-687
4.3.4带和链传动装配1-687
4.3.5联轴器装配1-688
4.3.6制动器、离合器装配1-688
4.4平衡试验及其他1-688
4.5总装及试车1-689
5配管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1—2007)1-689
……
前言/序言
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与应用精要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体系。全书紧密围绕现代机械工程的核心需求,从材料力学基础到复杂机械系统的动态分析,覆盖了从理论推导到工程实践的各个关键环节。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不仅梳理了经典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更融入了最新的制造工艺发展和工程应用实例,力求成为一本集理论深度、实用广度于一体的权威参考书。 第一部分: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机械工程概论与设计方法论 本章首先回顾了机械工程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机械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分析及人机工程学的基本要求。随后,深入探讨了现代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论,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方案比较与优化、详细设计直至制造与装配的全周期管理。特别强调了面向可靠性、可制造性、可装配性、低成本(DFMA/DFLC)的设计理念,以及如何在多目标约束下进行决策分析。本章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了系统的思维框架。 第二章:机械材料的性能与选择 材料是机械产品的物质基础。本章系统介绍了工程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如结构钢、不锈钢、铸铁、铝合金、钛合金等)和非金属材料(如高分子材料、陶瓷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强度、刚度、韧性、疲劳特性)及物理性能。详细阐述了材料在不同载荷条件(静载、交变载荷、冲击载荷)下的失效机理,如屈服、断裂、蠕变和疲劳。内容聚焦于如何根据具体工作环境(温度、腐蚀性、载荷类型)进行科学的材料选择,并介绍了热处理、表面强化等关键工艺对材料性能的调控作用。 第三章:机械传动基础理论 本章是机械设计的核心基础之一。首先,对摩擦学基础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摩擦的本质、润滑理论(流体润滑、边界润滑)及润滑系统的设计。接着,系统分析了各类机械连接的设计与计算,涵盖了静连接(铆接、焊接、胶接)和可拆卸连接(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重点深入讲解了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包括轴承的负载能力、寿命评估、游隙选择及润滑方式的确定。 第四章:机械零部件的强度与寿命分析 本章聚焦于零部件的承载能力评估。详细讲解了静强度、疲劳强度、应力集中和断裂力学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交变载荷下的零部件,系统分析了疲劳极限的确定、累积损伤理论(如Miner准则)及不同载荷谱的应对策略。本章还引入了先进的可靠性设计概念,使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零部件的失效概率进行量化分析,并介绍了断裂韧性与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计算方法,以指导安全裕度的确定。 第二部分:典型机械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第五章:齿轮传动系统设计 齿轮传动是应用最广泛的动力传递方式。本章全面覆盖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人字齿轮、蜗轮蜗杆传动的设计原理与计算。详细阐述了齿轮的几何参数标准化、强度计算(包括齿根弯曲疲劳强度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误差分析及对传动精度的影响。同时,结合现代制造技术,讨论了高精度齿轮的加工方法和热处理工艺对承载能力提升的作用。 第六章:带传动、链传动与柔性连接 本章研究柔性元件的传动设计。针对带传动,系统分析了V带、同步带的工作特性,重点讨论了初拉力、紧边与松边拉力的计算、带的有效长度确定及包角对传递功率的影响。对于链传动,阐述了滚子链和套筒链的工作原理,包括链条的节距、传动比、承载能力及链速对使用寿命的影响。此外,本章还涉及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选型与计算,作为实现动力接合与分离的关键部件。 第七章:轴系及其零部件设计 轴是机器中传递运动和扭矩的主要构件。本章首先区分了工作轴、心轴和主轴的特性。详细介绍了轴的设计步骤,包括初步估算、载荷分析(弯矩图和扭矩图的绘制)、强度校核(基于静强度和疲劳强度的组合)、挠度校核及临界转速校核。同时,对轴上的关键零部件,如键、销、卡环等连接件的设计与失效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轴系刚度与动态特性的方法。 第八章:弹性元件与振动控制 弹性元件在机械系统中用于吸收冲击、储存能量或产生回弹力。本章系统讲解了螺旋弹簧(拉伸、压缩、扭转)、板簧、涡卷弹簧的设计与计算。重点剖析了弹簧的疲劳寿命和刚度特性。随后,本章转向动态学分析,引入了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理论。详细介绍了减振、降噪的工程措施,如隔振器的选择、动平衡技术以及机械系统中的共振现象及其避免策略。 第三部分:现代制造与系统集成 第九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本章将设计与制造紧密结合。概述了现代机械加工技术,包括切削加工(车、铣、镗、磨等)的基本原理、工序设计和刀具选择。深入探讨了成形工艺(铸造、锻造)与连接工艺(焊接)对零部件精度、残余应力和性能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先进制造技术,如数控加工(CNC)、电火花加工(EDM)和激光加工等在复杂结构实现中的应用。 第十章: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寿命与维护设计 本章提升至系统层面。系统讲解了从设计阶段就纳入可靠性指标的思路,包括故障率模型、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计算。详细分析了机械故障的分类、原因及预防措施。内容涵盖了预防性维护、状态监测(Condition Monitoring)技术在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维护策略与退役设计原则。 附录: 常用机械参数标准、材料性能参考表、工程制图规范修订要点。 本书内容全面覆盖了机械设计工程师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系统集成的核心知识栈,通过大量的例题和工程案例分析,确保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