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比较鉴定图谱

木材比较鉴定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峰,刘红清 编
图书标签:
  • 木材鉴定
  • 木材比较
  • 植物学
  • 林学
  • 木材学
  • 树木
  • 木材结构
  • 显微镜
  • 图谱
  • 木材识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62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809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70
字数:5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木材鉴定、木材产品质量检测、海关商品检验、木材经贸管理、木材生产与加工等技术人员等
  本书共收录国内木材市场常见的商品木材500余种,其中含国产材178种,进口材325种。并包含三分之二以上的红木品种;
  本书在总结归纳该科木材通有特征的基础上,以对照表的方式比较该科各属木材之间主要特征的区别,边比较边鉴别,更加方便快捷;
  采用图谱的形式编著,以木材构造图为主,图文并茂。配图有宏观横切面(低倍原色实体构造)图、微观横切面图、微观弦切面显微构造图、微观径切面显微构造图各一幅;
  每一分类内以管孔类型、管孔大小编排。相似种类木材通过木材构造图片直观比较来识别木材,轻松实现“看图识木”,新颖独特。

内容简介

  本专著共收录国内木材市场常见的商品木材503种,隶属348属95科。其中含国产材178种,进口材325种。采用图谱的形式编著,以木材构造图为主,图文并茂。每种木材配有宏观横切面(低倍原色实体构造)图,微观横切面、微观弦切面显微构造图各1幅。按科属记载,在总结归纳该科木材通有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以对照表的方式比较该科各属木材之间主要特征的区别。这些编排措施,目的是既能满足初学者或非专业人士识别木材,又能满足专业鉴定人员精准鉴定木材的需要。
  本书可作为专业从事木材鉴定的人员、木材产品质量检测人员、木材检验检疫人员、木材经贸人员、木材加工技术人员等鉴定木材的工具书使用。也可供林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及木材鉴别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徐峰,男,广西苍梧县人。现任广西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全国红木行业特别贡献奖,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内木材鉴定专家,被誉为木材鉴定行业的福尔摩斯。
  从事木材学科研与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制修订国家标准6项,出版专著10余部,出版教材10多种,入选多种名人录。其中:专著《木材鉴定图谱》于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并于2010年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图书奖)一等奖。《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于2012年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图书奖)二等奖。
  兼任职务有广西大学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国家木材检测联盟技术顾问、广西红木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广西红木家具协会首席顾问。

内页插图

目录

一、针叶材001
1.银杏科/ 002
2.南洋杉科/ 003
3.松科/ 006
4.杉科/ 020
5.柏科/ 026
6.罗汉松科/ 032
7.三尖杉科/ 037
8.红豆杉科/ 038
二、阔叶材043
9.木兰科/ 044
10.番荔枝科/ 052
11.樟科/ 053
12.莲叶桐科/ 064
13.肉豆蔻科/ 065
14.远志科/ 069
15.蒺藜科/ 070
16.海桑科/ 071
17.瑞香科/ 072
18.山龙眼科/ 073
19.五桠果科/ 075
20.大风子科/ 076
21.天料木科/ 079
22.山茶科/ 081
23.金莲木科/ 089
24.龙脑香科/ 091
25.桃金娘科/ 099
26.玉蕊科/ 106
27.野牡丹科/ 109
28.使君子科/ 110
29.红树科/ 113
30.金丝桃科/ 118
31.藤黄科/ 119
32.椴树科/ 121
33.杜英科/ 124
34.梧桐科/ 126
35.木棉科/ 134
36.粘木科/ 138
37.大戟科/ 139
38.蔷薇科/ 144
39.含羞草科/ 150
40.苏木科/ 158
41.蝶形花科/ 178
42.金缕梅科/ 195
43.杜仲科/ 199
44.黄杨科/ 200
45.悬铃木科/ 201
46.杨柳科/ 202
47.杨梅科/ 205
48.桦木科/ 206
49.榛木科/ 209
50.壳斗科/ 211
51.木麻黄科/ 219
52.榆科/ 220
53.桑科/ 226
54.冬青科/ 234
55.卫矛科/ 235
56.茶茱萸科/ 239
57.铁青树科/ 240
58.檀香科/ 243
59.鼠李科/ 244
60.芸香科/ 245
61.苦木科/ 251
62.橄榄科/ 254
63.楝科/ 258
64.南华木科/ 273
65.七叶树科/ 274
66.无患子科/ 275
67.槭树科/ 281
68.清风藤科/ 282
69.漆树科/ 283
70.马尾树科/ 292
71.胡桃科/ 293
72.山茱萸科/ 298
73.八角枫科/ 300
74.珙桐科/ 301
75.五加科/ 302
76.杜鹃花科/ 307
77.柿树科/ 308
78.山榄科/ 310
79.紫金牛科/ 323
80.安息香科/ 324
81.灰木科/ 327
82.马钱科/ 329
83.木犀科/ 330
84.夹竹桃科/ 333
85.茜草科/ 337
86.紫草科/ 342
87.玄参科/ 344
88.紫葳科/ 345
89.马鞭草科/ 348
90.火把树科/ 351
91.四数木科/ 352
92.四籽树科/ 354
93.棱柱木科/ 355
94.独蕊科/ 356
95.核果树科/ 357
参考文献/ 358
中文名称索引/ 359
拉丁文名称索引/364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古籍修复技术与保护》的书籍简介,旨在提供详实的文献保护和修复实践指导,内容与您提到的《木材比较鉴定图谱》的木材鉴定和图谱展示无关。 --- 《古籍修复技术与保护》书籍简介 引言:时间的守护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纸质文献是承载人类文明、知识传承和文化记忆的宝贵载体。然而,岁月流逝、环境侵蚀以及不当的保管,使得这些珍贵的古籍面临着不可逆转的损伤。本书《古籍修复技术与保护》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编写,它系统梳理了当代古籍保护修复领域的前沿理论、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应用,旨在为文物工作者、图书馆员、档案工作者以及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实践指南。本书不涉及自然科学中的材料鉴定或图谱比对,而是专注于对历史文献的物理性、化学性保护与修复。 第一部分:古籍的“生命体征”——基础认知与劣化诊断 本书的开篇部分,详尽阐述了古籍所用材料的特性及其随时间推移产生的变化规律。我们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纸张的纤维构成、装订工艺(如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的结构特点,以及油墨、印泥和朱砂等着色材料的化学稳定性。 1. 纸张的劣化机制: 详细探讨了酸性水解、氧化反应、微生物侵蚀(霉菌、虫蛀)对纤维素造成的破坏。不同于侧重于木材结构分析,本书着重于纸张的“脆弱化”过程,包括纸张的变黄、酥脆、粉化等现象的成因分析。 2. 典籍本体结构分析: 涵盖了对不同装帧形式的书籍进行无损评估的技术。我们介绍了如何通过目视检查、紫外光照射等手段,初步判断修复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包括对书脊的结构应力、页面的张力以及封面材料的老化程度进行评估。 3. 档案与文献的微环境控制: 这一章节着重于预防性保护。我们提供了针对不同气候带(高湿、干燥、温差大)的温湿度调控标准,探讨了惰性气体保护、减光处理等延长文献寿命的策略。严格区分了环境控制与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研究。 第二部分:修复的艺术与科学——核心修复技术的实践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传统与现代修复工艺的细致讲解与操作规范。修复工作被视为一项精细的手工艺术,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精准度。 1. 页面处理与加固: 详细介绍了传统洗纸、去污、去渍的技术流程。重点讲解了如何根据纸张的韧性和脆弱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如去离子水、弱碱性溶液),以及如何运用传统工艺进行“托裱”——使用高质量的棉纸或特制纸浆,对页面进行整体的纤维支撑和增韧处理。这一过程强调对原始纸张纹理的尊重和匹配。 2. 虫蛀与霉斑的清除: 提供了针对生物性损伤的系统处理方案。包括低温冷冻处理、真空干燥杀灭活性霉菌孢子、以及使用安全、低残留的杀菌剂进行表面处理。对于已形成的霉斑,本书指导如何通过机械剥离与化学溶剂配合清理,避免对纸张纤维造成二次损伤。 3. 破损的弥合与断口的黏合: 核心内容在于胶黏剂的选择与应用。我们详述了如何自制传统型糯米浆、小麦淀粉浆,以及现代应用中的水溶性纤维素醚类胶黏剂。操作层面细化到如何通过“点胶”、“线胶”等技法,在不影响书页平整度和未来可逆性的前提下,精准地弥补撕裂和缺失的部分。 4. 装订工艺的复原: 对于线装书的修复,本书提供了对“齐”、“挺”、“圆”等审美品位的恢复指导。包括如何重制书脊的支撑结构(如使用牛皮纸或特制纸板),如何重新穿引符合古籍标准的丝线,以及如何恢复封面布面的平整度和韧性。 第三部分:新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与伦理 现代科技为古籍修复提供了新的工具,但本书始终强调技术的辅助性,并严格遵守“最小干预”的修复伦理。 1. 无损检测的应用: 介绍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XRF)辅助分析墨层成分(而非木材结构),以确定是否需要特殊的去酸处理。 2. 数字化保护的接口: 讨论了在进行物理修复前后的数据采集标准,确保修复工作可以被准确记录和回溯。 3. 修复的伦理边界: 强调修复的目的是“保存历史信息”,而非“恢复新品”。书中明确区分了“修复”(Restoration,恢复功能和外观)与“保护”(Conservation,阻止进一步劣化)的界限,倡导使用可逆的材料和技术,确保后代修复人员仍能接触到原始材料。 结语 《古籍修复技术与保护》是一本面向实操的专业工具书,它要求读者具备对手工操作的敬畏之心和对文献历史的深刻理解。本书旨在培养一代能熟练运用传统技艺,同时拥抱现代科学保护理念的文献守护者。通过本书,读者将掌握从诊断、预防到实施复杂修复工程的全套知识体系,成为古籍生命力的有力延续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疑难杂症”方面的态度非常坦诚和务实。很多专业的鉴定指南常常会忽略那些在真实世界中经常遇到的“非标准样本”——比如边材、心材的过渡区,或者因为生长环境不良导致的畸形木材。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反而专门开辟了章节来讨论这些“例外情况”下的判断依据。它不搞“完美样本”的理论,而是告诉你,在现实中你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残缺信息”,以及面对这些残缺时,如何运用交叉验证的方法进行推断。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参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在手把手地传授“野外生存”的经验。对我这样经常需要处理混合木材批次的人来说,这种“例外处理手册”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对标准样本的介绍,因为它直接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痛点。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适合作为工具书使用,而不是纯粹的通读材料。它的目录索引系统设计得极具人性化,即便你只记得木材的某个模糊特征,比如“导管呈管状排列”或者“射线多列”,你都可以通过目录快速定位到相关的描述和对比图。这种高效的检索功能,极大地节省了现场作业中的时间。而且,作者在撰写时,非常注意逻辑的连贯性,即便是跳跃式地阅读某个章节,也能很快理解该部分内容在整个鉴定体系中的定位。相较于那种需要从头读到尾才能理解其精髓的学术专著,这本书显然更倾向于服务于“即查即用”的需求。它就像一个随时待命的专家顾问,准确、高效地为你提供所需信息,这种务实的服务精神,让阅读和使用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尝试用这本书提供的框架来分析手头上几块不同来源的木料。这本书在“系统性”的构建上做得极其出色,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只是罗列数据,而是构建了一套可操作的、循序渐进的识别流程。从宏观的木材颜色、气味,到中观的导管分布、射线宽度,再到对特定化学试剂反应的描述,每一步都有详尽的文字说明作为引导。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陷入过度晦涩的专业术语陷阱,即便是初学者,只要对照图例,也能大致摸索出判断的方向。虽然我承认,某些极其相似的树种之间的细微差别,仅仅依靠文字描述还是有些挑战,但作者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关键对比的段落,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或者强调那些“一锤定音”的特征点。这种教学设计,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门槛,让实际操作变得更加直观和高效。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的能力,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配上经典的字体排版,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品味。我尤其欣赏它内页的印刷质量,色彩还原度非常高,那种对细节的把控,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对“图谱”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深刻。尤其是一些特定木材纹理的微观结构展示,即使是放大后也依然清晰锐利,这对于需要精确比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扉页,那种墨香和纸张纤维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让人有种立刻沉浸进去的冲动。整个版式布局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我甚至对着几个章节的目录页看了很久,那清晰的层级划分,预示着内容组织的严谨性。不得不说,在实体书的设计上,这本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光是放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了。这份对手工质感的尊重,远超很多当下速食出版物的粗糙感。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来源梳理工作显然耗费了作者巨大的心血。在查阅了几处引文注释后,我发现它并非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的深度整合与验证。尤其是在某些古老或濒危树种的描述上,作者似乎动用了不少历史文献和博物馆的标本记录,才得以呈现出如此详尽且跨越时间维度的信息。这种严谨的考据精神,赋予了这本书极强的可信度。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新兴商业用材的收录情况,看得出作者对行业动态保持着持续的关注,而非固守陈旧的资料库。这种与时俱进的更新速度,对于一个需要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行业来说至关重要。与其说这是一本“图谱”,不如说它是一个经过时间沉淀、不断自我优化的知识体系的结晶,它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起未来多年的研究和应用。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各种类特点及各种切面都有说明和彩图。

评分

好书一本,值得购买,值得一读。

评分

很好,各种类特点及各种切面都有说明和彩图。

评分

值得看的书。

评分

书籍质量不错,印刷好,包装待加强

评分

从各方面综合来说,很不错

评分

挺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