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入门

陶艺入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瑜欣 著
图书标签:
  • 陶艺
  • 手工
  • 入门
  • DIY
  • 艺术
  • 陶器
  • 泥塑
  • 手作
  • 创意
  • 陶艺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92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60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06
字数:1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宜一般陶艺爱好者学习。
  《陶艺入门》通过大量精美的手绘图片和浅显而生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什么是陶艺、怎么做陶艺、怎样做好陶艺等问题,通过详细的步骤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实践,并提供了大量惟妙惟肖的作品,供读者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六章,前五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成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型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大量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后一部分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一般陶艺爱好者学习。

作者简介

  丁瑜欣,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1996年本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
  2001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要研究方向陶瓷装饰基础研究,毕业论文《通过材料加强陶瓷装饰的研究》
  2001至今任教于北方工业大学,主讲课程《陶瓷艺术》《构成基础》等课程
  主要担任北方工业大学陶艺实验室的负责人
  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大学生创新活动获一等奖
  参加全国恒福杯陶瓷茶具设计大赛获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陶艺是什么?
第一节 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区别 3
第二节 现代陶艺是如何产生的? 4
第三节 陶艺的发展空间怎样? 6
第二章 陶与瓷的原材料
第一节 坯体的原料形成 8
第二节 釉和彩的原料主要有哪些? 9
第三章 陶艺成型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泥条盘筑法成型 12
一、泥条盘筑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13
二、泥条盘筑法制作步骤 13
三、盘筑大型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15
第二节 泥片、泥板成型 17
一、制作一块规整的泥板的步骤 18
二、怎样用泥板制作陶鱼? 19
三、用泥板制作茶盘的步骤 20
第三节 捏塑法成型 22
一、怎样捏制出一套杯子? 23
二、捏塑法与雕塑有什么不同? 25
三、捏塑作品的中空部分怎样得到? 26
第四节 拉坯成型 28
一、拉坯机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是什么? 28
二、拉坯之前的注意事项 29
三、拉坯前如何准备泥料? 29
四、拉坯需要准备的工具有哪些? 32
五、直筒造型怎样拉坯成型? 33
六、怎样把拉好的坯取下来? 35
七、把正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 36
八、怎么修坯? 36
九、修坯的工具 37
第四章 陶艺的装饰技法
第一节 坯体装饰 39
一、加法 39
二、减法 43
三、不加不减法 48
第二节 绘画装饰 51
第三节 釉装饰 54
第五章 陶艺的最后烧制
第一节 窑炉 56
一、柴窑 56
二、电窑 57
三、气窑 58
第二节 烧成 59
一、氧化烧成 59
二、还原烧成 60
第六章 作品赏析
参考文献 106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 《古籍修复与保护: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实践》 一、 本书核心内容概述: 《古籍修复与保护: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实践》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传统古籍文献抢救、修复与科学保护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阐述自魏晋南北朝至今,中国古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用的修复技术、材料学应用,以及现代博物馆学与档案学理念在古籍保护领域中的融合与发展。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历史文献的形成、劣化机理分析,到具体的物理修复技术、化学稳定化处理,再到数字化保护策略的完整链条。 本书摒弃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以大量详实的案例、清晰的图解和操作流程,展现了传统修复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的应用与创新。它不仅是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书,也是历史文献学、图书馆学、博物馆学等相关领域学生及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二、 历史溯源与理论基础(第一篇章): 1. 古籍的生命周期与劣化研究: 本书首先从文献载体的演变入手,详细考察了纸张、绢帛、竹简、木牍等不同材质在特定环境下的老化规律。深入分析了由环境因素(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和生物因素(虫蛀、霉菌)导致的文献物理与化学损伤机制。重点阐述了“酸性水解”在近代工业化纸张中的加速作用及其对古籍耐久性的致命影响。 2. 修复理念的演变: 详细梳理了中国修复思想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以旧复旧,尽量不露痕迹”的传统理念,到近代受西方文献保护学影响后所提出的“最小干预”原则,再到当代强调“可逆性”与“可识别性”的科学保护标准。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修复案例,阐述了保护哲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与技术取舍。 三、 传统物理修复技艺的精要(第二篇章): 本篇章是本书的技术核心,系统介绍了修复师必须掌握的传统手工技艺,强调了材料的天然属性与手工操作的精细度。 1. 纸张的预处理与补洞技术: 除尘与清洁: 介绍使用天然鬃刷、软毛笔以及吸尘设备对古籍表面的灰尘、污垢进行物理清除的技术,以及针对特定污渍(如油渍、墨迹扩散)的局部湿处理方法。 浸润与软化: 探讨在不同纸张强度下,如何选择去离子水、蒸馏水或特定溶剂进行均匀浸润,以恢复纸张的柔韧性。 手工配纸与接纸: 详细解析了依据原书纸张的纤维结构、厚度、颜色(通过色谱比对)定制修复用纸的工艺。重点图解了中国传统“抄纸”技艺在修复材料准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薄如蝉翼的“砑光纸”进行细微破洞的无痕修补。 2. 粘合剂的调制与应用: 全面介绍了以天然淀粉、动物皮胶(如明胶、鱼鳔胶)为基础的传统粘合剂的配方、熬制火候与保存方法。区分了不同粘合剂在书页装订、书脊重塑、卷轴裱糊中的适用性,并强调了控制粘合剂含水量以防止纸张再次收缩变形的关键步骤。 3. 传统装帧的恢复与重建: 针对线装书、册页书、经折装等不同形制,详细展示了脱线、提散、配页、重配封面(锦绫、皮面)、打孔穿线、恢复扉页装饰等全流程操作。特别关注了对古籍特有装饰元素(如朱丝栏、印鉴周围的处理)的保护性修复。 四、 现代科学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第三篇章): 本书并未固守传统,而是强调现代科技对古籍保护的赋能作用,旨在实现“传统技艺的科学化”。 1. 化学稳定化处理: 探讨了针对酸性纸张的“脱酸”技术。详细对比了非水性脱酸剂(如碳酸镁分散液)和水性脱酸剂在处理不同墨色和颜料时的效果与风险。强调了在进行任何化学处理前,必须通过加速老化实验和微区分析来评估其对文献安全性的潜在影响。 2. 环境控制与监测: 介绍了博物馆级恒温恒湿库房的设计标准与运行维护。重点阐述了温湿度传感器、气体监测系统(SO2, NOx等)在实时预警系统中的集成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古籍类型设定最优的存储环境参数。 3. 数字化保护与数据管理: 系统介绍了高分辨率扫描、多光谱成像技术在获取文献信息和揭示隐藏文字(如炭化纸张、受损墨迹)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元数据标准的制定、长期数字存储策略(如LTO磁带备份与云端冗余)以及数字资源的可访问性管理。 五、 案例分析与操作规范(第四篇章): 本书最后通过数个跨越宋、元、明、清的典型古籍修复案例(如宋版佛经、清代翰林院档案、民国名人手稿),将前述理论与技术融会贯通。每个案例都附有详细的损伤记录、修复方案制定过程、具体实施步骤及修复后的效果评估报告。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行业标准的修复操作流程图和安全操作指南,用以规范化修复实践,确保每一项操作都符合国际文物保护的伦理标准和科学要求。 总结: 《古籍修复与保护: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实践》不仅是一部技艺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责任的论述。它呼吁从业者在继承精湛传统技艺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科学方法,确保这些承载着人类集体记忆的宝贵文献能够安全、完整地走向未来。本书深度解析了传统工艺的精髓,但其内容完全围绕古籍的修复、保护、材料科学与环境控制展开,与“陶艺入门”这一主题没有任何交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入门”二字所暗示的范畴,它像是一座通往更高技艺殿堂的阶梯,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轮制技术,还对泥板成型、泥条盘筑等非轮制技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给出了每种技法最适合制作的器型。对于那些希望尝试大型作品或几何造型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雪中送炭。更难得的是,书中对“窑炉基础知识”的介绍,内容详实且非常科学。它没有回避烧成过程中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是用清晰的图表说明了升温曲线、保温阶段对不同釉料的影响,以及还原气氛和氧化气氛的本质区别。我过去一直对“烧制”环节感到恐惧,总担心辛苦做出的作品毁于一旦。读完这部分后,我才真正理解了“火的艺术”——烧制不再是赌博,而是基于科学理解的精确控制。书中还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章节,是关于“陶瓷修复与保养”的,教导读者如何处理那些在干燥或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裂纹,这对于保护自己的“心血之作”至关重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从泥土到成品,再到长久保存的全流程覆盖。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体现在其对“创意转化”的重视上,它成功地架起了“灵感”与“成品”之间的桥梁。很多入门书籍只教你怎么复制一个现有的造型,但这本书却花了大篇幅教导如何将脑海中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三维形态。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设计流程”:从最初的草图构思,到制作比例模型(甚至讨论了用便宜的橡皮泥做预制模型的好处),再到最终选择合适的泥料和烧成温度来匹配设计意图。此外,书中对“表面装饰”的探索性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彩绘,而是深入探讨了刻划、拓印、镂空、以及如何利用泥土本身的肌理变化来创造视觉效果。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结合体”的探讨,比如如何将木材或金属元素巧妙地融入陶艺作品中,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材料在烧制过程中的膨胀差异。这种跨界的思维引导,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陶艺边界的认知。它让我明白,陶艺不应该被局限在传统的器皿造型中,而是一种可以承载无限创意的媒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培养的不仅是制作者,更是思考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色彩搭配和布局的协调性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悦,完全不像那些传统的、黑白印刷的教学手册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它的图文配比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在讲解揉泥和基础造型手法时,大量使用了高质量的彩色照片,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工具的展示,更是动态过程的定格。例如,在展示如何“收口”时,书页上呈现了从泥片尚未收拢到完全定型,中间每一个阶段手指的压力分布和泥土的形变趋势,这种细节的捕捉能力非常惊人。此外,作者在穿插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艺风格时,也配上了精美的实物照片,既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又激发了创作灵感。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注重启发性,很少使用命令式的口吻,更多的是用提问和引导的方式激发读者的自主思考。比如,在讨论如何设计器皿的“把手”时,它会反问:“你希望这个器皿被握持时的手感是温暖的包裹感,还是轻盈的支撑感?”这种哲学层面的引导,让陶艺不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而成为一种与材料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人量身定做的入门指南!我一直对陶艺这门手艺充满了好奇,但每次看到那些精美的陶瓷作品,总觉得离自己太遥远,光是想象着要和泥土打交道就觉得手足无措。拿到这本《陶艺入门》后,那种焦虑感立刻烟消云散了。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高深的理论或者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非常亲切地从最基础的工具介绍开始,每一样工具的用途、如何正确地拿捏和保养,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就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老师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导。特别是关于泥料的选择与处理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作者详细区分了不同类型陶土的特性、含水量的控制,以及如何揉泥去泡以达到理想的可塑性。我记得有一次尝试自己调泥,结果成品干燥时开裂严重,翻看这本书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章节,赫然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我揉泥时空气没排净。这种实用性极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说明书。它不仅仅是教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建立起扎实的工艺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对于一个渴望从零开始探索陶艺世界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最坚实可靠的起步平台,让人信心倍增。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大师级的流畅,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进行一场精彩的探险。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先行”的模式,而是巧妙地将基础技法穿插在不同的实践案例之中。比如,在介绍拉坯技巧的章节,作者并非机械地罗列手位的要点,而是设置了几个循序渐进的小项目:从制作一个简单的圆柱体开始,逐步过渡到制作一个带有弧度的碗。每一步的图片展示都极其高清且角度刁钻,连指尖接触泥体的细微角度都清晰可见,这对于只能通过图像学习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对“失败”的坦诚态度。书中用专门的篇幅分析了“脱模失败”、“泥片回缩”等常见挫折的原因,并且提供了多种替代方案,而不是简单地说“重来一次”。这种对初学者心理的洞察,让人在遇到困难时,不是感到沮丧,而是被引导着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这本书对于釉料的介绍也极其到位,它没有仅仅停留在“选择A釉”这种肤浅的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釉料的基本化学组成对烧成效果的影响,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有些颜色在还原焰中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惊喜效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成为了我工作室里不可或缺的“工艺圣经”。

评分

讲的挺详细的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送货慢

评分

希望好用,会再来!

评分

送货慢

评分

挺好的,京东服务也好

评分

挺好的,京东服务也好

评分

质量不错,送货很快,值得购买。

评分

一半鉴赏图,呵呵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