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未有的血战,人类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这里有着一个个血肉之躯,一批批求生赴死的官兵,这里汇集了一桩桩惊险波折的见闻,一则则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这本书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分析和考证,又用细腻的小说语言讲述着血腥、战栗、恐怖、热血沸腾的故事:
从德军千军逼近,苏军一夫当关,到戏剧性的形势逆转——在苏德战争的这个转折点上,我们更能感受到乱世战局的无常,生命的脆弱,以及坚韧所创造的奇迹。
本书将“街垒”工厂的战斗做了*大程度的微观化,它不再是作战地图上抽象的箭头和符号,而是细化为围绕每一座建筑、每一个房间、每一堵墙壁甚至每一块砖头瓦砾的殊死争夺,以及在*端困难、近于绝望的情况下双方士兵的心态变化和情感宣泄。
骇人!残酷!野蛮!无情!斯大林格勒!
海报:
本书并不是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全景的作品,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致入微的笔触呈现了斯大林格勒巷战的真实面貌,聚焦于苏德两军围绕斯大林格勒北部城区一个重要目标——“街垒”火炮工厂而展开的争夺战。这场鏖战相比规模宏大的整个战役而言非常小,却可作为充满徒劳无谓、残酷无情和命运无常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完美象征。
本书叙事的起始时间是1942年11月初,德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90%的城区,将苏军压缩到伏尔加河畔的几处桥头堡中。为了*后占领全城,德军特意从后方调来5个精锐工兵营投入“街垒”工厂方向,在11月11日开始的*后攻势中,将防守工厂的苏军步兵第138师分割包围在伏尔加河边一处宽不过300多米、纵深不过400多米的狭小空间内,由此形成了一座三面临敌、一面背水,被战火环绕的“孤岛”,苏军以步兵第138师师长的名字将这个小桥头堡称为“柳德尼科夫岛”。数百名苏军官兵在近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以高昂的斗志和超人的顽强顶住了德军的猛攻,给进攻者造成了惊人的损失——5个特遣工兵营在仅仅两周战斗后全都残破不堪,只能就地解散,混编入其他部队,“街垒”工厂战斗的残酷血腥可见一斑。随着苏军转入反攻并将德军第6集团军包围,“街垒”工厂周边的攻守角色互换,苏军以“柳德尼科夫岛”为跳板展开进攻,收复失地,然而陷入困境的德军官兵也表现出了不亚于对手的坚韧,顽强固守,直至1943年2月2日战役落幕。“街垒”工厂是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后投降的德军据点之一。
胡毅秉,从事军事类读物翻译工作多年,各大军事论坛常客。文章流畅自然,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代表译作有《航母舰队司令:弗兰克·杰克·弗莱彻在珊瑚海、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
丛丕,1977年生于辽宁丹东,辽宁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硕士学位,二战史专家,著有《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合编著有《虎之战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部队征战全记录1942-1945》《二战德国陆军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官方战史》《霍尔姆战役1942:105天的东线血火地狱》等军事历史专著。其博学多才,历史学背景深厚,其文章及著作均文笔细腻且考证严谨。其亲自制作或监制的作品深得国内军事历史爱好者的肯定与喜爱。
【上册】
前言
难解死结
精锐云集
蓄势待发
大举进攻
一次一楼
最后一搏
附录
附录1:德军第6集团军作战序列(1942年12月1日)
附录2: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作战序列
附录3:德军第305步兵师简史
附录4:苏军步兵第138师/近卫步兵第70师简史
参考文献
【下册】
前言
僵持不下
苏军复仇
强虏末日
后记:亲历者的命运
附录
附录1: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特遣工兵营的历史
附录2:德军工兵营军官简历
附录3:德军突击连军官简历
附录4:埃尔温·加斯特上尉小传
附录5:赫尔曼·隆特上尉小传
附录6:在斯大林格勒获得铁十字勋章的工兵名单
附录7:德军第212掷弹兵团军官名录
附录8:苏军伏尔加河区舰队的装甲巡逻艇
参考文献
在突击炮的支援下,德军步兵们冲进了“街垒”火炮厂西侧边缘那由一条条铁路岔线、一座座半毁的库房和一堆堆火炮身管组成的迷宫中,接着步兵们反过来引导突击炮攻击目标。赫尔穆特·瓦尔茨二等兵1(Helmut Walz)就在这群人中间小心翼翼地前进。自从他被丢进斯大林格勒的战场以来只过了4天,但是已经目睹的种种可怕事实将永远铭记在他的脑海里。与他同属第577步兵团第7连的众多战友就在他身边丧命或负伤,他本人已经不得不在残酷的肉搏战中两次使用开了刃的工兵铲剁向敌军士兵的脑袋和脖子,还有一次砍过一个苏军士兵的手。但是,对年仅20岁的瓦尔茨来说,10月17日的早上似乎是恐怖和野蛮达到顶点的时刻,他亲眼看见一个步兵少尉站在突击炮旁指示一个新目标,但是当那辆突击炮开始转动时,少尉却绊了一下,摔倒在地。突击炮的乘员没有看见他,而是继续转动履带,从少尉的脸上碾了过去。一声非人的惨叫响起,当突击炮颠簸前行时,瓦尔茨看见少尉的半边脸被履带扯下来卷走了。
孤注一掷的进攻仍在继续。瓦尔茨被编在一个机枪小组里向“街垒”工厂的腹地前进,在他旁边扛着机枪的是他的搭档沙佩尔(Schappel)。当子弹开始呼啸着掠过身边时,瓦尔茨立刻趴到地上,但是沙佩尔还在跑。瓦尔茨眼看子弹和跳弹在战友身边飞舞,急忙叫他卧倒,结果沙佩尔一头栽进一个巨大的炸弹坑里。瓦尔茨顾不上还在纷飞的弹雨,赶紧冲进那个弹坑,他的朋友已经身负重伤躺在坑底,鼻子和嘴巴里满是尘土。瓦尔茨清掉污物,然后看了看伤口,顿时心凉了半截:他知道自己的朋友活不了了。子弹是从后面打来的,从左肩胛下面靠近脊椎处钻入,在躯干右侧崩出一个大洞,有气流带着嗖嗖声响穿出伤口。瓦尔茨知道自己朋友的五脏六腑只是因为被制服包住才没有流出来,便用绷带把伤口连着外套裹得严严实实。
“战争结束了,对吧?赫尔穆特。”沙佩尔呻吟道。
“对,沙佩尔,战争结束了。今天晚上我会把你带回去,我保证。你在这里安静地躺着,我去给你找个卫生兵,你伤得非常重。你听见这风声了吗?”瓦尔茨尽量安慰道。
“听见了。”沙佩尔说。
瓦尔茨又给朋友裹了一些绷带,然后重新投入还在身边持续的激战,他不知道自己在斯大林格勒战斗的时间还有不到半小时就将结束。他听见前方大约5米处一个防空洞里传来陌生的话音。俄国人!瓦尔茨立刻躲到一大堆瓦砾后面。他借着这些断垣残壁作掩护,朝敌军士兵喊话,要他们投降,对方毫无动静。瓦尔茨抽出一个长柄手榴弹,把它丢进掩体里,一声沉闷的爆炸。等尘埃落定时,一个苏军士兵踉踉跄跄地走出防空洞,鼻子、耳朵和嘴角血流如注,不需要医学知识都能知道,这个人死定了。瓦尔茨想也没想就站起身来,那个负伤的苏军士兵用冲锋枪对准了他。瓦尔茨平静地说:“我不会打你了。”两人相隔只有区区几米,这时瓦尔茨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便飞快地拔出他的手枪,想要瞄准敌人。但是他觉得自己眼前冒出金星,只能木然呆立,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他想要招呼战友,却说不出话来。他伸手去摸自己的脸,结果摸到了汩汩流出的鲜血和几片碎牙。苏军的子弹撕开他的脸颊,撞碎他的牙齿,把他的上颔骨和下颔骨都打得四分五裂,瓦尔茨脸部的右下部分完全成了血肉模糊的一团。
一个柏林来的战友看到这一切,顿时火冒三丈。他疾奔上前,爬上那堆瓦砾,然后飞身扑到那个苏军士兵身上,把他压倒在地。这个柏林人还不解恨,又用脚反复猛踩倒下的苏军士兵的面部,每踩一下都发出骨头碎裂的可怕声音,那个苏军士兵就这样被活活踩死了。
瓦尔茨的指挥官赫尔曼·亨内斯少尉(Hermann Hennes)扶着瓦尔茨走进一个弹坑,然后尽自己所能为他包扎了严重的伤口。亨内斯站起身时,看见苏军士兵正朝他们冲来,赶忙抓起自己的步枪瞄准。瓦尔茨仰面朝天躺在坑里看着自己的指挥官,希望他能抢先开枪。枪声响起,亨内斯少尉的钢盔从头上飞了出去,一个苏军狙击手从侧面打中了他。他的头骨从后向前爆裂,瓦尔茨能看见他的左右两半脑子。透明的液体飞溅而出,但却不见血。亨内斯呆呆地望着瓦尔茨,脸上满是不相信的神情,过了仿佛永不结束的一秒钟后,他一个后仰倒在坑底——死了。
第7连的其他士兵击退了来势汹汹的苏军,还解决了那个杀死他们指挥官的狙击手。瓦尔茨爬到位于“街垒”工厂西侧边界的铁路路堤上,钻进一节被打坏的火车车厢下,然后滚进一道壕沟里。第14装甲师一辆半履带车的车手看到这个身负重伤在地上爬行的人,便停下来把他抬上车:“来吧,兄弟,我们带你去急救站。”
当天晚上23时,在一座大型野战医院里,瓦尔茨支离破碎的脸部接受了第一次手术(日后他还要做很多手术)。由于伤势太重,他没有再参加任何战斗,而且在余生中不得不戴着口腔假体。
因为受了伤,瓦尔茨无法兑现把朋友沙佩尔带回去的诺言,而且由于亨内斯少尉阵亡,再没有其他人知道负伤的机枪手的下落。几乎可以肯定,沙佩尔痛苦而孤独地死在了那个炸弹坑里,直到最后都在等待永远不会来的救助。
……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极具回报的。作者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描绘了“街垒”火炮工厂那几个月如同地狱般的攻防战。从最初的炮火轰炸,到后来的近距离巷战,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书中对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装备的优劣、以及战术的运用,都有着详尽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战役的进程。但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在绝境中依然不放弃的普通士兵。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牺牲,成就了历史的转折。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炮火纷飞中相互鼓励,如何用自己的身体去堵住敌人的枪眼。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武器都无法比拟的。书中对战役后期,特别是严冬对双方作战的影响,也有着细致的描述,这让整个战役的描绘更加真实。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穿越时空,亲历了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作者在考证方面的严谨,以及叙述的生动性,都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枯燥的数字和事件,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看到了那些在严寒中作战的士兵,他们是如何克服饥饿、寒冷和恐惧,继续战斗的。书中对战术层面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从大局观到具体战役的微操,都展现了作者对军事史的深刻理解。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几次关键的反击和防御战所吸引,每一次的攻防都惊心动魄,充满了智慧和勇气。同时,作者也没有忽略战争对工厂工人和当地居民的影响,这让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和全面。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也是一种对人类意志的考验。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所能爆发出的潜能的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军事战术和装备的描述,更深入地挖掘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我身处那样的境地,我能否像他们一样坚持?书中对于“街垒”火炮工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为何它会成为双方不惜一切代价争夺的焦点,都有着令人信服的解释。我看到了苏军士兵们如何在断壁残垣中建立防线,如何用简陋的武器抵挡潮水般的进攻;我也看到了德军在付出了惨痛代价后,依然前仆后继的景象。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反而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将那些血腥的场面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也正是这种真实,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珍贵。书中对工厂本身,以及它在整个战役中扮演的角色,也有着详细的介绍,这让我对“街垒”这个地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代号,而是无数生命在此燃烧的象征。
评分这套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久久不能平息的。作者用一种极为沉浸式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1942年末至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街垒”火炮工厂的炼狱。我仿佛能听到炮弹在耳边呼啸而过,感受到战壕里泥泞不堪的寒冷,甚至能闻到死亡和绝望的气息。书中对战役进程的描述,从初期德军的猛烈进攻,到苏军顽强的抵抗,再到后期的反攻,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那些为了保卫工厂,用生命铸就防线的普通士兵,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牺牲,是这本书最动人的篇章。作者在考证方面的严谨,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不仅关注了军事战术的层面,还深入描绘了战争对个体生命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只能说,这真是一场史诗般的写照。作者的笔触仿佛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残酷、最惨烈的一段——“街垒”火炮工厂的攻防战——毫不留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充斥着硝烟、血腥和绝望,但也透着一股不屈的意志和钢铁般的决心。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2月,这几个月如同炼狱,工厂的每一寸土地都经历了惨绝人寰的争夺。我仿佛能听到炮弹撕裂空气的尖啸,感受到战壕里泥土飞溅的震动,甚至能闻到弥漫在空气中那股死亡的气息。那些在冰天雪地里,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的士兵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牺牲,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和勇气最深刻的拷问。书中对双方指挥官的策略、士兵们临场应变、以及战争对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每一次攻防的细节,每一次战术的调整,都仿佛是电影画面一样在我脑海中回放。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战争细节的挖掘,那种极致的真实感,让人不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每一个呼吸。
评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血战,人类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这里有着一个个血肉之躯,一批批求生赴死的官兵,这里汇集了一桩桩惊险波折的见闻,一则则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这本书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分析和考证,又用细腻的小说语言讲述着血腥、战栗、恐怖、热血沸腾的故事: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指文的书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斯大林格勒战役巷战的图书,值得收藏
评分满意
评分看起来很厚,其实不够,内容和纸质很好
评分0
评分儿子超喜欢,还可以吧!
评分本书将“街垒”工厂的战斗做了最大程度的微观化,它不再是作战地图上抽象的箭头和符号,而是细化为围绕每一座建筑、每一个房间、每一堵墙壁甚至每一块砖头瓦砾的殊死争夺,以及在极端困难、近于绝望的情况下双方士兵的心态变化和情感宣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