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PM2.5监测、预报与公众信息服务 [Ambient PM2.5 MOnitoring,Forecasting, and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环境空气PM2.5监测、预报与公众信息服务 [Ambient PM2.5 MOnitoring,Forecasting, and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伏晴艳,王东方,张懿华 著,翁史烈 编
图书标签:
  • PM2
  • 5
  • 空气质量
  • 环境监测
  • 空气污染
  • 预报模型
  • 公众服务
  • 环境科学
  • 大气环境
  • 数据分析
  • 智慧环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39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883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mbient PM2.5 MOnitoring,Forecasting, and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空气PM2.5监测、预报与公众信息服务》立足于PM2.5监测、预报及信息发布的业务工作需求,在介绍PM2.5的基本概念、物化特征及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以PM2.5监测工作的业务化流程为主线,重点阐述PM2.5手工监测及自动监测的技术方法体系,PM2.5环境空气监测站点的选址及监测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方法,PM2.5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PM2.5数据统计和评价方法,PM2.5预报技术与预警方案以及空气质量公众信息发布系统。
  《环境空气PM2.5监测、预报与公众信息服务》力求涵盖国内外新、*全面的PM2.5监测技术,并针对我国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PM2.5预报技术手段与方法,以期为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业务指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PM2.5的定义
1.2 PM2.5的基本特征
1.2.1 形貌
1.2.2 化学组成
1.2.3 光学特性
1.3 PM2.5的源与汇
1.3.1 来源与形成
1.3.2 去除与汇
1.4 PM2.5的影响
1.4.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4.2 对能见度的影响
1.4.3 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章 PM2.5手工监测
2.1 概述
2.2 PM2.5手工采样仪器及设备
2.2.1 PM2.5采样器
2.2.2 滤膜的选择
2.3 PM2.5的手工采样
2.3.1 采样前准备
2.3.2 样品采集
2.4 重量分析
2.5 单颗粒显微分析
2.6 化学组分分析
2.6.1 水溶性离子
2.6.2 无机元素
2.6.3 含碳组分
2.6.4 有机组分
参考文献

第3章 PM2.5自动监测
3.1 国内外PM2.5自动监测情况
3.1.1 国外情况
3.1.2 国内情况
3.2 PM2.5质量浓度自动监测
3.2.1 微量振荡天平法
3.2.2 馍湎叻¨
3.2.3 馍湎吡�用光散射贰�
3.2.4 光散射法
3.2.5 PM2.5自动监测方法比对
3.3 PM2.5化学组分在线监测
3.3.1 离子组分在线监测
3.3.2 XRF元素在线监测
3.3.3 热光法OC/EC监测
3.4 气溶胶在线质谱分析
3.4.1 气溶胶化学组分在线质谱
3.4.2 单颗粒气溶胶在线质谱
3.5 颗粒物粒径谱监测
3.5.1 颗粒物分级采样器
3.5.2 粒径谱测量系统
3.6 颗粒物光学特性监测
3.6.1 颗粒物散射特性监测
3.6.2 颗粒物吸收特性监测
3.7 PM2.5遥感观测
3.7.1 地基遥感
3.7.2 卫星遥感
3.7.3 遥感监测数据与传统监测数据的关联和比对
参考文献
……

第4章 PM2.5监测网络
第5章 PM2.5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第6章 PM2.5数据统计及评价
第7章 PM2.5预报技术及预警
第8章 公众信息服务

索引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二三十年内集中爆发,使得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呈现压缩性、复合型、区域化的态势。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的雾霾污染过程更是引起了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及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作为雾霾污染的核心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专业名词。大气细颗粒物PM2.。因其复杂的理化特征、形成机制及其来源,也成为国际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国外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陆续开始了PM2.5的业务化监测和预报工作,我国于2012年发布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并逐步探索开展PM2.5的业务化监测和预报工作。PM2.5的业务化监测工作刚刚起步,监测方法及质控质保体系均有待完善;预报工作尚处于探索发展期,规范性预报技术体系、业务化的预报会商制度,均有待逐步建立完善。另外,PM2.5的信息发布工作,既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服务工作,如何做好环境信息发布的公众服务,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正是当前业务部门需要面对的紧要问题。
  因此,针对PM2.5的监测、预报及信息发布的广泛业务需求,同时为了促进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作者总结研究团队多年来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成果以及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公众信息服务的经验编写了此书。
  全书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PM2.5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环境影响,PM2.5的手工监测及自动监测的技术方法体系,PM2.5以及环境空气监测站点的选址及监测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方法,PM2.5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PM2.5数据统计及评价,PM2.5预报预警及公众信息服务。全书以PM2.5监测工作的业务化流程为主线,力求系统、全面地介绍业务化工作的全过程,以期为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业务指导,同时为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本书由伏晴艳、王东方、张懿华策划并统稿。第1章由张懿华、段玉森执笔;第2章由胡鸣、张懿华执笔;第3章由王东方、霍俊涛、林燕芬、王晓浩执笔;第4章由赵倩彪、黄嫣曼执笔;第5章由吴迓名、胡鸣执笔;第6章由黄嫣曼、赵倩彪执笔;第7章由王茜、霍俊涛、伏晴艳执笔;第8章由陆涛、易敏、夏晓玲执笔。感谢相关仪器公司在编写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和资料。作者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和杨迎春编辑的悉心审核与加工衷心致谢。
  由于我国PM2.s的监测、预测预报和公众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化工作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鉴于作者能力有限,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各界读者指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定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供的书名《环境空气PM2.5监测、预报与公众信息服务》: --- 图书名称: 《古丝绸之路:连接欧亚文明的千年贸易网络》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位假想的权威历史地理学家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家假想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写一个假想的日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和持久的跨区域交流通道——古丝绸之路,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地理学、经济史学与文化人类学交叉视角的综合研究。它不仅仅是一部传统的历史叙事,更是一份详尽的、基于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的地理网络解析,旨在揭示这条贸易大动脉如何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重塑了欧亚大陆的物质文化、信仰体系与政治格局。 第一部分:地理基石与早期形成(公元前2世纪 - 公元3世纪)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丝绸之路的地理形态和自然环境的挑战。作者首先详细描绘了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葱岭(帕米尔高原)到中亚腹地的复杂地形。不同于将丝绸之路视为单一“路线”,本书强调其是数条并行、交叉且动态变化的“通道网络”。我们考察了绿洲农业对商队补给的重要性,以及高山隘口(如铁门关)在控制贸易流动中的战略地位。 随后,本书追溯了其早期雏形的形成,重点分析了汉朝对西域的初步控制,以及罗马帝国对东方奢侈品(尤其是丝绸)的巨大需求如何共同催生了这条通道的正式运转。研究深入探讨了早期贸易的驱动力——不仅仅是丝绸,还包括玻璃器皿、香料、玉石的交换模式,并分析了早期游牧民族(如匈奴、月氏)在维持或阻碍贸易顺畅性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贸易物的多元化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公元4世纪 - 13世纪)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的内涵远超其字面意义。本部分侧重于贸易商品的剧烈多元化。作者详细剖析了佛教沿着中亚路线东传的路径,结合考古发现,重建了犍陀罗艺术如何在印度河流域与希腊化风格融合,并最终影响了中国佛教雕塑的演变。在经济层面,研究聚焦于粟特商人(Sogdians)作为关键中介者的作用。他们的语言(粟特语)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贸易语言,他们的商业网络深入波斯、拜占庭乃至唐朝腹地。 本部分详尽分析了三大关键节点的经济学意义:撒马尔罕的精工制造、布哈拉的金融中转、以及安西(龟兹)的文化熔炉特性。通过对出土的古代商业契约、信件的解读,本书揭示了信贷、合伙经营等早期金融工具在支撑长途贸易中的关键作用,展示了丝绸之路如何催生了早期跨区域的商业资本主义的雏形。 第三部分:蒙古帝国下的空前整合与“刺猬效应”(13世纪 - 14世纪) 蒙古帝国的建立为丝绸之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稳定,史学上称之为“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本书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这一时期贸易的爆发性增长。蒙古人对信息的流动和商人的保护,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风险。我们详细对比了元朝统治下的陆上通道与地中海航线的互动关系。 研究特别关注了技术和思想的快速传播,例如火药、印刷术(活字印刷)、以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棉花种植)是如何借助这一整合网络实现西向传播的。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地理学解读,不仅是文学的再现,更是对当时物流网络效率的具体侧写。此外,本章也无可避免地探讨了“瘟疫之路”——黑死病通过商队和驿站系统向西方的扩散机制,强调了连接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第四部分:通道的衰落、替代与遗产重估(15世纪至今) 本书的收官部分审视了丝绸之路的“衰落”并非一夕之间,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拜占庭和威尼斯等传统中转站的限制,以及欧洲航海技术(大航海时代)的发展,逐步将贸易的重心转向海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如郑和下西洋的影子影响和葡萄牙人的新航线)逐渐边缘化了传统的中亚陆路枢纽。 然而,作者强调,“衰落”并不意味着“消失”。本书的最后章节旨在重估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它分析了沿线国家在语言、饮食、服饰、建筑风格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本书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展示了古代商道今天依然是现代基础设施规划(如铁路和能源管道)的重要参考线索,证明这条古老的联系网络依然在当代地缘经济中具有深远的回响和潜在价值。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性。它综合运用了环境考古学的数据来重建古代气候对绿洲生存的影响,结合了铭文和碑刻的语言学分析来确定族群间的商业联系,并引入了网络理论模型来量化不同节点在整个系统中的中心性和影响力。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包括中、波斯、叙利亚文资料)的细致梳理,本书力求提供一个既宏大叙事又细节丰富的丝绸之路图景。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世界历史、区域经济地理学、文化交流史感兴趣的专业学者、研究生,以及渴望深入了解欧亚大陆如何被连接成一个整体的严肃历史爱好者。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全球化早期形态的经典案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击我作为一名城市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 PM2.5的监测和预报,对我来说,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关乎我和家人健康的晴雨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是如何计算出来的,特别是PM2.5部分,它的浓度是如何被转化为我们能理解的等级的。而且,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每天推送给我们的空气质量预报,它们的准确度究竟有多高?是什么因素影响着预报的精准度?比如说,天气突变的时候,预报会不会就失灵了?而“公众信息服务”,我理解就是如何把这些信息更有效地传播出去,让大家都能及时地知道什么时候该戴口罩,什么时候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可以放心出门活动。这本书如果能教我们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找到最权威的空气质量信息来源,并且提供一些实用的防护建议,那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宝藏。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曾经在环保领域工作过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PM2.5的监测和预报,一直是空气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而“公众信息服务”更是将技术成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关键。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当前PM2.5监测技术的优劣势,例如,在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污染背景下,各种监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网络化监测系统实现更全面的覆盖。在预报方面,我期待了解更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如何融合多源数据(如气象、排放清单、卫星资料)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重要的是,“公众信息服务”这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创新的实践案例和策略,比如如何构建用户友好的信息平台,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有效传播,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公众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健康防护建议。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将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我是一名对科学传播抱有极大热情的教育工作者,这本书的题目《环境空气PM2.5监测、预报与公众信息服务》恰好与我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我一直思考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并产生实际行为改变的信息。对于监测部分,我希望书中能涵盖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到先进的传感技术,并重点探讨不同监测网络的设计理念和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在预报技术方面,我非常感兴趣的是,是如何将大气物理化学模型与统计方法相结合,以应对PM2.5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变化。特别想了解,对于极端天气事件(如重污染过程)的预报,目前的技术水平能达到何种程度,以及其预测模型存在的挑战。而“公众信息服务”这一环节,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信息发布策略、用户反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公众参与来提升全民空气质量意识的深入探讨。这本书若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有效的科学传播体系的案例分析,将对我极具启发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感到好奇,这本书的题目正好触及了这个领域。《环境空气PM2.5监测、预报与公众信息服务》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精密仪器和大数据分析的兴趣。我想知道,现在有哪些先进的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测量PM2.5的浓度?它们是否能区分出不同来源的颗粒物?比如,是来自工业排放、汽车尾气,还是自然因素?对于预报部分,我很好奇是如何实现预测的。是依赖于气象模型、历史数据,还是通过卫星遥感?我想了解预报的精度和有效时限,以及当预报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而“公众信息服务”这一点,则让我联想到如何将这些专业的监测和预报信息,以一种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大众。这可能涉及到信息发布平台的设计、图表的可视化、以及与社区的互动方式等等。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技术细节和实现路径,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非常实用,尤其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PM2.5的困扰早已不是新闻。我一直很关心身边的空气质量,特别是当雾霾严重的时候,出门都会格外小心,还会给孩子选择口罩。如果这本书真的能详细介绍PM2.5的监测方法,比如有哪些仪器,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那就太有价值了。我特别好奇,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比如湿度大、风力强的时候,监测的准确性会有多大影响,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克服这些困难。而且,如果它能讲讲预报的科学性,比如是基于哪些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能达到什么程度,在哪些因素下预报会更容易失误,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公众信息服务这一点也很重要,如何让这些复杂的数据变得通俗易懂,如何有效地传达给大众,让大家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做出调整,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普通人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评分

书很系统,专业,比较系统。

评分

书本不错,就是价格不便宜。

评分

印刷质量很好,帮同事买的,他很满意。

评分

帮单位买的,很好,必须给力!哈哈哈比噜啦啦噜啦啦酷酷兔健健康康可口可乐了看看

评分

绝对正品,需要就买。

评分

包装很好,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是彩色的

评分

被折成这样也是醉了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需要学习的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