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信息技术哲学可以从两个大的方向来展开,一是从哲学看信息技术,二是从信息技术看哲学。
《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信息技术哲学》以此为视角,借用“技术哲学”的惯常框架,设置了“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几大部分,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哲学作为一个新学科的特殊需要,增加了“信息技术语义论”和“信息方式与哲学方式”,并将“信息技术价值论”的内容并入“信息技术与人”之中,形成了以问题探讨为主的叙述架构。
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哲学的兴起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哲学新趋向
第二节 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学科属性:信息技术哲学与其他哲学之间
一、从技术哲学到信息技术哲学
二、从信息哲学到信息技术哲学
第四节 信息技术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于哲学的意义
二、对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意义
三、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四、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语义论
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哲学含义
一、从对信息技术的日常理解到哲学理解
二、从对“技术”的哲学理解到对信息技术的哲学理解
三、从“信息”的哲学含义到信息技术的哲学含义
四、信息技术与物质技术的关联
五、从更多的视野看信息技术
第二节 关于身体信息技术
一、从身体到身体技术
二、从身体技术到身体信息技术
三、从身体信息技术到器具信息技术再到两者的会聚
四、身体信息技术与哲学视野的新拓展
第三节 关于器具信息技术
一、作为信息载入设备的信息器具
二、作为载体的信息器具
三、作为媒介的信息器具
四、信息器具的共同特征
第四节 重释技术
一、从技术对象的扩展重释技术
二、从技术的目的和结果重释技术
三、重新认识“技术是人与对象之间的中介”
四、关于技术是工具或手段的再思考
五、涵盖信息技术的技术界定
第三章 信息技术本体论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哲学本体论问题的生成和演变
一、本体论问题与信息技术的关联
二、从口头语到书面语:本体论形态的变迁
三、当代信息技术与本体论问题的新形式
第二节 存在论视野中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存在:信息存在
二、信息技术的存在论分类
三、信息显现和传播——为人而存在的信息形态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实在性问题
一、从硬载体到软载体的实在性
二、软件的实在性问题
三、信息显现的实在性
四、媒介与信息世界的真实性问题
第四章 信息技术认识论
第一节 信息技术建构认知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认识发展的内在关联
二、电子信息时代的认识特征
三、知识习得方式与信息技术的协同演变
四、知识生产的当代图景
第二节 信息化认识:新机制与新问题
一、信息化认识论:机制与限度
二、技术大于自然:失衡与平衡之间
三、新媒体:知识民主与信息可靠之间
四、认识能力:进化与退化之间
第三节 经验的另一种来源:信息化认识论憧憬之一
一、经验的通常来源:经历
二、探询经验的另一种来源:技术性生成的经验
三、技术性生成经验的性质和意义
四、若干心智哲学问题
第四节 知行接口:信息化认识论憧憬之二
一、界面或接口现象的普遍性
二、脑机接口中的知行互联
三、知行接口的哲学意义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社会
第一节 信息技术形塑社会历史面貌
一、信息技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二、麦克卢汉与波斯特:历史观上的信息技术决定论
三、“信息主义”:当代社会的信息技术决定论
四、社会历史哲学的新问题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社会形态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社会子形态:从信息资本主义到信息社会主义
二、从卡夫丁峡谷到黄羊川模式:信息技术与技术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问题
三、信息生产力的最大限度发挥问题
四、制度形态与信息悖论的解决路径
第三节 信息技术的政治哲学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政治”
二、当代信息技术与政治世界的新变化
三、数字鸿沟的政治哲学分析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人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
一、信息技术对人(本质)的始源性
二、当代信息技术:解构人的传统本质
三、“信息人”:摆脱肉体限制之后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人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演变与人的发展历程
二、当代信息技术与人的新发展
三、人的数字化发展——一种技术前瞻
四、人的新发展与人学新问题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人的情感
一、信息技术向人工情感的新发展
二、人工情感的人性化意义
三、人工情感中的人文问题
四、走向信息技术与人性追求的新融合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人的价值
一、总体性视野中信息技术的人文价值
二、信息技术与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人的自由和异化问题
四、网络:价值困境的陷入与走出
第七章 信息方式与哲学方式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哲学方式之间
一、信息方式与哲学方式的协同演变
二、传播视角的信息方式与哲学方式
三、使用某种媒介就是在形成某种哲学
第二节 科技哲学新范式
一、当代信息技术对科学哲学的影响
二、当代信息技术对技术哲学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在技术系统中的哲学位置
第三节 物联网:网络哲学的新探索
一、对网络含义的三种扩展
三、已被把握的哲学意义
三、未尽的哲学问题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现象学
一、从现象学分析信息技术的显现
二、从信息技术探询与扩展现象学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信息技术哲学》:
会聚是交叉、整合、融合,从而协同发挥集群效应,产生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用,形成单项或单类技术难以具备的影响和功能。不仅技术本身可以会聚,技术的哲学问题也同样可以会聚,如“接口问题”“界面问题”“网络问题”就是上述技术在交叉和会聚中产生的哲学问题,它们使得质料论、形式论、系统论、动力论、基因论、微象论、信息论等哲学视角和方法交织在一起为我们所探讨。这些技术哲学问题通常贯穿于所有会聚技术之中,并且有赖于其协同发展和解决,才能取得期望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哲学也必将走向“会聚技术哲学”。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新的人工制品,是一种杂合物”,从而具有十分强大的会聚功能。
可以说,由信息技术哲学所形成的会聚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例如在学科上,信息技术哲学是信息哲学与技术哲学的交集,承载着哲学的信息转向与技术转向的双重使命;在领域上,信息技术哲学与认知哲学、心智哲学具有自然的会聚,像脑机接口、人工神经网络、人机界面等等,就同属信息技术和认知技术的研究范围,其中的哲学问题也同属于信息技术哲学问题和认知技术哲学问题。
借助技术性的会聚,信息技术哲学可以从哲学层次上消弭一些传统的二元分离现象和观念。如物联网正在融合处理信息的技术与控制物质的技术之间的鸿沟,知行接口正在融合身体信息技术与器具信息技术之间的鸿沟,这两大技术所行使的会聚功能,使得我们可以从哲学上将信息世界与物质世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绝对界限加以“软化”、模糊甚至打破,由此也使传统的身心二元分离、知行二元分离和对立等得到一定意义上的缓解;还有,由信息技术造就的“信息型实践”或“虚拟实践”由于同时具备了实践和认识的双重特征,使得实践和认识趋于融为一体。总之,当代信息技术使得一个消弭主客二分的无缝之网的世界正在形成,使得技术的会聚也延展到我们的整个世界观。
会聚就是交叉,信息技术哲学还和其他关于信息技术的人文社会研究发生着关联。例如,当信息伦理主要是信息技术伦理时,当伦理问题也是哲学问题或应用哲学问题时,那么已经兴起的信息技术伦理问题研究,也可视为信息技术哲学这一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并为信息技术哲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于是,信息技术哲学可以纵横交贯,与许多已经和正在兴起的有关信息的学科产生关联,并进行一种新的柔性的整合。
以上显示了信息技术哲学在归属于技术哲学背景下的学科属性及特点。当然,对于信息技术哲学与技术哲学之间的关系仍有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例如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一种范式的跃迁还是仅仅为一种量上的改变?前者可能表明在两种技术观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从而导致技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的全面变革;而后者可能主张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或者说信息技术哲学无非是一般技术哲学在信息技术背景上的投影……但无论如何,信息技术哲学都可以说是技术哲学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作为其分支形态,还是当代形态,信息技术哲学都可以使技术哲学焕发新的生命力,在这个意义上它甚至是技术哲学的主导形态,即代表着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或方向之一。
……
前言/序言
今天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这主要是由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来到了世间并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人类的历史时代迎来了又一次质的飞跃,从工业文明过渡到信息文明,从机器时代发展到智能时代,从传统社会进入到知识社会…‘
这种时代性的变迁意味着当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历史,重塑了社会,带来了文明形态的更新。信息技术的神奇功绩表现为它是改变人们今天的生活乃至全部存在方式的深刻根源,也是人类的精神嬗变的“引擎”,是造就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哲学观念的“基石”。因此,对信息时代的关注,就必然要延伸到对信息技术的关注。
当人类各个智力领域聚焦于信息时代和信息技术时,哲学也不例外。哲学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就是从根基的层次上对信息时代的关注,就是在坚实的基础上凝练我们的“时代精神”,由此而形成的就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冠之以学科称谓,就是“信息技术哲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使命在于将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把握,将信息技术的“外部影响”深化为一种“内部分析”,包括语义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分析,还包括对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哲学问题加以探索。
特定的时代必定造就特定的哲学。信息技术时代必定造就出信息技术哲学;没有这样的哲学,我们的哲学世界就是不完整的,就是脱离时代的,或者是缺乏时代感的。由于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哲学,所以信息技术哲学也必定是浸染了信息技术特征的哲学,而且是一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哲学。信息技术不但为我们的生活世界带来新的神奇,也给未来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前景,从哲学上追踪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现实神奇以及“前思”信息技术可能造就的更新世界,可以给我们的哲学造就出富有深远内涵的新图景,例如“物联网”“知行接口”“记忆移植”“人造经验”“人工情感”“数字化增强”“信息人”等等,这些既是正在走向未来的信息技术,也是正在走向未来的哲学,它的一个总特征就是在自然与人之间、技术与人之间、物质与心灵之间、实践与认识之间、理性与情感之间造就更为紧密和协同的联系,使这些传统的二元对立趋向对接,形成主客体、主客观融合度更高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这种强大的哲学功能使其本身就“天赋”了鲜明的哲学属性,使得它不仅是作为技术而存在的现象,甚至直接就是作为哲学而存在的现象;只要面对信息技术凝神聚思,各种哲学问题和哲学上的奇思妙想就会油然而生、绵绵不断,在这个意义上,只要有一颗关注的头脑,信息技术哲学就会在信息技术的“运转”中涌流出来,成为“信息技术时代必定造就出信息技术哲学”的一种写照。
信息技术哲学大致可以从两个大的方向来展开,一是从哲学看信息技术,二是从信息技术看哲学。前者的主旨是将哲学的方法、视角和理论作为分析的工具,对信息技术的特征、本质、功能和价值等加以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把握,形成关于信息技术的所谓“哲学反思”。在这个角度,无论是作为哲学流派的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还是作为哲学主要论域的本体论、认识论,或者作为哲学分支的社会哲学、人本哲学,都可以形成对信息技术进行哲学分析的视角;后者则是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探讨它对哲学所提出的新问题,以及它所造成的哲学观点乃至哲学方式的演变,某种意义上也包括对信息技术的哲学憧憬或“前思”。当然,两种进路也常常是彼此“纠缠”的,例如当我们从本体论的视角分析信息技术的实在性特征时,同时也就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所造就的“虚拟实在”对哲学本体论所带来的新问题;当我们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时,同时也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对现象学提出的新问题以及从媒介向度可以对现象学加以的延展。而从总体上,这些不同的视角所共同说明的,无非是,由于信息技术造成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也必然造成了哲学观念和哲学方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领域,也成为了哲学研究的新对象和新前沿。在这个意义上,信息技术哲学本质上就是哲学与信息技术互相影响、互相进入、互相建构的产蝴。
《数字时代的思想疆域:当代技术哲学与信息科学的深度对话》 在这个信息洪流奔涌、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类对自身存在、社会结构乃至宇宙图景的认知,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我们被包裹在由代码、算法与数据编织而成的网络之中,数字技术如同一个沉默而强大的塑造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伦理判断以及集体命运。《数字时代的思想疆域》并非对特定学派或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旨在揭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引发的哲学命题的广阔图景,深入探讨技术与人类主体性、社会正义、知识生产、本体论以及伦理困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跳脱出单纯的技术介绍或应用分析,将目光聚焦于技术背后的哲学意涵,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思辨与挑战的思想前沿。 全书围绕着“信息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方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系统梳理了信息技术哲学领域的关键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与拓展。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信息”本身的哲学意涵。信息不再仅仅是物理世界中的某种客观属性,而是被赋予了意义、价值和实践指向的复杂实体。在数字时代,信息成为构建现实、传播知识、驱动经济、影响政治的关键要素。本书将审视信息本体论的演变,探讨信息的流动、转化与解构过程,以及这种流动性如何挑战传统的知识观和真理观。从符号学到信息论,从认识论到认知科学,我们将追溯信息概念在不同哲学传统中的发展脉络,并分析信息技术如何催生新的信息范式,例如大数据时代的概率性知识、人工智能中的符号表征与联结主义争议,以及区块链技术对信任机制和去中心化治理的哲学启示。 接着,本书将深入剖析“技术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的哲学维度。卡普尔(Don Ihde)的技术现象学、弗洛姆(Ernst Jünger)的“工人”理论、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对技术本质的洞察,为我们理解技术如何塑造人的体验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在数字时代,这种塑造作用被空前强化。智能手机、社交媒体、虚拟现实,这些技术媒介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成为我们感知世界、与他人互动、表达自我的延伸,甚至重塑了我们对身体、时间与空间的直观感受。本书将探讨沉浸式技术(如VR/AR)如何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人工智能如何挑战人类的独特性与创造力,算法推荐系统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获取和价值判断。我们将审视“数字主体”的形成过程,探讨在技术主导的环境下,个体如何保有自主性、抵抗异化,并重新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 伦理困境是信息技术发展不可回避的挑战。本书将以极大的篇幅探讨人工智能伦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数字鸿沟等议题。我们将追问:当机器能够做出决策时,责任由谁承担?我们如何定义和保护数字时代的个人隐私?算法的“黑箱”特性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公?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是否以牺牲一部分人的权益为代价?本书将借鉴功利主义、义务论、德性伦理学等传统伦理学框架,并结合当代前沿的科技伦理研究,分析技术应用中的具体伦理困境,并探讨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型伦理规范的可能性。这包括对“负责任的创新”、“以人为本的设计”以及“数字正义”等概念的深入探讨,旨在为技术开发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公民提供一个清晰的伦理思考框架。 本书还将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的影响。数字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深刻影响着公众舆论的形成、政治参与的方式以及国家治理的逻辑。本书将探讨“数字威权主义”、“算法治理”等新兴概念,审视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社会监控和精准营销方面的潜在风险。我们将分析信息技术如何加剧社会分化,例如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获取不平等,以及算法偏见可能导致的歧视性结果。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数字技术在促进民主参与、增强公民透明度以及赋能弱势群体方面的积极潜力,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公正性的社会。 此外,本书将目光投向更具前瞻性的哲学探索。例如,对“通用人工智能”(AGI)和“超人工智能”(ASI)的哲学思考,将引发关于意识、智能本质以及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追问。我们是否能创造出具有真正意识的机器?如果机器超越了人类智能,我们将如何与之共存?本书还将探讨“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等思潮,审视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技术如何挑战我们对“人”的定义,以及这些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数字时代的思想疆域》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场邀请读者一同参与的哲学对话。本书希望通过梳理和呈现信息技术哲学领域的经典论述与最新研究,激发读者对技术与人类自身关系的深度反思。我们鼓励读者质疑既定的观念,挑战技术进步的盲目崇拜,并在复杂的技术图景中,寻找保持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的立足点。本书旨在成为理解数字时代复杂性的重要指南,为每一个关心技术与未来的人们提供一把探索思想疆域的钥匙。它期待能帮助读者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浪潮中,不仅能理解技术如何运作,更能理解技术如何影响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以及我们希望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