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宓庆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翻译
  • 翻译理论
  • 文化研究
  • 跨文化交际
  • 语言学
  • 文学
  • 社会学
  • 传播学
  • 中国文化
  • 西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ISBN:97875001435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13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译翻译文库·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翻译专业学生
  

  刘宓庆先生苦心孤诣历经十年终成此著,见解深刻,论述严谨清晰,文化翻译理论不可错过之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译翻译文库·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之一。《文化翻译论纲》第一版立意于提出文化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涉及对整体理论架构的探讨。第二版在原书几大基本理论模块基础上又增添了作者关于文化价值观论的研究序文,其主要论点是强调译者不能忽视对文化价值观的悉心研究,因为文化价值观研究是译者达至对原语的文化理解的关键,而文化理解则是该书自始至终强调的课题。作者认为,很明显,没有深入到文化深层的理解,要做好翻译是不可能的。全书分为九章,主要涉及文化翻译的本体论,具体包括文化翻译的六大课题及文化翻译研究方法论等问题。该书采取了“以注补释”的方法,以突出论述重点并辅佐正文阐述。本书第一版出版后获得翻译研究界和教学界的广泛好评,促进了我国翻译界对文化翻译的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刘宓庆,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的翻译理论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曾在内地、台湾、香港多所大学执教,在国内及欧美多所国际机构从事翻译实务。主要论著有《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目录

文化翻译中的价值观研究 (第二版序文)
原版自序
导读

第一章 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1 概述
1.1 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1.1.1 将语言视为文化的主体性基本表现手段
1.1.2 将意义的对应式或代偿式转换为语际转换的基本手段
1.1.3 以意义为凭借,探索文本的文化心理
1.1.4 以文化心理和审美判断为跨文化表现的杠杆
1.1.5 坚持整体性文化战略考量,并使之与时俱进
1.2 文化的本体论特征
1.2.1 文化的民族性
1.2.2 文化的传承性
1.2.3 文化的流变性
1.2.4 文化的兼容性
1.3 结语

第二章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结构和文化信息诠释
2 概述
2.1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分布
2.1.1 文化系统的结构
2.1.2 小结:语言中的文化矩阵
2.2 文化信息诠释的关键:语言的异质性——文化基因差异
2.2.1 语言文化异质性根源之一:文化源流
2.2.2 语言文化异质性根源之二:语言结构
2.2.3 语言文化异质性根源之三: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
2.3 语言中文化信息的扫描
2.4 结语

第三章 翻译的文化信息诠释对策论探索
3 概述
3.1 回顾与反思
3.2 建立新观念,为文化翻译研究铺路
3.2.1 必须将语言整体置入文化矩阵中加以审视
3.2.2 必须强化主体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信息感应能力
3.2.3 必须将文化适应性和文化适应的前瞻性纳入翻译的价值观论
3.2.4 必须将文化翻译与意义和形式同时挂钩
3.2.5 必须使文化翻译研究具有与时俱进的战略使命感
3.3 结语

第四章 翻译的文化理解
4 概述
4.1 文化理解始于词语和文本文化意义的准确把握
4.2 翻译文化理解的特点
4.2.1 翻译文化理解的整体性(theWholeness)
4.2.2 翻译文化理解的多维性
4.2.2.1 文化理解的语义维度
4.2.2.2 文化理解的心理维度
4.2.2.3 文化理解的认知维度
4.2.2.4 文化理解的审美维度
4.2.2.5 文化理解的逻辑维度
4.3 翻译学文化理解图式
4.4 文化理解的最大障碍:“文化视差”(Cultural Parallax)
4.5 文化比较研究
4.6 结语

第五章 文化与意义
5 概述
5.1 文化意义的宏观视角:广义文化翻译
5.1.1 汉语主语话题性:文化心理和美感分析
5.1.2 汉语句法结构异质性:虚词的语言文化功能
5.1.3 英语文化心理反映:句法形态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5.1.4 小结
5.2 文化意义的微观视角:狭义文化翻译
5.2.1 映射
5.2.2 投射
5.2.3 折射
5.2.4 影射
5.3 文化意义的特征
5.3.1 意义的人文化:文化意义的特定人文性
5.3.2 文化语势:文化意义的动态性
5.3.3 文化意义的层级性
5.4 结语

第六章 语义的文化诠释
6 概述
6.1 语义诠释的文化论证(Cultural Verification of Meaning)
6.1.1 文化历史观照:求证之一
6.1.2 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求证之二
6.1.3 互文观照:求证之三
6.1.4 人文互证:求证之四
6.2 语义文化论证的原则(Principlesin Cultural Verification)
6.3 情态的文化内涵(CulturalIntensionin Emotion)
6.4 语义文化内涵的符号学论证
6.5 行为符号的文化意义诠释问题(CulturalIntensionin Behavioral Signs)
6.6 文化典故及俗语的翻译问题
6.7 结语

第七章 文本的文化解读
7 概述
7.1 文本的类型学分析
7.1.1 传统文本论的启示
7.1.2 常态文本
7.1.3 非常态文本
7.2 文本的文化审美解读
7.2.1 文本的文化意义审美
7.2.2 文本的文化意象-意境审美
7.2.3 文本的文化情感审美
7.3 文本解读的对策论前提
7.3.1 对策之一:解码(Decoding)
7.3.2 对策之二:解构(Deconstructing)
7.3.3 对策之三:解析(Dissecting)
7.3.4 对策之四:整合(Integrating)
7.4 结语:文本解读的多样性——一个开放系统

第八章 翻译与文化心理探索
8 概述
8.1 文化心理(文化审美心理)的范畴论、系统论和功能分析
8.2 文化审美心理个案分析
8.2.1 文化历史背景
8.2.2 文化信息扫描
8.2.3 个案扫描分析的意义
8.3 语义诠释与文化审美心理探索
8.3.1 文化审美心理与语义定夺
8.3.2 文化审美心理与语势获得
8.4 文本解读与文化审美心理探索
8.4.1 文化审美心理主轴
8.4.2 文化审美心理的“场论”
8.5 结语

第九章 文化翻译的审美表现论
9 概述
9.1 文化翻译表现对策论的核心思想是代偿(Redeeming或Compensation)
9.1.1 恪守文化适应性(Cultural Adaptability)原则的关键在实现代偿
9.1.2 文化审美表现论必须恪守不悖原意的文化反映论(Cultural Reflection)
9.1.3 文化审美表现论必须恪守文化翻译的审美原则(Aesthetic Principle)
9.2 文化信息的审美表现手段:择善从优
9.2.1 图像
9.2.2 模仿——以对应为基本手段
9.2.3 替代:代偿之一
9.2.4 阐释:代偿之二
9.2.5 淡化:代偿之三
9.2.6 文化翻译审美表现法小结
9.3 “原汁原味”评析
9.3.1 “原型最佳近似值”:认识论和对策论分析
9.3.2 “原汁原味”操作提示
9.3.3 “原汁原味”小结
9.4 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充分认识语言间的互补性和互释性
9.5 翻译的读者接受:译者的“多重身份”问题
9.6 结语:翻译审美表现法与文化自我

精彩书摘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
  1.1.1 将语言视为文化的主体性基本表现手段
  语言是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的“主体或主干”(main stay or main-stem)。离开语言,翻译学将无从谈论也无以谈论文化。在翻译学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和依据,撇开语言来谈文化,对翻译学而言,无异于缘木求鱼,那是不可思议的。其所以如此,道理很简单:翻译的操作依据和对象是语言。
  在翻译学视角中,把握住语言,就可以从主体上、大体上把握住其中含蕴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说,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认为,一般说来,原语语言是传达其中所含蕴的文化信息的主体手段和基本维度。翻译家并不需要也并不期望借助其他手段(如图像、图表、图画、影像等等以及除语言以外的符码),来感受、领悟、把握、再现原语中所含蕴的文化信息。下面的一则原语语段是关于《醉拳》(A Drunkard's Boxing)“把式”的介绍:
  第一段
  预备势
  面对南方,站立在拳场的西端,两腿站直,两脚靠拢,两臂垂于身体两侧,两手五指并拢贴在腿侧。
  要领说明:头要端正,下颌内收,眼向前平视;挺胸,直背,松肩,两臂自然下垂;精神贯注,神情安舒。
  翻译家只需要以语言为依据就可以明了文中所描绘的一招一式,进入翻译操作过程,而不必等待言者或作者提供其他文化传递手段:
  SECTION I
  Starting Position
  Stand upright to face the south at the west end of the court, with both legs straightened, feet closed together, hands hanging at sides of the body, and fingers stretching together with palms close to thighs.
  Points to note: Keep head erect, chin tucked in, and eyes looking straight ahead; hold chest thrown out, back erect, shoulders relaxed and arms comfortably hanging down; concentrate attention and keep perfectly relieved and at ease.
  细心地作双语对照阅读就可以发现,汉语所描绘的那种典型的中国式开拳把式已呈现到了英语中。不仅如此,翻译还可以完全凭借语言手段将原语中变化多端、动势感极强的电影蒙太奇场景一一和盘托出。下面是《三国演义》第八十回章末一个著名的“动作蒙太奇”(short action montage)《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却说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吕布,心中怀疑,连忙辞了献帝,登车回府;见布马系于府前;问门吏,吏答曰:“温侯入后堂去了。”卓叱退左右,径入后堂中,寻觅不见;唤貂蝉,蝉亦不见。急问侍妾,侍妾曰:“貂蝉在后园看花。”卓寻入后园,正见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下共语,画戟倚在一边。卓怒,大喝一声。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赶,布已走远。卓赶出园门,一人飞奔前来,与卓胸膛相撞,卓倒于地。正是:冲天怒气高千丈,扑地肥躯做一堆。
  下面是Moss Roberts的英译:③
  Dong Zhuo, who was still at court, began to wonder where Lü Bu had gone. He bid the Emperor a hasty goodbye and returned home in his carriage. Seeing Lü Bu's horse tied at his front gate, he questioned the gateman and was told that the general was in the rear chamber. Dong Zhuo dismissed his servants roughly and went looking for Lü Bu. Not finding him in the rear chamber, he called for Diaochan. She too was not to be found. “She is in the back garden viewing the blossoms”, the maidservants told him. Dong Zhuo rushed there and saw the amorous pair tete-a-tete at the Phoenix Pavilion. The halberd had been set aside. Dong Zhuo's anger flared and he let out a dreadful shout. Lü Bu spotted him, panicked, and fled. Dong Zhuo picked up the great halberd and gave chase. Lü Bu was swift. Dong Zhuo, too fat to catch up, heaved the weapon. Lü Bu knocked it aside. Dong Zhuo retrieved it and continued running, but Lü Bu was already out of range. Dong Zhuo dashed out the garden gate, collided head on with another man running in, and fell to the ground. Indeed:His fury mounted to the sky,But his heavy frame sprawled upon the ground.
  Who had knocked him down?
  ……

前言/序言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 一、 什么是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顾名思义,是将一种文化中的概念、意义、价值、习俗、艺术、思维方式等,通过语言的媒介,迁移到另一种文化中,使其能够被目标文化所理解、接受,甚至产生共鸣的过程。它远不止是字面意义上的语言转换,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对话、挪移与重塑。 在《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文化翻译的本质,将其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独特形式。它强调的是,翻译不仅仅是忠实于原文的“形”,更是要捕捉原文背后所承载的“神”——即文化内涵。这种“神”包含了作者的意图、时代的背景、社会的风俗、价值观念,乃至特定文化群体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模式。 二、 文化翻译的挑战与困境 文化翻译并非坦途,其间充满了难以逾越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许多源语言中独有的词汇、概念、典故、甚至是情感表达,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些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成语、谚语,或是源于特定宗教、哲学体系的术语,都可能让译者陷入两难。 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于文化差异本身。不同文化在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中,就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迥异、价值判断的冲突,以及情感表达的隔阂。译者不仅要理解源文化的精髓,更要洞察目标文化的接受习惯与接受可能。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系统梳理了这些挑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剖析。我们认为,这些困境并非绝境,而是激发翻译创新与策略生成的源泉。理解这些挑战,是进行有效文化翻译的第一步。 三、 文化翻译的核心理论与方法 为了应对文化翻译的挑战,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多角度、多维度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 1. 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文化维度: 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其核心驱动力。在文化翻译中,这意味着译者需要明确翻译的“目的”——是将源文化介绍给目标文化,还是为了服务于某个特定文化交流项目?不同的目的将指导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采取不同的策略。 2. 多元体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的文化生态: 该理论将翻译视为一个动态的“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源文本的翻译进入目标文化系统后,会与其他文本互动,影响目标文化的文学、文化生态。本书探讨了这种系统互动如何影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 3. 过程翻译学(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的认知视角: 聚焦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包括信息处理、决策制定、问题解决等。文化翻译的复杂性使得译者需要在不断变化的文化信息流中进行高效的认知加工。 4. 叙事学与文化文本分析: 叙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强调通过叙事学的方法,深入剖析源文本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并探讨如何将这些叙事元素有效地转化为目标语言,使其在目标文化中依然能够引发共鸣。 5. 文化等价与文化适应: “等价”是翻译的核心追求之一,但在文化翻译中,绝对的“等价”几乎不可能实现。本书探讨了“文化等价”的不同维度,例如功能等价、信息等价,以及如何在追求尽可能接近的前提下,进行“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即对源文化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更符合目标文化的接受习惯,同时又不失源文本的文化特色。 6. 翻译策略的创新与选择: 面对各种文化难题,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本书详细阐述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这两种基本策略,以及其他更细致的策略,如解释性翻译、增译、减译、借用、意译等,并分析了在不同情境下选择何种策略更为适宜。 四、 文化翻译的应用领域 文化翻译并非局限于文学翻译,其触角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1.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这是文化翻译最常被提及的应用领域。从古典名著到当代小说,从诗歌到戏剧,文学作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优秀的文化翻译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体验他者的情感世界,理解异域的文化风情。 2. 影视与多媒体内容的全球化: 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视听作品的翻译(字幕、配音)是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些内容的翻译不仅需要传达剧情,更要处理文化习俗、幽默感、情感表达等复杂因素,才能在目标市场取得成功。 3. 商业与品牌文化的推广: 跨国企业在进行全球化营销时,必然要面对品牌名称、广告语、产品说明等内容的文化翻译问题。一个成功的品牌翻译,能够让产品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4. 学术研究与知识的交流: 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历史文献等学术成果的翻译,是促进全球知识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其中,如何准确传达专业术语、理论框架以及背后的文化语境,是学术翻译的关键。 5. 旅游与文化交流的促进: 旅游宣传材料、景点介绍、导游词等翻译,对于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准确而富有吸引力的翻译,能够增进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五、 文化翻译的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也为文化翻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在第二版中,也对这些新兴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未来,文化翻译将更加注重: 人机协作的深化: AI可以高效完成基础翻译任务,但文化敏感性、创造性以及对深层文化内涵的把握,仍需依赖译者的智慧与经验。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更多新兴文化形态的出现,将带来更复杂、更多元的翻译需求。 伦理与道义的考量: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播,如何避免文化霸权,将是重要的课题。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启发性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引导大家在跨文化交流的洪流中,成为更具智慧和责任感的文化摆渡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这本书,我必须承认,它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三言两语来形容的。我一直以来对翻译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觉得只要掌握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再辅以一定的文学功底,就能做出合格的翻译。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这种“简单化”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具前瞻性和深刻性的眼光,将翻译上升到了文化层面,让我意识到,翻译远非语言的简单置换,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的复杂互动。书中对于“文化”的定义,极富启发性,它不仅仅是风俗习惯,更包含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历史积淀,甚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当我们将一种文化的文本翻译到另一种文化时,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作者对“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详细阐述了,脱离了具体的文化语境,语言的意义就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产生严重的误读。书中对“文化隐喻”和“文化意象”的跨文化差异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语言背后潜藏的深层文化含义。例如,书中对于某个西方习语在东方文化中的翻译困境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平常的表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情感联想和象征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忠实”的定义,它不再是简单的语言上的精确对应,而是对原文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恰当传递。作者对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蚀刻”和“文化混淆”现象的批判,让我对翻译者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应该成为文化霸权的工具,而应该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评分

我最近有幸阅读了《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和启发,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只要掌握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就能做好。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翻译的本质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个深刻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再创造的过程。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翻译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让我明白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对于“文化翻译”概念的界定,让我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体验的跨越。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而这些差异,正是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地方。书中对“文化负累”和“文化适应”的讨论,更是让我对翻译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在分析某个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的典故如何在西方语境中被翻译和理解时,详细探讨了翻译者可能面临的困境,比如如何解释那些在目标文化中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和意象,如何在保留原文韵味的同时,又不至于让目标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翻译者,不仅需要精通语言,更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度、同理心和想象力,才能够真正地在跨文化交流中,成为一座理解的桥梁。它让我对翻译这项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也让我意识到,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评分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这本书,简直是为我打开了通往翻译领域“更深海”的地图。在此之前,我可能还只是在语言的浅滩上徘徊,对翻译的理解仅限于“信达雅”这几个字,总觉得只要掌握了两种语言,加上一点文学功底,就能胜任。但这本书,用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将翻译这个行为背后的复杂性赤裸裸地展现在我面前。作者对于“文化”的定义,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空泛的描述,而是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洞察,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深刻影响个体思维和行为的系统。这让我意识到,翻译根本不是一次孤立的语言转换,而是两个文化系统之间一次充满张力和博弈的“相遇”。书中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在叙事模式、价值取向、审美偏好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举个例子,作者在分析某个东方叙事如何被西方翻译时,详细指出了在省略、改写、甚至重构的过程中,原有的文化韵味和精神内核可能如何被稀释或扭曲。这让我对“忠实”这个概念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追求的“忠实”究竟是语言形式的忠实,还是文化精神的忠实?抑或是两者之间的某种平衡?这本书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去质疑,去形成自己的理解。作者对翻译中的“文化失语”和“文化殖民”现象的警示,更是让我警醒。他用翔实的案例,揭示了在强势文化影响下,翻译可能沦为传播单向文化、压制异质声音的工具,这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或热爱翻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记有力的警钟。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对翻译这项工作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也认识到肩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表面的操弄。

评分

我在翻阅《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这本书时,内心经历了巨大的震动。一直以来,我对于翻译的理解,都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觉得只要掌握了词汇和语法,就能将文字从一种语言“搬运”到另一种语言。然而,这本书,以其宏大而深刻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这种狭隘的认知。作者将翻译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明白,语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刻地烙印着其所处的文化 DNA。书中对于“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它指出,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无法脱离其产生的文化土壤。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转换文字,更是在传递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情感体验。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文化在认知方式、情感表达、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翻译很容易陷入“文化失语”的困境。举个例子,书中在讨论某个具有独特东方哲学意味的词汇如何在西方语境中被翻译时,详细分析了翻译者所面临的挑战,如何解释那些在目标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物的概念,如何在保留原文意境的同时,避免产生文化上的隔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翻译者,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更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深刻的同理心,以及强大的文化再创造能力,才能在语言的缝隙中,成功地搭建起跨文化的理解之桥。

评分

读完《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我感觉自己好像从一个只看到语言表面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深入探究文化肌理的“译者”。在我之前的认知里,翻译就像是在两个盒子之间搬运信息,只要工具(语言)得当,内容就能被准确无误地传递。但这本书,用它极其详尽而又不失生动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技术化”的翻译观。作者将翻译上升到了文化交流的层面,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的翻译行为,都不仅仅是词语的替换,更是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的一次深度对话。书中关于“文化中介”角色的阐释,让我对翻译者的身份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不再仅仅是语言的搬运工,更是文化的“导游”,需要带领目标读者了解和理解源文化,同时也要将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和接受习惯考虑在内。作者在书中对“文化语境”的强调,让我认识到,脱离了具体的文化背景,语言的含义就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产生严重的误读。举个例子,书中在分析某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词语在世俗化翻译中的困境时,详细探讨了翻译者需要如何取舍,如何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同时,又使其在目标读者看来易于理解,甚至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意译”或“解释性翻译”。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翻译的艺术在于如何巧妙地平衡“忠实”与“接受”,如何在尊重源文化的同时,又能让目标文化读者产生共鸣,避免文化上的隔阂和误解。

评分

我近期有幸拜读了《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仿佛在我的认知版图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在此之前,我对于翻译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语言层面的转换,是如何将一种文字的表达精确地传递到另一种文字中。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狭隘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而深刻的视角,将翻译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阐述了翻译并非简单的字词挪移,而是跨越语言壁垒,更是跨越文化鸿沟的过程。书中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就已经极富启发性。它不仅仅指代风俗习惯、艺术形式,更包含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历史记忆乃至世界观的方方面面。因此,当我们将一种文化的作品翻译到另一种文化时,我们面对的挑战远非词典所能解决。书中详细剖析了语言与思维的共生关系,论证了不同语言体系如何塑造了其使用者独特的认知方式。这使得我在阅读时,常常会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背后,是否潜藏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印记。例如,书中关于隐喻的跨文化差异的论述,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看似普遍存在的比喻,其背后的文化联想和情感指向也可能大相径庭,从而在翻译中产生微妙的失真。书中的论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文化语境到微观的翻译策略,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中介”的讨论印象深刻,它提出了翻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调解者”和“再创造者”。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翻译的职业伦理和艺术性,意识到一个优秀的翻译者,需要具备极高的文化敏感度和同理心,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有效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避免文化误读和刻板印象的产生。整本书充满了作者对翻译事业的深沉思考和高度自觉,读来令人振奋,也让我对未来的翻译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评分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直以来将翻译视为语言“对号入座”过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地震”。我原以为,翻译的精髓在于词汇的精准对应和语法的灵活运用,只要掌握了两种语言,就能游刃有余。然而,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翻译提升到了文化交融的高度,让我看到了翻译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和挑战。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阐释了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于“文化差异”如何影响翻译过程的论述,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词汇层面的差异,更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历史积淀等深层文化的碰撞。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读”、“文化偏见”以及“文化殖民”等现象,并深刻反思了翻译者的责任。例如,书中在分析某个西方文学作品在东方文化中的翻译时,详细探讨了如何处理那些在东方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禁忌”或“冒犯”的内容,以及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既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又不至于引起目标读者的反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翻译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文化再创造过程,它需要译者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度和同理心,才能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沟通之桥。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一书,可以说是一场思维的“洗礼”。我一直认为自己对翻译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毕竟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接触了不少,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浅显和片面。作者以一种极其宏观而又细致的视角,将翻译从语言学的范畴,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高度。他指出,任何翻译行为,都无法脱离其发生的文化语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生成、理解和运用。因此,当我们进行翻译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两种不同思维方式、价值体系、情感模式之间的对话。书中对“文化相对性”原则的深入阐释,让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异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另一种文化,更不能在翻译中强行将对方文化“同化”到自己的框架之下。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文化碰撞”和“文化误读”,这些并非简单的语言错误,而是深层次的文化隔阂所致。比如,书中对于某个宗教概念的翻译,因为对方文化中缺乏直接对应的概念,翻译者不得不在解释、引申、甚至创造新词之间反复权衡,每一种选择都可能带来不同的文化解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翻译者,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器”,更是跨文化沟通的“导航员”,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度、洞察力和同理心,才能在语言的迷宫中,精准地捕捉到文化的精髓,并将其恰当地传递给目标读者。它挑战了我一贯的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翻译的本质和意义,也让我对未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振奋的一部作品。作为一名对翻译工作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语言上的“搬运工”,只需确保意思的准确传达。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将翻译提升到了文化交流的宏观层面,让我认识到,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跨越语言鸿沟,更是跨越文化壁垒的伟大尝试。书中关于“文化视角”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强调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种文化中的概念和价值观,直接套用到另一种文化中。相反,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目标文化的特质,才能在翻译中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目标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导致多么严重的误读和文化隔阂。例如,书中在讨论某个西方寓言在东方文化中的接受度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某些价值观和象征意义,在东方文化中可能存在歧义或难以被理解,而翻译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找到一种能够被双方文化读者所接受的平衡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个文化再加工、文化再解读的过程。它挑战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翻译这项工作,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和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

《文化翻译论纲(第二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从一个对翻译只是“略知皮毛”的读者,变成了一个开始对翻译这项复杂而又迷人的事业,产生深深敬畏的探索者。在此之前,我总以为翻译就是一种技术的活儿,掌握了两种语言,再具备一些文学素养,就能胜任。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深刻而又宏大的视角,将翻译置于文化传播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翻译的另一番天地。作者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到,语言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其所处的文化土壤之中,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因此,将一种语言的文本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绝非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跨文化交流。书中对于“文化冲击”在翻译中的表现及其应对策略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概念上的解释,更是对翻译者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理解之桥,如何避免文化上的偏见和误读,如何将原文的文化精髓恰当地传递给目标读者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深入探讨。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比如如何处理那些在目标文化中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如何应对不同的文化禁忌、如何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翻译绝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活,而是一门需要高度的文化敏感度、深刻的同理心以及卓越的艺术创造力的学科。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塑了我对翻译的认知,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来审视这项工作。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很棒

评分

印刷清晰,手感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书的质感很好,编排也不错!还要继续购入一些书籍!支持京东直营!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很棒

评分

不错,书的质感很好,编排也不错!还要继续购入一些书籍!支持京东直营!

评分

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