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谈丛

园林谈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从周 著
图书标签:
  • 园林设计
  • 园林艺术
  • 造园
  • 园林史
  • 景观设计
  • 中国园林
  • 园林文化
  • 庭院
  • 绿化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5949
版次:2
商品编码:119021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博大家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2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者,对此有兴趣的普通读者

诚如王西野先生在跋中所言,这本辑录了陈从周先生二十年来所写园林文字的《园林谈丛》“就内容言,有史料可征,有理论可法,有介绍各地名园胜迹,可供游览参考。就笔墨言,清新隽逸,如记游小品;因景抒情,如无韵诗篇”。作者集园林艺术家、建筑学家、书画家和散文家等身份于一身,他立足于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以典雅的文字,将园林流变历史的细致考察、美学理论的深度阐述和对景物与感想的生动描写完美融合,使本书就像其介绍的众多园林一样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不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而更像一部易读的随笔集或游记集。丰富的插图为这场以文字为道路的园林巡礼更添精彩。本书不仅适合以知识和休闲为目的的阅读,也是可在实地游览园林前参阅的指南。

内容简介

《园林谈丛》成书于1979年,收录了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文章共32篇,另有冯其庸、杨犁夫为本书与《说园》所作序,叶圣陶写的《说园》、《扬州园林》介绍,以及王西野(栖霞)为本书所作跋。作者立足于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以典雅的文字,将苏州、扬州、泰州、镇江、常熟、上海、杭州、绍兴、宁波、马鞍山、北京等地的园林建筑之美、其渊源和沿革以及独特的匠心娓娓道来,除对园林个例的专门叙述外,也有以园林概况、造园美学理论、假山和叠山家等为主题的文章,甚至还谈到了对当代新园林营造的建议、大观园的原型问题和园林绘画作品。丰富的插图为这场以文字为道路的园林巡礼更添精彩。本书不仅适合以知识和休闲为目的的阅读,也是可在实地游览园林前参阅的指南。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6-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书画家,曾任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被誉为“中国园林首人”、“中国园林之父”。著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苏州旧住宅》、《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徐志摩年谱》等。

目录


“园”门导游简说——《说园》插图本引言
关于《说园》的一封信
从《扬州园林》说起

说园
续说园
说园(三)
说园(四)
说园(五)
苏州园林概述
苏州网师园
苏州环秀山庄
苏州沧浪亭
扬州园林与住宅
瘦西湖漫谈
扬州片石山房——石涛叠山作品
扬州大明寺
泰州乔园
三山五泉话镇江
常熟园林
明代上海的三个叠山家和他们的作品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嘉定秋霞圃和海宁安澜园
西湖园林风格漫谈
绍兴大禹陵及兰亭
绍兴的沈园与春波桥
宁波天童记游
翠螺出大江
恭王府与大观园
怡园图
随园图
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谈谈古建筑的绿化
村居与园林
春游季节谈园林欣赏
园史偶拾


作者后记

前言/序言



冯其庸

我与从周兄相交已经三十年了,他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专家。我与从周相识,是由于另一好友诗人严古津的介绍。古津是一个热心肠人,凡是他所钦佩的朋友,必使之相互都成为朋友,就这样我与从周真正一见如故。三十年来相交无间,除了他的古建筑学的专长我一无所知外,差不多他所爱好的也大都是我所爱好的,因此,我们俩不见面便罢,见面后就有说不完的话头。
“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各自天南地北失去了联系,而古津在无锡也不知道我们的信息,古津写诗忆从周,后来把诗寄给了我:
伐木丁丁鸟自呼,湘兰楚竹画相娱;
别来几见当头月,望断长天雁字无?
因为从周不但是古建专家,而且是书画家,所以古津诗里第二句及之。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正是1966年秋末的一个风雨之夕,当时感触很多,随手写了一首怀念从周和古津的诗:
漫天风雨读楚辞,正是众芳摇落时;
晚节莫嫌黄菊瘦,天南尚有故人思。
现在古津已经去世二年,而这些诗却成了不可磨灭的梦痕。
从周比我年长,我对他是十分尊敬和佩服的,惟其如此,我们相处从不拘形迹,可以倾心谈吐。他本来是学文史的,后来转入了古建筑的研究,而且卓然成家,仆仆风尘,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凡是著名的园林古建,绝大多数都经他的调查研究。去年春天,我到扬州开会,当天晚上,就与朋友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到十时毕。忽然得知从周也在扬州,住天宁寺旁西园宾馆,这真是意外的喜讯。我急欲看望他,当夜即踏月往访。到天宁寺,已将近十一时,门者说不能会客了,已经睡了。我说我从北京来,有急事要见他。门者不从,我坚持要见,我说你只要说我的名字,他就会起床的。门者无奈,通报后,果然从周跃然而至。原来他们根本没有睡觉,而是与钱承芳等几位朋友一起在作画。我到后大家喜出望外,索性放下画笔畅谈起来了。从周告诉我,这座天宁寺, 就是曹寅当年刻《全唐诗》的地方。门前的水码头和石阶,就是当年康熙南巡时由三叉河口船行到扬州停泊的码头。后来乾隆南巡,也到此停舟。码头一直保持着原貌,未经改修。经他这一番指点,更为这次夜访天宁寺增添了不少趣味。因为夜太深了,不能久留,他送我出来时,穿过天宁寺的园林,当头一轮明月,银波轻洒,地上树影婆娑,有如水荇交横,此情此景,恍如东坡承天寺夜游。
与从周相处,常常免不了谈到古建筑,谈到园林艺术。他常谈起建园要因地制宜,有实有虚,有借景,有对景,有静观,有动观,有山脉,有水源。有时要竹影参差;有时要花香暗度;有时要春水绿波,池鱼可数;有时要绿荫满院,莺声初啭。我听他谈园林艺术的这些讲究,简直如赏名画,如读游记。有一段时间我住在颐和园半山的“云松巢”,常常在茶余饭后,在长廊里或昆明湖畔闲步。每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的时候,抬头见西边一抹青山,玉泉山塔影倒映入湖,下面是长堤翠柳,玉带桥隐现于柳影中,真是园内园外融成一片佳景,这时我体会到了古人造园时的借景之妙。
从周还常常谈游园要注意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春宜观花;夏宜赏荷;秋则老圃黄花,枫叶流丹;冬则明月积雪,四望皎然。有一次大雪后,我和另外几位朋友在晚上写作到十点多钟,大家游兴顿发,一起在颐和园后山冈上踏雪赏月。这时,偌大一个颐和园,悄无人声。我们一路谈笑,月光与白雪相映,正是四望皎然,如同白昼,空气虽然寒冷,但却特别新鲜清冽。俯视前边昆明湖,只是白茫茫一片,惟有十七孔桥瘦影如带,龙王庙树影幢幢掩映而已。我们都被这“明月照积雪”的情景迷住了,简直流连忘返。有的同志大声谈笑,却不料惊起了头顶上的宿鸟,扑棱棱飞起,把树头的积雪碰落下来,弄得大家身上脖子里都是雪,又引起了一阵哄笑。这时我们仿佛置身于《山阴夜雪图》中。
不久前,从周赴美筹建“明轩”经瑞士回来,在北京逗留,我们又欢聚了几日。我正在校注《红楼梦》,住在恭王府里面的“天香庭院” 里,过去有人曾考证这里就是曹雪芹写大观园的取材处。十多年前,从周曾调查过这些建筑,这次,我请他再实地查勘一遍。我们边查边谈, 他说像恭王府的东路第一进三间大厅,建筑规格完全是康熙时期的,中路和西路则都是乾隆以后的。花园部分,他指出东面大围墙毫无疑问是康熙时期或较先的建筑;花园最后面的一座假山,其向阳部分用黄色土太湖石堆砌者,是康熙时旧建;山洞用石过梁,洞腹小,都是乾隆以前的旧制。在太湖石堆里,还长有两棵古老的大树,更证明这是堆山时植下去的,否则不能使树与石长成一体。至于花园的其余部分,皆是后来的建筑,叠山的手法也判然有别,都用青色云片石堆砌,四周山冈皆无古树。经他这一语道破,我们外行看来也就觉得历历分明,没有含糊了。所以我又深深体会到从周从事的古建筑研究的学问,都是脚踏实地的实学,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不是泛泛之论,更不是空洞无物的空论。
从周的散文,有晚明小品的风味,这从他的集子中可以看到。他又是一个诗人,他的诗、词均极清丽可诵。他的《羊城杂咏》云:

高楼百尺水沉沉,花市羊城动客心;
人影衣香来异国,老夫依旧汉儒生。

西园一曲尚泠泠,人远江南入梦痕;
佳话荔湾成影事,千年功过向谁论。
他的《临江仙·勘查广州花塔,应广州文化局之邀》云:
不信我来花事过,画堂依旧芳芬。
午阴嘉树覆浓荫。蝉鸣门外柳,人倚水边亭。
漫道此生还似梦,老怀未必堪惊。
名园胜迹几重经。浮图高百尺,健步上青云。
从周常称自己是“梓人”,赵朴初翁赠诗有“多能真见梓人才”之句称之。他已刊的著作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苏州旧住宅》等多种及古建园林论文、调查记数十篇,风行海内,为治古建筑学者所宝。此外,他尚著有《梓室余墨》若干卷,仍秘行篋。他还喜爱制砚和制杖,他知我爱此二物,曾为我制一砚,并乞海上王瑗仲师为书铭。他又知我爱杖成癖,每到一地,遇有佳材,辄制杖以赠。去春又为我制缠枝杖,并请吴门矫毅为刻题记,其多才多艺复多情辄如此。往岁,他曾制杖赠苏州钱梦苕先生,梦老报之以诗云:

寒碧西湖记不真,孤山桥路梦成尘;
飞来纸帐横斜影,却抵江南万树春。

飘然灵杖万峰还,起我沉疴一夕间;
绝胜谢家团扇上,碧云只画敬亭山。

清閟狮林在下风,胸中丘壑扫雷同;
拿云心事何人识,曾上天门小岱宗。
从周的画自出手眼,所作兰、竹、山水小品,极清逸之致,亦如其诗、文、小词之隽永有味。叶圣陶老先生曾赠诗云:“眼明最爱从周画,笔底烟波洵石湖”,可见其画为前辈见重如此。
我爱读从周的园林著述及古建论文,常苦散处报刊,欲索无从,今喜结集,正可以手此一卷,以当卧游了。但从周要我作序,这却把我难住了,无可奈何,我只好讲些老实话,也就是外行话。读者在欣赏过他的园林小品及论文以后,再看看我介绍他的一些其他方面的成就,或许也不算是多余的吧,所以我大着胆子写了这些。

1979年1月8日夜2时半 写毕于京华瓜饭楼


《山川异域》 一本关于东方古典山水美学与旅行见闻的散文集 内容概述: 《山川异域》并非一本描绘具体园林景致的书籍,它承载的是一种更广阔的精神体验,是作者对东方古典美学在自然山川中的一种感悟与追寻。全书由一系列独立的篇章构成,每个篇章都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着作者在东方大地上的行走足迹,以及这些足迹所触碰到的,与山水意境相契合的独特文化与人文风情。它不是对某一个特定园林的细致解读,而是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光影下山川河流的观察,来探寻一种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山水之魂。 这本书的出发点,是宋代文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精神的延伸。作者并非以记录者的身份,客观地罗列某个园林的布局、植被或是建筑,而是以一种游牧者的视角,将自己的情感、思考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他行走于高山峻岭之间,感受云雾缭绕的仙气;他漫步于江南水乡,体味烟雨朦胧的诗意;他聆听古老村落的梵音,追溯历史的回响。这些经历,在他笔下,化为对生命、对时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性思考。 《山川异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回避了对具体园林“景”的刻画,转而将笔墨聚焦于“意”。书中所描绘的,并非人工雕琢的精致,而是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例如,在描述某座山时,作者可能不会详细描绘其假山石的堆叠或是亭台楼阁的样式,而是着重于描写那山峦叠嶂的起伏,岩石上苔藓的苍翠,或是山间升腾的雾气如何如同水墨般晕染开来,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写意山水画的氛围。他对山川的描绘,往往融入了对古人隐逸情怀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寻。 这本书的结构松散而有机,仿佛随意的游记,却又处处暗藏着作者对东方古典美学的深刻理解。他可能会在描绘一处溪流时,联想到古代文人笔下的“清泉石上流”,进而引申出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水”意象的思考;他可能会在看到一片竹林时,联想到竹子的“虚心劲节”,将其与中国传统士人的品格联系起来,而非仅仅描述竹子的种类或种植方式。这种由景入情、由情生意的笔法,是全书贯穿的脉络。 书中穿插的旅行见闻,也并非为了记录某个地方的“景点”,而是作为作者感悟山水意境的载体。他在某个偏远山村遇到的老农,他倾听到的古刹里的钟声,他看到的当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这些片段都以一种细腻而诗意的方式,被融入到他对山川自然的回响之中。这些人文元素,如同在水墨画的留白处点染的几笔,使得画面更加鲜活,意境更加深远。 《山川异域》拒绝具体的、程式化的描述,它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的传达。作者通过对光影、声音、气味、触感的细致捕捉,试图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原始的敬畏与热爱。他所描绘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无数文人墨客反复吟咏、描摹的山水意象,是一种集体记忆中的东方山水。这本书,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隐喻,是对一种精神追求的诗意表达。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建造园林”的指南,也不是一本“游览某地园林”的攻略,而是邀请读者跟随作者的文字,一同走进一个由山川、河流、云雾、光影、以及流淌在其中的东方古典精神所构筑的,辽阔而悠远的意境之中。 章节试析(非具体内容,仅为风格展示): 《松风如语》: 此章可能并非描述某处园林中的松树,而是作者在一处高山之上,听到松林间风吹过时发出的声响,借此感悟古人“松下问童子”的意境,以及松树所象征的坚韧不拔、傲骨嶙峋的精神。他会描绘风穿过松针的细微声响,仿佛是古老传说在低语,又或是山峦自身的呼吸。 《水墨江南》: 此处并非描绘某一个江南园林,而是作者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中,观察到的如水墨画般晕染开来的景象。他可能会着重于描写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小舟划过时留下的痕迹,远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轮廓,以及雨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充满诗意的江南山水画。 《岩语禅心》: 这一篇可能围绕着那些奇特的岩石、山崖展开。作者不会去细究岩石的形成过程,而是观察岩石的纹理、色泽,以及岩石上顽强生长的草木。他可能会借此思考人生的起伏与变迁,以及在坚硬的岩石中体悟到的禅意,一种超越物质的宁静与豁达。 《月下听泉》: 并非描述某处园林的泉水,而是作者在一个寂静的月夜,听到山间的泉水潺潺流淌的声音。他会描绘月光洒在水面上的清辉,泉水流过石块的细语,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心中涌起的宁静与对宇宙的渺小感。这种体验,是对古典山水诗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现代回响。 阅读价值: 《山川异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旅行或园林鉴赏的阅读体验。它鼓励读者从自然中汲取精神养分,用一种更具东方古典美学的方式去观察和感知世界。这本书适合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词、山水画艺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也适合那些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栖息地的读者。它不是提供知识,而是引发共鸣,带领读者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哲理,去感受那份流淌在山川之间的,属于东方的悠远韵味。它所讲述的,是一种超越具体景物的美,是一种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园林谈丛》时,原本是想找些关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参考资料,没想到却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情怀的世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时间顺序或地理位置来划分的,而是以主题性的篇章推进,比如“石头的哲学”、“植被的语言”、“光影的舞蹈”等等。这种模块化的组织方式,使得即便是零散地阅读,也能有所收获。我个人对关于“园林中的哲学意境”那几章情有独钟。作者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概念,完美地映射到了园林空间的设计上,让我对“留白”的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时而如潺潺流水般舒缓,时而如峭壁飞瀑般激昂,完全掌控着读者的情绪波动。它不仅仅是一本园林学的入门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感知世界”的指南。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量的增加,而是心境的开阔,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成就。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会为一本非虚构类书籍写长篇的评价,但《园林谈丛》确实激发了我表达的欲望。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哇塞”的地方,在于它对“人工痕迹”与“自然天性”之间平衡点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古代的造园手法,而是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去评判哪些设计是真正融入了自然,哪些则沦为了矫揉造作的展示品。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立体和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章关于水体处理的章节,作者分析了水在园林中的多种功能——不仅是景观元素,更是声音的传播介质和气候的调节器。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拓宽了我对“景观”概念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微微的古典韵味的现代汉语,流畅而不失力量,让人读起来非常过瘾,绝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堆砌感。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茶余饭后,与你娓娓道来他毕生对山水艺术的热爱与理解,真诚且充满智慧。

评分

翻开《园林谈丛》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久违的庭院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苔的芬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哲思,他不仅仅是在描述亭台楼阁的布局,更是在探讨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微妙关系。读到关于苏州园林的章节时,我简直要为之屏息。那些曲折的回廊、精巧的漏窗,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元素,而成为了寄托文人雅士情怀的载体。尤其是对“借景”手法的剖析,深入浅出,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都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匠心独运。作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汲取灵感,将古典园林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多,但每一幅都选取得恰到好处,仿佛是直接从作者的脑海中裁剪出来的画面,将文字的想象力具象化。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放松和愉悦的,它像一位博学的园林主人,耐心地引导你走过他精心设计的山水画卷,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精神的角落。我推荐给所有热爱传统文化和对生活美学有追求的朋友,它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漫游,而非简单的知识获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园林空间序列时的那种细腻处理。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精心构建了一种“移步换景”的叙事节奏,这与园林本身的设计精髓是高度契合的。书中对“框景”的阐释尤其精妙,作者指出,园林中的每一扇窗、每一个门口,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取景框,将外部的自然景色裁剪、浓缩,再重新呈现给观者。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意境的追求,贯穿了全书。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园林设计师,但读完后,我对身边的环境观察角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开始留意光影的轨迹、声音的层次,以及材料的质感。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新镜头”。它的文字密度适中,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乏感性的描摹,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智力上的挑战,又有审美上的享受。对于想提升生活品质、希望自己的居住空间更有“灵魂”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启蒙读物。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园林谈丛》时,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谈丛”二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老学究的味道。然而,一旦翻开阅读,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风格是如此的鲜活与亲切,完全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感。他擅长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解读那些看似深奥的园林设计原理。比如,他谈到如何通过植物的选择来模拟四季的变化,那一段写得简直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让人恨不得立刻就动手改造自家的阳台。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域园林风格的对比分析。从北方的皇家园林的宏大气势,到江南私家园林的玲珑秀美,作者的洞察力令人叹服。他不仅描述了“是什么”,更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将历史、气候、地域文化都融入了设计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专业与大众之间的壁垒,让普通读者也能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感。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忍不住拿起手机去搜索书里提到的那些古老园林的照片,那种由内而外的求知欲,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好书 好书 好书 好书 好书

评分

性价比很高,非常不错,可惜没赶上对折活动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评分

精装版图书,发货快,包装精致

评分

本书对园林这种综合艺术品的构成与赏鉴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写法生动自然。

评分

性价比很高,非常不错,可惜没赶上对折活动

评分

好书 好书 好书 好书 好书

评分

多快好省,送货快书质量好

评分

喜欢园林和设计的朋友可以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